北京人談小混蛋(北京人說您)
2023-08-04 03:37:05 1
北京話裡出現最多的字是哪個?
大部分人一定以為是「兒」字,但其實吧,北京話裡頭的「您」可真不比「兒」少!
見面一句「吃了嗎您內?」,分別一句「走好內您!」,客客氣氣的要說「您」,耍幽默逗貧嘴的時候要說「您」,諷刺挖苦還得說「您」……
▲跟北京人說話,不自覺就成了甲方|圖片來源:微博
前一段時間,北京大爺哄孫子上了熱搜。「您可別哭啦,您這樣真沒必要」,嘿,聽起來畫面感倍兒強!
您也甭奇怪,這就是一種北京方言而已。畢竟北京人在很多場合使用「您」這個字,可真不是抬舉您。
part.1 北京人半句話離不開「您」北京人對「您」的使用可謂出神入化,按照老北京人的說法,會不會用「您」說明了懂不懂規矩,聽不聽得懂則說明了您入沒入門道。
您要是以為北京人講起「您」來都像「您吃了嗎?」那樣簡單直接,那您可就大錯特錯了。
北京話的精髓,就在於話中有話,話裡話外都是梗。
往簡單說,「您」表示一種尊敬禮貌,這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畢竟「您」字自帶禮貌光環,放哪種方言裡都這樣。但其實在北京話裡,「您」的使用可謂硬性KPI了。
▲北京人講「您」是打小培養的|圖片來源:知乎
跟北京人問路,要是不帶上「您」,可能被忽悠了都不知道哪裡出了岔子。
▲跟北京人問路不帶個「您」是有風險的|圖片來源:曉說
然而,有時候北京人講起「您」來,根本不是為了跟您客氣。
▲北京人說「您」的時候,他到底想表達啥|圖片來源:微博
更多時候,北京人說「您」可能在損人。
您可別一聽見「您」就特受用,敢情對方損了您,您還跟這兒傻樂呢!
——喲,您可真厲害啊。(您可快閉嘴吧!)
——喲,我這腳是硌著您了吧。(快抬腳,您踩著人咯!)
——哎呦喂,那我可得謝謝您內!(您倒是做件好事啊!)
北京人這麼說「您」的時候,再配上漫不經心的表情、故意抬高八度的語調,那十有八九啊就是在表達譏諷啦。
不過您也別生氣,畢竟人家堆著一副笑臉說話,您一點兒脾氣不能有。
要是北京人生起氣來,那也絕對少不了「您」。
@北京人:「姆們北京人稱呼對方,要麼用您,要麼用你丫。怎麼著,您挑一個?」
在北京叫個車,乘客要是遲到久了,遇上脾氣火爆的司機準得念叨:您可真夠早的!那打鳴公雞都不帶有您起得早的!您怎麼不再多耽擱一會兒啊!
如果趕上乘客脾氣也不好,估計倆人能夾帶著「您」交鋒上好幾回:「嘿,您這怎麼說話呢……」「這事兒您就說是不是您不對!」「您這脾氣敢情是吃了火槍子兒!」
這些個「您」放在這兒可就是膈應對方了,可損起人照樣得客客氣氣的。
要是在「您」前邊兒再加上感嘆詞,那可就更豐富了,簡直像是360度立體環繞聲:
嘿(一聲),您今兒可真夠早的!(表示諷刺)
嗨!您別說,還真行!(表示肯定)
嚯,您這可夠厲害的!(表示驚訝)
哎呦,您這是去哪兒啊!(表示疑問)
北京人到底為啥愛說「您」?
