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片開山祖師楚原逝世(最懂古龍的人走了)
2023-08-03 21:43:56 1
2月21日,香港著名導演、演員楚原病逝,享年87歲。
楚原(圖片來源:香港電影金像獎官微)
楚原與著名導演胡金銓、張徹、李翰祥合稱邵氏「四大帥」,被喻為香港武俠電影的「開山鼻祖」。其一生執導百餘部作品,代表作包括《可憐天下父母心》、《大丈夫日記》《七十二家房客》《玉女添丁》《流星·蝴蝶·劍》《天涯·明月·刀》《楚留香》《三少爺的劍》等。
上世紀九十年代,楚原加入TVB轉型成為家喻戶曉的「甘草演員」,曾出演《陀槍師姐》《尋秦記》《西遊記》《警察故事》《雙龍會》等膾炙人口的經典影視劇。2018年4月15日,楚原獲得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這是他最後一次在公開場合露面。
楚原昨日病逝享年87歲
成龍王晶鄭秀文等影人發文悼念
楚原原名張寶堅,1934年11月2日生於廣州,曾在中山大學化學系讀了3年。其父是著名粵劇、電影演員張活遊,其妻是著名粵劇、影視演員南紅。
南紅和楚原
受父親影響,楚原飽覽群書,自學掌握了電影知識與理論,並於1954年在香港開始從事電影拍攝工作。1955年,他投身編劇工作,筆名秦雨。1958年,他以24歲之齡自編自導電影《湖畔草》,成為中國最年輕的電影導演之一。
電影《湖畔草》
第二年,他拍出了叫好又叫座的社會倫理悲劇電影《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也是他的成名作。
電影《可憐天下父母心》
三十多年的導演生涯,楚原創作風格類型眾多,多番開創新風氣。其大膽創新的精神,成為無數後輩學習的榜樣,奠定了無數國、粵語片的基石。其代表作粵語喜劇電影《七十二家房客》拍出了香港社會人生百態,創出票房高峰,從此一度消失的粵語片恢復製作,香港電影歷史就此改寫;1976年起,楚原更開創改編古龍小說的熱潮。《流星·蝴蝶·劍》《三少爺的劍》《多情劍客無情劍》等經典武俠片皆出自他手。
楚原(圖片來源:香港電影金像獎官微)
據悉,楚原於昨日上午身體突感不適,太太南紅撥打急救電話將其送往醫院。楚原中午在醫院離世,「走得很安詳,家人都在身旁。」
得知楚原去世的消息,成龍、王晶、鄭秀文鄭秀文等影人,以及廣大網友紛紛發文緬懷、悼念,感念其將一生奉獻給了熱愛的演藝事業。
成龍微博截圖
電影《警察故事》劇照
導演王晶微博截圖
執導《七十二家房客》問鼎年度票房冠軍
本土化改編引發草根喜劇電影創作浪潮
1971年,香港社會經濟進入多元化的成熟期,香港電影也隨之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從這一年起,老牌電影公司邵氏與新成立的嘉禾公司開啟了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的「雙雄爭霸」模式。直至1978年,喜劇、動作兩個類型片的競爭,正是當時香港影壇最準確的「註解」。
1971年7月,李小龍從美國回到香港籤約嘉禾。3個月後其主演的《唐山大兄》上映,以319萬港幣的佳績,創下香港開埠以來的最高票房紀錄。該片也為動作電影找到了新的出路,並使得剛成立第二年的嘉禾在香港影壇站穩了腳跟。嘉禾的日漸成熟,也讓邵氏產生了危機感。這一年,楚原正式籤約邵氏,並在邵氏成長成為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電影最重要的導演之一。
到了1973年,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持續兩年的功夫片熱潮減退,風月片和喜劇片佔據了主要的市場份額。當年另一個不幸的消息,則是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龍溘然辭世。其生前公映的最後一部電影《龍爭虎鬥》依然大賣330萬港幣,奪得年度票房亞軍。
而當年打敗《龍爭虎鬥》,問鼎1973年香港電影年度票房冠軍的影片,正是邵氏出品、楚原執導的粵語喜劇片《七十二家房客》。
電影《七十二家房客》
1963年,由珠江電影製片廠、香港鴻圖影業公司聯合攝製的諷刺喜劇故事片《七十二家房客》上映。影片由王為一執導,文覺非、譚玉真等主演,這也是新中國內地與香港的首部合拍片。該片根據上海市大公滑稽劇團同名舞臺劇改編,講述了解放前,住在廣州市一幢破舊大院裡的72家窮苦房客,與流氓惡霸屋主炳根夫婦鬥志鬥勇,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
1973年,邵氏公司買下該片的翻拍權。導演楚原在1963年版電影劇本的基礎上,加入了現實社會元素,把電影視角轉向香港小市民的生活,並用粵語配音拍攝了新版《七十二家房客》。
