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東北三省城市gdp排名(從產業結構變化看東北的四個副省級城市經濟發展)
2023-07-20 00:47:32 1
當前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是必然趨勢,吸納核心技術,吸引高端人才,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發展高科技信息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要發展壯大第三產業,必須由重視工業向重視現代科技的轉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是不是也應該走這樣的發展道路呢?
目前來看,上海市三產佔比還在逐年升高,2020年達到了73%,比上年增長3個點,北京更是高達84%。這兩個城市的全口徑財政收入佔GDP的比例都遠超50%,最高時應該超過70%。從北上的發展模式來看,發展壯大三產是正確的。
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城市不一樣但是,同樣的過程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卻沒能發生。對於東北的四個副省級城市而言,2020年,全國僅有為數不多的城市二產佔比超過40%,可以說是製造業大市。其中,東北就佔了兩個,長春41.55%,全國排第二,大連是40.04%。也就是說,這兩個城市依然是製造業的大市,依然靠製造業強市。目前來看,東北還可以稱得上是製造業大市的也只有長春和大連了。而且,從各方面的數據來看,長春與大連也已經成為東北經濟總量最高的兩座城市,現在發展勢頭依然良好。
相對於長春和大連,瀋陽和哈爾濱的製造業已經嚴重萎縮了。我們選取2000、2010和2020三個時間點,跨度為20年,來看一下究竟發生了什麼。
2000年,各市三個產業的比重,瀋陽為6.4%:44.3%:49.3%。哈爾濱3.7%:52.3%:44.0%:長春為14.7%:44.3%:41% ,大連為9.5%:46.5%:44%。二產佔比最高的是哈爾濱,超過了50%,其他三個城市基本都相差不大,緊隨其後。回過頭看,那也應該是改革開放以後,東北發展最好的一段時期,四個城市齊頭並進,瀋陽大連總量接近,長春與哈爾濱體量相當。
2010年,瀋陽為4.6:50.7:44.7,哈爾濱為11.3:37.8:50.9,長春為7.6:51.7:40.7,大連6.7∶51.3∶42。到了這個時間節點,瀋陽、大連和長春的二產都超過了50%,可以說是齊頭並進,經濟發展相對還算不錯。但是哈爾濱的二產明顯減少了,做大第三產業也為後期哈爾濱的掉隊埋下了伏筆。
又經過了一個十年,到了2020年,瀋陽的三產佔比為62.5%,二產僅佔32.87%。哈爾濱三產佔66%,二產佔22.08%。瀋陽的三產佔比大幅提升,接近了哈爾濱。長春三產佔比50.4%,二產佔比41.55。大連三產佔比53.43%,二產佔比40.04%。後兩個城市總體上比較接近。
2010年以後,瀋陽二產佔比逐年萎縮,2018年為37.76%,2019年34.67%,2020年32.87%。相對應的是各年度三產佔比從2015年後逐年走高,2015年47%,2016年56%,2017年57%,2018年58%,2019年61%,2020年,62.5%。大家也都知道,2010年以後,瀋陽經濟發展基本處於了停滯狀態,可以說是失去的十年。東北城市中兩個大力發展三產的城市經濟發展速度都降下來了。
2000年,長春二產佔瀋陽二產的比例是74%,三產是61.5%,2010年,這一比例變為二產佔67.7%,三產佔60.5%,2020年,比例變為127.7%和81.5%。其實是長春的二產反超了,三產接近了,說白了,是瀋陽的二產發展沒跟上,三產發展速度也不如長春快。
數據的背後,我們已經看到了,哈爾濱已經於2016年前後掉出了東北F4的隊伍,長春一步步緊追,2020年經濟總量更是一舉超過了經濟增長緩慢的瀋陽。而且長春正在憑藉製造業最強的優勢趕超大連。所以說,振興東北的希望在長春和大連身上!
在發展的背後,我們也突然發現,長春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城市被凸顯了出來。而實際上,長春只是維持了三十年全國排名基本不變,只是身邊的城市有起有伏,有一些是排名滑落,最後形成了東北三城經濟總量相當的局面。說白了,長春是唯一一個在全國排名沒掉隊的東北城市,也是一個保住了自己在全國城市中排名位置的城市。
目前看來,長春已經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2021年一季度,長春從固定資產投資、工業生產總值到財政收入都有大幅增長,一季度GDP很有可能從去年的1210億增長到1500-1600億區間,這樣的增量對于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而言,無疑是一劑強心劑,也讓全國人民看到了振興東北的希望!
說到現在大家也許明白了,老工業基地,還得靠製造業打天下!而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可以或者說應該做強三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