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愛情和家庭有啟發的電影(從電影柔情史看如何打破母親與成年女兒)
2023-08-06 01:25:22 2
談到母親和成年女兒的關係,大致上呈現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相愛」型,母親任勞任怨,女兒非常愛母親,兩人的關係主基調是「歌頌母親」。在影視作品裡,前幾年特別催淚的由黃素影和斯琴高娃老師主演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就是典型代表。
第二種「相殺」型,則是第一種的另一面。母親常常極端自私,與女兒的關係充滿對立和剝削,姚晨的《都挺好》、孫儷的《安家》,都曾引發熱議。
然而,可能現實生活中,「相愛」型和「相殺」型恐怕都不多見,更常見的還屬於「相愛相殺」型。她們上一秒可能還不共戴天,下一秒就可能相擁入懷,她們是彼此最深愛的人,也是可以傷害彼此最深的人,一直處在「相愛」到「相殺」的循環之中。
這部《柔情史》,曾入圍柏林電影節、西雅圖電影節,獲首爾女性影展最佳導演獎、香港國際電影節火鳥大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這部拿獎拿到手軟的電影,便是講了在北京胡同裡的一對普通母女,不得不蝸居在同一屋簷下,互相爭吵、折磨的「相愛相殺」的故事。
國際著名電影雜誌《銀幕》(SCREEN)稱其為中國版的《伯德小姐》(講述青春期少女與母親的關係),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罕見的在母女關係模式的「相愛相殺」上達成了一致。不過對許多中國成年女性來說,《柔情史》中的母女關係或許更接地氣,也更有借鑑意義。
所以,我會結合這部影片,來談一下母親和成年的女兒如何和平相處,打破「相愛相殺」的循環。
《柔情史》用牛奶、羊蠍子和甜瓜,這三樣北方家庭常見的食物劃分了三個篇章,我覺得也恰好說明了打破「相愛相殺」的過程,所以下面便從這三個層面加以解讀。
01
牛奶:「世上唯一還不清的債就是母愛」
從我們一出生開始,便開始吮吸母親的乳汁,牛奶便是母親乳汁的一種隱喻,而乳汁是母親對女兒的愛、照顧、給予的一種象徵。
可以說,這也是「相愛相殺」的開端和宿命。
因為母親的照料,我們才可以靠著她提供的各種生理和精神的「牛奶」長大。因此,在我們的心中,總是對母親的這一面甚為感激。也正是這一點,和那些從來不肯奉獻「牛奶」的「相殺」型母女關係相比,「相愛相殺」型總是讓人比較糾結的原因之一。
但是,到一定的時候,「牛奶」也會成為一種負擔。
電影中,女兒小霧是一個大齡文藝女青年,自由編劇,沒有固定的職業和穩定的收入,而她的媽媽(很有意思的是,這個媽媽在電影中沒有名字)則是一個早年喪偶,一個人拉扯女兒長大的知識女性,和女兒一樣有時候也會寫點詩歌。
這個沒有父親形象的家庭,和早些年輿論經常提及的「喪偶式育兒」有著同等的精神內核。也就是,母親在早年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養育孩子,從而犧牲掉自己的全部生活。
電影中的媽媽在回答他人提問「為何不考慮找老伴」的時候,媽媽就提出「為了把女兒養大,沒有顧上」。
這樣的媽媽對女兒有著很高的期待。她希望她能夠出人頭地,或者嫁一個好人家,這樣自己的悲劇命運可以改寫。
與此同時,她也超量地給予女兒「牛奶」。
她和女兒的互動,常常是這樣的:
「要注意體態,你的屁股又下垂了」、「你不能相信男人」、「不要讓男朋友見到你的母親,母親是你的底牌」、「中年男人不能要」、「如何挑瓜」、「如何刷碗」、「倒尿時,注意不要灑了」、打電話問女兒「這個月拉屎情況,具體到屎的狀況」……
從生活常識,到如何做個女人,再到婚姻戀愛的經驗,她都要女兒「喝」下這碗「牛奶」。
