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保衛戰紀念館值得看嗎(衡陽雁去無留意)
2023-07-20 12:29:05
古代的衡陽,似乎總和大雁有關,從李白的「舉頭忽見衡陽雁」到杜甫的「萬裡衡陽雁,今年又北歸」,從秦觀的「衡陽猶有雁傳書」到範仲淹的「衡陽雁去無留意」,年復一年大雁的往來停留,使得這座城市也被稱為「雁城」。
近代的衡陽,最慘烈的戰役發生在這座鐵路重鎮上,47天的衡陽會戰,中國軍隊的孤軍固守,打破了侵略者7天之內打通大陸交通線的黃梁美夢,全城焦土,千年古城被夷為平地,也使得衡陽成為唯一的抗戰紀念城。
現代的衡陽,既缺少了「回雁峰頭,依約雁南翔」的詩意,也被忘卻了英雄城的榮光,曾經的湖南第二城,早已被超越,京廣線上的樞紐,印象中卻是「火車好坐,衡陽難過」的黑歷史,外地朋友去衡陽耍,除了聽聞過徒有名氣鮮有風景的南嶽衡山外,似乎也無處可去。
可別忘了,衡陽是一座2200多年的歷史古城,是湖湘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雖然古城已被戰火摧毀,但衡陽不是一座沒有故事的城市。
走進衡陽,可以從「雁城三塔」中的來雁塔開始,這座曾被戰火洗禮的城市所存古蹟不多,而來雁塔是衡陽城內僅存的明代大型磚石結構建築,是這座城市400多年來的地標。
位於湘江、耒水、蒸水三江交匯處西北部的來雁塔,既是風水寶塔,也是航標燈塔,更是承載這座城市歷史的記憶,徐霞客曾登塔遠眺,彭玉麟親筆題字。
1637年2月,徐霞客登臨建成才40多年的來雁塔,極目遠眺,觀望四周,記錄於《徐霞客遊記》中,離開來雁塔後,他遭遇了旅途中最大的一次危機,3月11日夜,徐霞客乘小舟在衡州城南「塘新站上流之對涯」停泊,「群盜喊殺入舟,火炬刀劍交叢而下」,這位浪跡天涯的「驢祖」,不僅財物全被搶還險些喪命,堪稱古代版的「船舟好坐,衡陽難過」。
除了來雁塔,徐霞客還到過石鼓書院,自古以來,湘贛之地便書院匯聚,英才輩出,而衡陽的石鼓書院更是湖湘文化的發源地,迄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是衡陽城內不可錯過的文化勝地。
唐代處士李寬步李泌後塵奔南嶽而來,見石鼓山林木蔥鬱,湘江、蒸水、耒水三江環繞,遂結廬讀書其上,創建了這座古老的書院。
此後,這座書院千年延續,宋太宗趙光義賜「石鼓書院」匾額,蘇軾、周敦頤、朱熹、程洵等一幹名士曾在此開壇講學,杜甫、韓愈、柳宗元、劉禹錫、辛棄疾、文天祥、徐霞客等接踵至此。
石鼓書院成了湖湘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從這裡走出去的學子深深影響了湖南甚至中國,王夫之、曾國藩、彭玉麟、齊白石等等都曾在此求學。
千年石鼓書院歷經多次毀滅重建,最近的一次是1944年7月毀于衡陽保衛戰中的日軍炮火,2006年重建,恢復清代格局。
名為石鼓,當然不能少了石鼓。據說唐朝黃巢起義以前石鼓山上曾有一面石鼓,高六尺,叩之聲聞數十裡,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有記載,但神奇的石鼓早已被「廬龍推鼓入潭」,現存的石鼓為1965年陶鑄首倡鑿制。
雖然石鼓書院的古建築已然不存,但蒸湘兩水交匯處的石鼓山上,依然保存著自唐宋歷明清的摩崖石刻40餘處,堪稱歷史的櫥窗、衡陽古城的記憶。
站在石鼓書院的合江亭上,可遠眺江邊的來雁塔,書院與古塔遙相呼應,正是這座城市的文脈所在。
遊覽石鼓書院,別錯過了書院旁蒸水上的那座青草橋,這是一座始建於南宋年間,屢毀屢建的古橋,古橋曾「列肆百餘間,十家七酒店」,每當夜幕降臨,橋上橋下和橋頭,燈火萬點,漁歌滿江,酒家笑浪,甚為奇觀,「青草橋頭酒百家」也被譽為衡陽八景之一。
