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歷史文化紀錄片《鑑史問廉》觀後感

2023-07-25 02:28:59 4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其中既包括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社會動蕩的深刻教訓。」

  歷史文化紀錄片《鑑史問廉》觀後感

  由中央電視臺、河南省紀委聯合攝製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鑑史問廉》,於20xx年1月9日起至16日在央視紀錄頻道(CCTV-9)黃金時段播出。該片縱覽中華民族五千年朝代演進,以中華傳統文化為視野,以「廉」為核心,以「清、勤、慎」為主題,從歷史的興衰之道中探尋廉政文化的力量,為盛世鳴警鐘,為時代舉鏡鑑。全片共8集,即《興衰之思》、《清濁之辨》、《清官之風》、《道德之擇》、《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評》。這是一部回望歷史、展示中國古代廉政精華的作品。廉政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源遠流長。在先秦典籍《周禮》中,古人就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說一個官員必須具備善良、能幹、敬業、公正、守法、明辯是非等基本品格,六個方面均以「廉」為冠。千百年來,百姓對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喚,幾乎貫穿了一部中華文明史。

  通過觀看《鑑史問廉》節目,感觸頗深,收益非淺。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新形勢下,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複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全黨必須不斷提高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鑑史問廉》給了我們很多啟示。面對新形勢新問題新考驗,黨員幹部必須做到知畏、知足、知止,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肩負起歷史的重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

  知畏是支清醒劑,淨化思想靈魂。「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歷史是一本教科書。南宋王十朋「勿謂天高鬼神遠,要須先畏自家知」傳為佳話,清代河南巡撫葉存仁「頭頂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留得美名。敬愛的周總理「常懷敬畏之心,謹慎恐懼地工作。」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鄧小平說得好:「共產黨員,特別是黨員幹部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無所顧忌」。知畏首先畏法紀。「畏法度者最快樂」。不松廉政防線,不踩法紀紅線,不違道德底線。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慾之害,常懷律已之心,做到嘴不饞、耳不軟、心不邪、手不伸、腿不懶,「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練就金剛不壞之身。二要畏權力。「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自覺做到秉公用權、依法用權、廉潔用權,正確行使權力,為人民謀福利,而不能將權力作為攫取私利的工具。三要畏人民。「天地之間,莫貴於民」,「達於上下,敬哉有土」。只有紮根群眾沃土,才能茁壯成長,時刻牢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自己也是百姓」,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做利民之事。知畏並非瞻前顧後、畏首畏尾。有所畏有所不畏。危難時刻顯身手,關鍵之時敢擔當,創造的業績順應民眾期待,經得起歷史檢驗。

  知足是副心靈神湯,提升人生品位。知足能養心強身,「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能祛躁避禍,「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才能平安、快樂、幸福。原鐵道部長劉志軍受賄6460萬元、陝西渭南城建局一個科長6年斂財5000萬元,皆因慾壑難填、永不知足,才步入犯罪的深淵。想想陳嘉庚「金錢如肥料,散播才有用」,傾其所有,支持家鄉教育事業。看看「草帽書記」楊善洲身後鬱鬱蔥蔥的大亮山,是否有更多的感嘆?在名利面前多一份淡定,誘惑面前多一份堅毅,去留面前多一份從容。知足的真諦是在職級待遇上知足,不「汲汲於榮名、戚戚於卑位」;在學識能力上知不足,「恆兀兀以窮年」;在事業上不知足,「不用揚鞭自奮蹄」。

  知止是把金鑰匙,開啟智慧殿堂。《大學》曰:「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世間萬物行止各有其時,月盈則虧,水盈則溢,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知止就要留有餘地,懂得放棄。範蠡功成名就後激流勇退,智以保身。清朝中興之臣曾國藩「盛時須作衰時想」,「懸崖勒馬免身亡」。知止就要活在當下,想得明白。陶淵明「採菊東籬下」、「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知止就要超然物我,保持禪心。大師黃永玉嬉笑怒罵皆文章、「一顆初心始為真」;百歲老人邵逸夫恬靜簡樸,「養就心中一段春」。領導幹部「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既要行止有度、屈伸合拍,也要挺身而出、順勢而為。既要做「止己之不能行」的思想者,「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也要成為「知己之可行」的探索者,「行到水流處,坐看雲起時」。

