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2023-07-25 02:38:04 1
篇一:《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楊浩然
這是一本比我的年齡還要大的書,是哥哥小時候媽媽給買的,是兒童版帶注音,書中個詩配有彩圖,特別容易記住。每篇詩的下面都有解說,告訴你這首詩的意思。
媽媽說一個人從小讀一些唐詩,對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提高文化素養很有好處。我一定好好讀這本書。
篇二:《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趙一凡
今天,我讀了《唐詩三百首》這本書,裡面有好多描寫風景的古詩,比如:李白寫的《望天門山》、王維寫的《山居秋暝》、張九齡寫的《湖口望廬山瀑布水》、韓愈寫的《晚春》等。每首古詩都給我們講解了不同季節的風景。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寫的《早發白帝城》。這首詩李白用「千裡江陵一日還」表達了早早趕回家鄉的急切心情。
通過這本書,讓我了解了許多課文中沒有學過的古詩,我非常喜歡《唐詩三百首》。
篇三: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李曉青
讀到第一百零七首詩時,不經意間想到八月十五將近,便憶起張九齡的《望月懷遠》,第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總是中秋主題中的經典。
喜歡詩詞,所以喜歡詩人。當然,我沒說,我更喜歡柳永。
柳永是一個寂寥沒落的詞人,卻更是一個稟賦浪漫的詞人。
他的詞言近意遠,運筆行雲流水毫無人工銜接之痕。若飄若離,雖隱卻現,情景融合為飄緲之畫,字字為珠,句句為玉,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創造了獨具深情,久盛不衰的意境,又以「歸雲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寫盡落魄詞人的慘澹人生。
不用豪邁,依然可以用婉麗纖柔,悽美動人寫就華章。
每個人都是痛苦的,你尤甚。
就像我們用自己的憂傷讀你的悽婉,讀你的斷腸。
想你不是一瞬間的事。我的詩人。
篇四: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今天我和大家所分享的書中有這樣幾首傳世名篇《春曉》《靜夜思》《絕句》,相信大家都已經猜到是什麼書了,不錯!就是《唐詩三百首》。
唐詩的出現,標誌著華夏那久遠高大的歷史之樹上,又添上了一朵怒放的鮮花,此花有「長堤春水綠悠悠」的恬靜;有「更上一層樓」的勇氣;又有「黃昏獨坐海風秋」的孤獨與悽涼。
這是我國文化所醞釀出的陳年美酒,飲一口,沁人心脾;這是我國文化所譜寫出的華美樂章,奏一曲,如花似錦;這是我國文化所描繪出的精美圖畫,看一眼,如遊仙境。
是啊!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如此多的絕唱,為什麼我不去發揚光大呢?找到答案了!是社會的進步與時代的不同,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了,心中的煩惱越來越少了,如果把杜甫的「浪漫主義」和李白的「現實主義」放在今天,恐怕都會成為無病呻吟。畢竟他們生活在封建主義的時代。
時代進步了,文化的發展也加速了,人們的眼界也看闊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外國文化可以用一句詩來形容: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而今天的文化不同了,可擬作:春城無處不飛花!
古人的經典就應傳承下去,讓華夏兒女都知曉他,學習他,愛護他!