說起書院,石鼓書院並不是衡陽的唯一,建於清末的船山書院雖然歷史不算悠久,但也是湖湘文化的一脈相承,衡陽近代文化繁榮的代表。
清光緒八年(1882年)湖南提學使朱逌然倡議建立船山書院 ,衡州鄉坤彭玉麟、王之春、楊概等集捐,將書院建在王船山出生地衡陽城內王衙坪的「船山祠」。
王船山是誰?他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為「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也就是被稱為船山先生的衡陽人王夫之,算得上是衡陽歷史上最有名的人物之一。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彭玉麟認為船山書院太靠近城市,不適合讀書,上書奏請朝廷,並獨捐銀12000兩將船山書院遷建於湘江中的東洲島。
東洲島本是古衡州八景之一,與嶽陽君山、長沙橘子洲並稱湘江流域三大洲,書院建成後,更讓沙洲增添了一份文化氣息,船山書院的地理位置與大名鼎鼎的吉安白鷺洲書院十分相似。
王船山的紀念館在回雁峰,回雁峰號稱八百裡南嶽七十二峰之首,故稱南嶽第一峰。你別以為這是一座高山,其實它只是衡陽城區中心的一處小山包。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回雁峰不高,也沒有仙,但有大雁更有詩,因「北雁南飛,至此歇翅停回」,回雁峰給衡陽這座古城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詞。
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到「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此後詩聖杜甫旅居衡陽期間又留下了「萬裡衡陽雁,今年又北歸」的詩句。李白、錢起、劉禹錫、柳宗元、杜荀鶴、王安石、文天祥、範仲淹等都不吝筆墨,紛紛將「衡陽雁」寫入詩詞之中,文因景成,景借文傳,這座小山包故而名揚天下,衡陽也因此峰而得「雁城」之雅稱。
回雁峰除了詩詞,還是壽佛源頭,有千年古剎雁峰寺,是中華壽嶽「無量壽佛」的唯一供奉點。
而明末清初大思想家、哲學家王夫之出生於回雁峰下的王衙坪,北宋大理學家周敦頤從小在衡州舅父家成長,更讓這座小山峰人文薈萃,名揚天下。一座不起眼的城中小山包集「大雁文化、宗教文化、船山文化」於一身,可謂罕有。
可惜衡陽保衛戰期間,回雁峰未能倖免於難,山上的茂林古木,摧毀無餘,寺院佛像,全部毀滅,僅存大門一排幾間小屋。今天看到的回雁峰上各類建築,基本上都是改革開放後復建的。
回雁峰的歷史古蹟已經蕩然無存,但在回雁峰對面的小山包上,你卻能看到一座真正的古塔,這就是「雁城三塔」之一的接龍塔,也是三塔之中保持原貌最好的一座。
接龍塔位於城南接龍山上,建於清康熙年間,是衡陽境內現存年代最早、體量最大的一座惜字塔,古人「敬惜字紙」,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寫在紙上的文字,不能隨意褻瀆,即使是廢紙,也必須誠心敬意地燒掉,這就是這座古塔的用途。
接龍塔目前處於不開放狀態,這座與回雁峰隔街相望的小山包,後面是高樓林立的小區,前面是車水馬龍的公路,旁邊則住著一戶人家,種著幾塊菜地,有小門出入,但平時並不開放。
近代的衡陽,也是一座十分有名的城市,曾經是妥妥的湖南第二城。南方的城市,因為老城一般都是依河而建,所以尋找遺存的歷史建築來到江河兩岸準沒錯。
曾是湘南學聯辦公室所在地的湘南學聯舊址就位於珠暉區湘江東岸的粵漢碼頭旁,這座建築始建於1902年,原為衡陽浮橋公所。
1919年在五四反帝愛國運動的高潮中,夏明翰、蔣先雲等聯絡衡陽各校學生,成立湘南學生聯合會,這裡成為湘南學生運動的中心。1921年10月,毛澤東至衡陽,以學聯負責人為骨幹建立黨團組織,湘南學聯又成為湘南地區黨團活動中心。