電影中,女兒喝不完的牛奶,媽媽拿了過去自己喝下了。這個小鏡頭預示了母女關係中的一個真相,其實這些「牛奶」是媽媽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女兒的需要,所以女兒怎麼也喝不下。
而當女兒表達不滿的時候,這個確實付出過巨大的犧牲,現在也在自以為犧牲地給予「牛奶」的媽媽甚至翻箱倒櫃找出一根繩子,作勢要上吊,被女兒勸阻後撂下這麼一句話:
「我告訴你小霧,這個世界上誰的債都能還清,唯獨母愛是不能償還的!」
這句話,更是給母女關係的「相愛相殺」套上了沉重的枷鎖。
其實,這類的母女關係中,母親往往是一個自戀型的母親。《母愛的羈絆》的作者卡瑞爾·麥克布萊德(Karyl McBride)認為,一個自戀型的母親(narcissistic mother)會將她的女兒「視為自我的映照和延伸,而非有獨特個性的他者」。
這裡的自戀,並非是真的指媽媽對自己的情況很滿意,而是一個不太健康的心理狀態。每個人或多或少會有一些自戀特質,而自戀的極端是自戀型人格。
我總結了一下,自戀型母親的一般有如下的特徵:
1、自戀的母親試圖把自己的女兒變成自己的延伸版,或者乾脆忽略女兒,因為她們只關注自己。不允許女兒過上超越自己為她們塑造的角色去生活。
2、女兒們可能會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並為自己不能成為母親想要的那樣的女兒而感到內疚。
3、自戀的母親不能接受自己和女兒之間存在的個人界限,也不允許任何形式的隱私,包括身體和情感上。
在電影裡,母女兩人「相愛」的時候,依然在一床被子裡睡,能談論彼此的生理需求問題,可見幾乎沒有任何界限感可言。
4、自戀的母親經常和女兒競爭:為了得到關注,為了得到讚揚,為了任何女兒可能會珍視的東西。
5、自戀的母親把女兒的成功和成就都歸功於自己,卻把自己的所有負面性格或行為投射到女兒身上。「不能為了失去而贏得」可能會成為這些不幸有個自戀母親的女兒們的座右銘。
6、自戀的母親如果自己沒有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會責怪自己的女兒。
電影中,母親就表達過,自己沒辦法過上好的生活,是因為女兒的生活不穩定,又不肯早點找個好人家。
7、讓女兒「父母化」、承擔「養育」的職責,這會對她將來的人際關係和身份定位造成長久的損傷。做孩子的並不意味著就一定要照顧他們的父母,當孩童時期的女兒被放在需要「對一個人承擔起責任」的位置時,她會錯失成長和成熟的那些過程,這些過程本來應該是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自然而然地發生的。作為母親,應該要在情感上和其他重要的方面照顧女兒,而不是反過來由女兒來照顧。
電影中的媽媽,因為決策失誤等原因,是要靠女兒生活的,而這也是女兒內心抱怨,並且時不時會拿出來揭媽媽「老底」的一個重要因素。
總的來說,《柔情史》中的那個自戀型母親,阻礙了女兒小霧的個體化發展,對她形成獨立人格造成了阻礙和傷害。她的母愛,是犧牲的,但是也是令人壓抑的。
儘管小霧已經隱約意識到了問題所在,說出了「你對我的好就是為了讓我產生內疚感,這是你最殘忍的武器」,但因為「相愛相殺」型母女關係的複雜性,她仍然對獲得她從未得到過的母親的尊敬與愛抱有期許。而媽媽通過讓女兒產生內疚感,當女兒內疚的時候,媽媽會有更多的安全感。因此兩人都在這個過程中,維持一種不太健康的循環。
02
羊蠍子:「他們都太好了,像假的」
羊蠍子是老外比較難理解的一種食物,作為一種肉不太多的骨頭,許多人是用「啃」的,希望從羊蠍子上啃下來更多的肉,因為這樣可以增加營養和幸福感。
所以,羊蠍子其實象徵著我們從外部世界尋找幸福感和滿足感的一種方式,「啃」,直到一點都不剩。
可以說,這是對「相愛相殺」的一種動力學解釋。
媽媽總在給女兒喝「牛奶」,但是女兒總是在成長的,總是要喝點別人的「牛奶」或者別的東西,所以她的眼界肯定比一個一直居住在胡同裡的老年婦女要開闊。兩個人難免會產生衝突。
為什麼電影中的媽媽,特別喜歡在飯桌上教育女兒小霧?
