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史問廉之四·道德之擇》觀後感
2023-07-24 13:45:47
為政以德,是安邦治國的準則。中國傳統文化對為政者的道德修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用道德教化來贏得民心,則是古代政治家們成就一番偉業的秘密。
道德修養是個人修養的根本。在漫長的歷史中,克偏、戒巫、範家、全節、修身,以及清慎勤這些被稱為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一直被歷朝歷代視為官德的重要內容。除了制度因素,道德約束是克制腐敗發生的有效方式。古今中外,法律和制度只能從外部圍追堵截腐敗發生的可能性,但道德卻可以從根本上消除腐敗的「迷思」。歷史上不乏這樣的正面事例,如清朝大臣張英和其子張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禮的見證。這些流傳至今的人物和故事,已經成為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厚德載物。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那些恪守為官之德的政治家們用自己的選擇和堅守,譜寫了中華文明的閃亮篇章。在漫長的歷史中,那些面對利誘、黑暗和不公拍案而起的浩然正氣,已經成為中國人精神家園裡的一座豐碑。這種用生命和熱血寫就的高尚,直到今天還在感動著我們。
《鑑史問廉之四·道德之擇》觀後感(1)
做官者為政以德,才能德行天下,讓社會變得安定和諧。為什麼這麼說呢?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禮,齊之以德,有恥且格。」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用各種法律條文來治理國家,用刑罰來約束老百姓,人民雖然會躲避這些規定約束而免於處罰,卻不知道什麼是廉恥;如果用禮法來治理國家,用道德來約束老百姓,人民就會知道廉恥,並主動改正錯誤,遵守禮法。所以,作為一名官吏,尤其是一名清正廉潔的官吏,唯有自己先遵循道德操守,才能感化老百姓,才能讓人民群眾自覺的去遵守道德和法律,改善社會的不良風氣。
東漢的楊震,在上任的途中,路過自己從前的學生王密所管轄的縣城,受到了王密的熱情招待。有一天,王密拜訪楊震,兩人聊得很開心,一直聊到了深夜。這時,王密從懷裡拿出幾根金條,說是要感謝楊震的教育之恩。楊震拒絕接受,王密便說深更半夜的,沒有人會知道的。楊震便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會沒人知道呢?!後來,王密為了自警,便在自己的縣衙蓋了一座內堂,這便是千古留名的「四知堂」!子曰:君子慎獨!楊震便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恪守自己的做人準則,嚴格按照遵循道德禮法,成為一代清官的典型。其實,清官就是如此,不僅在人前清正廉潔,無人之時更是潔身自好。在清官楊震的影響下,當時的東漢大治,社會風氣非常之好,真的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顯然天下太平。所以說,為政以德,方能使德行天下。
當今社會,之所以風氣欠佳,就是因為部分官員的道德缺位,正能量不足,沒有形成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行,以至於貪汙腐敗,鋪張浪費等現象時有發生。要想改變我們目前的社會風氣,讓所有人都有道德,講禮貌,是需要我們為政者來帶頭的。因為,所有的為政者都是百姓們的榜樣,都是風向標,他們往哪裡去,人民群眾就往哪裡去,他們怎麼對待自己的父母,人民群眾就會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尤其中國有七千多萬的黨員,遍布於全國的每一個地方,每一個角落,更是要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將明德守法作為自己做人做事的首要準則,真誠的對待每個人民群眾,這樣才會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溫暖,去自覺的弘揚社會主義美德,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
如今的中央提出了要以德治國,就是看到了道德禮法在治理國家中能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以德治國,既是對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發揚,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中央領導的帶領下,如果全國大大小小的官吏都能為政以德,那麼讓全國人民都變得有道德有素質,構建德行天下的美麗中國,將不再是一個夢!
《鑑史問廉之四·道德之擇》觀後感(2)
歷史那些事,尤其是道德君子的那些事,常被後人詬病,如坐懷不亂的柳下惠,有人驚呼「他是天閹之人吧?!」言下之意,除非柳下惠是天生的性無能,才會坐懷不亂。聯繫到昨天習近平告誡縣委書記要過美色關,看來,總書記的話顯得大有深意。當然,普羅大眾無法企及的道德高度,不能否認他的存在。昨夜,《鑑史問廉》第四集《道德之擇》就向觀眾講述了歷史上的幾位「道德標兵」。有圖有真相哦!
