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喜劇電影《驢得水》觀後感
2023-08-11 02:39:58 3
一條運水的驢,一個目不識丁的銅匠,一個「紮根農村」的英語教師,這三個看起來毫不相關的人和動物,用同一個名字,「驢得水」。這部電影以這頭驢的名字命名,而這個尷尬的身份,正是引起整個故事的誘因。
20xx年黑色喜劇電影《驢得水》觀後感一:
《驢得水》講述了一群「品行有汙點」卻懷揣教育夢想的教師,在偏遠的鄉村開辦了一所小學。雖然待遇悽慘,生活艱苦,但是老師們卻活的其樂融融,整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充滿了理想主義者的色彩。然而這種快樂平靜卻被特派員的突擊檢查打破。
原來因為學校的開支有限,需要一頭名為「得水」的驢下山打水。於是老師們不得不多謊報了一名教師名額,並給這名教師取名「呂得水」,換來一份薪水貼補。為了防止事情敗露,他們臨時找了來修鐘的銅匠冒充這個英語老師,就在他們以為一切都可以矇混過關時,麻煩才剛剛開始……
話劇愛好者大多都知道《驢得水》,這部黑色幽默話劇在2012年上演後口碑上佳,被稱為「零差評」話劇。和開心麻花品牌的話劇不同,《驢得水》是一部埋設了大量隱喻,以鬧劇直指人性的有思想深度的喜劇。
我想可能是開心麻花想要改變自己的定位和路線吧。然而這並不是我想討論的內容,我關注的是他們正在做的這件事——和他們第一部電影一樣,嘗試將話劇搬上銀幕。
《驢得水》的編劇周申曾提到,他和另一編劇劉露最初完成的是電影大綱。而用他的話說,這部戲更適合電影,因為「當時的故事裡會出現很多孩子和一頭驢,這在話劇舞臺上是很難以寫實風格表現的」。但因為出現了有人盜用部分劇本拍攝同名微電影的情況,使得他們不得不改變計劃,並改動了寫作大綱,用更快上演的話劇形式來演出這部戲。
似乎是陰錯陽差,《驢得水》從電影變成了話劇,但事實似乎證明了這是個明智的選擇。這部戲也基本實現了編劇設定的,從頭笑到尾,但卻笑著流淚的預想。
聽說《驢得水》要翻拍成電影時,我很震驚,更何況是開心麻花公司出品的電影。雖然我對開心麻花的喜劇並無任何歧視——並且認為他們的話劇在走世俗喜劇道路上已經做到頗具技術的地步——但他們的作品一直走得是純搞笑的路線,和許多話劇愛好者一樣,我早已經習慣將開心麻花的戲視作「擴大版的小品」。而《驢得水》的深度,顯然超過了麻花習慣的範疇。
更重要的是,從話劇走上電影,本身就是個很冒險的做法,可以說,絕大多數的話劇並不適合於電影。開心麻花的第一部電影,也是改編了它的話劇《夏洛特煩惱》。為了配合電影的感覺,整部戲在刪改之後,已經和話劇相差甚遠,觀感不及其同名話劇的一半。鎂光燈下的舞臺有它表演的特殊性,和鏡頭下的電影終究不同。
對於《驢得水》來說,早已獲得認可的劇場表演是有它本身特殊基礎的。話劇舞臺看似寫實主義的布景對應著整個虛構的情景設置,使得全劇從一開場就展現出鬧劇特點。這種特點因為舞臺的「親臨現場的感受」而變得尤為突出,由此烘託出整部戲的氣氛。舞臺對於喜劇而言,有著先天優勢。
但是電影《驢得水》卻多少出乎了我的意料,我開始反觀編劇所說的,這部戲更適合電影這樣一個觀點。
20xx年黑色喜劇電影《驢得水》觀後感二:
今天晚上渣作者和同事去看了一部叫驢得水的電影,聽說是開心麻花出品的,估計是一部喜劇吧,所以和同事一下班就衝著電影院去了。
這是一個懷揣著在農村搞教育這一理想的老校長帶著自己的女兒和三個有著不同理由來到這裡的老師,為了解決水源的問題,而虛化出了一位叫呂得水的老師,用這位老師工資來養那頭拉水的驢的事情,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吃空餉。
這是一部喜劇片,但是確是一部黑色幽默式的喜劇片,整體充滿了諷刺和戲謔,那一開場就是一些荒誕不羈的葷段子,逗的全場觀眾哈哈大笑包括渣作者自己,結果看到最後笑著笑著卻留下了眼淚。
荒誕諷刺卻又讓人心酸,整部劇的構思非常的巧妙,每個人物都非常的飽滿,每位演員的演技那都是在線的,總體來說這是一部值得推薦的電影,在裡面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每一個人從一開始到結束都有所改變,只是這樣的改變有的示意生命為代價的。
20xx年黑色喜劇電影《驢得水》觀後感三:
今天看了開心麻花出品的《驢得水》,本來以為是一部喜劇,結果發現是一部悲喜劇,甚至是荒誕劇,背後的意義深的讓我看不到底,看完後覺得心情很沉重。
我第一次看到一部電影主角配角少到這樣的程度,別的電影人再少也會有很多人的背景板,可這個發生在山區小學,還是1942年的三民小學中發生的一系列的事情,真是讓人覺得有笑有淚,卻又讓人覺得哭不出來。
故事發生在1942年的三民小學,這所小學是在山溝溝裡的一所貧困小學,這個學校包括校長一共只有四名教師,但在民國的教育部中卻記載有第五名教師,第五名教師是誰呢?為了能更好的建設學校,也有學校幾名教師的私心在內,他們讓一頭黑驢「得水」當了第五名教師,吃了空餉。這頭勤勤懇懇為他們拉水的黑驢就成了學校的第五位教師「呂得水」,教育部的官員下來檢查,他們就說呂得水老師去給學生補課了,直到電影開頭說的教育部的第三次檢查,一定要找到呂得水老師,使他們不得不挖空心思找人代替,由此引出了一系列的悲喜交加的故事。
記得高中語文老師曾給我們說過這樣一句話:「喜劇是把無用的東西撕碎給人看,而悲劇則是把有用的東西撕碎給人看。,」以前我不懂,今天看了《驢得水》後,我卻仿佛理解了些許,這樣沉重的東西,如果不能以這樣一種方式告訴人們,那又該用什麼方法呢?
總之,語言匱乏的我,無法表達出我此時的心情,但有一點,推薦大家去看一看這部電影,也許,你能把我想說的話告訴我。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