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說明文
2023-08-06 01:19:42 1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事理而給人知識的文章體裁。它通過揭示概念來說明事物特徵、本質及其規律性。說明文一般介紹事物的形狀、構造、類別、關係、功能,解釋事物的原理、含義、特點、演變等。說明文實用性很強,它包括廣告、說明書、提要、提示、規則、章程、解說詞等。
說明文的基本特點是文章的解說性,即無論是對實體事物的說明,還是對抽象事理的說明,都應該解說清楚、使讀者得到一個清晰的認識。從它的思維類型來說,它主要回答「怎麼樣」的問題。
說明文與議論文的區別,主要在於說明文的目的主要是說明,議論文的目的則主要是說理;說明文要求把實體事物或抽象事理本身的情況說清楚,議論文則要求提出個人對議論對象的看法或主張。
說明文的應用也是十分廣泛的。機器、用具的使用說明,報刊、雜誌的解說,字典、詞典的注釋,以及旅遊介紹、影劇介紹等等,都需要說明文。此外,我們在寫記敘文的時候,常常要對人物、景物及事理等做必要的說明,這也需要用到說明文的寫作方法。
說明文寫作的基本要求
說明文寫作的基本要求主要有兩點:一個是準確地把握說明對象的特性;一個是要把說明對象的特性講清楚。
1.準確把握說明對象的特性
要想科學客觀地解說說明對象,首先要準確地把握說明對象的特性。如果我們對說明對象了解得不夠,把握得不準確,寫出來的說明文就不能給讀者一個清晰的理解,文章也就不會有任何價值。那麼,怎樣才能準確把握說明對象的特性呢?一般來說,一個說明對象會有若干個可以說明的方面。這樣,就需要我們對說明對象進行認真的分析,看看哪個方面是需要我們說明的,需要說明的這個方面應該從哪幾點來說明。從寫作的實際情況來看,從哪個方面說明一般是比較容易確定的,從哪幾點來說明這個大的方面就不那麼容易確定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對說明對象進行認真的觀察、研究,找出「方面」賴以成立的若干「點」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全面準確地把握事物的特性,從而把它解說清楚,解說透徹。
2.要把說明對象的特性講清楚
對說明對象的特性有了準確的把握之後,還應該用語言清晰地把它表達出來。怎樣才能做到表達清晰呢?總的來說,應該注意兩點:第一,要把材料安排組織好;第二,要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
把材料安排組織好,就是說文章必須要根據材料的內在聯繫來安排,做到條理分明,言之有序。一般來說,我們在安排組織材料的時候,應該按照人們習慣的順序,容易理解的順序,或者是事物本身的順序來安排組織。在進行解說的時候,應該按照事物的不同側面,分層次、有步驟地來進行。
安排好文章的結構之後,還應當選擇恰當的說明方法,這是使說明清晰的關鍵一環,必須認真加以對待。說明的方法很多,這裡僅簡單介紹主要的四種:
介紹,是對事物進行一般的,扼要的介紹,使讀者對所介紹的對象有一個概括的、比較全面的了解。這種方法,是說明文寫作用得比較多的一種方法。它可以介紹人物、景物的一般情況,也可以介紹某地的地理及歷史概況,還可以介紹科學技術的發展情況和生活常識等。例如:
屈原,生於約公元前340年,卒於公元前278年,是我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的作品有《離騷》《天問》等25篇,集中反映了他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定義,就是用簡明的文字揭示某種事物的本質特徵,或是確定某一事物的範圍和界限的一種說明方法。運用這種方法,既能使人們對事物有一個明確的、本質的了解,也能使人們將這個事物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然而,因為定義一般是比較抽象的,不能給人以具體詳細的認識,所以在實際寫作當中,人們常常將它與其他方法結合起來使用。例如:
主題,是作品通過對現實生活及人物形象的描寫,所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它是從材料中提煉出來的,同時也是作者通過材料表現出來的主要思想。它就像糖水裡的糖、菜裡的辣椒一樣。
這對「主題」的說明,在運用定義方法的同時,還運用了分解的方法和比較的方法。這樣,給人的認識就比較具體詳細了。
分解,就是在說明一個比較複雜的事物時,將這個事物分為若干個部分或若干個方面,逐一進行說明,達到對事物整體的清晰認識。運用這種方法,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即從整體到局部,然後再從局部到整體。從整體到局部,是說在說明一個比較複雜的事物時,要根據表達的需要,將它分為若干個小單位進行說明;從局部到整體,是說經過對各個小單位的說明,最後達到對事物整體的清晰認識。例如:
遊記,一般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客觀描寫,即對遊覽的山水名勝等自然景物的描寫,以及對與這些自然景物相關的社會風貌、風土人情等的描寫;另一個是主觀描寫,即在進行客觀描寫的同時,還要寫出面對這些客觀事物所產生的思想感情。
