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精選10篇)
2023-08-11 06:06:53 1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精選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 篇1
沉重的心境溢於言表。以往那一部震撼的電影《南京》還歷歷在目,而這部《南京!南京!》給我的更深的感慨。兩個突兀的感嘆號!屈辱,憤怒,心痛,已無法傾訴我心底的聲音。振聾發聵的影片將戰爭的醜陋在腦漿崩裂的那一刻畢現無疑。強權,這種罪行,是人類的恥辱。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點燃中華民族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刻骨仇恨。1937年,30萬中國人被屠殺,國殤,2009年,《南京南京》重啟了這段傷痛記憶,我們不能沒有危機意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想,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不二法門。
血淋淋的黑白色,聽到的是寂靜中的槍炮聲!日本人進城了,中國的大部隊開始逃跑,陸劍雄和他零零落落幾個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組成一堵人牆,阻止逃兵的去路,他們不肯投降,一向在城裡偷襲日軍,直到一個個死去。日本人說:你們中國軍人真是厲害,我們進入南京城後,四處都是冷槍,我們不的不把很多建築物都炸平,可是沒有一個人走出來!不屈與堅韌的因子一向存活在中華民族兒女的血性之中,極端環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中國人用鮮血和犧牲構築的中國精神。
歷史能夠寬恕,但不能遺忘。
對於那樣一段歷史,已經成為了整個民族的死結,不是誰想顛倒和抹殺就能顛倒和抹殺的,但想要記住同樣不容。一種空洞的仇恨,沒有能夠附著的支點,這場屠殺已經離去了72年,當初倖存的人們也逐漸被時間帶走,但我期望那些鮮血淋漓的傷口不要隨之消亡,我們未必需要一部片子來激起某種仇恨,然後去手刃仇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哭訴,不是煽動,而是展示,還原那些被遺忘或者被忽視的點滴細節,然後讓看到的之後人叩問自我的心,至於會得到什麼樣的迴響,傷痛不能被繼承,更不能被強行灌輸,只能靠自我去直面,哪怕你看到的是一部被復原的電影,只要它夠真誠。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 篇2
故事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個大山溝裡,講述了一群正義的中國人民與外賊抵抗,剿滅侵略者的故事。其幽默搞笑的表演令人忍俊不禁,在捧腹大笑之餘,我深深地為他們英勇的行為叫好,被他們大勇無畏的精神所感動。我陷入了沉思:
這部電影以幽默的語言和搞笑的動作向我們呈現了一的歷史史實。翻開中華民族的史冊,從各種不平等條約的籤訂,到八國聯軍侵華,再到1937年日本鬼子踐踏到中國這片土地……一百年來,中華民族被侵略、被侮辱、被欺壓,被戴上「東亞病夫」的帽子……侵華戰爭,多少無辜的中國人被屠殺,被蹂躪,直至日本到此刻還不承認南京大屠殺的史實。為什麼因為中國清朝的閉關鎖國,政府的軟弱無能,自不量力,更是因為中國的落後,貧窮才處處受人欺壓。「落後就要挨打。」中國歷史的所有屈辱不正印證了這句話嗎。
為了使我們的祖國不再受欺侮,為了不再發生戰爭中那些血腥的事件,為了使南京大屠殺的杯具不再上演,我們就必須振興祖國,是祖國更加強大。梁啓超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興則國興。」我們這一代的青少年是新世紀的曙光,是建設祖國完美未來的期望,我們的努力奮鬥,關係著祖國的振興;我們的刻苦學習,關係著祖國的富強!
