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鑑史問廉觀後感四篇
2023-07-25 08:29:33
鑑史問廉觀後感——興衰之思
西晉的富豪官員們為何喜歡鬥富?唐朝何以從「貞觀之治」演變出「安史之亂」?北宋為何從一個空前富裕的盛世消失在歷史深處?
眾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可謂源遠流長,從先秦典籍《周禮》中提出的「六廉」概念,到魏徵、包拯、海瑞、張養浩、孫嘉淦等清官廉吏的不斷湧現,廉政文化幾乎貫穿了一部中華文明史。梳理這些豐厚的廉政文化資源,對於雷霆反腐的當下而言,不無現實意義。
和「廉政文化」相對應的就是「腐敗文化」。腐敗文化嚴重損害著黨風、政風和民風,在這種情況下,以廉政文化提高官員的防腐拒變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有利於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
在此意義上而言,中央電視臺、河南省紀委和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拍攝的《鑑史問廉》,無疑是具有深刻現實意義的文化力作。如果說,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旗下的河南影視集團之前推出的電影紀錄片《永遠的焦裕祿》為我們呈現了一位現代「廉吏」的榜樣,那麼,《鑑史問廉》則深入歷史的肌理,讓我們從歷史的鏡鑑中尋找到反腐的文化力量。從這一點而言,這部紀錄片的拍攝把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學史可以看成敗,鑑得失,知興替。《鑑史問廉》的製作和播出正當其時,它將為建設風清氣正的官場新生態吹響嘹亮號角。
鑑史問廉第一集觀後感
第一集,講述的西晉王朝、唐、北宋的興衰史。本片中心講述的是「廉則興,貪則衰」。
石崇和王愷的鬥富,表面看是富豪間一擲千金的炫富大比拼,背後折射的卻是西晉王朝制度,用人上「只講門第、無論才能」,導致庸官蠹吏把持朝政高高在上,有才之士困頓江湖;最終導致了西晉王朝官員整體性腐敗和社會的潰敗。
大唐的興衰:在經歷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吏治清廉時代的輝煌之後,自從誤用了一個不學無術而又精通音律的李林甫為宰相後,曾經的一代明君唐玄宗一步步墜入了李林甫為他精心設計的「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昏庸無為的溫柔鄉,進而引發了長達七年的「安史之亂」並就此終止了一代的神話。
到了大宋初年呈現出了許多令人振奮的治國新景象。科舉制度的興起真正做到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有了一代「聖相」李沆,才有了對官員「婚喪、宴飲、車馬、服飾」的嚴格規定,才有了對官員「貪汙受賄者處以極刑」的重典,才有了包括印刷術的發明在內的科技大爆發,才有了《清明上河園》中的大宋京華夢!
再看當今社會,落馬的貪官、貪腐事件層出不窮,比如河南省原人大副主任秦玉海,他的攝影作品集《真水無香》曾經懸掛在上海、深圳、北京建國門地鐵,在北京開過個人攝影作品展,甚至獲得過全國攝影界最高獎--藝術創作金像獎,然而在他「犯事兒」後,經專業攝影師曝出內幕稱,秦玉海的攝影技術近入門級,其作品全部都是經過必要的修圖軟體處理,甚至有專業攝影師為他調好光圈和速度,「就等領導按下快門」--就是這樣一個入門級的攝影大師,手持著價格不菲的攝影器材,走過了《焦作山水》、領略了《雲臺山風光》,在《十月鳳凰山》留下了《五大連池印象》,並最終結成了個人攝影精品集《真水無香》,他的攝影足跡也是他從勤政到犯罪的歷程!
