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林黛玉作文700字
2023-08-04 01:10:29 2
篇一:悲情林黛玉
秋天原是菊花的季節,但見黃花滿地,白柳橫坡,小橋流水,瑩瑩潺潺。路兒彎彎,直通天境。石澗清流激湍,籬落飄香,樹頭紅葉翩翻,疏林如畫。西風乍緊,初吧鶯啼,暖日當喧,又添蛩語。遙望東南,建幾處依山之榭,縱觀西北,結三間臨水之軒。笙簧盈耳,別有幽情,羅綺穿林,倍添韻致。置身園中,如詩,如畫……
忽見得一嫋婷女子獨坐亭閣石階,手持香帕,掩面而啼,嗚嗚咽咽。想那黛玉絕代姿容,稀世俊美,不期這一哭,花聽了悽然飄落,宿鳥棲鴉一聞此聲,不忍再聽,飛起遠避。遙望,密密匝匝一干人等自假山西側喧鬧遠去,卻原來寶釵與其母挽手經過,嬌羞親暱之態,令黛玉不由得想起了故去的爹娘,故悲從中來。
因寶玉得一件小頑物金麒麟,欲送湘雲,被黛玉冷刺;又因晴雯等丫鬟的無意,把前來探望寶玉的黛玉拒之門外,黛玉懷疑寶玉移情別戀,讓她一陣熱諷。曾經的黛玉在我心中一直是悲悲切切、尖酸刻薄、很難相處的性情女子。今又讀她,嬌小瀛弱,才情超然的黛玉,卻始終不能把自己當做大觀園的主人。失去雙親,寄人籬下的悲涼使她不得不豎起尖尖的刺,時時堤防別人的傷害;她的詩情氣質和悲劇性格,也使得她很難向他人吐露心曲,即便是面對寶玉這個唯一知己,也往往深情款款,欲言又止,代之的是輕輕灑淚。有誰知她繾綣悱惻的情感世界裡究竟深藏了多少愛恨情仇?
看冬去雁來,桃花落紅,石榴花謝,登山渡水,過樹穿花,漸聞山坡上有嗚咽之聲:「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忘兩不知。」悲切之聲直叫人心碎腸斷,淚眼滂沱。黛玉悽涼的身世,嬌弱的身體和太多的哀怨情愫,是不是預示著將與飄落的石榴花一樣無言地消逝?落花幸得錦囊收豔骨,質本潔來還潔去,孤單落寞的林黛玉將怎樣走完她哀慟頑豔的生命歷程,結束悽美一生?
幕布徐徐落下,我被淚水浸潤的心仍置身於黛玉悲戚的情感世界裡……
篇二:評林黛玉的一生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這是曹雪芹先生對自己的小說《紅樓夢》的評價,而這首詩不僅寫出了曹雪芹先生的辛苦與心酸,也表達出了作者知音難尋的無奈和苦悶。但我卻十分喜歡《紅樓夢》,卻只因黛玉的詩與痴情。
今年暑假一次偶然的邂逅,我翻開了《紅樓夢》,於是我認識了她——林黛玉。她,讓我深深的震撼,寶黛空前絕後的愛戀,流傳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貶。可這普天之下,又有誰有這資格評論兩人的愛戀呢?其實,自從讀完《紅樓夢》,黛玉的影子就印在了我的心裡。後來再次翻看此書,隱約中似乎能聽到黛玉柔弱的喘息,模糊中仿佛能看見黛玉略帶傷感的容顏。
常聽人評價黛玉「小性子」甚至「嬌氣做作」,可我並不這麼認為。因為在這背後,只是因為她太在意寶玉了,因為愛的深、愛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他與別的女人在一起。而寶玉給黛玉的時間確實太少,黛玉的心裡的柔軟細膩,寶玉從未體會的到。所以,她有時才會發脾氣,會用詩來發洩內心醞釀已久的情感。
詩,是黛玉美麗的靈魂,精神的寄託。每當我讀到她的詩,總有一種心痛的感覺,無形之中像是有誰掐住了自己的喉嚨,讓人有至窒息的幻覺,掙脫不了的傷感,只能不情願地放下書,讓自己慢慢地平靜下來。還記得她的《葬花詞》:「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讀完後我的心便像被萬箭穿心般,不停的陣痛。
她的淚,像涓涓細流一樣潺潺流動,匯聚成一泓清泉。黛玉的淚向人們展示著她的悲劇。她哭泣,因為她太委屈,她是悲慘的、是值得人們憐憫的,她和寶玉的愛情在那樣的社會是不被容許的。她對寶玉太痴情,所以一生都無限傷感,然而臨終前她笑著喊「寶玉,寶玉……」可是,黛玉的話還沒說完,就兩眼一翻,一縷芳魂就這樣隨風而逝。
黛玉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但卻給我留下了萬千思念。合上《紅樓夢》,本想把這份內心的塵埃封住,但一閉上眼,那段應該被禁錮的傷感就像塵埃一樣在我的心中中飛揚、旋轉、舞動……
篇三:林黛玉這姑娘
讀著名作曲家王立平的回憶,得到不少信息。收穫不敢說,因為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信息都是有用的。潑髒水連孩子都潑出去了是有的,買箱子把老鼠也鎖進來了,兩種情形是都有的。
當年《紅樓夢》電視劇拍成,一時萬人空巷,先睹為快,讚不絕口,說是有那麼幾絕,原著絕了,音樂絕了,演員絕了。王老師的若干插曲更是被人佩服到了五體投地。今天看他的有關回憶,十分感動於他的精誠,驚嘆於他的水平。為了一首《枉凝眉》,他曾經苦苦思考醞釀一年多時間,寫出來以後,在那深夜裡,他獨自伏在鋼琴上淚流滿面情不能已。從自己感動起,進而感動了億萬人。
作曲的過程,就是一再重讀原著的過程。如何準確把握作者作品的「意」的「味」,他不止一次對自己進行拷打,肯定了又否定,否定了又肯定,在似乎拿準認定後又毅然放棄,受夠了熬煎,終於成就了這不朽藝術。其中對林黛玉此人的認識,就最好地詮釋了他這種痛苦心理歷程。
林黛玉和薛寶釵是雙璧還是對立物?作者鍾情的到底是誰?為什麼有這種選擇,痛苦的選擇?他在思考,發現林黛玉這姑娘的確是個毛病很不少的人。她體弱多病,孤僻自閉,低調又高傲,「臉多性帶」,不合群,不入流,小性子,動不動就給人臉色,弄得大家都敬而遠之。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人,偏偏最受作者的寵愛,一如蒲松齡之喜愛嬰寧姑娘。把作者全部審美理想寄托在這渾身毛病的人物身上。無怪乎前些年的大學生們說,最佳選擇是與林黛玉談戀愛,與薛寶釵結婚,然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人生也就是如此。林黛玉的幸就是不幸,她不應該把人世人生看得那麼透,而這是要付出代價的,作者也就讓她把這生命代價付出去了。
突然想到,那個多愁善感冰雪聰明的林黛玉莫非就是作者的另一半,而那薛寶釵則是作者的另一半,作者的另一個分身是賈寶玉,就在這二者間痛苦而艱難地選擇著。又想到,中國人喜歡有毛病的英雄,因為覺得這樣的人自己也能做到,隨便學其一點也就成功了,而全是優點的人會叫人覺得遙不可及,自己做不到。
明知木腐蟲猶蠹,火到堂前燕不飛。王立平就是這樣,鑽到木頭中,一鑽就是幾年,終於鑽出一個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