篇五: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嚴羽講,「詩有別趣,非關理也」,我特別欣賞這句話。
縱覽唐詩三百首,我注意一個事實,在盛唐那個時代,詩人的筆下,詩情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真的是在「理」之外。細讀唐詩後我才明白,只有當詩歌插上了浪漫的翅膀之後,它才有可能盡情地翱翔在「理」的上空。
詩有別趣,其趣令人動情。日前重讀唐詩,感慨頗多,現歸納體會如下:
其一、高明的詩人往往會馳騁其想像力,空所依傍,以求其境界出人意料。譬如讀到一首好詩,而其技法、靈感及境界又為自己所不能時,我會由衷地感嘆:潑墨簡筆描之難。詩和禪一樣,重在心悟而離言說。詩在技法上講究「妙悟者不在多言」。當一首詩能達到一種禪境時,就更屬不易。就我本人而言,我更喜歡那些具有禪意的詩作,因為它所表達的意境能夠直指人心。
其二、一個博學有品位的詩人,總是一個能夠縱覽諸家的聰明人,總是一個能夠改其習端,習禪心法的覺悟者。日久天長,他的詩作自然會達到一種無礙的境界,詩人也會活潑潑地創新出一道為世人所矚目的風景。
其三、一個有成就的詩人,一定是一個經過了幾十年的修行研磨,已經到了一種「志於道、遊於藝」境界的人。因為只要讀他們的詩作,讀者總能夠品味出一種大自在的境界。就像架在千刃絕壁上的木橋,那是一種無心之心。
其四、一個體悟了禪境的詩人,一定是一個「奪一切境,入詩歌三味;乘境深處,自由無礙」的人。
篇六: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何建立
大家都知道:「熟讀當時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熟讀唐詩的妙處。我小時後本也讀過一些,現年近四十,重讀唐詩,不禁別有一番感慨。
三百首唐詩,流傳千古,藝術上當然是奇妙無比的了。但與作者的身世對照,卻讓人唏噓不已:除極個別外,絕大多數人都是仕途不順,晚年辭官歸隱,有點甚至窮苦潦倒一生。
於是我就想到一個問題:唐代建功立業的政治家、軍事家數不勝數,怎麼他們就沒有佳作傳世?反之,如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李商隱等天才橫溢的大詩人,卻空有建功立業之心,而一生坎坷,毫無功業可言呢?大詩人無功業,政治家無佳作,難道這是偶然的嗎?
其實細細想來,也很正常。政治講究務實,鄧小平三起三落,最為人稱道的是一個「忍」字。而藝術超凡脫俗,講究超越現實的美。如果成天交際應酬,縱橫捭闔,又哪來藝術的靈感呢?所以縱使有才,當了大官,忙於政務,也少有佳作問世了。這於是才有了江郎才盡的說法。當然極少數人除外,如曹操,毛澤東。
於是我進一步想到了教育。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這三百六十行,對人的天賦、氣質、知識、才能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甚至大相逕庭。在教育培養的時候,也就要分門別類,因材施教,而不能一刀切。比如現在動不動就要求小學生背唐詩,背經典,好像恨不得人人都能背熟四書五經似的。但是,小學生長大了都去當詩人、都去當學者、都去當隱士嗎?顯然這既不可能,也無必要。
教育這個東西,最忌一刀切、最忌一窩蜂。以前批判傳統文化時,恨不得一腳踢倒在地,還要踏上一隻腳,非要全盤西化不可。現在又要誦讀經典了,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恨不得讓學生把汗牛充棟的古書都要吃進肚子裡去似的。其實,即使背得再多,也不大可能超過明清的儒生,因為人家什麼都不管,一天專門背古書嘛。但是範進和孔乙己不是已經成了反面教材了嗎?可見,不問青紅皂白的一味誦經也非萬能。
篇七: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我一直覺得,古人的情結總是有一種今非昔比的清新,或許他們不會聊QQ ,KTV ,沒有聽過POP 、R&B ……或者僅僅是緣於他們呼吸的沒有一粒化學汙染的空氣,徹底地浸染了他們的靈魂。
現代看來,詩人,只是一個稱謂,一種職業,一個不能自食其力只靠口水換錢的行當。海子和顧城更是讓詩人變得愈加癲狂。一說到詩人,現代人大多會掩口而笑,真詩人是裝浪漫,假詩人是裝高雅。而我想,詩人,在古代,只是一種內心的獨白,是他們心事的獨舞。
不得不承認,人生在世,知音難求。大漠晴空輟月,舞刀無影,誰與共享?茫茫人海,遍尋知音者,肝膽相照,生死同行。可是,即使再響亮的呼喚,也只能變為月下寂寞的自斟自飲。天下之大,語言可以成為溝通不同地域不同人的橋梁,但卻不能直達人心。話多的人,必然內心不夠充實,思想不夠深邃。以無休止的語句掩蓋內心的空虛,以侃侃而談彌補心靈上的交流默契的缺乏。作為知音,一個眉頭,一個眸子,一個手勢,都可以轉化為滔滔江水般的傳情達意,何來冗長多餘的言辭?
