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讀後感
2023-07-25 02:54:15
篇一: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讀後感
《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是馬克·吐溫的晚年著作,構思新穎別致,使人讀後更了解馬克·吐溫;更是對人性有種更加深刻的思考。
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一個異鄉人,用一袋金幣做誘餌,勾引那個城市的窮人,藉此機會「敗壞」赫德萊堡的三代「誠實」、「清高」的美聲。
這個故事告訴我:做人不能太貪婪,否則,這個磨練意志的石頭還有何用?
篇二: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讀後感
這是一篇中篇小說,細緻真實地反映了人們面對金錢誘惑時的心理動態。陌生人敗壞赫德萊堡的計劃不出意外地成功了,讀來讓人深感悲哀……
《那是天堂,還是地獄?》
篤信基督教的兩位老姑母為了親人改變初衷,一再違反教義,撒了一個又一個善意的謊言,在小說的最後,馬克·吐溫把對兩個老婦人的裁決權交給了讀者——她們虔誠地彎下腰聆聽天使向她們宣讀上帝的裁判:那會是天堂?還是地獄?
篇三: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讀後感 何明軒
十三年在社會上的生活,我發現最虛偽的人往往表面上是一個德才兼備的君子,其實心裡如煤一樣黑。《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就是這種故事。
多年以前,赫德萊堡是個擁有「誠實、清高、不可敗壞」的榮譽,卻因其不求於人與自滿得罪了一個記仇的異鄉人,使那個人受到極大的侮辱。最終,他用一封信讓十幾位有名之人把自己的家鄉敗壞得一敗塗地。
這就是虛偽。一旦識破,不僅讓自己落得身敗名裂,更使信任其著大失所望。其朋友失去其信任,其父母深感其失望,其教師、其學校,甚至其城市,都深感恥辱。好比文章中那些有名之人,出名卻因錢財而轉變為騙子。最終,謊言被揭穿而露出狐狸尾巴,成為人們嘲笑之對象,甚至將「美名遠揚」的赫德萊堡變成「臭名昭著」的市鎮。使鄰村與鄰市鎮對其的妒忌轉變為蔑視。看看,做虛偽者不如做誠實、真實的自我。
想想,若赫德萊堡的人們是真正的誠實者—潛意識裡都是做一個誠實的人。赫德萊堡中,就不會有「自滿、無求於人」等詞出現在其中了,更不會得罪那個記仇的外鄉人了。那些有名之士會真正有名,那些錢就不會出現在他們的欲望中了,赫德萊堡得到的只會是妒忌了。若人們是真正的自己,那意思是,自己是怎樣的人就怎樣做。赫德萊堡會變成十分平常的小市鎮。但只要人們將錯誤改正,這或許不難,卻能讓赫德萊堡再次成為有名之鎮,得到的會是鄰村的妒忌,卻沒有瞧不起了。
在此,我呼籲赫德萊堡的人們,美國的市民們,地球村的村民們,請用誠實與真實之雙手,扒掉虛偽的面具。
篇四: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讀後感
《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是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作品。近日得閒讀完了它。《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是馬克。吐溫中後期的一部中篇小說,他一改前期的幽默風格,而用辛辣的諷刺抨擊美國社會的腐敗、道德虛偽現象,以及金錢所產生的魔力和罪惡。它與《百萬英磅》一樣,通過在金錢對人的誘惑、腐蝕這個主題,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他從幽默到諷刺的寫作風格。
《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描述的,是哈德萊堡本來是四裡八鄉最誠實最正直的一個鎮子,他們把這種名望保持了三輩,成為了拒腐蝕抗誘惑的典型。為此,他們把誠實正直的美名看得高於一切,教育也從小孩子抓起。但是,由於無意中得罪了一個過路的外鄉人,哈德萊堡的三世英名就毀於一旦了。哈德萊堡的幾世英名是被那個外鄉人毀掉的嗎?是,但又不是。說是,是因為敗壞哈德萊堡幾世英名的一系列事件的的確確是那個外鄉人一手精心策劃的,他實際上就是敗壞哈德萊堡美名這齣鬧劇的總導演。說不是吧,是因為哈德萊堡還不是名副其實的誠實正直,還不是名副其實的拒腐蝕抗誘惑。當然,不是說哈德萊堡一點誘惑都不能抵抗,不過他們只能抵抗那些小打小鬧的誘惑,至於面臨巨大的誘惑,他們就紛紛落馬了。因此,哈德萊堡和別的鎮的區別僅僅在於,別的鎮是抵抗不了芝麻的誘惑,哈德萊堡則是抵抗不住西瓜的誘惑。僅此而已。