  「知畏、知足、知止」是黨員幹部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地位權、利益觀的重要體現。「心有敬畏,行有所止」。知畏不是膽怯是理智,體現的是素養;知足不是消極是明智,表明的是心態;知止不是退卻是睿智,彰顯的是境界。面對四種危險、四種考驗,每一名黨員幹部都必須細細體會,認真思考,增強機遇意識、責任意識、進取意識,憂患意識,努力做到知畏不違,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觀《鑑史問廉》有感——「成由勤儉敗由奢」

  李商隱曾說「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詩人在批判帝王淫奢昏愚足以敗國亡國的同時,還對勤儉圖治而最終失敗的當朝皇帝文宗表示了嘆惋、悲悼。洛陽「金谷園」內曾經芳草萋萋,而今亦是斷壁殘垣,見證的是晉王朝51年的榮耀和衰亡。「在富莫驕奢,驕奢多自亡」這一聲嘆息中,有道不盡的世事無常,卻也蘊含「成儉敗奢」的人世大道。

更多相關文章請點擊:

鑑史問廉紀錄片觀後感

鑑史問廉觀後感【最新】

《鑑史問廉》紀錄片觀後感匯總

觀看鑑史問廉觀後感

紀錄片《鑑史問廉》觀後感

  而後世多有治國治家之良言,如陸遊的「天下之事,常成於勤儉而敗於奢靡。」而所謂「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勤儉更是一切美德之源。清末中興之臣曾國藩曾經說過:「勤儉自持,可以處樂,可以儉約」,「無論是大家還是小家,士農工商,勤儉節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翻開厚重的華夏歷史,由勤儉而成的事例可謂不勝枚舉,文王成了聖人還親自上朝,日影偏西還顧不上吃飯。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常坐以待旦。仲山甫晝夜從不懈怠,事無巨細,勤到這種程度。陶侃綜理密微,就是竹頭木屑都儲於有用之物。範仲淹劃粥為食發奮攻讀,粗茶淡飯礪大志,始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絕唱。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窮奢極欲導致身死國滅的教訓亦是數見不鮮。夏桀、商紂亡於奢靡無度,荒淫暴虐;秦始皇興建阿房宮豪華蓋世,終為楚人一炬;隋煬帝沉迷於燈紅酒綠,不理朝政,落的個身首異地;唐明皇沉醉於享受美色,而至安史之亂,是盛唐趨衰。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根本在家,家之根本在身,在當今時代,我們更應該有「激濁揚清、戒奢節儉」的信念,「一塵不染、百事為先」的擔當,「以史為鏡、恭儉愛民」的追求。然而,有些領導幹部卻丟掉了優良傳統,工作上大手大腳、鋪張浪費,生活上貪圖享樂、揮霍無度。進而侵吞國家財產,禍國殃民,而他們自己也難逃法律的制裁。試想一下,如果這些貪汙腐敗的領導幹部在平時生活中,注意勤儉節約,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就不會有追求奢華的念頭,也就不會犯貪汙腐敗這一類的錯誤。可見,「節儉戒奢」是克制貪汙腐敗的有力武器。

  「節儉戒奢」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精神理念和工作作風。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條件怎樣優越,「節儉戒奢」的精神都不應該忘記,並且要一直提倡。習近平主席強調領導幹部「大興節儉之風,常戒享樂之念」則充分的詮釋了這一理念。因此,倡導「節儉戒奢」精神,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實際意義。

  也許會有人認為,「反腐倡廉」是領導幹部的事情,與我們沒有關係。其實不然,我們在平時工作,生活中也應該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要知道,貪圖安逸必然不思進取,耽於享樂勢必養尊處優。我們只有時刻保持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作風,才能保持頭腦清醒,才能不斷提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而作為領導幹部,應該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帶領群眾弘揚艱苦奮鬥的精神,抵制奢靡之風。應該把這種精神體現在生活細節上,落實到工作實踐中。體現在生活細節上,就要從小處入手,從節約一張紙、一滴水做起;落實到工作實踐中,就是要把節儉意識貫徹到工作全局的把握上,體現到工作的決策中。這樣,就可以有效地克制「貪汙腐敗」的作風,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這正是「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