因為媽媽沒有工作、沒有地位、沒有朋友,而做飯和吃飯的經驗,是她唯一能「贏」過小霧的地方。
飯桌就是她的戰場,只有在這裡,她才能找到安全感,獲得發言權。「吃」,象徵的就是母親對女兒的徵服和控制欲。
為了對抗媽媽,女兒小霧要尋找自己的「羊蠍子」。
她有一個中年的男友。中年人有地位有權勢,也願意迎娶她,整體看來對她還是不錯的,所以是個比較合適的「羊蠍子」對象。所以她每次到他家裡的塑料按摩盆裡泡個澡,同時尋求他的支持。
但是,但是,這次最接近婚姻的愛情,最終以分手告終。
母親問女兒為什麼老是跟男朋友分手,女兒說「他們都太好了,像假的」。
有些觀眾聽了這句臺詞發笑,他們可能不太懂,其實女兒說這句話,並不是在開玩笑。她是認為日子就應該壞著過。
「羊蠍子」是不能吃不完的,就是需要有那麼一點肉,然後被啃光才行,不能是一種無限量供應的產品。因為這對他們來說,生活能夠穩定下去,意味著是對過去和母親生活的一種背叛。
同樣的情況,其實也驚人地在媽媽的身上發生,因為和女兒的關係不好,媽媽也在尋求新的人生寄託。
母親偶然遇到自己的老情人,以為可以煥發「第二春」,結果還是無疾而終,還被騙著買了很多保健用具。老情人原來不為情,是為了賣更多保健品而來。
媽媽以為別人是「羊蠍子」,卻沒想到被人「啃」了。事實上,她可能也不太能找到一個真心對她好的人,因為她骨子裡也不覺得自己配這種人,過上比較糟糕的生活,才是生活的常態。
「相愛相殺」,其實是一種「啃」對方的表現,是期待從對方身上獲得一些東西,但是又知道對方身上這樣的東西也不多,甚至也不能多。
因為潛意識中,他們認為世界並不美好,只有疼痛才是真實的。而只有疼痛,他們才能繼續保持「相愛相殺」。
所以,母女兩人的怨恨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這種「相殺」的過程,是保持兩人關係繼續存在的一種方式,不會因為給了對方一些好處,就感到這種生活無以為繼,相反因為有「相愛」然後又「相殺」,才讓她們覺得這個世界是她們理解中的世界。特別對小霧來說,她已經習慣了和她母親在互相傷害中度日,她不相信美好。她認為世界上不太存在那麼好的東西,「好」都是有代價的,都是有目的可圖的。
因此,電影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小霧無法原諒母親以前和現在做出的決定,比如怨她讓一筆不菲的拆遷費打了水漂。而母親也從來沒落下任何一個批評小霧的機會,甚至連買錯一本書,也可以大發雷霆。
她們其實都是將自己內心的不快感拋給對方。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很經典的概念叫「投射」,就是我把我心中覺得不滿的地方,扔給你,認為是你所有的,這樣我就不會那麼不滿。
「相殺」看似是對對方,其實更多是對自己的「殺」,只是因為自己實在太過難受,所以轉而希望通過「相殺」的方式,來尋求你的幫助和分擔。
為何親人之間比普通人之間的衝突會多些,有許多觀點對此進行過分析。我認為,這其實是因為也只有親人的關係,才會允許你可以從我僅剩一點肉的骨頭上,啃點下來,以此來讓你更好過一點吧,換了別人,誰肯,又或者怎麼會相信別人真的願意?
