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前史體裁影片《黃克功案件》觀後感
2023-08-11 13:27:21 1
電影《黃克功案件》講述的是1937年在延安發生的抗日軍政大學第三期第六隊隊長黃克功因逼婚而槍殺女青年劉茜的案件。小編整理了相關的範文,歡迎欣賞與借鑑。
大型前史體裁影片《黃克功案件》觀後感一:
影片《黃克功案件》主要圍繞案發和調查審理這一線索和時間順序來結構故事,調動鏡頭語言。多種蒙太奇手法的運用,相關情節的巧妙融入,使原來相對理性的題材、比較單一的事件漸次豐富、豐滿,直至豐饒而有意味。影片中,插敘的表現手法可謂含而不露、爐火純青,對整部影片的藝術效果功不可沒。
閒來之筆,有時也是得意之筆。故事之外的故事,鏡頭之外的鏡頭,往往散發著神奇的力量。影片中,雷經天審理曹立標、韓翠翠離婚案一場戲當屬此類。實事求是地說,這起再普通不過的民事案件與黃克功案毫無干係。但就在黨中央、毛澤東決定把審理黃克功案的重任賦予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審判廳廳長雷經天時,鏡頭一轉,兩起案件便藉由主審法官雷經天這個人物產生了自然而然的聯繫,成了影片的血肉。
在將近3分鐘的鏡頭中,主創人員不疾不徐地塑造了一批人物形象:作為遠景也作為「看客」的貧困、麻木的當地農民;聲聲控訴、當庭撕打丈夫的潑辣大膽的農婦韓翠翠;目無法律、心存男權,滿身舊社會殘餘的風流商人曹立標;表情冷峻、目光堅毅、思想敏銳、作風儉樸的邊審案邊吃薑片的主審法官雷經天等。通過這場戲,不僅巧妙地向觀眾交代了當時當地的經濟社會狀況與民風民俗,展現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對法律的認識水平,還通過曹立標的敘述呈示了日寇入侵,商人房產和財富被強佔,人民四處流躥的具體細節,更通過生動鮮活的審理過程勾勒了當時邊區最高司法機關極其簡陋的辦案條件。所有這些看似不經意之處,恰恰為黃克功案的調查審理作了絕好的鋪墊。
這起民事案,不僅為此後黃克功案庭審現場提供了韓翠翠這個代表陝北普通婦女的「陪審員」的典型人物,而且這起案件審理過程中混亂不堪的現場、因陋就簡的方式,也更加映襯了審理黃克功案的隆重(臨時搭建審判庭、設置主席臺、張貼告示)、高規格(中共中央總書記張聞天親自督導,賀子珍和抗大、陝北公學領導到場)、正規(公訴人、人民陪審員、書記員、合議庭一應俱全)、公正(各方代表充分發表意見、被告人陳詞辯護、合議庭充分討論形成審判意見)。由審理曹立標、韓翠翠離婚案來反觀黃克功案,從中央到各級的重視程度、社會各方的密切配合、辦案人員的艱辛努力都自在其中了。應當說,這場戲表現了諸多對故事發展和黃克功案審理非常重要而在其他地方無法表現的內容,道出了諸多極其重要的潛臺詞。
作為黃克功案件的主要辦案人員,雷經天是影片濃墨重彩表現的對象。在案件調查審理中,他內心的種種矛盾與糾結,他面對黃克功這個昔日曾對他有過救命之恩,而今成為他主審對象的老戰友時的種種心緒,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他感性與理性並重的人格魅力也表現得恰到好處。在發現被害人劉茜身上的第二處槍傷後,雷經天再次進行案情調查,以主審法官和老戰友的身份與黃克功進行了長時間傾心交談。在黃克功詳細講述了自己與劉茜的戀愛經歷之後,雷經天掏出一張亡妻的舊照,聊起在以往嚴峻的革命鬥爭中同妻子的情感經歷。這場戲,雖然是主人公現場的講述,但就其客觀內容來說只是雷經天論事說理的鋪墊,與案情並無關聯。甚至極而言之,也不是論事說事之必須。