歷史為我們敲響警鐘:知恥而後勇!新一代的青少年,同齡人,讓我們努力吧,為了我們的祖國而奮鬥!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 篇3
當我看完《小兵張嘎》這部愛國主義電影時,我被主人公嘎了哥那熱愛祖國、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
一提起小兵張嘎,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倍受人們敬仰。嘎子小時生活很苦,可是為了改變人們艱苦的生活,他少年時就參加了紅軍,他給紅軍戰士帶來了歡樂。嘎子多次完成艱巨的任務,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敵人一槍,但他仍不顧傷痛毅然追擊。他聰明的腦袋瓜用一隻假槍就把敵人首領捉了回去,為紅軍立了大功。嘎子的愛國熱情、幽默、滑稽、可愛、堅強不屈,不到達目的絕對不罷休的精神感動了我。
看完電影,我思緒萬千和嘎子比較,我顯得是那麼渺小。嘎子為完成艱巨的任務而奮不顧身,即使失敗也會堅持不懈地去完成而我失敗就放棄。記得那次學校開展一次「科技小發明」的活動,我當時就迫不及待地向教師報了名。正當我滿懷信心地開始製作我自我設計的「動力小船」時,卻發現了一個個讓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的問題。如接上電線了電池卻不通電。等我解決了電池的問題後卻發現螺旋槳轉不了了,當我解決螺旋槳的問題卻發現……這一個個問題把我搞得頭暈眼花,頭上金星亂飛,我一氣之下把「動力小船」摔了個稀巴爛。結果認真製作,能持之以恆的同學獲獎了。望著他們勝利的神情我後悔莫及。是啊,有句古話說得好「天下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為何說無難事呢因為做了,「難」事則轉為「易」事不做則反之。聯繫我們小學生必須要從一點一滴做起。我們僅有踏踏實實地走下去,不懂的東西必須要挖根刨底地搞清楚,才能夠為我國的將來出一份力量。
片中嘎子上縣城找一位親戚時,卻發現那位親戚幫鬼子拍照,臉氣得由綠到紅由紅到紫。嘎子剛正不阿而我卻因膽小冤枉他人。記得那是我上四年級時。我剛到家門口,卻發現一個人在開我家的門鎖。我仔細一看,原先他把我家的鎖弄壞了,怎樣也打不開了。他見我回來了,便立即惡狠狠地說:「你要敢把這件事說出去,我便揍死你!」我嚇得連忙點點頭。等我媽回來時卻撒了謊說是樓上小妹妹弄的,為此我還經常為此事感到不安呢。
同學們,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主人,未來的中國屬於我們,我們要發奮學習,像嘎子哥一樣毫無保留地把一切貢獻給我們的祖國。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 篇4
自從看了電影《地道戰》以後,我的心境一向不能平靜,因為英雄的形象總是浮此刻我的腦海裡。
地道戰發生在冀中平原上的故事,一次,日本鬼子要侵略冀中的人民,人民為了趕日本鬼子出中國,在每戶人家裡挖了一條通道,這做了陷井,經過了一場激烈的戰爭,冀中人民最終把日本鬼子趕出了中國,可是,高老忠為敲鐘報警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我覺得冀中人民很聰明,會用各種手段去對付他們,讓他們死無葬身之地,冀中人發會想到挖地道,家家戶戶連在一齊,逃得容易,打仗也容易。
那已成為歷史,我們此刻很少存在戰爭,因為人們不想打仗,他們想有一個溫馨的家,過著平平常常的日子,而我們小學生,應當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做出貢獻,所以全世界的人民要以史為鑑,珍愛和平。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 篇5
《南京!南京!》讀這個片名,像是讀一份加急電報:捧著電報的雙手在不住顫抖,心跳激烈加速,濃濃的不詳兆預感在撞擊心鼓。當然,史實要這個譬喻殘忍無數倍、緊急無數倍、恐怖無數倍,絕望無數倍,悲痛無數倍。那種兵臨城下的岌岌可危,那種家破人亡的深杯具痛,那種辱妻殺子的莫大汙恥,那種朝不保夕的極度憂惴,那種茫無涯際的杳渺切盼……是今人盡最大所能仍無法完全感受的。今人能做的是,靜靜坐在影院裡重溫記憶,勞勞記住以往的腥風血雨,時時鞭策己身以國難家仇……
果真,這是一部叫人倍感沉重的影片。黑白的膠片、劇烈抖動的鏡頭,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你安靜地坐在放映室的角落裡,陰鬱的氛圍立刻席捲全身,將你拉回七十二年前那慘絕人寰的爭戰裡頭,然後你開始了觀影之旅,因為身臨其境的錯覺,你隨著片中的人物(中國百姓們)一齊緊促呼吸、心驚膽戰、悲痛哀悽。日軍應對古城牆驚呼時,尚有一絲民族自豪感,可是眨眼間,隨著震天動地的炮響,完美的感覺飛灰湮滅,轉而為死亡逼近的驚恐不安佔據。這是影片帶給觀眾的,其實更是慘痛的歷史留下的不滅印記。