赫德萊堡,其實是美國社會縮影的象徵。小說借一袋金幣的故事,無情地揭下了資產階級誠實和道德的假面具,暴露了他們拜金主義的醜陋,諷刺了他們的偽善本質。赫德萊堡實際上成為整個美國社會的縮影,而那19位首要居民也就是全體資產階級的代表。小說揭露了19世紀末美國社會的拜金主義思想。
作家把資產階級的卑鄙貪婪暴露得體無完膚、淋漓盡致,對資產階級的道德文明作了一個卓越的總結。以理查茲夫婦為代表的赫德萊堡人根本無力抗拒金錢的魅力,赫德萊堡名譽被敗壞是難以逃脫的宿命。
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是赫德萊堡人自己。確切地說,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是赫德萊堡人對金錢的貪婪和難以抗拒的欲望。
篇五: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讀後感
《敗壞了赫得萊堡的人》讀來十分滑稽,想來卻非常深刻;它那麼荒誕不經,卻又這樣真實可信!由疑竇叢生,到真相大白,形成了這部作品的結構,也給讀者留下深深地思考。
赫得萊堡以最誠實、最清高的美譽聞名遐邇,是個「不可敗壞的市鎮」。但是,「不可敗壞的市鎮」終因最不誠實、最不清高而臭名遠揚。一天夜裡,一個異鄉人把一口袋金幣偷偷送到理查茲的家裡,在赫得萊堡激起軒然大波。理查茲想獨吞這筆巨資的嚴重不安,緊緊地抓住讀者的心。一樁赫得萊堡引以為榮的事反使人變得鬱郁不歡,各自懷著一顆最不光榮的心。三個星期後,十九位首要公民分別收到內容相同的信,使鎮上的氣氛立刻改觀,個個諱莫如深。揭曉的日子,在懸旗結彩的鎮公所裡,執事、律師、銀行家等十八位優秀人物相互攻擊,當眾出醜,使故事情節發展到高潮。《敗壞了赫得萊堡的人》此時已經完成了它的諷刺,在藝術上也能保持其完整。但是,馬克。吐溫餘勇可賈他繼續出奇制勝,順理成章地又安排了理查茲領受「鍍金鉛餅」的情節,使小說波瀾再起,諷刺的意味淋漓盡致。企圖吞沒這筆巨款的理查茲,反而被人們歡呼為「真正清白」的「全鎮最廉潔的人」,這難道不是更可笑,更富於諷刺意味嗎?理查茲心神不安,抑鬱成疾。死前,這一唯一不丟醜的人吐露了真情,於是,「誠實」「清高」的赫得萊堡終於被「敗壞」。它的光榮傳統的最後一塊遮羞布,被無情地剝落了。
小說裡的大諷刺,由一系列小諷刺所組成,強有力地增加了作品的藝術力量。故事發展的起伏跌宕和出其不意,以致使讀者興趣盎然,欲罷不能。讓人物用自己的行動揭露自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而且狠狠地打,這是多麼高超的諷刺藝術啊!一個「誠實」的,小小的赫得萊堡,何嘗不是一個虛偽的,假仁假義的,龐大的社會!赫得萊堡的被敗壞,未必不是對虛偽社會現實的嘲弄。
虛偽是人的惡劣品性之一。人為了不當得利,便會顯出虛偽的面孔。這「利」包括財物、權力、美色和榮寵。在專制社會,獲得利益的最佳捷徑就是當官。官者有權,有權就可以撈錢,「三年窮知縣,十萬雪花銀」。官吏撈錢的手段無非巧取豪奪,巧取必然虛偽,豪奪可又想得好名聲,也必然虛偽。明代的嚴嵩跪奏嘉靖皇帝,說他奉命祭奠皇父陵時天降祥瑞,不但雨霽應時,而且群鸛集繞、河流驟漲,慶雲環圍,並獻上《慶雲賦》。於是龍顏大悅,立刻提拔。嚴嵩就是這樣依靠虛偽的諂媚升為吏部尚書,又以權謀私,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貪官。專制統治者大都喜愛阿諛逢迎,鑽營者為升官固寵就大肆溜須拍馬,虛偽便在官場大行其道。 「厚黑學」、「偽經」是必讀書目,而「逢人只說三分話,末可輕拋一片心」,「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海水難量,人心叵測」等長久流傳的諺語則是這種必讀書目的補充。在當前,各個領域也都經常有造假的事情發生。假煙、假酒、假藥、假電器、假奶粉……越是名牌,假冒越多,連防偽商標的假冒都層出不窮。人事領域裡的假官、假職稱;教育領域裡的假文憑、假學歷;財貿領域裡的假帳、假發票;生產領域裡的假產量、假效益;科研領域裡的假論文、假髮明,還有假先進、假典型、假模範……
虛偽就像硫酸,腐蝕著人類,危害著人類社會。它助長著官場的腐敗,敗壞著社會風氣,阻礙著經濟的發展,損害著人的心靈。培根說虛偽有三種害處:「第一,說謊者永遠是虛弱的,因為他不得不隨時提防被揭露。第二,說謊使人失去合作者。第三,這也是最根本的害處,就是說謊將使人失去人格——毀掉人們對他的信任。」一個社會如果誠信度很差,人民不信任政府,顧客不信任企業,學生、病人不信任老師、醫生,人人以鄰為壑,那麼社會要穩定、要發展也是很困難的。
這篇小說中,在現實面前,虛偽露出可憎的真相。真正有現實生命的,誠實的諷刺藝術,發揮了它強大的批判力量。難怪魯迅稱馬克。吐溫是「講笑話的高手」。站在虛偽身邊,掩卷長思,真實可信的現實才是我們所追求的。企盼遠離虛偽,擁抱真實。願我們的社會,永遠不會像赫得萊堡一樣「被敗壞」。抬眼望去,頭頂是一片朗朗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