這一版本的故事進行了極好的本地化處理,再加之粵語配音的運用,強化了香港喜劇片的地域文化特色,受到了香港觀眾的青睞,並以562萬港幣的佳績刷新了香港影史票房紀錄。除了票房上的成功,影片還引發了粵語草根諷刺喜劇電影的浪潮,對後來同類型影片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2005年上映的周星馳電影《功夫》,無論人物設置還是場景調度都能看到《七十二家房客》的影子。
電影《七十二家房客》劇照
此外,該片還成功帶動了粵語片的復興。其實,在五、六十年代之前,香港流行的粵語片被稱為「七日鮮」,即因品質低劣、粗製濫造,導致影片上映周期短。因此到了1971年3月,粵語片已全部停產。而1973年《七十二家房客》的上映,使得粵語片得以重新回歸電影院。那年之後,香港電影開始了全部用粵語配音的傳統,粵語為香港電影的地域性,打上了鮮明的標記。
《流星·蝴蝶·劍》改寫香港武俠電影史
楚原何以成為「古龍武俠最佳詮釋者」
進入七十年代之後,曾經輝煌的武俠電影陷入低迷。一方面是李小龍式的新動作片帶來的衝擊,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此前的武俠電影因劇情模式化而無法持續吸引觀眾。而香港武俠電影的轉機,就出現在1976年楚原對於古龍小說的成功改編之時。
1975年,楚原執導了改編自熱門電視劇的電影《朱門怨》,但遭遇了票房慘敗,導致他9個月沒戲拍。身處事業瓶頸期的他,在1976年接受了編劇倪匡的建議,拍攝了改編自古龍同名小說的電影《流星·蝴蝶·劍》。
電影《流星·蝴蝶·劍》劇照
多年拍攝文藝電影的浪漫氣質,使得楚原與古龍的奇詭風格不謀而合,影片上映後叫好又叫座,還榮獲第22屆亞洲影展最優良美術設計雙獅獎。
該片為香港電影市場找到了新的熱點,也使得楚原達到了個人事業的新高度。青雲踏步的古龍、單純浪漫的楚原以及海納百川的倪匡,自此結成「金牌組合」。
電影《流星·蝴蝶·劍》拍攝工作照
在其後3年裡,楚原將8部古龍小說改編成電影搬上大銀幕,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並因此有了「楚千萬」的名號(一年拍攝影片的總票房超千萬港幣,當時著名導演張徹也只號稱「百萬導演」)。此後,楚原一共拍了18部由古龍小說改編的武俠電影。
電影《三少爺的劍》劇照
值得一提的是,楚原在高產的同時下,也保持了影片的質量。當時,業內外公認在眾多古龍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中,拍得最好的非楚原莫屬。但楚原對於這樣的評價卻謙遜地回應:「基本上,沒有了楓葉和乾冰,我是不懂得拍戲的。」
當然這只是楚原自謙的說法,他的電影構圖、布景等方面受國畫中的寫意派畫法影響。他擅於靈活使用道具和燈光,用假山、植物、煙霧等在攝影棚搭景,實現一定的畫面景深。再在拍攝時,運用鏡頭語言實現虛實結合,簡單寫意的武俠意境。這種超現實新派武俠片畫風至今無人企及,楚原也因此獲得了「奇情武俠大師」的美譽。
電影《流星·蝴蝶·劍》劇照
管他天下千萬事
閒來輕笑兩三聲
楚原一生為人謙遜平和,無論人生高峰、低谷皆榮辱不驚、鋒芒盡掩,頗具俠者風範。
2018年4月15日,楚原在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得終身成就獎,他的徒弟、演員馮淬帆專程從臺灣來到香港為師父頒獎。
頒獎典禮現場(圖片來源:香港電影金像獎官微)
當時,楚原在太太南紅以及孫女的陪伴下,拄著拐杖上臺領獎。這是他最後一次在公開場合露面,他的獲獎感言回顧了其傳奇一生,也道盡香港影視產業幾十年的滄桑變幻。
頒獎典禮現場(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大家請坐,多謝我的大徒弟馮淬帆,很講義氣,從臺灣來頒這個獎給我。終身成就獎,頒給終生沒有成就的楚原,只不過逼我說一句:受之有愧。
回首半生,青山人路,在漫長的人生中,有開心時候,困難的時候也不少,人生大概都是失意多,如意少啊,我破過香港的賣座紀錄,老闆立刻跟我說工資加十倍,各個都說我是香港最幸運的導演。
十年後,我的戲不賣錢,拍完幾部撲街片,又想拍《天龍八部》。開機前,方逸華小姐撕了通告不讓拍,去了辦公室問我:誰讓你拍天龍八部的,虧本了你可以賠嗎?楚原你根本不會拍電影!那時候都說我是邵氏公司最難堪的導演。
但是「人生」這兩個字,就是「歡聲」同「淚影」四個字砌的,沒什麼奇怪的,任何人,無論你昨天多風光,無論你昨天多失意,明天起身的時候,你一定要做個人,生活下去,明天總比昨天好,這就是人生。不說不知道,原來人生和打麻將一樣,是有東南西北風的,你打到北風的時候,又是另一種人生。
如果你像我一樣,老得好像我這樣,終身成就獎這個老人牌都拿到了,應該「管他天下千萬事,閒來輕笑兩三聲」,到老的時候,無論發生什麼事,管他喜怒哀樂,全部都當他是菩提明鏡,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最後我送給大家我喜歡的幾句話,當你回首往事時,不因碌碌無為而悔恨,不因虛度年華而羞恥,那你就可以驕傲地說,你不負此生!多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