從這個角度看,其實母女兩個人才是真正把雙方當做「羊蠍子」在「啃」,他們在用「相殺」表達「相愛」。
03
甜瓜:「再等等吧,總會來的
甜瓜,誰都想吃,這意味著一段關係中比較甜蜜的一部分。
電影中,女兒和媽媽有幾次吃瓜,都是兩個人關係最和睦的時刻。但是這種關係在電影中,是稍縱即逝的,我認為這是她們的希望,但是憑藉電影中的表現,她們並沒有能力做到這點。
那麼,母女關係已經進入到「相愛相殺」這樣的局面之後,該怎麼辦,才能破解,最終吃上「甜瓜」?
這裡,我想談關於母親和成年女兒之間要建立健康關係,和平相處的幾個原則:
1、女兒的自尊感是基於她認為她的母親是如何看她的。
這聽起來似乎有點複雜,實際上是說女兒是根據母親對她的評價來評價自己的。
所以要告訴你的女兒,要讓她知道,你有多尊重她,更重要的是讓她確信這一點,即使她做出了你不希望她做的選擇。如果你想讓她覺得自己有能力做出更好的選擇或改變她的生活,你必須讓她看到你有信心她可以做到這些。
對於電影中的母女來說,媽媽對女兒的否定過多,肯定太少,這也是她很難在親密關係中接受他人幫助的原因,因為她無法相信自己可以獲得別人真誠的幫助。假設媽媽是能夠更多肯定的,女兒的感情也會更加順遂。
2、「付出,並索取」是每一段健康關係中都有的一部分。
有時媽媽必須對女兒網開一面,有時女兒需要給媽媽一個喘息的機會。
一旦女兒長大成人,她不應該再期望她的母親會在她失去平衡的時候衝過來救她,但是當女兒真有危機時,母親卻可以很好地幫女兒收拾殘局。
母親不應該要求女兒給予幫助和支持,而排斥其他的支持。你生了你的孩子,但並不意味著你有權利控制或利用你孩子成年以後的生活。
對電影中的小霧母女來說,媽媽不僅靠著女兒,而且還想靠著家中老人故去,是嚴重依賴者,如果要打破「相愛相殺」的局面,就必須從她個人的獨立開始。
其實媽媽也開始效仿女兒,開始寫作、寫詩,我個人覺得這不僅僅是為了討好女兒,可能也是她希望藉此機會形成獨立自我的開端。這或許也是故事結尾的時候,兩人的關係開始轉暖的原因之一。
3、在任何關係中,信任都必須是雙向的。
媽媽們需要給女兒足夠的信任,讓她們在合理的範圍內做出自己的決定——哪怕做這個決定會犯錯誤,如果這個錯誤是為了吸取教訓和個人發展所需要的話。如果你想讓你的女兒相信你的觀點和建議,你要先相信她有能力主導自己的生活。
因此,對於小霧媽媽來說,類似女兒該怎麼坐姿、該怎麼吃、該怎麼談戀愛,都不要再幹涉了。當然,小霧也不必唇槍舌戰,回擊媽媽的不是。兩個人都相信彼此,是可以作出對自己恰當的決定就好。
4、保持順暢的溝通和交流。
在母女關係中感受到的憤怒或傷害,可能是我們經歷過的最痛苦的經歷。小霧母女兩人,都在這段過程中傷痕累累,彼此都說了狠話。
這種時候母親和女兒仍然必須要放下自尊,儘管在衝突的時候這樣做很難,但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母女間的順暢的溝通。
5、無論如何,家庭關係是一生的紐帶。
當母親和女兒發生爭執時,你越早能夠放下怨恨、挫折、憤怒和受傷的感覺,你的生活就會越輕鬆。當然你也可以抓著這些糟糕的感覺不放,但是你抓著它們的時間越長,你後面就越難釋懷。
跟自己的母親(或者女兒)進行著「多久可以互不理睬的比賽」,電影中的兩人,也反覆上演這樣的戲碼。其實沒什麼意思,因為無論如何,家庭關係對一個人,特別是母女關係,都是至關重要,也切割不斷。
03
給母親和女兒的10點建議
(一)給母親們的5個忠告
1、不要強迫你的女兒去實現你沒有實現的夢想。讓她找到她自己的生活目標和途徑。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書寫自己的人生故事——不要強迫你女兒的人生故事成為那些不應該發生的故事。
2、當你的女兒在她自己看重的方面取得成就的時候,你要支持她。而不是說「如果你是她你會怎麼做」這樣的話而破壞你們的關係。因為你不是她!
