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試的成語(先行先試率先破題)
2023-08-11 08:43:17 1
3月下旬,北國長春積雪初融,高新區裡到處可見塔吊林立,機器轟鳴,工廠裡,整潔的流水線上,機器人穿梭其中,工人們忙而不亂。
「因為要擴大產能,我們在廠區旁邊看中一塊地,可這塊地已劃撥為商業用地,考慮到企業長遠發展和訴求,管委會創新方式方法,最終把這塊商業用地改成了工業用地。」長春希達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瑞光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對高新區以創新發展理念謀篇布局,以改革破題思維推進工作的決心與速度讚不絕口。
從商業用地改為工業用地在國內極少見,因為光土地差價就達10倍,長春高新區著眼長遠發展的這一「改」,不僅讓企業經營者非常感動,更增強了企業繼續做大做強的信心。
「都說改革創新,理念先行。2020年,長春高新區聚焦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導向,通過實施『管委會 公司 園區』發展新模式,以創新發展理念謀篇布局,以改革破題思維推進工作。」長春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譚丹說,2020年當年,長春高新區地區就實現了生產總值722億元,同比增長5%;規上工業產值728.4億元,同比增長10.6%,汽車、生物醫藥、光電信息等各主導產業均實現高速增長。
管委會部門「瘦身」,改革讓人崗相適、權責相宜
2020年初,圍繞建設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和高質量發展「四大板塊」任務,長春高新區擔起了全市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試點任務。
作為改革試點首先改什麼?
「作為企業,我們感觸最深的就是辦事特別順暢,政府對我們的服務都很精準,我們差在哪裡就服務到哪裡,這讓我們的施工一直很順利。」副總經理李文佳說,最近一段時間,中巴跨境電商小鎮項目建設正酣。
「過去,部門與部門之間存在著職能交叉、條塊分割的情況,作為改革試點,高新區首先就把改革第一槍瞄準在了機構設置上。」譚丹說,高新區將原有14個部門整合「瘦身」為黨政綜合辦、財政局、科技局、經濟發展局、商務與投資促進局、建設管理局、社會管理服務局7個機構,梳理細分275個崗位、1284項職責清單,做到人崗相適、權責相宜。
改革後,高新區構建起了「大經濟」「大商務」「大建設」「大管理」的行政管理體系,並在基礎設施項目布局、重點項目手續辦理等方面推行「多規合一」,使管理流程更為銜接緊密、流程順暢、協調高效,不僅極大地節約了企業的時間成本和建設成本,也有效激發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主動創造性,全區創業意識、創新意識、服務意識顯著增強。
2020年,高新區全年開復工項目127個,總投資555.6億元,中巴小鎮、西諾生物等18個新開工項目實現主體冷封閉;大眾一汽平臺、華普醫療、祈健生物等34個技改擴能和註冊類項目完成年度計劃投資;登泰克、科英雷射、生物所208廠房等52個續建項目全面收尾;綠化新建工程 23個基礎設施項目穩步進行。
「公司化」運營,雙輪驅動,改革助力主導產業集群發展
市場活力不足、龍頭企業帶動不強是過去高新區在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我們剝離高新區管委會開發、建設、運營等適宜企業化運營的職能,劃轉到新發集團和高新股份,打造『1 1』雙輪驅動開發運營模式,改變了長期以來,公司更多注重獨立運營與自身發展,與管委會間缺乏緊密聯繫互動、與高新區未來發展戰略布局上未達到同頻共振的問題。」譚丹說。
「改革後,新發集團更加切實有效的發揮了城市運營商的作用。像是我們積極參與配合高新區騰籠換業方面的工作,以租賃、收購等多種方式,將現有的低效用地資源進行回收,回收之後又通過合作投資等多種方式,再重新導入到有需求的產業企業。」長春新區發展集團副總經理孟偉東說。
如今,新發集團承擔土地開發整理、基礎設施建設及城市管理服務三大職能,涵蓋城市建設、土地置業、金融服務、產業投資、資產經營五大業務板塊。