但是,編導通過巧妙的構思,用雷經天的「情感經歷」開啟黃克功情感的閘門,進而為案件調查服務。在2分多鐘的鏡頭中,雷經天緩緩深情地講述了妻子在革命鬥爭中被捕,為掩護丈夫和革命同志寧死不屈,壯烈犧牲的故事,向觀眾傳導了「一個共產黨員對黨的愛,一個戰士對組織的愛,一個妻子對丈夫的愛」,並從情感認知上指明了黃克功犯罪的實質:「就在你向劉茜開出第二槍的時候,你心中根本沒有黨,沒有紅軍,沒有劉茜,只有你自己,你只愛你自己!」這場戲,不僅成功塑造了雷經天的鐵漢柔情,更成為黃克功最終說出槍殺劉茜真相的情感引線。
在藝術處理上,長鏡頭營造了舒緩、凝重的氛圍,質樸、隨意、時斷時續、時而哽咽的語言增強了情感的真實。著名作家徐貴祥認為,在這場戲中,電影音樂的作用亦是功不可沒。誠如斯言!在雷經天講到妻子被敵人殺害人頭掛在城牆時,音樂緩緩響起,直入人心的音樂動機,散淡悽美的旋律,漸次迎來高潮,直到黃克功再次講起自己對案件的理解和內心感受。可以說,在這場戲中,契題合意的電影音樂把雷經天與黃克功兩個人的故事、兩種情感有機地聯繫起來,並形成鮮明的對比,為觀眾帶來強烈的心理衝擊。
在著重表現雷經天等人辦案經過的同時,影片始終注重交叉呈現毛澤東等中央高層對案件的態度,片中有一場戲非常耐人尋味。公審黃克現場,賀子珍匆匆離開,翻身上馬,找毛澤東催促關於案件審理的意見。就在賀子珍到毛澤住處尋而不見,轉身來到作戰指揮室時,影片用1分多種的鏡頭呈現了毛澤東通過電報指揮前龍泉關、娘子關一帶擺兵布陣的緊急情勢。按理說,對於這一與案件關聯不大的場景,鏡頭可長可短,甚至是一帶而過。但是,編導在表現這場戲上頗下功夫,對人物進行了細緻的刻畫。一邊是焦急萬分的賀子珍,一邊是無暇他顧的毛澤東;一邊是賀子珍進退猶豫、左右徘徊,連警衛人員端上的茶水也無心喝一口,一邊是電報聲嘀嗒作響、密集如布,毛澤東思維縝密地口述電報,指揮若定。這段插敘,不僅塑造了毛澤東作為軍委主席運籌帷幄的偉岸形象,也概略地呈現了當時的時局和戰況,從而為影片進一步表現法庭嚴格處理黃克功案以肅軍紀,堅決依法處決這位紅軍幹部、抗大隊長提供了政治基礎。正如毛澤東給雷經天並由雷經天當庭宣讀的信中所言「當此國家危急,革命緊張之時」「共產黨與紅軍,對自己的黨員和紅軍成員,不能不執行比較一般平民更加嚴格的紀律」。
縱觀全片,不能不說,題材素材的統籌融合、多種藝術手法的運用,使幾場具有插敘特色的重頭戲在烘雲託月中成了故事的細膩肌理。由此,黃克功案件與相關各方有了自然的聯繫,故事的開闔度擴量培容,情結的跌宕感得到點蝨,影片的豐富性和表現力也大為增強。
大型前史體裁影片《黃克功案件》觀後感二:
有人把毛澤東殺黃克功比成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大錯特錯。馬謖失街亭,違背作戰部署,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斬他,是軍法。黃克功的死,和戰場毫不沾邊,他是泡妞不成,起殺心,屬於桃色事件,斃他,是刑法。馬謖就算霸佔民女,也罪不至死,你看吳宇森的《赤壁》,曹操雄兵百萬,為的就是一個叫小喬的妞,且還是人家周瑜的妞。只能說黃克功走背,被競爭對手盯上了,上了國民黨的《中央日報》,這就好比小三在微博上實名舉報貪官,你說辦還是不辦?
馬謖死時38歲,古時這個年紀可以當爺爺了,黃克功死時不過26歲,可能還是個處男,至少連個婆姨都沒娶上。電影裡的黃克功,臉上多了一塊疤,依舊難掩帥氣。而黃克功案是我DANG一塊傷疤,邊區法庭辦得再漂亮,它也帥不起來的。如今這道疤被人從故紙藉裡翻出來,當眾揭開,拍成電影,委實出人意料。不少人暢想,這才是主旋律影片的未來。主旋律片的未來該是什麼個樣子,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領導幹部加桃色,一定好看。
桃色主旋律要開山?