3、即使你認為你是你女兒的好朋友,也不要忘記有的時候,女兒需要的不是朋友,而是母親。
4、當被要求提供建議的時候,如果你覺得你必須說些什麼,在你說那些你認為女兒應該知道的事情之前,你要先徵求她的同意,也許她早已經知道了。不管怎樣,不要在很艱難的時候,讓她感覺更艱難。
5、對女兒來說,學習「如何給母親做女兒」並不容易。當你的女兒努力想把事情做好,努力做她認為你希望她成為的女兒的時候,你要表現出你的感謝之情。
(二)給女兒們的5個忠告
1、當你能接受你母親的缺點和不足時,你看待她的角度就會煥然一新。這也能讓你從伴隨一生的你能夠想像到的那些「要是……多好」的疑惑中解脫出來。沒有哪個母親能滿足女兒認為她需要的一切願望,但是如果你能接受你母親和她的局限性,你對你得到的母愛會感覺更滿意。
2、永遠要記得,你的母親已經盡到了她的最大努力,即使她的最大努力並沒有你認為的那麼好。
3、雖然你已經是成年人,你仍然會對媽媽在你年輕時做的一些事情感到憤怒,比如那些嘮叨、拐彎抹角的讚美以及抱怨你的選擇等等,這是正常的。
不過,既然現在你是成年人了,遇到這種情況你就可以不再去一味反駁,或者躲在角落裡生悶氣了,要學會有意識地脫離那種無益的交流。只要設法做到不要太在意你媽媽說的做的,想像那些扎人的話語只是天空中的雲,一飄而過就行了。爭論是雙方的問題,如果你選擇不爭論,也就沒有爭論可言。
4、做母親不像看上去的那麼容易。要對自己成為現在的自己而心存感激,感謝母親為你做出的犧牲,哪怕其實你根本不知道她做了哪些犧牲。
5、記住一個事實: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往往會變得「更像自己」(或者說「更是自己」)。要了解和接受這個現實,這能讓你發現你母親的思維好像不前進而是在倒退的時候保持冷靜。
電影最後,母女兩人一起購物,購物結束之後,並肩走在北京的小巷裡,媽媽表示「我找不著路」,女兒說「等我一會兒,我騎車去找路」。
有人質疑,現在是手機時代,為何不用導航。我覺得這其實是一種隱喻,並不是說他們真的不知道現實中的路怎麼走,而是他們在找自己人生中的路怎麼走、彼此的關係怎麼走。其實,這也預示了一種和解的形式,那就是即便我們可能還有很多矛盾重重,但是我們還是可以一起找個路。
「再等等吧,車總會來的」。
等車的時候,媽媽念叨著。我想,這大概也是打破「相愛相殺」局面應有的積極心態。
作者:咖啡侍應生,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一杯咖啡(ID:coffeecen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