一座城,一個人的故事。歷史倒回到1900年前,有一個知恩圖報的人王密,在其恩師楊震途逕自己管轄地時,特地去拜訪,為報舉薦之恩,王密奉上自己的積蓄十斤黃金,楊震不收。王密再三懇求,楊震仍拒,王密跪下:晚上沒人知道。楊震勃然大怒: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人知道?道德典範就是這麼「無情」,但理講得讓人不得不服。後人感其清正廉潔,把其工作地的一座山改名「四知臺」,稱其宅為「四知堂」,用以警戒人們「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一條魚,一個人的故事。羊續曾任南陽太守,他的屬下,一位府丞給他送來一條當地有名的特產——白河鯉魚。羊續拒收,推讓再三,府丞執意要太守收下,羊續無奈。當這位府丞走後,羊續將這條大鯉魚掛在屋外的柱子上,風吹日曬,成為魚乾。後來,這位府丞又送來一條更大的白河鯉魚。羊續把他帶到屋外的柱子前,指著柱上懸掛的魚乾說:「你上次送的魚還掛著,已成了魚乾,請你一起都拿回去吧。」這位府丞甚感羞愧,悄悄地把魚取走了。後人贊其廉潔自守,敬稱其為「懸魚太守」。連寫過「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也曾賦詩讚曰:「剩喜門前無賀客,絕勝廚內有懸魚。」
一首詩,一個人的故事。歷史上,清正廉潔的官吏不少,有治世才幹的官吏很多,但能將此二者集於一身,可謂鳳毛麟角。于成龍就是其中難得的一位。他廉到家徒四壁,死後遺物只有一隻破箱,裡面有官服一套,官靴一雙,瓦缸中僅有粗米數斛,鹽豉幾罐。故深得百姓愛戴,「民罷市聚哭,家繪像祀之」,當朝皇帝康熙亦御書「高行清粹」,諡「清端」,並曾寫詩褒獎他的清廉,稱讚他「清官第一」。
一條江,一個人的故事。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了得,治國安邦之才更是了得。居廟堂之高,為君主分憂;貶地方為吏,為黎民造福。潮州人民為感念他的恩德,將當地江河命名為「韓江」,把當地的樹木稱為「韓木」。
《鑑史問廉》觀後感:清官之念
《鑑史問廉》之「道德之擇」觀後感
觀看紀錄片《鑑史問廉》有感
觀看廉政紀錄片《鑑史問廉》觀後感
鑑史問廉觀後感【最新】
一條巷,一個人的故事。六尺巷的故事,家喻戶曉,王岐山曾親自造訪。這個「讓他三尺又何妨」的當朝宰相張英,一讓成就了六尺巷的美名,也造就了父子兩代同為宰相的輝煌。
一座城,一個人的故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婦孺皆知,司馬光賣馬的故事更是誠信的表率。作為著名史學家、政治家的他,其「文治武功」已寫進歷史,供後人瞻仰。司馬光因兒子司馬康穿了一件蔥綠袍,就感到兒子奢侈了,寫下了《訓儉示康》,教訓兒子要以「簡樸為美」,不要以「奢靡為榮」。司馬光出生地和少年生活地方的民眾為紀念他,遂以「光山」命名該縣城。
故事講完了,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這幾位「道德高人」都是「官家」。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已被歷史驗證。修好身,管好家,才能從政,這是硬道理,當成為為官者的「王道」。
毛澤東曾經告誡黨內的同志時說過,一個人無論能力大小,只要有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王岐山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指出:「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深厚的治國理政、管權治吏思想,有豐富的禮法相依、崇德重禮、正心修身的歷史智慧。『國家』是我們民族獨有的概念,國與家緊密相連、不可分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為首要。講究德治禮序。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中華文明的DNA,為國盡忠、在家盡孝,天經地義。」
以史為鑑,鑑往古今。「執政為民,廉潔自律」是官員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線,在眾多利益誘惑面前,要學會拒絕,以清廉的作風影響黨風;改變政風,打造高效廉潔的政府;淨化社會不良風氣,還一個風清氣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