不知77年前是夜的延安下雨了沒,從電影的角度來說,下點雨總是好的。雨夜、女屍、桃色、謀殺、幹部,幾個關鍵詞組裝在一起,就是一枚制導炸彈。這事就算放在資訊爆炸的今天,也能直指今日頭條,何況是在1937年的延安。對於平頭百姓來說,死個村姑算不了什麼,頂多罵幾天也就忘了,畢竟人家官大,而且還是功臣,想娶你那是抬舉你,簡直不識好歹。對於國民黨來說,那可了不得,好不容易逮著我DANG桃色事件,不做足文章豈能善罷甘休。於是「封建割據」、「無法無天」、「蹂躪人權」等詞彙終於找到了血淋淋的棲身之所。
其實最令毛澤東撓頭的,不僅只是國軍輿論,你張靈甫殺妻不也照樣加官進爵嗎?頭疼的是,死的並非普通村姑,而是投奔延安的進步學生。當時延安的處境微妙,這不正以抗戰之名忙著招賢納士,填補元氣,好不容易有劉茜這樣的進步青年穿越層層封鎖,投奔而來,結果卻死在領導幹部的搶下。那會沒有微博,投奔延安的青年個個堪比大V,弄不好人心盡失。再說了,你軍官泡妞不成就可以殺了,你讓剩下那些個豆蔻年華的女生怎麼睡的著覺。
除了部分毛澤東情節的簡化,影片對歷史事件進行了高度還原。包括毛澤東的猶豫,賀子珍的痛心,胡YAO邦的稚氣,雷經天的為難等,影片都有嘗試性的涉獵,這在過往主旋律影片中,鮮見。當然,故事的落幅一如大眾所知,黃克功被斃,冤魂得以安息,我DANG的司法制度順勢登臺亮相。也正是此正能量落幅,讓這個桃色事件得以涉險過關。從某種意義上說,《黃克功案件》是當代桃色主旋律的開山之作,但並不意味著這一題材會後繼有人。
大型前史體裁影片《黃克功案件》觀後感三:
黃克功案件發生時,陝甘寧邊區剛成立,還沒有相應的法律。在法律體制不完善的情況下,如何進行公開公平審判,確實是一個難題。面對這樣的難題,該案的審判長雷經天採用公開審理、民主判決的方法審判此案。評議時,黃克功的戰友提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第三十五條規定:「凡對蘇維埃有功績的人,其犯罪行為得按照本條例各條文的規定減輕處罰。」
因此,他反對判處黃克功極刑。面對這樣的意見,雷經天高瞻遠矚地看到了蘇維埃時期與邊區時期的不同。案發時,共產黨領導的邊區政府正在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有志青年,未來的革命能否繼續成功,正需要這些青年。如何做到「兩碗水端平」,如何保障人人平等,使黨的事業有源源不斷的接班人,是當時最大的政治。正是如此,雷經天才會說,如果不判處黃克功死刑,就是判了我們未來的死刑。而對今天的司法工作來說,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就是最大的政治,體現在司法工作中,就是不折不扣全面依法公正審判。
第二個啟示:審判工作始終要以事實為依據這體現在工作中就是要一絲不苟地把案件事實查清楚。案件發生後,黃克功開始一言不發,之後向賀子珍說是槍走火了。這時陝北公學的學生在遊行,國民黨的報紙藉機詆毀邊區政府,邊區高等法院面臨極大的壓力。面對這樣的壓力,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並沒有匆忙審理。公訴人通過對案發地仔仔細細地搜查,找到了兩個彈殼。檢驗人員再次檢查,在屍體上也發現了兩個彈孔,從而以翔實的證據推翻了黃克功所謂的槍走火的狡辯。正是有這樣紮實的事實,最後的判決結果才能說服人。
第三個啟示:司法公開是公信力的來源所謂審判不僅要公正,而且要以人民群眾能夠看得見的方式實現。這個案件中,公開是多方面的。一是審判在黨校的操場上,所有群眾都可以到場看到聽到。二是組成的合議庭,除了審判長,還有黃克功的戰友、陝北公學的學生代表、邊區的群眾代表。三是審判中除了公訴人發表公訴意見,還有不同群體的代表進行發言。合議庭評議時,也不是審判長一個人說了算,每個人都平等發表意見。對於黃克功戰友不同意判處死刑的意見,審判長也沒有獨斷專行,而是以「判了自己三個死刑」、「不判黃克功死刑就是判了我們未來的死刑」等道理服人,這也是審判理由的一種公開。
第四個啟示:始終要維護被告人的合法權利得知國民黨曾對殺妻的張靈甫進行赦免後,黃克功寫了信要求審判長交給毛澤東。審判長接到這樣的要求,感到非常為難。在影片中,黃克功曾是審判長的救命恩人,他當然願意把信交給毛澤東爭取特赦。但審判長也知道,黃克功的案件顯然是難有挽回的餘地,中央要求邊區高等法院獨立審判,就是不願意發表意見影響審判,而把信交給毛澤東無疑是將難題交給了他。儘管兩難,但審判長最終還是把信交給了毛澤東。這樣做的唯一原因是,雖然審判是由邊區高等法院進行的,但黃克功是軍人。作為一名戰時的軍人,雖然他是一名被告人,但他向毛澤東申請特赦也是其權利,因此,審判長必須轉交信件。這充分說明保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在司法工作中的重要性。電影還有許多其他啟示,但該案最重要的一個啟示,就是不論功勞有多大,職位有多高,只要觸犯法律,都將受到法律嚴懲。所謂法網恢恢,疏而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