其實,不過是一種語言習慣罷了。
▲北京人不止自己說「您」,還能廣泛「傳染」|圖片來源:微博
為了不得罪人,北京人說話總是把自己壓低,把別人抬高,由此創造了「您」和「怹」這兩個尊稱。
普通話裡的「您」就來源於北京話,不過遠沒有北京話當中那麼百變。
@知乎網友:你-您的區分是普通話強調出來的,對於市井間的老北京日常土話來說(不談上層讀書人規範用語),第二人稱單數大部分情況就只說「您」沒有「你」,因此並沒有敬稱和禮貌的含義,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吵架也說「您」。
往前數,「您」這個字兒在清代就開始使用了,《紅樓夢》中芳官的唱詞裡便有「您看那風起玉塵沙」,清末小說《老殘遊記》中也提到北京人說話以「你寧」(您)相稱。
但就發音上來講,中原官話中的「恁」在宋朝就出現了,而且發音是類似的。
這兩個字尊稱其實都是「你們」「你那」的變體,說實話還不是大家說話的時候犯懶,能吞音滑字的地方就不必完整說出來,「你那」說多了就變成了「您」。
▲歷史文獻中「您」字出現的詞頻統計|圖片來源:《北京話「您」的歷時考察及相關問題》
只是如今多年過去「恁」還是個表示尊敬的代詞,但北京話裡的「您」,喲嚯,大概有了八百種意思。
part.2 北京人說髒話,也不一定在罵你這下您知道了,北京人說「您」不一定是在抬舉您,但有時候,您覺得話挺髒的,他也不一定在罵您。
「臥槽」carry全程,簡潔流暢一氣呵成,然而情緒卻異常飽滿,絲毫不打折扣。這才是北京人講髒話的主要目的。
在北京,「臥槽」倆字可以代替一切。
爬了三小時山,終於在山頂看到了日出——臥槽!(太美了)
剛準備下班開溜,被老闆按下加班——臥槽!(點兒真背)
音樂節上被擠成紙片人時,喜歡的樂隊主唱忽然開嗓——臥槽!(牛x)
官宣之後,抱手機吃某娛樂圈小花懷孕的瓜——臥槽!(假的吧)
吃飯吃到一半,男朋友出其不意拿出了戒指——臥槽!(這傻x,大哭)
在北京大街小巷,還能經常聽到的一個詞——「牛bi------」,通常與「臥槽」捆綁出現,尤其是坐在工體現場的時候,幾乎不絕於耳。
聽起來真沒那麼好聽,但確確實實是個誇人的好詞。
還有些詞隨著時間推演,已經失掉了最初罵人的意味,比如「你丫」。
北京話裡,「丫頭」是姑娘的意思,再早些日子,還有「使喚丫頭」的說法。
如果罵對方是「丫頭生的」,就是說對方是私生子,是野種,相當歹毒了。說來說去,「丫頭生的」逐漸縮成了「你丫」,但也是一句上不得臺面的話。
然而進入特殊年代,「你丫」開始被廣泛使用,逐漸成了一種平輩之間的親密稱呼,尤其是「鐵瓷」之間(鐵瓷或者瓷器在北京話裡意思就是倆人關係特好)。一個「你丫」,互相擠兌,又互相展現親近。
同樣用在「鐵瓷」之間的還有「傻bi------」,女生之間也不含蓄,「你丫的傻bi------」有時候對北京人來說就像是口無遮攔版的「親愛的」,當然這事兒您還得分情緒。
所以啊,北京人講髒話還真不是為了罵人。
一旦北京人真想罵人了,那絕對不是髒字連篇,反而能一個髒字沒有,但照樣一句話如過山車般把人繞暈,又懟得對方無力反駁,這才是京罵的精髓。
就像小年輕說話不留神帶了髒字,給老北京人聽去,老人家保準兒不急也不惱,他會說:「小夥子,今兒早晨沒刷牙就出門了吧。」
part.3 北京人都是話匣子轉世!作為普通話的基礎,北京話絕對是最朗朗上口的一種方言:兒化音不離口,把所有的「你」換成「您」,「臥槽」「你丫」學一圈……容易程度堪比一直假裝自己沒口音的東北話。
看起來好學,但其實北京話的每一個語言習慣裡透著的都是北京的氣質。
@知乎網友:外地朋友常說北京人說話有一種「勁兒」。
北京人說話透著隨性,所有的北京話,都是隨性地一帶而出,不迎合,也不造作,又好似毫無道理可尋;
看起來不像罵人但實際上能噎得對方說不出話,看起來像是罵人事實上可能是表達親切和熟稔。
有時候一個字兩個字能表達的意思千千萬,能省字兒絕不費事兒;可有時候一句話的事兒,又能拐上十八個彎,再填上歇後語俏皮話,磨磨唧唧地講出來。
▲北京話也是一項喜劇技能|圖片來源:微博
可要說北京話沒規矩,偏偏它又是格外講究的,畢竟全中國論講究最多的地兒可能就屬這兒了。皇城根兒下的城市,注重有裡兒有面兒。
說話得尊重長輩,不搭理人可絕對不行;跟誰都說個「您」,自自然然大大方方地問個好。
想誇人啊變著法子誇,真跟人鬧矛盾了不吹鬍子瞪眼,嘴皮子賊利索,但損人也能記得逗樂,凡事得留三分面兒。
這些啊,都是北京話裡的「爺們兒禮道」,也是北京人的「禮道」:
以豪爽熱情作基調,表達起來又委婉又幽默,重點是一張口人情味兒四溢,即使撞見陌生人,也毫不折扣。
▲老劇《我愛我家》展現的正是北京人的真實生活,生活氣兒十足
傳說每一個北京人都是一個話匣子轉世,不過這也是種理直氣壯:姆們就是能說,姆們仗著詞兒多,您說這怎麼著吧!
[1]劉雲.北京話敬稱代詞「您」考源[J].北京社會科學,2009(03):98-102.
[2]郭風嵐.北京話的「您」與京味兒文化[J].北京社會科學,2008(04):83-87.
[3]李煒,和丹丹.北京話「您」的歷時考察及相關問題[J].方言,2011(02):188-192.
[4]白鴿,劉丹青,王芳,嚴豔群.北京話代詞「人」的前附綴化——兼及「人」的附綴化在其他方言中的平行表現[J].語言科學,2012,11(04):377-386.
[5]周一民,現代北京話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