比較,是將兩種相同或不同的事物進行比較,以達到說明事物特性的一種方法,它主要是通過事物的差異來說明問題。這是一種很有說服力的說明方法。它便於從本質上說明事物的特性,使說明更加清晰。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正比還是反比,相比的事物都應該有某些相同或類似之處,而且還應該為人們所熟知,這樣才容易讓人理解。否則,不但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還會越比越糊塗,使人無法理解。下面這段對「千手千眼佛」的說明,用的就是這種方法:
普寧寺的千手千眼佛,身高22米,有6層樓房那麼高。他的腰也很粗,腰圍差不多跟一間普通居民住房的周長那麼長。
在寫作實踐當中,說明文的說明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往往是幾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同學們掌握了這裡介紹的四種主要方法之後,還應當多讀些範文,分析人家的說明方法,吸取更多的營養。
結合範文看說明文寫作
說明文寫作,有著悠久的歷史,不但現代有許多優秀篇章,古代也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文章。下面,我們結合前面學過的知識,學習一篇古人的文章。
這是唐代柳宗元寫的《捕蛇者說》: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瘻癘,去死肌,殺三蟲……
這幾句話的大意是:永州這個地方,出產一種奇異的蛇,黑色的底色,白色的斑點。這種蛇的毒很大,觸著草木,草木就都要死掉。咬人,誰也沒法子抵禦它。然而把它殺死晾乾,可以做藥,能治風病;攣踠,瘻、惡瘡,去死肉,殺三蟲……
這篇文章,先寫一個捕蛇人為生活所迫,每年冒死捉蛇,接著又寫出他冒死來捉蛇的原因,即為了躲避比這更可怕的賦稅,從而揭露了統治階級對廣大勞苦人民的殘酷剝削。開頭對「異蛇」的幾句說明文字,在全篇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寫出蛇的毒很大,捕蛇的人苦難生活就更加令人悲痛;寫出蛇可以治很多病,就為捕蛇人所以能躲避賦稅而以捕蛇為生提供了可能,同時也表現出勞動人民生活的悲慘,及統治階級對他們的殘酷剝削。這幾句說明性的文字,為文章內容的發展及主題的表現,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寫說明文容易出現的問題
說明文寫作比較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對說明對象的特性把握不準確,主要是沒有明確說明目的,沒有對事物需要說明的那個方面進行認真的思考。其具體表現是,對事物的某個方面進行說明的時候,文章沒有緊緊圍繞該方面的特性來寫,致使這方面的特性不清晰、不突出。就像寫記敘文跑題一樣,出現了偏離「主題」的情況。
我家附近的立交橋,橋身是水泥築成的。橋面很寬,可以並排行駛七八輛汽車。橋洞也比別的橋大,所以路面也很寬,起碼能並排走四五輛汽車。這座橋是建橋工人冒著酷暑建的。從一開工,他們就晝夜不停地幹,假日也沒見他們休息過。
這段短文,對說明對象的特性就把握得不準確。文中既對「橋的形態」進行了說明,也對「橋的建設者」進行了說明,使人不知道究竟要說明哪一個。通過全文我們可以看出,小作者無疑是要對「橋的形態」進行說明。既然這樣,那他就應該緊緊圍繞這一點,從「形態」的不同側面來寫,而不應該寫與「形態」無關的東西,將「橋的建設者」也攪和進來。
下面,是經過小作者修改的文章,我們看看他是怎樣修改的:
我家附近的立交橋,是在原來的路面上建起來的。橋身全是水泥築成的,長達200多米,橫向馬路從橋的上面通過,縱向馬路從橋的下面穿過。這座橋的橋面很寬,可以並排走七八輛汽車,橋下面的馬路雖然窄一點,但起碼也能並排走四五輛汽車。橋洞的兩側,各有一塊藍球場大小的空間,像半個扇面一樣,由路邊漸漸向一頭低下去……
從遠處看,這座橋顯得十分雄偉。
小作者捨棄了一個方面,將筆墨集中到一點上,這樣給讀者的認識就清晰多了。
對事物的特性說明不清晰,主要是文章條理不分明,說明方法不恰當。其具體表現是,在說明事物特性的時候,不講究說明方法,或者把事物的幾個方面放在一起說,或者事物的一個方面還沒說清楚又去說另一個方面,結果使得哪一個方面也沒有說清楚。
我們也來看一個例子:
所謂「搭架子」就是在動筆寫作之前,對主題提煉及材料安排進行的思考。寫文章時,要根據材料提煉主題,並對材料進行合理安排。確定了主題之後,還要看材料是否都能很好地說明主題;材料的安排要符合表現主題的需要。
這是對構思過程的形象說法「搭架子」進行的說明。從小作者對「搭架子」所下的定義來看,他對說明對象的特性把握得還是比較準確的。可接下來的說明,卻將「主題提煉」和「材料安排」混在一起說,就顯得有些模糊、混亂了,無法給人一個清晰的認識。
既然「搭架子」是對「主題提煉」和「材料安排」兩方面的思考,那麼在說明的時候,就應該用分解的方法將兩方面的問題分開來講,將一個講清楚再講另一個。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條理分明。而且也便於集中精力把問題講清楚。
下面,我們看一看按照這個思路修改後的文章:
所謂「搭架子」,就是在動筆寫作之前,對主題提煉及材料安排進行的思考。對主題的提煉,首先應該從全部材料出發,從中提煉出一個具有概括性的主題。然後,還應該翻過頭來,看看現有材料是不是都是與主題十分吻合的,需不需要增刪。材料的安排,也就是文章的結構問題,主要是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將材料有機地排列、組合起來,以達到表現主題的目的。
經過這樣的修改,「搭架子」的特性就比較清晰地講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