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夢飛行之飛屋環遊記觀後感
2023-08-11 07:21:09 1
飛屋歷險記是一部溫情的電影,一部關於愛與夢想的影片。下面是愛與夢飛行之飛屋環遊記觀後感範文,快來圍觀吧。
愛與夢飛行之飛屋環遊記觀後感一:
早就知曉《飛屋歷險記》(Up)有些令人感動,但沒想到能感動至斯!
早在去年12月份的時候,網上有幫幸福的傢伙已經看過該片的毛胚版本了,據說搞得很是唏噓的樣子。看電影的都是一幫老大不小的大男人,雖說算是對電影超迷戀的一群,但似乎也沒必要說「哭得跟娘們似的」吧~~~~因此,這極大地吊起了俺的胃口、憧憬著完成版本的《飛屋》會有怎樣動人的風採。
一般說來,沒有啥影片是經得起過高的期待的,但《飛屋》是個例外——當然,僅限於「感動」這一點,其他方面則有些見仁見智了。
皮克斯之所以又讓人在感情上「驚豔」了一把,俺想,是因為他們回歸了本原,沒有可以順著觀眾期待的路子往「儘量製造不一樣的感動」的方向走。相反,從「不經意的平凡中體現真情」最是直接,只要表現得恰到好處,是很難讓人不動容的。
俺自問不是一個很堅強的人。用哈尼的話來說,可算是超級「濫情」的人,因為在看像《溏心風暴》這樣的肥皂劇的時候,俺經常每集都哭得稀裡譁啦以至於讓哈尼痛心疾首,認為像俺這樣既不堅強、而且明顯品味低俗的男人有些靠不住。先且不說俺是如何舌燦蓮花地讓哈尼深刻認識到俺這樣的男人不僅靠得住、而且簡直比柳下惠他爺爺還更靠得住的——單說啥東西能讓俺感動到哭,這裡邊有分教。
一般來說,只有兩類東西能讓俺感動,一種是最世俗的,比如家長裡短「講述普通老百姓的故事」的玩意兒,什麼婆媳關係啊,宅男剩女相親啊,小兩口打架呀,知識青年下鄉啊,都能撓到到俺的癢處,蹦出些淚花兒那是常有的事兒;另一種感動是不飆淚的,那是一種深層的悸動,它讓人感到真有靈魂這種東西、而這種東西被你所經歷地事情狠狠捶了一下,然後你就有一種內在世界發生宇宙大爆炸的感覺......《飛屋》給我的感動,是兩者的融合,是飆淚之後還要嘆服的。
從內容上來說,那短短五分鐘的時間,既是高度概括的,又是無比細膩的。從《末世機器浪漫譚》(Wall.E)那先鋒性的前三十分鐘,大家已經領略了皮克斯同志們「潤物細無聲」的功力。《飛屋》中的這幾分鐘完全摒棄臺詞的片段也「不例外」,但是「意外」。之所以「意外」,是因為這樣「人生剪影」的場景說白了就是「走馬觀花」,先天限制了深入凝聚感情、積累情緒的時機,「按理」說是很難真正有什麼情感衝擊力的;然而《飛屋》中這一段感染力是如此之大,以俺親身的經歷來看,劇場裡大概有60%的同志(包括俺與哈尼這樣的「鐵漢嬌娃」)都放開了淚閘;看著其他座位上渾身是毛的老美大老爺們可愛兮兮地揉著個紙巾,那情景有點超現實,更有些親切;至於美眉與師奶們更不用說了,無聲抽泣的大有人在;再側頭一瞥身邊的哈尼,那真是好一片梨花帶雨、珠淚晶瑩——我靠,俺們終於可以為同一場景流淚了!不知不覺的,靠在一起的雙手自然而然地緊握在一起,像是回應那一刻呼之欲出的心聲:「能和你愛且愛你的人共渡一生,真他媽的幸福!」
眾所周知,俺是不懂煽情的,俺們「花間派」都是直奔「下三路」的,所以以上都是純粹事實,不帶渲染的花哨;那一刻的浪漫與感動,俺不敢保證每一個人都能強烈體會到,但俺真誠地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和我有同樣的感動。一萬部電影能有這樣一個時刻,那也是足矣;用句黑道行話來說:你會覺得「人生完整了」。