留下了「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夏明翰當年就是在這裡組織學生運動,如今這裡是一個紅色景點,免費開放,但中午休息,注意避開。
沿著江邊的湘江東路向南,沿路還有幾座修復的古建築,退省庵是晚清重臣、「中興四大名臣」「湖南三傑」之一的彭玉麟故居。因為「皆自建,不煩公費」,亦號「退省庵」。最早的退省庵有三棟,現在僅存前棟,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
彭玉麟是近代以來衡陽最知名的人物,他1853年受曾國藩邀請加入湘軍水師,逐漸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此後鎮壓太平天國屢建戰功,之後又參與創建長江水師。中法戰爭前夕,彭玉麟以68歲高齡受命前往廣東幫辦兩廣軍務,主張支援劉永福、重用馮子材,創下「鎮南關大捷」。
彭玉麟這位在戰場上「血染襟袖,仍裹創力戰」的名將,大概也是史上最痴情的高官,他一生都執著於一段悽美的愛情。他自小與梅姑青梅竹馬,但卻不得不奉母命另娶他人。梅姑嫁到別家,四年後死於難產。
彭玉麟聞訊身心俱裂,哭吟「一生知己是梅花」,並發誓要用餘生畫十萬副梅花以紀念他心愛的梅姑,此後的四十年軍旅生涯裡,他每個夜晚都會深情揮筆,畫梅思梅。
繼續往南,你還能看見一座掛著「清代民居」的青磚古建,這座夾在高樓大廈間的建築被稱作歐陽氏故宅,是一處典型的清代湘南民居建築。
宅子看似普通,但宅主卻不是普通人,這裡是曾國藩的嶽父歐陽凝祉的故宅。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國藩為他的嶽父歐陽凝祉謀得了蓮湖書院山長,即主講兼總管一職,並找了這棟宅子,讓嶽父全家遷到這裡居住。曾國藩在衡陽訓練組建湘軍水師時,也時常來這裡小住。
歐陽氏故宅過去一點便是東嶽殿,是衡陽最早的道教聖地,殿前兩根精美的龍柱,尤其引人注目。
東嶽觀的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最初為魏晉時期南嶽洞門觀施存真人來衡陽時創建的,同樣屢屢毀於戰火,又每每在原址上重建。
關于衡陽,還有一個話題是必須提及,那就是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的「衡陽保衛戰」。
衡陽因為這場保衛戰全城焦土,1944年以前的建築所剩無幾,而記錄戰爭遺蹟的建築更是屈指可數,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便是位於城區西南的陸家新屋。
陸家新屋原是清代衡陽籍記名提督、振威將軍陸成祖於光緒七年(1881年)建造的祖屋。
陸成祖生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4歲喪父,由其兄陸成珽撫養成人,後在湖北加入曾國藩湘軍,屢立軍功,被保舉為記名提督,授予振威將軍。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陸成祖去世,享年54歲。
但這座老屋的看點不在振威將軍陸成祖,而在於這裡記錄了1944年衡陽保衛戰的歷史。
1944年夏,日軍第11軍68師團所屬的黑瀨聯隊(133聯隊)一騎兵分隊進駐衡陽西南城郊新橋組,他們發現這座大屋後,便破門而入,將其作為臨時指揮所,居住長達半個月之久。
日軍居住期間,奉命馳援衡陽的國民革命軍62軍偵察排在偵察時發現敵跡,雙方展開激戰。屋內日軍受到驚嚇後,不知外面來了多少國軍,內心惶恐,於是將屋內的樓板、三屋雕花窗燒掉,升起狼煙,以發出求救信號吸引日軍部隊來陸家新屋增援。
