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麻花力作《驢得水》觀後感
2023-08-11 03:07:13 1
《驢得水》裡面每一次重口味的情節設計,每一次爆粗口,每個富有深意的臺詞,具有深遠意義的道具設計,都能引起觀眾們的共鳴而哈哈大笑。
20xx年開心麻花力作《驢得水》觀後感一:
如果電影《驢得水》真有題圖裡的這一幕,而不是在最終版裡剪掉了,那麼甚至可以說它是《讓子彈飛2》,荒誕有餘,魔幻不足。
因為是開心麻花團隊的作品,又因為之前有《夏洛特煩惱》,很多人大概會誤以為《驢得水》也是拍給大眾看的合家歡喜劇電影。這話對前半場來說成立,但是看到後半場大概笑著笑著就會哭出聲來,這時候才意識到《驢得水》是部徹頭徹尾的悲劇。看到生活在惡作劇的時候,人人都會大笑。當惡作劇變成惡意的時候,每一耳光都像打在自己臉上,就再沒有人能笑得出來了。
要我說,《驢得水》就是一部拍給知識分子看的電影。沒什麼不好意思承認的,話劇這些年從來就不是大眾文藝。一部話劇要能活下來,要麼撩撥知識分子,要麼撩撥文藝青年。《蔣公的面子》不就是從撩撥知識分子開始的麼?《戀愛的犀牛》到今天不還在撩撥文藝青年麼?在撩撥知識分子這件事情上,《驢得水》幹得可謂是惡毒已極:
一幫立志於改變農村,改造農民的知識分子,從頭到尾都在為了吃空餉而絞盡腦汁。電影裡沒有一個學生出現,無論是一開始的6個學生,還是最後號稱的147個學生,從來沒有一個。只有四頭知識分子,從頭撕咬到最後,這是從理想主義層面對知識分子的打擊。
四頭知識分子為了利益,時而彼此苟合,時而彼此撕咬。遇見弱勢人群的時候,威脅、哄騙、睡服、利誘,無所不用其極,用知識和智慧去玩弄對方,把對方耍得團團亂轉;等到遇見真正的強權的時候,理想主義者開始講顧全大局,認清現實了;一士之諤諤不如一槍之威,強項令瞬間變成磕頭蟲。犧牲一切可以犧牲的人,成全一切可以成全的自己,這是從性格層面對知識分子的打擊。
最精彩的莫過於教育本身了。四頭知識分子如同給混沌開七竅,把一個璞玉一般的農民打造成了一個知識分子。而知識所帶來的結果,是揭開了內心惡魔上的重重封條,釋放出全片最為混蛋、最為人渣的一個人物。這是從根上打擊知識分子,沒見過比這個更惡毒的事情了。好好的一個人,擺知識分子所賜,活活給教育成了一個惡魔。原本他即便為惡也還有限,但是有了知識之後,連他的教授者都被他控制乃至消滅了。
看完全片,會得出一個有趣的結論:知識分子怕有知識的流氓,有知識的流氓怕沒知識的權力,沒知識的權力怕有錢有勢的外國人。而知識分子也好、流氓知識分子也罷,外加權力,都是一群大大小小的騙子。哦,對了,得加上一句:在萬惡的國民黨統治時期,他們上上下下都是一幫騙子,以欺詐為能。可以說,《驢得水》的嘲諷已經超越了《圍城》,不單是揭示知識分子的虛偽,而是直指知識分子的無恥和卑汙。
裡面有句臺詞簡直讓我笑爆了:「......我這也是沒有辦法,他們有槍啊!我現在忍辱負重,先打入到他們內部,等有一天我......」
《驢得水》裡唯一一個完整的人的形象,就是全片的女主角。在我印象裡,最近二十年來,在文藝作品裡敢於直稱「我知道我淫蕩,但是我喜歡這樣」的人,除了《遺情書》的作者木子美(又稱:不加V)之外,就只有《驢得水》裡的女主角了。這樣的角色讓人非常感動,她就像是個天真的孩子,這是為了好玩而活在這個世界上。去到如此偏遠窮困之地,只是因為「不想有人管我」。發生利益衝突的時候,她也總是能最先讓出她的那一份來,和男性的假仗義不同,她如此說,也真的如此做。
20xx年開心麻花力作《驢得水》觀後感二:
開心麻花這次依舊沒有讓我們失望,作為他們的第二部電影《驢得水》,雖然遠沒有《夏洛特煩惱》那樣多的笑點,但是還是堅持了他們特有的風格,那就是笑中帶淚,哭完引人深思。可以說這不是一部純喜劇,而是一部非典型的黑色幽默喜劇,不是一貫無釐頭喜劇的瘋癲耍寶套路,卻能將它所要表達的深深的烙進人的心裡去。
《驢得水》這個名字首先就很有深意,我沒有看這部有名的話劇,所以看之前根本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取一個這樣的名字,也是完全沒有帶偏見去看的這一部電影,從一個純粹的觀影者的角度來講,我覺得驢得水和魚得水的表面意思差不多,甚至就是取其諧音,至於我為什麼這樣說,大家看完整部電影的話,應該就會得出這個普遍的答案。