所以,真正為《南京!南京》贏得驚人票房的,不是導演陸川,不是宏大的演員陣容,不是獨特的視角,也不是高水準的製作,而是南京大屠殺題材本身。
架設在如此嚴肅、如此沉痛、如此宏大、如此刻骨銘心史的基礎上,影片想不成功都難,想不叫座都不可能。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 篇6
青春,是一朵嬌豔的花,永不凋謝;青春,是熾熱的驕陽,永掛天邊;青春,是一首壯烈的讚歌,永遠迴旋於心房。《青春之歌》通過青年知識分子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來反映了一場歷史大風暴,展現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頑強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青年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我們作為熱血青年,更加應該把握青春,學會成長。人,總是要一天天長大的,任何人都迴避不了這個事實。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成長起來的,它需要我們的勇氣。現在的青年學生,不少人害怕長大,不想長大。只是一味地玩世不恭,遇到什麼事情都找父母,求朋友,而自己就根本什麼都不去想怕辛苦,怕麻煩,怕失敗,怕承擔,怕勞累,怕責任他們習慣了讓別人安排好一切,走被別人設計的人生,迷迷糊糊,並自以為順理成章、盲目地一路走下去。
林道靜雖然有著悲慘的命運,但他卻一直與命運作鬥爭,無論是多大的困難,都沒有將林道靜擊倒。面對後母對她的刻薄;官僚特務一次次的苦苦相逼;餘敬唐的欺詐;愛人餘永澤的懦弱、自私、迂腐和專制,他並沒有委曲求全,為保生命過安逸、舒適的生活。我真的很佩服她的勇氣,她的剛毅和那一顆勇於面對生活中不幸的心。
成長,確實需要勇氣,需要承擔,這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經歷之一,是不可逃避的,就讓我們勇敢地站起來吧!雖然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迷失,迷惘,但是從中會得到教訓、教育,林道靜正是這樣,一點一點成長起來的。所以,我們要在我們青春時期多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用知識武裝頭腦。增長知識的同時多累積生活閱歷。學著去面對,學著在逆境中生存,學著在困境中磨練心志,逐漸成熟。幸福的生活得來不易。那是我們一代代的革命先烈用鮮血換取來的,他們用鮮血譜寫新的歷史,他們用鮮血澆灌大地,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依然勇於扛上歷史的重任,把自己的生命與祖國母親的關懷下茁壯地成長起來的精神。林道靜那充滿坎坷、充滿荊棘的,但又豐富多彩的人生隨著她一步步成長,一步步成熟,這也是黨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寫照。我們青年一代要勇於成長,善於成長,牢記革命精神!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 篇7
一顆赤心肝膽照,為國捐軀又何妨。愛國是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該擁有的特質,一個人如果不愛國,就算他有多大的本事都不值得人們尊敬。相反,就算他是一個無名小卒也值得人們永遠記住他。
因此,愛國的意識從小就應該擁有,像我們這些祖國未來的棟梁更應該有一顆愛國的心。寒假裡,閒來無事便看了幾部電影,沒想到的是,影片內容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電影《淘氣包馬小跳》中的主人公馬小跳就有一顆懲惡揚善﹑愛國的心,並且有著遠大的志向。電影情節中,馬小跳看似調皮,其內容卻有著正義善良的故事情節。人物在進步成長,也正在不斷的磨鍊之中。我們也應這樣,從小定下為祖國做貢獻的志向,不斷努力最終實現願望。
做到擁有一顆愛國的心並不難,難的是擁有愛國的精神。電影中有無數擁有愛國之心以及愛國精神的人。電影《閃閃紅星之紅星小勇士》以及《小兵張嘎》中的兩位小英雄,小小年紀便有了為國而戰的決心和勇氣,這是我們當中許多人都難以做到。而電影《背起爸爸上學》中的主人公更是有著堅強的意志,感動至深的場景讓我幾度潸然淚下,他們的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愛國,心中永恆的話題。我們身上肩負著祖國的未來,我們要像影片中的主人公那樣,做一個愛國、保衛家園的好孩子!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 篇8
《集結號》這部電影從8月開始我就想看了,一直等呀等呀,終於等到12月,終於有幸讓我一睹馮氏戰爭片。——震撼!
