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暗之間電影解析(灰色地帶綠蔭下的陰沉)
2023-08-05 08:17:45 5
綠蔭下的陰沉
—電影 《何以為家》
導演:納迪·拉巴基
類型:劇情片
國家:黎巴嫩
大陸上映時間:2019年4月29日
《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合作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納迪·拉巴基執導,講述了一個12歲男孩贊恩,起訴控告自己的父母的故事。該片於2018年5月17日在坎城電影節首映,並獲得了17屆坎城電影節的評委大獎。影片將鏡頭聚焦在一群特殊身份的人上——難民。由於其敏感、真實、慘痛的生活現狀,一經上映便引來各方社會的關注。
劇照1
作一個兒子
影片的開頭是滿目蒼夷的城市廢墟,一群孩子在街巷中奔跑著,他們手持自製的木頭槍枝作為武器,互相打鬧;一根香菸一群孩子輪著來叼;拿起身邊的近物互相打砸...畫面由全景到近景再到遠景,將這群孩子生活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在一個場景交代清楚。開頭的音樂也很不友好,大提琴的悲鳴和小提琴的哀嘆似乎是上帝對不幸者冷冷的凝視,這也奠定了整個影片的一個無力的基調。
劇照2
主人公是一名12歲的黎巴嫩男孩贊恩,因為父母是非法移民,即使自己是這片土地上土生土長的人,依舊沒有出身證明,不幸還有贊恩的七個兄弟姐妹,不幸的又何止是贊恩一家人,還有跟多因為戰亂、饑荒、疾病而被迫逃離家園的人們。因為不合法的身份,他們不光享受不到當地政府的福利和保護,還有四處躲藏,謹慎為生。
贊恩十二歲了,骨瘦嶙峋看起來不到十歲的樣子,他雖然瘦弱,但已經是家裡貼補的頂梁柱,他替媽媽洗衣服,幫超市拉貨,販賣手工果汁...家中,用鐵鏈拴住孩子,嗷嗷哭鬧的孩子,強行將女兒送人,孩子動不動還會受到父母的辱罵...這聽起來是一個虐待孩子的家庭。然而可悲的是,他們的父母對孩子深愛著,卻對現狀無能為力,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撫養他們,父母討論過孩子的教育問題,也試圖改變他們的命運,但是接二連三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打擊。
劇照3
作一個父親
因為不想讓妹妹薩哈被雜貨鋪商人傷害,贊恩做了充足的準備要帶薩哈離開這個潦倒的家,事與願違,父母還是將薩哈送上了摩託車。離家出走的計劃並沒擱淺,贊恩一個人帶著準備好的行李在海邊的一個遊樂場下了車,遇到了同樣可憐的人拉希爾,拉希爾同樣是一個沒有「身份」的人,依靠著假證在餐廳工作,並撫養著一歲的孩子約翰斯。三人一起的歡樂時光並沒有持續多久,拉希爾就被警方抓起來準備遣返,剩下一歲的約翰斯。
劇照4
贊恩帶著一歲的約翰斯艱難度日,他搶來了鄰家孩子的奶粉和滑板、冒領難民生活物質、用繩子拴住約翰斯的腿、去和流浪漢交易曲馬多...滑板上鍋瓢的叮咚撞擊聲在大街小巷中來回穿梭,他竭盡全力只為和約翰斯活著,最終窘迫的贊恩在人販子的誘導下將約翰斯交了出去...贊恩重複著他父母的養育方式。
劇照5
作一個控訴者
因為薩哈的死,贊恩捅傷了雜貨鋪商人被不捕入獄。薩哈死後,母親告訴他,上天又給了她一份禮物,她又懷孕了,贊恩陷入了無盡的深思中。在監獄裡贊恩通過熱播的電視節目控訴自己的父母,被大眾媒體熱議,同時也訴諸以法庭。他的「狀紙」是「因為他們生了我!」
沒錯,父母根本沒有養育孩子的能力,卻一而再的生孩子,生下的孩子,不光得不到良好的教育,還要為了生活,去做髒亂差的工作,生活在國家的底層,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去掙個頭破血流,去哄騙、去搶奪、去打架,因為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利,他們要因為父母的無責任感而葬送掉自己的一生。每個出生的孩子都是公平的,他們都有成為一顆參天大樹夢,而不是只做路邊無名的野草 。
劇照6
生活的苦難是生命的開啟
影片通過贊恩的從一個被撫養者到一個撫養者的簡短經歷,真實反映了這個時代難民們的生活縮影。他們對自己的孩子沒有惡意,甚至對孩子是滿滿的愛意,但是窘境不是通過愛的感化而迎刃而解的。他們一代又一代,過著模板式的生活。正如,贊恩爸爸說的,「我也是這樣長大的」!影片用鏡頭直接展示了由於社會底層難民的畸形生活狀態,直插觀眾內心,殘酷與無力感深深侵蝕如觀眾的內心。他們曾今是受害者,卻變成如今的加害者。換位思考真的那麼困難麼?不是的,是生活中不斷的罹難將他們的痛點升高,他們變的麻木,對現實開始妥協,不再反抗就是長大了。這是一個無解題,他們是沒有身份的人,是管理和福利體質之外的。我們不能一味的去說是國家的悲哀和統治者制度的無力,在難民營中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劇照7
影片的原名是《迦百農》,阿拉伯語的意思的混亂,貧民窟中灰塵、廢墟、暴力、混亂、謊言、欺壓,灰色的天空,灰色的地帶,灰色的法制,灰色的情感。底層的人民只能把自己交給宗教,向神祈求保佑自己,看護自己,成為他們唯一的精神寄託;人販子大行其道,將這些貧苦的受難者向絕望推去;移民偷渡,又給他們帶來新的期待,再給他們重重一擊;投機者們做假證,狠狠的敲詐和剝削者無以為家的他們...這就是他們出生後要打交道的環境和人。
劇照8
影片《何以為家》以及時的手法來講述發生在12歲少年贊恩身上的故事!紀實影片的拍攝鏡頭慣用近景跟焦的拍攝手法,沒有花哨的剪輯,也沒有悽慘的音樂來渲染悲慘,音樂在影片中則作為點睛之筆,緩衝了現實殘酷帶來的傷感。一是片頭,在現實社會下貧民窟中的隱約硝煙。二是贊恩帶著約翰斯賣曲馬多時被流浪漢欺負;三是在遣送營中,難民在修女的安撫中歡騰和朝聖,而一旁的拉希爾則以淚洗面,思念著約翰斯。音樂在最悲慘的情景中出現,中和了傷感的情緒,使觀眾的情感帶入到影片人物中。和其他災難片不一樣的地方是,影片沒有悲壯的人物命運,而是生活中無奈和無效的反抗壓著咽喉,讓人無法暢快呼吸,這就是故事真實性的帶來的感同身受吧。
劇照9
影片中的小演員本身就是以為敘利亞難民,本色出演的他將這份不滿和憤恨演繹的入木三分,這也增加了影片鏡頭語言的真實性。影片最後,贊恩有了國家身份,人口販子被警方抓獲,約翰斯也被尋回,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轉變。
如何改善這些難民的生活現狀,可能等到世界上沒有戰爭衝突,沒有饑荒疾病,沒有種族歧視,沒有宗教紛爭的那一天吧!
願,世界藍天碧水,和平公正。
劇照10
(影評撰寫:來了瓢的西瓜)
更多影評,影視資源 關注 @最慢電影報告 @Satos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