故事發生在一個缺水的偏遠農村,學校看上去很落後,就我而言吧,我覺得條件挺艱苦的。這部電影裡的每個人幾乎都可以充當主角,和夏洛特煩惱一樣,每個人身上都有著他們鮮明的個性特點和人性弱點,可笑又可憐。電影中最年長的角色孫校長是一個本身就處在矛盾中的角色,他一生都在為農村基礎教育奮鬥,兢兢業業,這樣的人按理說是值得人尊敬的,可是他為了籌得資金也會不擇手段,將一頭驢說成是一個老師,就是為了更好的建設這所三民小學,這時候懵懂的年輕人比如我就會對那些領導們產生質疑,他們把學校建設得這麼好,在外風評也不錯,是不是也在背地裡幹了些非法勾當?這個時候我就會對自己說,眼睛看到的不一定為真的,我們所認為的好人背地裡可能是一個為了營造他是好人這個假象的一個正常人,為什麼是正常人而不是壞人呢?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每一個都是有著好壞兩面的正常人,而且從電影中孫校長的表現來看,他從頭到尾都沒有給我他是壞人的感覺,他一心為學校發展操心,一次次的為驢得水圓謊,得到的資金全部用於建設學校而不是自己私吞,將心比心,如果沒有那些騙來的資金,這個學校是不可能辦下去的。
看電影的時候情節太跌宕,我看的心一上一下的,我很多次希望,差不多得了,你們太辛苦了,乾脆承認錯誤吧!,可是電影卻偏偏不讓我如意,在關鍵時候又會出現轉機,而且這種轉機一般是很可笑的,比如特派員的真正目的,還有孫佳的妥協以及銅匠的見風使舵等等,讓人覺得這人怎麼就有那麼多花花腸子呢?費這麼多功夫還把事情弄得越來越糟有意思嗎?對於我們來說的確沒有意思,有可能是因為我們沒有像一心投身農村基層教育這樣的的遠大理想吧……
20xx年開心麻花力作《驢得水》觀後感三:
首先交代一下故事背景:故事發生在1942年的高原,幾個致力於鄉村教育的老師,為了取水,向教育部申請經費買驢,卻未獲批准。無奈之下,謊報招錄了一名英語老師,名叫驢得水,用教育部為其發的工資買了頭驢。謊言就此開始,為應付教育部特派員的審查,幾個人不斷的圓謊,陷得越來越深,鬧出了一些啼笑皆非的故事。
整部劇詼諧幽默,生動有趣但卻帶著強烈的諷刺,令人印象深刻。劇情層次清晰,節奏緊湊,加之來自「開心麻花」團隊精湛的演技,使得每個角色鮮活異常。以往對於一部劇,或喜歡某一個兩個演員,對於這部劇,每個演員包括那頭驢的演繹都讓我非常喜歡。
電影開頭包袱有點大,可以說是汙、相當汙,但效果是槓槓的。就在少兒不宜的時候,進來了一個小姐姐,坐我旁邊,短頭髮,皮褲,相當漂亮......貌似走題了欸,可惜沒有要到電話,電影還沒結束她就去接個電話然後就沒回來。後面一對情侶是從頭笑到尾,這樣可以肯定這個看起來還是高中生的女孩子她應該是看懂了裡面所有的梗。不過笑聲在空蕩蕩的影院顯得格格不入,童鞋、畢竟公共場合。「張一曼」這個角色個性、色彩塑造的相當不錯,很「單純」,有些同學覺得這個角色的設定不太讓人好接受,不符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但我想說,我們現在有些同學比她更「單純」。
就在大家打情罵俏,你儂我儂,單純有序生活的時候,一封電報打亂了這裡的一切。教育部特派員的到來,使這個「三民」學校教師「瑟瑟發抖」。黑夜中、山坡上是孫校長沉思的身影。慌亂中,來修鈴的銅匠被抓來頂替「驢得水」老師。英國留學歸來的教育部特派員與「留學歸來」的銅匠惺惺相惜,並冠之以教育教學頭銜,並未其申請來了美國慈善家的米米。為了讓相信照完相就會死得銅匠照相(這裡有點拗口),張一曼決定睡服他,筆者並沒有打錯字,就是睡服。在這裡真的想提一下,情節這裡的叫床聲真的很嗨,一點也不尷尬,讓人心曠神怡(我敢打賭,絕壁不是AV配音)。窗外的魁山老師的心也隨著叫床聲碎了,愛之深責之切。
美國慈善家史密斯先生決定親自來探訪「驢得水」老師,此時將劇情推向了高潮。銅匠媳婦來鬥「小三」、銅匠的爆發與轉變、周鐵男的懦弱等等。為了圓謊,或者可以說是為了利益,在銅匠的要挾下,展開了一場對張一曼的批鬥,這場批鬥凸顯人性。但在一聲槍響後將人性的懦弱,無恥展現的淋漓盡致。謊言終究是要付出代價!但導演在這裡給我們留下了唯一的希望,孫佳佳。
有人說這是一部喜劇,我並不反對,但在笑過之後,一個人在宿舍碼著這些字,說實話,心情不免沉重,總覺得劇中人物付出的代價過於沉重。導演在這部戲裡或許告訴大家的是:人應該勿忘初心,記得來時的路以及當初的目標。也不能因為為了實現某個目標而喪失自己的道的底線。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我覺得應該加上,對於一個自己喜歡甚至愛的人,不能因為得不到就走向極端,想想我們愛的初衷應該是希望她過得好,即使她走的路你不認同,但理應尊重,愛需要包容。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