高新股份發揮上市公司優勢,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重點圍繞醫藥產業核心領域,打造基因工程、疫苗、抗體藥、化藥、中藥「五大醫藥平臺」,落地轉化安沃高新、上海瑞宙、化藥基地、美國藍湖、雙功能抗體、口服生長激素「六大國際化項目」,同時積極拓展高科技產業投資、資本運作、招商引資、創業孵化等業務板塊,促進主導產業集群發展。
2020年,新發集團全口徑融資到位102億元,通過積極承接高新生物醫藥產業園、吉林省大學生創新企業孵化基地等「政府專項債」項目,全面助力區域企業發展。
高新股份市場化運作更加自主靈活,公司市值已達1530億元,是2019年的1.7倍,在國內4400家醫藥工業企業排名中進入前40位、中國醫藥創新企業100強排名第21位、中國醫藥上市公司競爭力20強第7位、投資價值10強第5位。
「園區式」引領,改革構建起精準集約招商服務體系
「我做了十幾年招商工作,過去,我們的工作是『四處找果子』,改革之後,我們是著重於『研究土壤』,儘管現在時間很短,但我們的『樹』上已經結出了很多又大又甜的『果子』。」長春高新區醫藥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王玉說,2020年,高新區醫藥企業已發展至675戶,產業規模322.5億元。
據悉,改革中,為破解重點產業集聚度不高、服務環境不優問題,圍繞國家區域創新中心板塊建設需求,結合現有產業基礎,高新區成立了醫藥、IT、汽車零部件、現代服務業4個產業發展服務中心,承擔促進產業發展、開展招商引資、指導專業產業園區建設、開展產業研究、制定產業政策等職能。
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資本運營、產業投資等方面與高新股份強化合作共建,進一步優化企業服務、集聚優勢資源、做大優勢產業,避免了園區之間碰撞競爭和同質同類低水平重複開發建設,有效提升了服務能力和水平。
2020年,四大服務中心共引進項目46個,吸引內資61.2億元,利用外資3063.8萬美元,相繼落位了金賽藥業、百克生物、海外醫藥、修正大健康產業園、高新股份創新藥基地等一批醫藥產業項目,神州紅旗、吉湘汽車、富晟李爾、博方新能源汽車等一批先進裝備製造項目,華為雲聯合創新中心、海爾海創匯、集美數字產業基地、華夏芯等一批IT產業項目,紅星美凱龍、新大·光谷國際廣場、萬科紫院綜合體、晰悅金融總部基地、聯東U谷等一批現代服務業項目。全區汽車零部件產業實現產值516.07億元,同比增長6.3%,生物醫藥產業實現產值151.54億元,同比增長32.3%,光電子產業實現產值17.9億元,同比增長6.2%,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716.7億元,同比增長23.2%,發展勢頭更加強勁。
「精細化」為動力,改革構建起運轉有序的社會治理體系
隨著高新區建成區面積不斷擴大,高新區加快推進「一網四個平臺」建設,形成以社區網格為起點和終點、以二三級綜合指揮調度中心為分流點、以「四個平臺」為路徑的事件流轉處置閉環,基本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的服務目標。
在鄉(街)設立專門的經濟服務部門,承擔聯繫服務轄區企業和其他市場主體、區域經濟統計等方面職能,結合「萬人助萬企」行動,建立完善「企業秘書制」「項目包保制」等服務制度,在強化基層治理和服務保障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圍繞營商環境提檔升級,全面推行「一圖到底」審批,採取「容缺審批、先建後驗」等管理新模式,創新開展「政務服務驛站」改革,企業「足不出園」即可完成行政審批,打通了政務服務「最後一公裡」。
先行先試,率先破題。
如今,長春高新區「瘦身健體」換來了「高新速度」。在長春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路上,高新區大步向前,正在為加快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催生了新興活力、積蓄強大動能。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王昕 文/圖/視頻 馬瑞/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