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之路觀後感3000字
2023-07-25 03:31:04 1
《復興之路》對於現代中國最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於,展示了中國近30年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政治社會穩定繁榮所取得的非凡成就的同時,通過採訪國內外權威專家對中國和平發展的成功經驗進行總結分析,對中國復興遇到的各種挑戰提供了解決問題和未來發展的相關重要策略。
復興之路觀後感800字
《復興之路》讓我們中國選擇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創造了一個西方認為難以理解的成功奇蹟,已具備了復興的初步條件,中國有可能為世界上其他國家走向富強和繁榮提供一個可參照的樣本。
在片中的第3、4集詳細說到了66年到76年的文革十年這段歷史,我興奮的看到,在這一次對這一段歷史的表述中,採取了直面的態度,在片中解說詞裡談到:「文革是錯誤的,是浩劫!」,「當時的中國剛剛結束了長達十年的灰暗歲月,10年間中國百姓的生活幾乎沒有得到改善,1977年全國農村的貧困人口超過兩億,中國經濟與世界的差距也在日益拉大,而就在這一時期中國大陸的四周出現了經濟迅猛發展的亞洲四小龍,中國將如何選擇前進的方向,在這樣一個特殊歷史關頭復出的鄧小平將如何帶領中國實現偉大的轉折」。此可見,這與我們小時候的歷史書中簡單的一段話含糊表述形成鮮明對比,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我們的黨在進步,以及用更為寬大與胸懷在理解過去的事情、在迎接未來。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的末期,我們這代人對於文化大革命是陌生的,很小的時候見過遊行,不懂其發生了什麼,甚至好奇的。從該片中,能正確了解的這10年的歷史。我崇拜毛主席的,對於這10年浩劫,我是這樣理解的:首先主席是個人,不是個神,其次主席是個詩人,再次主席才是個主席。在革命戰爭年代,主席是偉大的,他一手締造的新中國。但是在49年以後,和平時代來了,特別是在主席的晚年生活,主席的治國不斷的被證明偏離軌道。
在《復興之路》中,我還激動的看到,中國走過了一段漫長而且艱難的道路,人類歷史上,在上世紀之初還沒有哪個國家曾經遭受過像中國這樣的屈辱,再看看現在社會的繁榮,中國人應該學會自豪和自信,但是不是自大。
片中解說詞說到:「一個民族的夢想,我們從1840年的海面出發;為了一個不變的追求,我們在歲月深處寫下光榮,全球視野下展現中國道路之抉擇」。可以看出一個大國從傷痕一路走來的不容易。
在中國,在我生活的人群中,都是這通過自己艱辛的努力,從貧窮走到小康,從物資的豐富走到精神文明的滿足。一個家的復興之路不就能勾勒出我們偉大國家的強大之路嗎?
通過觀看《復興之路》,我深深感覺到: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國運興衰,繫於教育,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結合時代的對我們的要求,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思想,善於掌握新的教學手段,提供教學效率,與時俱進,努力實踐,為提供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而努力工作。
復興之路觀後感3000字
政論片《復興之路》是中央電視臺去年在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之際播出的一部全面、系統梳理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系列節目,由《大國崛起》的原班人馬製作,有人稱是《大國崛起》的姊妹篇。《復興之路》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首過去,展望未來。該片按照歷史線索,逐集表現了中國如何從民族覺醒到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從實現改革開放到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科學發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
這是一部能夠讓我們真正深入的了解中國艱難曲折的民族振興之路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必看的巨片,作為大學生觀看該片有助於我們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對於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更好的培育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
我是一個月前在學校網站的"山大新聞網"的"視聽在線"上看完此片的,初看此片,就感覺到它與《大國崛起》有很多相近之處,我當時看的很專注,總感覺有一股力量吸引著我去一口氣看完.看過《大國崛起》後,再看《復興之路》,受到的震撼很大,這種震撼從一開始一直延續到看完,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感觸太深了,總感覺不吐不快,籍此機會,藉以抒發自己的感觸.