咱河南拍出這樣出彩的片子,點讚啊。片子裡提到的阿房宮,是百姓用血汗修建的,也是歷史上奢侈浪費的恥辱代表。從古看今,奢侈浪費的風氣必須制止,反對鋪張浪費要從政府做起,從咱自身做起啊。
「不要以為時過境遷,歷史規律不可逃避,廉政才能國泰民安,才能保自己平安。」陝西師大教授於庚哲認為,歷史上王朝衰落的教訓對今天有著重要的借鑑價值,河南主導拍攝這部廉政文化紀錄片很有意義。
電視紀錄片《鑑史問廉》觀後感
近日,城關鎮北窯小學組織黨員幹部收看了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大型電視紀錄片《鑑史問廉》。該片站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歷史的興衰沉浮之中挖掘中華廉政文化的優秀遺產,全方位展示中國古代廉政文化的精華;在強勢反腐深入人心的當下,此片的播出,應該說更具有現實意義。
《鑑史問廉》主題鮮明,故事引人入勝、發人深省,該片從歷史長河中擷取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故事,對後人,是告誡,更是教誨。羊續懸魚這個故事恐怕大家都不陌生吧。歷史上稱羊續為懸魚太守。正是有了這樣的「清慎勤」,才使他成為一代廉吏。而清、慎、勤則是古代為官的基本要素。為官之事,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清代名相張英,好像很多人對他不甚了了,但是說起「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詩句,很多人都知道。身為宰相的他,在老家與鄰居因為宅基地而糾紛時,不是拍案而起,以權謀私,而是以一紙家書表達了自己的浩然正氣,也正是這一紙家書,至今留下了禮讓巷的美名。在劇中成為「範家」的典範。所謂範家,就是做官的規範家人行為的一種基本要求。司馬光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人物。
細觀《鑑史問廉》,我們不難看出,讀史可以知興替,一個朝代的興起,往往是因為清正廉明所致,一個朝代的滅亡往往是奢侈腐敗所致。所以,我們要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心。常懷「居安思危」之心,警鐘長鳴。讓廉政之花常開,拒腐敗之風與千裡之外。只有如此,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領略古人的風採,以史為鑑,是為了更好的做今天的自己。作為教育戰線上的一名黨員教師,更應該做到全心全意為學生和家長服務。
鑑史問廉的觀後感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廉政制度、政策的日益完善,人們對廉政的理性認識也日益深化。簡而言之,就是公正廉明的政局、政制、政策、政德的良性結合與辨證統一。
近年來,廉政教育已深入人心,人人講求廉政,事事要求清廉。我觀看了由中共河南省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電視臺、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攝製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鑑史問廉》。使我深受教育,深受啟發。該片縱覽中華民族五千年朝代演進,以中華傳統文化為視野,以「廉」為核心,以「清、勤、慎」為主題,從歷史的興衰之道中探尋廉政文化的力量,為盛世鳴警鐘,為時代舉鏡鑑。全片對中華文明進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進行了充分展示,內涵深厚,立意高遠,氣勢恢宏,製作精良。非常具有可讀性。從而深刻地了解了廉政建設的理論意義和中國廉政建設的歷史經驗,看完後感到就像是聽了一堂不設講臺、不見講師的廉政講座,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和精神營養!我覺得對於我們今天的廉政建設有借鑑和參考的作用。
它揭示的是以民為本、順應民心的傳統;是勇於進諫和善於納諫的經驗;是不畏強權、公正執法的優良傳統;是嚴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潔奉公的官德與政風。
中國廉政史上,湧現了許多不畏強權、執法如山的模範人物與典型事跡,如東漢光武帝時代的董宣、宋代最著名的清官包拯、明代的劉宗周。都為倡導廉政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就一個國家而言,「清正廉潔之日,則國家昌盛;貪汙腐敗猖獗之時,則國事衰微。」那麼,對於一個學校、一個教師隊伍而言,廉潔同樣重要。
目前,緊跟校園廉政文化建設的步伐,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同大家一道學習了廉政準則,閱讀了一些廉政故事、廉政漫畫等書籍,並從中獲得了一些啟示。
廉潔的對岸就是腐敗,當廉潔的意識不能佔據主流的時候,人們往往會不自覺的滑向腐敗的彼岸。每一個腐敗的故事都是從廉潔意識的淡漠開始的。可以說,禮物是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但是,並非禮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從現實的角度來講,禮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將你的恩人變成罪人,容易將原本的好意變成壞心。每一次的腐敗都是幕後的那雙「溫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潔的意識,從而打開廉潔的堤口,一發而不可收拾。
從古至今,廉潔的故事比比皆是。東漢南陽太守羊續將焦儉送給他的魚懸於室外來拒絕焦儉的再次相贈;北宋包拯立《誡廉家訓》於家中警示後人;周總理穿著樸素,總是將衣服補了又補,堅持艱苦樸素的作風;孔繁森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臨終前身上只有8元6角……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學習這些優良的廉潔作風,自覺樹立廉潔自律的意識,用教書的行動詮釋廉潔的含義,用學生的成才續寫廉潔的故事。那麼,作為一個教師而言,雖然沒有腐敗的土壤,但是,我們從事的職業要求我們不僅要廉潔從教,更要把廉潔的種子種到每一位學生的心裡,確保他們走上工作崗位之後,廉潔之花能夠競相怒放。
作為一名教師,廉潔從教就是要嚴格遵守教師的行為規範,做到勇於擔當、樂於奉獻,用真心對待學生,掌握好手中的權利,堅決杜絕用學生成績作為籌碼,獲取非法的利益。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通過言傳身教,向同學們滲透廉潔的思想。我們的學生將來都要走向工作崗位,也許會面臨很多誘惑,如何讓他們能夠頂得住糖衣炮彈的轟炸,就需要教師平時的言傳身教。
廉潔是一種正氣,更是一種風氣,當一個集體裡廉潔的風氣盛行時,這個集體勢必會欣欣向榮的發展。當廉潔的風氣在校園裡盛行時,學校的教學質量一定會提高,團隊的凝聚力會更強。作為一名教師,身體力行,弘揚廉潔的正氣是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