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的俗稱(妙趣橫生的河西話)
2023-07-20 09:32:58 2
河西的俗稱?■楊繼忠節約型的方言,莫過於四川西部的「河西話」,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河西的俗稱?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河西的俗稱
■楊繼忠
節約型的方言,莫過於四川西部的「河西話」。
「河西話」,是指岷江河以西的灌縣、崇州、大邑、新津、蒲江、彭山等地通行的方言。河西話被搬上螢屏,做成影視相聲評書散打,因其令人搞笑,妙趣橫生,而賣得十分火爆。
如「今天天氣,最高溫度穿搖褲,最低溫度穿棉褲」。河西話淵源於「開國茫然」的蠶叢開山時代,它古意盎然、古樸簡潔,幽默,誠懇而又傳神。河西話,保留了古代漢語的節約原則、節約傳統和環保傳統。河西話中,為了簡潔、節約,每每將兩個音節合併成一個音節。
如河西話「邦的」,就是「不忙的」的意思,是將「不忙」合呼為「邦」。另外,「不要」二字,也合呼為一個字「標」。如挽留人說,「標走」,意即「不要走」。還有,」不曉得」三字,也可省為」標得」二字。這裡把「不曉」也合呼成了」標」。
「打尖」,就是吃簡單的快餐的意思,是將「簡餐」合呼為「尖」。河西人將「擺龍門陣」、「吹牛談天」節約50%,用簡潔的「日白」二字表示。「白」在文言文中,就是說話的意思。日,是時間,白,是空間,意為在四維空間中,隨說二分,東說南山西說海,一天的日子就輕鬆地度過了。
河西人否認別人說法,則說「倍得」,倍字兒化,「倍」是「不是」之義。河西人擁護贊成別人的說法,則說「倍(兒)啥衣!」,將「不是,是啥子呢?」六個音節,節約成了三個音節。河西話說「巴的」,意思是「不怕的」,將「不怕」兩個音節,節約成了一個音節,如甲邀約乙到某地去,乙不想去,就說「拜界得」,將四個音節的「不愛去的」節約成了三個音節。「不愛」合併成了「拜」。
同理,河西人說「拜說得」,就是「不愛說得」。河西人將耍脾氣、「來點橫」合呼為「勒桓」,「來點」合呼為「勒」。河西人說的桓音,即普通話的「橫」。河西人說某個東西體積大,稱「胎」(三聲),是將「大塊」二字合呼為「胎」。河西人雙手抱嬰兒屙尿,叫做「司尿」,這是古代「司馬」、「司空」、「司徒」的孑遺,與雙手抱方向盤的司機,姿勢相同。
河西人把說怪話說髒話說粗話,簡潔地用「舌村」二字代替。」舌」為說話,」村」為粗野。「舌村」即「舌頭粗俗粗野」之簡稱。河西人罵人,細分為三個等級。「嚷」是輕罵,「罵」是稍重的罵,最兇的罵,是「罥」(音卷),「罥」是古語,罥即日媽操娘地罵,「罥」,如秋風卷落葉,強盜卷鈔票,罥得你惱羞成怒。罥的臨界點,就是動手腳,操扁卦打捶了。河西人說的打捶,意即打架。捶字有動手的偏旁,與響鼓不用重捶的動作掛鈎。
另外,河西人說「打捶」,比普通話說「打架」更動感,更提勁,更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