為了一個民族的夢想,我們從1840年的海面出發;為了一個不變的追求,我們在歲月深處寫下光榮。全球視野下展現中國道路之抉擇;全景歷史中濃縮民族復興之歷程。電視政論片《復興之路》--用歷史感悟未來。這是對該片所述內容的濃縮,該片共分為六集:千年局變;崢嶸歲月;中國新生;偉大轉折;世紀跨越;繼往開來。
觀看此片的過程中,我的感受隨時期的變化而變化:從1840年之後一直到辛亥革命,看到很多屈辱事件時很氣憤,尤其當看到清政府賠償西方列強那麼多錢,光賠日本人的錢就相當於清政府3年的財政收入時,氣憤之極,揮舞起拳頭;但是到抗戰勝利,看到了中國復興的轉折點時,內心十分激動,及至建國初期的時候看到祖國取得的成績非常欣慰,但因緊接的「文革」又感到很大的遺憾;到改革開放以後又非常振奮,自豪之情溢於言表。我差不多就是這麼三種感受經歷:一個就是建國之前的氣憤;然後到建國初期既欣慰又有一些遺憾;再到改革開放又很自豪。
因為總是有人要粉飾歷史,所以我們要記住歷史。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們要永記祖國的歷史,這不僅是為了要更好的與篡改歪曲歷史的惡勢力鬥爭;也更是因為「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我們需要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前車之鑑,後世之師」,從歷史中總結經驗教訓,更好的服務祖國,服務人民。
作為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祖國建設的準接班人,我們要牢記「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壯大自己的國家。因為百年的屈辱歷史已經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
大清的閉關鎖國,天國美夢,孤立了自己,使自己從此在世界上落伍,我們叢中得到了教訓:只有吸收世界的先進成果,使自己融入世界民族之林,才能與世界接軌,與世界共發展。閉關的後果讓我們堅定了改革開放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我們把它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是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後作出的明智抉擇,我們必須要長期堅持。
曾經的東方大國,被別人用尖船利炮打開了國門,蒙受了百年的屈辱,我們不得不感言:只有擁有強大的國防,才能保衛自己的人民,保衛自己的家園。中華民族歷來熱愛和平崇尚和睦,追求和諧,但作為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必須擁有維護和平的力量,建設強大的國防,在民族復興的徵程上建設一支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人民軍隊,才能鑄就保衛和平的鋼鐵長城。
在《復興之路》中,我還激動的看到,中國走過了一段漫長而且艱難的道路,人類歷史上在上世紀之初還沒有哪個國家曾經遭受過像中國這樣的屈辱,再看看現在社會的繁榮,中國人應該學會自豪和自信,但是不是自大。片中解說詞說到,為了一個民族的夢想,我們從1840年的海面出發;為了一個不變的追求,我們在歲月深處寫下光榮,全球視野下展現中國道路之抉擇。可以看出一個大國從傷痕一路走來的不容易,這就像我們一個家庭一樣。我小時候父親去世,家裡老屋連樓板都沒,還拉了一筆看似不小的債務。後來大姐工作以後努力掙錢還債,再後來家裡老屋鋪上樓板,家裡用上煤氣灶,買來西湖牌黑白電視。到以後2姐在北京讀完大學,做了白領,以及到我大學畢業以後,家裡造了新房子,在北京買房子。在中國,在我那個村子裡,很多鄉親都是這樣從貧窮走到小康,從物資的豐富走到精神文明的滿足。一個家的復興之路不就能勾勒出我們偉大國家的強大之路嗎?
不論是要讓人民過上小康生活,還是建設強大的國防,都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全方位的增強自己的綜合實力,使自己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們必須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我們即將迎來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從那時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現在,我國改革發展正處於關鍵階段。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看完《復興之路》,我們在震撼之餘,最重要的是要繼往開來,沿著前輩們在復興之路上留下的足跡,更成功的走好復興之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現階段,作為大學生,我們要認真學習黨的十七大報告,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加強和提高我們的思想政治水平,進一步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立志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