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紀錄片《鑑史問廉》觀後感
2023-07-25 02:28:59 4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其中既包括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社會動蕩的深刻教訓。」
歷史文化紀錄片《鑑史問廉》觀後感
由中央電視臺、河南省紀委聯合攝製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鑑史問廉》,於20xx年1月9日起至16日在央視紀錄頻道(CCTV-9)黃金時段播出。該片縱覽中華民族五千年朝代演進,以中華傳統文化為視野,以「廉」為核心,以「清、勤、慎」為主題,從歷史的興衰之道中探尋廉政文化的力量,為盛世鳴警鐘,為時代舉鏡鑑。全片共8集,即《興衰之思》、《清濁之辨》、《清官之風》、《道德之擇》、《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評》。這是一部回望歷史、展示中國古代廉政精華的作品。廉政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源遠流長。在先秦典籍《周禮》中,古人就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說一個官員必須具備善良、能幹、敬業、公正、守法、明辯是非等基本品格,六個方面均以「廉」為冠。千百年來,百姓對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喚,幾乎貫穿了一部中華文明史。
通過觀看《鑑史問廉》節目,感觸頗深,收益非淺。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新形勢下,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複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全黨必須不斷提高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鑑史問廉》給了我們很多啟示。面對新形勢新問題新考驗,黨員幹部必須做到知畏、知足、知止,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肩負起歷史的重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
知畏是支清醒劑,淨化思想靈魂。「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歷史是一本教科書。南宋王十朋「勿謂天高鬼神遠,要須先畏自家知」傳為佳話,清代河南巡撫葉存仁「頭頂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留得美名。敬愛的周總理「常懷敬畏之心,謹慎恐懼地工作。」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鄧小平說得好:「共產黨員,特別是黨員幹部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無所顧忌」。知畏首先畏法紀。「畏法度者最快樂」。不松廉政防線,不踩法紀紅線,不違道德底線。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慾之害,常懷律已之心,做到嘴不饞、耳不軟、心不邪、手不伸、腿不懶,「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練就金剛不壞之身。二要畏權力。「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自覺做到秉公用權、依法用權、廉潔用權,正確行使權力,為人民謀福利,而不能將權力作為攫取私利的工具。三要畏人民。「天地之間,莫貴於民」,「達於上下,敬哉有土」。只有紮根群眾沃土,才能茁壯成長,時刻牢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自己也是百姓」,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做利民之事。知畏並非瞻前顧後、畏首畏尾。有所畏有所不畏。危難時刻顯身手,關鍵之時敢擔當,創造的業績順應民眾期待,經得起歷史檢驗。
知足是副心靈神湯,提升人生品位。知足能養心強身,「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能祛躁避禍,「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才能平安、快樂、幸福。原鐵道部長劉志軍受賄6460萬元、陝西渭南城建局一個科長6年斂財5000萬元,皆因慾壑難填、永不知足,才步入犯罪的深淵。想想陳嘉庚「金錢如肥料,散播才有用」,傾其所有,支持家鄉教育事業。看看「草帽書記」楊善洲身後鬱鬱蔥蔥的大亮山,是否有更多的感嘆?在名利面前多一份淡定,誘惑面前多一份堅毅,去留面前多一份從容。知足的真諦是在職級待遇上知足,不「汲汲於榮名、戚戚於卑位」;在學識能力上知不足,「恆兀兀以窮年」;在事業上不知足,「不用揚鞭自奮蹄」。