作為影迷來說,除了享受影像的感動之外,還不妨跳出來,看看那短短幾分鐘的光影,是如何構建出非凡的「電影魔力」的。前面也說了,剪影式的概括,極易流於粗淺;然而《飛屋》中這段人生縮影,不僅極為成功,簡直是成功到偉大的級別。這其中的關鍵,恐怕在於內容選取與表現節奏兩方面。
就內容而言,大家一想到「人生剪影」自然而然就會想到所謂「人生代表性時刻」,《飛屋》這段也不例外,尤其是前面幾個時刻,都選得比較符合人們的預期,似乎除了表示製作者們能「最完美地滿足大眾要求」之外,沒有顯出任何獨到精深之處。別急,這要看到接下來的場景才能體會得到的。
事實上,俺個人更喜歡這段「人生剪影」中的後半段,它們反轉了前半段盡揀人生「大事」表現的特點,展現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點點滴滴。對於俺這樣已婚N年的人士來說,這是能更真切地感同身受的,生活的經驗讓俺明白:真正的愛意,就是流淌在不經意過去的每一分每一秒當中的,瑣碎生活中的每一次眼神相交,每一個會心的微笑,每一個操持家務的背影……回味起來的話,其實比那些「重要時刻」更令人沉醉。
從內容的銜接來看,這五分鐘的剪影,雖說基本是按照時間順序,但因為分段內容的側重不同,連貫起來的話,魔力才會發生:由觀眾喜聞樂見的「大事」入手,激發興趣;繼而以「平淡而不平庸」的場景,喚醒觀眾關於自身生活的共鳴,累積對於主角們的認同感;觀眾越是認同於角色,就越不願意那種琴瑟和鳴、相濡以沫的幸福終結;可時間的力量是無法阻擋的,那種「不,不要!」的感觸隨著卡爾將氣球送入病房那無聲的一刻兒達到頂點,因為大家都會無助地想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皮克斯的聰明之處,在於他們沒有刻意渲染悲痛,而是繼續展現卡爾看似日常的生活,可觀眾能感覺到那種「日子」已經明顯地失去了任何意義……這種傷感並不企圖引起恐懼、更多的是激起「珍惜身邊人」的感觸;換句話說,是以對將來的傷感激發對現在的珍惜,繼而反過來又增強正視未來的勇氣。
如果一部電影能激發觀眾這樣通透而強烈的、對於愛與生活的勇氣,俺不知道還可以有什麼更豐富、更有價值的收穫。
之所以要對發生在影片前半個小時的這五分鐘如此囉嗦,是因為說完這個之後,這篇東東應該就要結尾了——慢著,卡爾老頭子還沒起飛呢,儂怎麼就要結束了呢?後面那一個小時的「飛屋歷險」情節呢?難道那些不才是影片點題的主要內容麼?
坦白的說,《飛屋歷險記》的情感高潮——對俺來說——在那五分鐘之後已經結束,後面再怎麼折騰,也遠遠沒法達到之前一半的衝擊力。這話聽起來很刺耳,因為對於萬眾愛戴的皮克斯作品來說,說這話好比斷定人家幾年功夫做出來的珍品有一大半不值得看。
俺當然不是那個意思——後面自然也是蠻有趣的,值得一看。俺的意思是說,從劇情跌宕起伏的曲線規律來說——相對而言——後面大部分都一直波動在一個比前面那個高峰低得多的層級上,在這個意義上使得整部電影的格局嚴重失衡,給人以頭重腳輕的感覺。當然,不用俺強調,大夥都應該知道這只是純粹的個人感覺,沒準更多的人狂喜歡後三分之二、鄙視前三分之一也不一定。 皮克斯自然不喜歡虎頭蛇尾,俺也自然清楚這是一個圓夢的故事,是一個枯萎的心靈再獲新生的故事,是一個純真融化隔膜的故事,甚至還是一個真假「熱愛自然」理念交鋒的故事。擁有如此多層面元素的後三分之二,自然「不可能不精彩」。五 俺對歷險情節的不太感冒,除了俺本人喜歡小情小愛、眼界比較低俗的原因之外,還因為回想起來,後面的歷險總有些東西比較硌硬,不怎麼酣暢淋漓,這些東東極大得影響了俺的觀感。