日軍接到求救信號後派一架飛機飛臨上空查看情況,並在陸家新屋四周盤旋,對著屋牆掃射,致使該屋牆內外炮眼彈洞到處都是,至今仍然有一部分清晰可見。
此後在日軍優勢空軍增援下國軍只能退走,但受到驚擾的日軍也就此撤出了陸家新屋,這座古建築,因遭受戰亂而滿目滄夷,但保存至今,成為衡陽保衛戰為數不多的戰鬥遺蹟。
如今陸家新屋也是衡陽保衛戰紀念館,展覽的主題《忠烈壯國魂---抗日戰爭衡陽保衛戰》,展出1944年夏季衡陽保衛戰抗戰史實和實物,重現當年衡陽軍民英勇抗擊日寇的壯舉。
不過這場影響如此深遠,國共雙方都給予了高度評價的大會戰,卻只有如此簡陋,基本都是文圖展板的紀念館,實在顯得有點寒酸。
衡陽保衛戰之後,整座城市成為焦土,加之後來幾十年的開發破壞,所剩的戰鬥遺蹟少之又少,而陸家新屋更是衡陽城中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建築,留下了從清朝到現代的歷史印跡。
除了陸家新屋,想要了解關于衡陽保衛戰的歷史,還有一個地方必須要去,那就是嶽屏公園。
走進公園,你可能覺得這是一座太過普通的城市公園,休閒的市民,玩耍的兒童,湖中可以遊船,還有各種小型的機動遊戲,似乎是每一座三四線城市中心的標配公園。
嶽屏公園得名於原位於山頂的嶽屏書院,書院同樣在衡陽保衛戰中被炸毀,如今這座公園最重要的看點則是山頂的衡陽抗戰紀念城建築。
抗戰時期的衡陽被稱為「小南京」和「小上海」,是粵漢、湘桂兩條鐵路的聯結點,又是西南公路網的中心,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衡陽失守就意味著東南與西南的隔斷,西南大後方受到直接的威脅。1944年,在太平洋戰場上失利的日軍,發動打通大陸交通線「一號作戰」計劃,6月18日,經過三次會戰後長沙陷落,日寇鐵蹄,便直指衡陽。6月23日,日軍對衡陽發起大舉進攻。
當時中方守軍是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軍,該軍由於前段作戰消耗過大,人員裝備只有七成,總兵力只有17600多人。而氣勢洶洶的對手則是橫山勇率領的日軍第11軍,該軍下轄5個師團,共計10萬餘人。
除了守軍,整個衡陽城的群眾都投入了戰前準備,衡陽人民抗敵後援會發動民眾破壞道路,毀掉橋梁,切斷日軍進攻路線。組織了3000名工人,徵用了市區120家木材廠商的木料120餘萬根,配合奉命「死守衡陽」的國民黨第十軍,利用衡陽周圍河川、丘陵、城牆和房屋,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城內各街道挖掘了戰壕、散兵坑,修築了暗堡、機槍掩體、鐵絲網等。
衡陽保衛戰十分慘烈,國軍有17600多人,傷亡16000餘人,其中7000餘人犧牲。而日軍也傷亡29000人以上,是日軍唯一一次承認死傷人數超過我軍的戰役。最終在外無援軍,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方先覺派出部下張廣寬進行談判,而談判的內容很簡單:保證全體官兵的生命。此外,接受停戰,但決不投降。
47天讓這座千年古城成為焦土,日軍遭遇重創,守軍和衡陽人民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衡陽人民僅僅為搶挖工事,運送彈藥,就犧牲了3174人。這場會戰延緩了日軍的「一號作戰」計劃,使得東條英機內閣倒臺,更為中國軍隊在世界上贏得了榮譽。
這是一場怎樣的戰鬥,回憶當年的烽火硝煙,老兵這樣描述:「那就是一場血戰,主守城南張家山、五桂嶺陣地預十師3個團、直屬部隊傷亡90%以上。戰鬥一線的連營級幹部死亡殆盡,更不要說士兵。五桂嶺爭奪戰,半天裡晉升了5個營長,但又全部陣亡。張家山陣地預十師三營獨力苦戰。連、營長等相繼陣亡,副營長繼續指揮,死戰不退……」