我們應該慶幸那些古代詩人的知音難求吧。否則,就不會出現這些精煉而又黏稠的詩句了。
《唐詩三百首》開篇,就是擲地有聲的名句,即張九齡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雖有哀卻表現的不急不促,淡淡說來而有不盡棖觸的餘音,那種清高,那種孤傲,那種不經意間的淡然,真是讓人拍案叫絕。可誰知,身為唐末宰相的九齡,在政治中寒士與士族較量的時代,要用多少年集聚的散淡和悽楚,才發的出這區區十個字的感嘆!
最喜歡的,是李白的《長幹行》,隨著古代女子旖旎瀏亮的吟唱,我們追憶了她年少時清純的愛情,展眉時天然的嬌媚,盼夫時真摯的繾綣,因她的笑容而喜悅,因她的皺眉而心疼。白描和比興的手法與詩本身巧妙地融為一體,不覺突兀,不覺露骨。會想像她踏過深苔時擠出的積水,守望在長風沙時被撩起的長髮,輕輕滑過枯葉的手指,隨風搖曳的芙蓉帳,絲帛上金絲銀線繡成的鷓鴣。想像著她手捧著紅絲硯,花燭下索詩篇,想像她春寒料峭透冰綃,香爐懶去燒……那些動人的場景,現代又有誰能恰心恰意地導演出來?
從《唐詩三百首》領悟到的,既有那些詩人們孤苦愁鬱的淺斟低吟,觸動最深的,還是他們對這篇古老的神州大地的一腔熱愛。書中贊也有,恨更多。然而,他們痛心疾首的憤恨,何嘗又不是愛的表達。愛到至深,方為恨。「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一想到老淚縱橫的少陵野老,不可抑止的悲慟,接踵而來。一個文人尚且如此,那麼,有多少縱橫殺場的戰士身披甲冑,手持刀戟,以威震山河的氣勢誓死捍衛家園,以赤血肝膽化為戰場盡頭慘烈的夕陽,緩緩流入附近的那條長河,染紅了中國的大地……
戰場之外,更是有一群淳樸的文人墨客,把自己的情懷,噴灑在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他們看著雲展雲舒,花開花落,溫帶特有的鮮明的季風氣候,更是滋潤了他們的生命意識,想到生命對於毀滅的抵抗。於是,他們憐紅惜花,傷春悲秋,一遍遍重複著感時傷逝的節律。中流屹立,凌風憑虛,傲睨世俗中,又謙卑地臣服於自然。就這樣,他們把自己的情懷最大化,隱蔽與深谷,嘯歌於山林,他們依舊是我們心靈的知己。
張中行先生說,詩是寫人「幽微情感」的文字。這種情感,幽深而不生澀,微小而不輕浮。一切細膩,盡在他們的掌控之中。仿佛一粒塵埃,也是含滿了真情的表白。這真應了詩人布萊爾的一句話:「一粒沙中見世界,一朵花裡見天堂。一手掌握無限大,永恆不比片刻長」。而一本薄薄的《唐詩三百首》,覆蓋了多少的塵與沙,記載了多少個永恆的瞬間!
每個人本是歲月一芥浮萍,漫漫歷史長河,沒人計較它的過往,它的留停。或許我們的才華情感不及他們,但是我們的心,卻能跟著平平仄仄的節奏,追隨他們的步伐,向他們慢慢靠攏。有人說人生就是一首詩,而《唐詩三百首》,大概就是潛伏在詩中的詩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