首先,俺對「飛屋歷險」的「可行性」有些疑問。諸位,不說俺也知道你們想說什麼:您一定想說俺腦袋進水了,對一部充滿幻想氣質的動畫片質問「可行性」,不是「毛有病「是什麼?俺自然是知道童話式架構與現實架構不可同日而語,只是有些設定即使在影片自身的架構內,也很難說得過去。比如說卡爾拖著飛屋在叢林中的行進問題,俺就總是忍不住著急「繩子難道不會被樹枝絆住麼?」影片中的卡爾似乎沒這個問題,拖著天上那個「飛屋風箏」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行進自如……俺不認為這是一個小問題,因為這其實涉及到對於核心道具的慎密設計;無論是麻煩還是功用,「飛屋」對於影片劇情的推動作用都比俺想像得要少得多——更關鍵的是,沒有任何出意料的表現,回顧皮克斯以往作品中對於道具的妙用(如《昆蟲總動員》中的「假鳥」、《海底總動員》中的魚缸等),俺不得不說這次「飛屋」的精彩程度低於預期。而這種精彩,以皮克斯如今的地位與人才優勢,是沒理由表現不出來的。
另外,俺對配角與反面人物的表現也很不滿。「小胖」遠沒有想像中的淘氣可愛,而且似乎給卡爾製造的「麻煩」不夠,他們之間的互動缺乏那種層出不窮讓人興致勃勃的意味,最後甚至稍稍有些矯情(犯得著替代父親角色麼?)。片中的反角的出現似乎有些突兀,缺乏必要交代「意外變臉」雖然引入了關於「什麼是真正的冒險與探索精神」的思索,但實在發展不充分,仿佛為了製造戲劇衝突而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硬行加入的角色。那些狗狗們有些好笑的場景,但都在意料之中,沒有那種詫異的驚喜,難以體現皮克斯創作者們「鬼馬」的一面。在一點上,正片前面那個《暴力雲與送子鸛》(PartlyCloudy)要精彩得多,可那種不斷製造驚喜的鬼馬趣味,難道不是經典皮克斯作品的風骨嗎?可這種風骨在《飛屋》中有些勢微。
其實,俺從《汽車總動員》(Cars)開始,就一直對皮克斯作品在配角表現與細節設計方面的溫吞水狀態小有抱怨,在俺看來,那些本來應該很出彩的人物與場景,如《汽車》中一飆老爺車們、《小鼠大廚》中的廚師班成員、《末世機器浪漫譚》中人類的「反敗為勝」,都沒有達到很「好玩而精妙」的效果。類似的,《飛屋》中看似有點複雜的「反派」形象,描繪手法片面,看起來還不如《超人總動員》裡那個看起來是單方面反派、實則乃因愛生恨的「超級粉絲」那般充實有趣;更重要的,這個「反派」的故事,沒有透出能讓人感知的「人」的層面,基本淪為劇情「道具」,而非一個有血有肉的反派。
很顯然,俺所有對於《飛屋》「缺點」的斤斤計較,都是站在皮克斯自己作品的高度來衡量;與其他動畫作品想比,俺的不滿多半會消失。而且,正如俺所強調的,每個人都有自己觀賞的角度,哥們姐們依然有可能看得津津有味。只是,俺希望皮克斯不要在攤子越來越大、作品越來越密集的時候,忘記了自己「注重情節編排與形象塑造」的本色。
對個人而言,《飛屋》在給了俺一個圓夢的承諾、讓俺沉醉於夢想背後深厚的愛意之後,沒有讓這愛與夢「飛」起來;相反,影片讓那愛與夢都「軟著陸」了,一如片中的飛屋。這不是俺所期待的,俺夢想中的《飛屋歷險記》,是應該像「天空之城」那樣越「飛」越高的,是應當讓快感與高潮懸而不落、凝而不散的。所以,俺寧願電影終止在那五分鐘。
愛與夢飛行之飛屋環遊記觀後感二:
ok,首先承認我食言了——我又看3D了。我是一個好了傷疤忘了疼的人,看《冰川時代3》時所遭受的肉體痛苦實在是抵不過皮克斯動畫的誘惑,好在這次的眼鏡製作更粗糙一些,但卻很好地照顧了我肥大的頭顱,我不用像忍受緊箍咒一樣忍受它了。而且這次在傳奇時代影城享受的據說是國內首套的3D巨幕設備,果然畫面尺寸能夠達到普通2D電影的標準,而且亮度和色彩的還原度都幾近完美。這裡的原理有點複雜,我就不細說了,感興趣的可以上網查一下,反正以後要看3D,還是去看巨幕吧。遺憾的是作為皮克斯首部3D電影,《飛屋環遊記》的表現手法完全沒有3D化,場景和動作設計基本上和看2D無異,後來我甚至忘記了這是一部3D電影