有人說《集結號》可以給出這樣一個概括性的公式,類似:《太極旗飄揚》+《拯救大兵》+《兄弟連》+《激情燃燒的歲月》+《藝術人生》。也有人早就宣傳稱這是一部中國的「拯救大兵瑞恩」。無論人家說什麼,自己眼見為實——在戰場戲那部分的確有點「美國味」。
說到戰爭片,讓我噁心的就是中國戰爭片,連長頂著炸藥包對手下喊「兄弟們你們撤!這裡有我頂著!」……(吐了)好假!在這部馮氏戰爭片裡,雖然許多地方採取西風東借,可還是看得到一些低能的中國風格,如呂寬溝和姜茂財去為連長拿手錶,寬溝找到手錶後竟然高興地跪了起來(上半身垂直於水平面)!這不是自告奮勇地當活靶子嘛!不過從中也許還能看出一點,那些士兵不是天生的職業軍人,他們都是普通人,都是種田的老實人,所以一高興,忘了自己置身戰場也是人性流露的表現。這時我就覺得這個傻軍人很可愛——可如果我是連長我肯定能被他氣得吐血,這絕對屬於非戰鬥性減員。
可見《集結號》並不是傳統的,教條的,宣揚解放戰爭怎麼怎麼的影片。他更多的是在宣揚一種「人性」,哪怕就像寬溝的那樣傻乎乎的行為。人性,是一個人自然流露出的本性,是赤裸裸的,不被政治、階級、宗教所控制、引導的東西。我非常佩服導演敢這麼做。老谷,他是一個很有血性,很感情用事的一個軍人。從一開始,為了指導員被炸死而領導大家殺戰俘這一事件開始,我便覺得他是一個意氣用事的人。這樣的人,不記得是《兄弟連》裡寫到過還是《戰神》裡寫到過,是不適合呆在戰場上的,這樣的人註定了之後為他的手下弟兄們追討「烈士」榮譽。
在烈士陵園,劉澤水的墓前,老谷知道集結號沒有吹響,知道了大部隊早就撤走留下他們牽制敵人,其實這種舍小為大的事情戰場上很平常很正常,可是老谷知道了以後就是發怒了——「你們怕大部隊被咬死,就不怕我們被咬死?我們真的都被咬死了!」這個時候似乎就能看出他的自私,因為要知道,傳統戰爭片裡的中國軍人是不可以「自私」的,傳統戰爭片裡的中國軍人是恨不得犧牲一人拯救全軍的。自私的老谷,難道就不是一個可愛的.人嗎?自私的老谷才是有人性有血性的人,他把他手下四十幾個弟兄都當成親兄弟對待——記得《父輩的旗幟》裡,MIKE說「我要和我的兄弟們在一起。我答應過他們的媽媽把他們平安的帶回去,我已經對他們一半食言了……」——老谷不也是這樣的嗎?他要他的那些兄弟們死也不能落在敵人手裡。誰敢對這樣一個「自私」的軍人做正面宣傳?誰敢?誰敢對一個「畏敵」(老谷讓大夥喘口氣,指導員罵他畏敵)的連長做正面刻畫?誰敢?那些傳統戰爭片的導演都不敢,他們都不敢,唯有馮小剛!「一個烈士等於700斤小米,也只有小剛敢在賀歲大片裡那麼拍!」他說:「我不過是把一個人的經歷給拍下來。」哪來什麼教條?哪來什麼英雄主義?有的只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人性的人呀!「炸碎了,就捏不起來了。」
之前給了這部電影四顆星,現在又後悔,給了五顆星星。給四星,是因為坐進電影院裡看這部電影,總感覺和自己想像的不一樣,有點不值票價和造價。可是,正如人家說的,看電影都帶著自己感情色彩去看的話,那就沒幾部好電影了。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 篇9
七個故事,七位導演,陳凱歌、管虎、張一白、薛曉路、徐崢、寧浩、文牧野。高口碑的背後是電影的高品質和對細節的把握。再現那些盪氣迴腸、激動人心的歷史事件,他們選擇從不為人知的細微之處著手。
新中國旗杆的設計師,為了找尋製作旗杆的合適材料而跑遍整個京城。
參與原子彈研發的工作者,直到原子彈爆炸那天才在街頭和多年失去聯繫的女友相遇。
為了維護新中國的尊嚴,中國外交部和英方爭奪五星紅旗升起來的第一秒。
這些故事的成功催人淚下,離不開選角的精準和演員的演技。
故事的演員陣容實力強。從惠英紅、黃渤、任達華、張嘉譯,到朱一龍、劉濤,再到張子楓、劉昊然、歐豪、周冬雨,可謂是老中青三代演員匯聚一堂。群戲的調度有別於以往獻禮片中明星的快閃,而是以故事為主導,讓故事來挑選適合的演員。每個角色都不是可有可無的,他們或成為故事背景中的小亮點,或調用年齡優勢成就角色。正如管虎在選角時所說:「並不是看誰的名氣大、流量多就請誰,標準只有一個——合適。」