知止是把金鑰匙,開啟智慧殿堂。《大學》曰:「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世間萬物行止各有其時,月盈則虧,水盈則溢,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知止就要留有餘地,懂得放棄。範蠡功成名就後激流勇退,智以保身。清朝中興之臣曾國藩「盛時須作衰時想」,「懸崖勒馬免身亡」。知止就要活在當下,想得明白。陶淵明「採菊東籬下」、「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知止就要超然物我,保持禪心。大師黃永玉嬉笑怒罵皆文章、「一顆初心始為真」;百歲老人邵逸夫恬靜簡樸,「養就心中一段春」。領導幹部「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既要行止有度、屈伸合拍,也要挺身而出、順勢而為。既要做「止己之不能行」的思想者,「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也要成為「知己之可行」的探索者,「行到水流處,坐看雲起時」。
「知畏、知足、知止」是黨員幹部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地位權、利益觀的重要體現。「心有敬畏,行有所止」。知畏不是膽怯是理智,體現的是素養;知足不是消極是明智,表明的是心態;知止不是退卻是睿智,彰顯的是境界。面對四種危險、四種考驗,每一名黨員幹部都必須細細體會,認真思考,增強機遇意識、責任意識、進取意識,憂患意識,努力做到知畏不違,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觀《鑑史問廉》有感——「成由勤儉敗由奢」
李商隱曾說「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詩人在批判帝王淫奢昏愚足以敗國亡國的同時,還對勤儉圖治而最終失敗的當朝皇帝文宗表示了嘆惋、悲悼。洛陽「金谷園」內曾經芳草萋萋,而今亦是斷壁殘垣,見證的是晉王朝51年的榮耀和衰亡。「在富莫驕奢,驕奢多自亡」這一聲嘆息中,有道不盡的世事無常,卻也蘊含「成儉敗奢」的人世大道。
更多相關文章請點擊:
鑑史問廉紀錄片觀後感
鑑史問廉觀後感【最新】
《鑑史問廉》紀錄片觀後感匯總
觀看鑑史問廉觀後感
紀錄片《鑑史問廉》觀後感
而後世多有治國治家之良言,如陸遊的「天下之事,常成於勤儉而敗於奢靡。」而所謂「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勤儉更是一切美德之源。清末中興之臣曾國藩曾經說過:「勤儉自持,可以處樂,可以儉約」,「無論是大家還是小家,士農工商,勤儉節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翻開厚重的華夏歷史,由勤儉而成的事例可謂不勝枚舉,文王成了聖人還親自上朝,日影偏西還顧不上吃飯。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常坐以待旦。仲山甫晝夜從不懈怠,事無巨細,勤到這種程度。陶侃綜理密微,就是竹頭木屑都儲於有用之物。範仲淹劃粥為食發奮攻讀,粗茶淡飯礪大志,始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絕唱。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窮奢極欲導致身死國滅的教訓亦是數見不鮮。夏桀、商紂亡於奢靡無度,荒淫暴虐;秦始皇興建阿房宮豪華蓋世,終為楚人一炬;隋煬帝沉迷於燈紅酒綠,不理朝政,落的個身首異地;唐明皇沉醉於享受美色,而至安史之亂,是盛唐趨衰。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根本在家,家之根本在身,在當今時代,我們更應該有「激濁揚清、戒奢節儉」的信念,「一塵不染、百事為先」的擔當,「以史為鏡、恭儉愛民」的追求。然而,有些領導幹部卻丟掉了優良傳統,工作上大手大腳、鋪張浪費,生活上貪圖享樂、揮霍無度。進而侵吞國家財產,禍國殃民,而他們自己也難逃法律的制裁。試想一下,如果這些貪汙腐敗的領導幹部在平時生活中,注意勤儉節約,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就不會有追求奢華的念頭,也就不會犯貪汙腐敗這一類的錯誤。可見,「節儉戒奢」是克制貪汙腐敗的有力武器。
「節儉戒奢」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精神理念和工作作風。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條件怎樣優越,「節儉戒奢」的精神都不應該忘記,並且要一直提倡。習近平主席強調領導幹部「大興節儉之風,常戒享樂之念」則充分的詮釋了這一理念。因此,倡導「節儉戒奢」精神,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實際意義。
也許會有人認為,「反腐倡廉」是領導幹部的事情,與我們沒有關係。其實不然,我們在平時工作,生活中也應該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要知道,貪圖安逸必然不思進取,耽於享樂勢必養尊處優。我們只有時刻保持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作風,才能保持頭腦清醒,才能不斷提高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而作為領導幹部,應該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帶領群眾弘揚艱苦奮鬥的精神,抵制奢靡之風。應該把這種精神體現在生活細節上,落實到工作實踐中。體現在生活細節上,就要從小處入手,從節約一張紙、一滴水做起;落實到工作實踐中,就是要把節儉意識貫徹到工作全局的把握上,體現到工作的決策中。這樣,就可以有效地克制「貪汙腐敗」的作風,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這正是「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