我不知道如果我以前沒看過《瓦力》的話,我會被這部電影折服到什麼程度,以一個普通人做動畫片主角是需要勇氣的,通篇瀰漫著淡淡的憂傷和夢想的光輝,樸實雋永的臺詞,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妙趣橫生的人物形象,反正什麼樣的溢美之詞用在這電影上似乎都不會顯得過分,這實在是一部在技術上很成熟的作品。但有了《瓦力》的珠玉在前,《飛屋環遊記》就顯出了幾分匠氣和刻意,有點像《讀者文摘》上構思巧妙語言精美但有點主題先行感情廉價的美文,你會有點感動,但不會被震撼,它沒有《瓦力》那樣不著痕跡的渾然天成和悲天憫人的終極情懷。
之前看很多人把《飛屋》分析為一部勵志的電影,它鼓勵人勇敢地去實現夢想,追逐夢想永遠不要嫌太晚……但在我看來,這電影的主題遠不是那麼樂觀的,它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展現一種夢想之於人的一種有心無力的無奈,以及無奈之下的放棄。
開篇的傷感讓人有點猝不及防,現實是夢想的天敵,拖著夢想的尾巴,人的一生如流星般划過,人所能做的,只有靠回憶的餘溫來烘烤寂寞的心靈。老卡爾謹慎地守候著與妻子共同擁有的一切,那所已經成為釘子戶的老房子,門前的郵筒,還有妻子的照片,老舊的探險日記……這都是影片中反覆講述的情節。而他獲得新生的第一步,就是從離開那個那片和妻子共同用愛澆灌的土地飛上天空的那一刻開始的。
影片的英文原名是《UP》,也就是向上,升起的意思,但老卡爾的每次up,都是以放棄為代價的。危急時刻,他終於把曾經和妻子共同擁有的一切拋到了空中,才讓飛屋重新飛升,才救下了自己的新夥伴小羅。最後,他把飛屋留在了曾經魂牽夢縈的仙境瀑布,自己用冒險精神號飛船開了一間冰激凌店,登上冒險精神號,去仙境瀑布探險,這是他從少年時就一直在小心呵護著的夢想,而這一切都在他放棄對逝去的愛無謂的守候之後實現的,而將飛屋留在那個夢想之地,也算是對抱憾的妻子的一份補償和成全。
其實在我看來,這就是一部關注老年人心態和生存狀況的影片,而本片在美國的廣受歡迎,也是因為這一立意。我發現美國人對於衰老和疾病這一類的社會話題所表現出的敏感超出我的想像。在今年美國FOX電視臺的舞蹈選秀節目《舞林爭霸》(《soyouthinkyoucandance》)中,編舞為一對選手編的現代舞是表現乳腺癌患者的,沒想到到最後點評的時候,評委們所關注的都不是選手發揮的水平了,而都在為這個主題而感慨,直到最後評委選手都泣不成聲。去年也有一支舞有同樣效果,那就是現代舞女皇MiaMichaels編的獻給自己父親的一支舞,現場也是一片唏噓。其實這些情緒在中國人看來可能很誇張,但如果你想到有一天如果這些境遇會成為你不得不面對的事實,衰老、疾病、孤獨,可能在死亡降臨的時候你的所有夢想都未及實現,也許就難免不兔死狐悲了。
我想中國人是不願意也不習慣於從這樣的電影中去體會和思考這樣的悲觀,只能把《飛屋》當作一個勵志電影來看,當然這也挺好,但我覺得這電影是沒有僅僅停留在這個層次上的。
其他的就是動畫片一些常規的成分了,追逐打鬧什麼的,也都在水準之內,不會讓觀眾失望,估計人人都會和我一樣愛上那個小胖子的。但對於一部動畫片來說,主題還是太沉重了,所以《飛屋環遊記》在國內的票房肯定沒法和《冰川3》相比,小孩子未必會覺得足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