在《相遇》篇中,張譯飾演的高遠是參與原子彈研發的無名科學家。當時與原子彈相關的人和信息都是國家最高機密。高遠已與戀人方敏三年不曾相見,且因原子彈研發身患重病。導演張一白將畫面定格在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那天,戀人久別重逢的短短幾小時裡,也是最有戲劇張力的時間點。通過愛情去講述歷史,用「平凡」愛情中的波瀾表達「不平凡」時代人物的波折,導演知道怎麼樣最打動人心。而要把高遠對將死的絕望、對戀人思念的壓抑和原子彈成功的欣喜,在短短20分裡演得充滿層次感,演員的演技必須具有說服力。
為了更好地接近角色狀態,張譯閉關十多天減重15斤,而且幾乎全程戴著口罩,臺詞不多,所有的表演都只能通過肢體動作和眼神傳達。張譯的「適合」不僅在於外形的貼近,還在於他對於角色心理的把握。當愛人認出他時,他眼睛不住地躲閃,身體向外傾,完全是拒絕的姿態。但是他又不能大步地離開,三年的思念使他忍不住總拿眼角瞥著愛人。愛人向他講述他們相遇的故事,他側轉向她,是傾聽的姿勢,眼神裡是一片哀傷和柔情。
最後在原子彈爆炸成功後的歡樂人潮中,他似喘氣般爆發出的笑聲。
這既是一個看到多年心血一朝成功的隱忍科學家,也是一個虛弱的重病患者。他的表演已與角色融為一體,再難區分。
在《北京你好》裡,導演寧浩將「一張奧運會門票」作為這個故事的切入點。
一張薄薄的電影票展示了北京奧運會在中國人眼中的分量,引發了後來一系列的鬧劇。而故事的主人公又必須是性格跳脫張揚的,足以把一場鬧劇變成一場喜劇。這部作品中葛優大爺交出了這幾年最令人滿意的卷子,那種又蔫又痞的腔調和幽趣的京腔又把我們帶回了葛優時代。葛優飾演的計程車司機張北京意外得到一張奧運會門票,葛優把這個人物的嘚瑟勁兒表現得令人又愛又恨。把門票塞在上衣口袋裡,露出一大截兒,恨不得滿世界宣告他得了門票。隨口蹦出的「牛掰格拉斯」、「歪瑞嗨皮啊」的北京式英語,開個計程車就忍不住和乘客顯擺一番,將門票送給兒子時虛張聲勢的一番做作,丟失門票時鬧得雞飛狗跳的操作,無不清清楚楚彰顯這個小人物的可笑。
但那可笑背後帶著的酸楚,又帶出了奧運會期間,普通國人的在意和驕傲。
其他演員們的表演同樣可圈可點。在《前夜》篇中,主演黃渤很好地壓住了場子,嚴謹的外表下掩不住的韌性和痞氣,活脫脫的高知分子形象。就算是年輕演員飾演的高材生小號手也毫不出戲,那種挺拔而清傲的青年姿態被很好地融合進時代背景裡。王洛勇的外交官、劉昊然的大小夥子、惠英紅的港警等,都調用了他們最為擅長的戲路。只見角色,不見演員,表演上渾然天生,毫無凝滯之感。
這部電影,是典型的以小見大,用小人物去表現浩蕩的歷史。聚焦面對歷史巨變時個體小人物的生命體驗,我們隨著演員們的精彩演繹,去無限貼近他們,繼而無限貼近那些歷史。如同經緯交織的畫布,那些小人物才是時代的底色,是歷史質感的所在。
故事的角色既是他們,也是我們。我們見證了,參與了大時代的發展。我們看到的並不是別人的回憶,也不是書本上枯燥的知識點,而是切切實實地親身參與其中。
我們見證了香港的回歸,第一次被父母允許熬夜看電視,看鏡頭裡中國國旗時隔百年飄揚在香港上空,那種洗雪恥辱的複雜感受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
北京奧運、汶川地震、火炬被阻,從來沒有那樣一刻能讓我們覺得彼此血脈相連,唇齒相依。
我們的喜怒哀樂和整個時代的脈搏緊密相連。
看完點映,我覺得太值了!
這樣好的電影,值得所有人去電影院支持!
愛國主義電影觀後感 篇10
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他主持修築的京張鐵路不滿四年就完工了。
當時,有些外國人譏笑中國人不能把鐵路修好。有家外國報紙輕蔑的說:「能主持修築京張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呢。」那時,連清政府也刻意刁難詹天佑,命他在四年內竣工,經費只有500萬大洋。有時,清政府和留美同學一起勸他放棄京張鐵路的修築,回廣東老家去。但詹天佑看了那天的報紙,毅然決定不應該放棄,這是中國人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
他親自帶領學生和工人,上山勘測,攀山越嶺。在修築居庸關隧道時,泥漿往下滲,洞裡一片漆黑。他帶領大家把洞裡的水排出去。一天又一天,隧道總算修築完成。這是,有人告訴詹天佑,第一期的工人全部不到時間就走,給外國人施工。詹天佑把大家召到一起,語重心長地說了一番話,工人們也承認了錯誤。
詹天佑不怕困難,也不怕嘲笑,短短四年就把鐵路修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