在日軍的戰報中,也能感受到中國軍人的英勇頑強。《日本帝國陸軍最後決戰篇》裡有這樣的記載:「敵人之守將方先覺將軍,為一號驍勇善戰之虎將,其第十軍之三個師,皆以必死之決心,負隅頑抗,寸土必守,其孤城奮戰的精神,實令人敬仰。亙四十餘天之激戰中,敵人尚無一卒向我投降。」
第十軍最初得到的命令是固守10天,等待援軍,可援軍始終沒有來,他們卻整整堅持了47天。雖然衡陽最終失守,但這些中國軍人對得起國家。
抗戰勝利後,鑑於衡陽保衛戰的悲壯,當時的衡陽市參議會決議,以議長楊曉麓為首五人組成請建衡陽為抗戰紀念城代表團,赴南京請願,楊曉麓為此親撰了請願呈文。
蔣介石收到呈文後,深予重視,1946年12月15日,蔣召見楊曉麓,於18日頒發三項電令,除核准「衡陽抗戰紀念城」命名外,並於同日分別電飭行政院和國民代表大會左舜生等聯署代表,準由中央一次性撥付巨額建設經費200億元,重造衡陽城。
這座抗戰中犧牲最烈、貢獻最宏的城市,被授予「衡陽抗戰紀念城」榮譽,衡陽自此成為中國政府唯一命名的抗戰紀念城。
記住這場保衛戰吧,它是我國抗戰後期,中國戰場上最大的一次戰役,也是抗戰八年之中,作戰時間最長、敵我雙方傷亡官兵最多,空前慘烈的一次城池爭奪戰。
77年過去了,衡陽保衛戰的慘烈與榮光逐漸被人忘卻,軍長方先覺的名字對很多人來說也很陌生,但來到衡陽,不要忘了來嶽屏公園,瞻仰這座代表著衡陽近代以來最高榮譽的「衡陽抗戰紀念城」的紀念碑。
在2020年以前,關于衡陽抗戰的歷史,城區除了陸家新屋外,主要是這座紀念碑了,現在聽聞新建的衡陽抗戰名城紀念館近期已經建成,不知道現在是否已經開館。
被戰火摧毀的衡陽城,從此再也沒有恢復戰前的地位,國民政府許諾的200億元撥款,恐怕還沒到位就已經改朝換代了。這座一度成為全世界注視中心的城市,在人們的印象中逐漸只有鐵路和衡山。
近代衡陽是一座鐵道上的城市,衡陽站是很多人對衡陽的第一印象,「火車好坐,衡陽難過」更是衡陽站曾經的黑歷史。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後,南下務工是潮流,而衡陽站是京廣線的樞紐站,火車經過衡陽,旅客常會被提醒關閉窗戶,這裡鐵路貨運盜搶猖獗,客車上小偷也很多,火車月臺上還有人用鉤子鉤取旅客的財物,車站裡打架鬥毆,旅客一下車經常被偷被搶。於是「火車好坐,衡陽難過」便順著鐵道線流傳了出去。
衡陽站的至暗時刻發生在1994年正月初六,這一天,由於客流量太大,管理不力,發生了一起十分慘痛的踩踏事件,造成了33人(也有說44人)死亡,六七十人受傷的悲劇,這是整個中國春運史上最悲慘、最嚴重的事故。由於官方沒有公布,所以這次踩踏事件的詳情至今鮮為人知。關于衡陽站的故事,恐怕專門寫一篇文章都說不完,但值得慶幸的是,「火車好坐,衡陽難過」早已成為歷史,現在路過衡陽站你大可放心地下車抽根煙,透透氣。
衡陽不是一座沒有故事的城市,更不是一座沒有美食的城市,在湖南,沒有米粉的城市是缺少靈魂的,而衡陽的米粉好吃到讓你懷疑人生。
魚粉、滷粉、筒骨粉、殺豬粉……總有一碗衡陽米粉會讓你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不嗦粉的衡陽之旅是不完美的,而對於在外的遊子來說,回到家鄉只有嗦上那碗粉的一刻,才能找到歸家的感覺。
衡陽,一座2200多年的古城,承載了北雁南飛的詩情畫意,發生了改變歷史的慘烈抗戰,記錄了南來北往的冷暖人生,卻用一碗米粉慰藉遊子的靈魂,你能說這是一座沒有故事的城市?
從綠皮車到高鐵,我也曾無數次途經衡陽,對于衡陽我是熟悉的,但這麼多年我又從未在這座城市停留過,對于衡陽我是陌生的。此次專程停留大半日,尋訪雁城歷史,成此一文,部分遺蹟由於交通不便,未曾到訪,文中不到之處,還請指正,有待下次重訪,再去衡陽嗦粉。#衡陽頭條##走吧自駕去旅行##湖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