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最佳國產片《驢得水》觀後感
2023-08-11 04:13:53 1
《驢得水》是開心麻花團隊的作品,喜劇,卻又諷刺,傷感。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20xx年度最佳國產片《驢得水》觀後感一:
開頭借用周國平先生的一句話:「你就像一朵春天的小花兒開放在我的秋天裡」來表達我對《驢得水》這部電影的觀後感。
《驢得水》是由同名話劇改編而來的電影,它的故事看似荒誕不靠譜,卻又完全符合現實。影片的故事設定於1942年,一群「品行不端」卻懷揣著理想的老師在農村開辦學校的故事。用喜劇的方式來表達悲劇,用極具諷刺的手段來揭露人性,把黑色幽默表達的淋漓盡致。它像一首民謠歌曲,安靜地一點一點敲打聆聽者的心房,但它更像一把利器,瞄準暴露的心臟,生生切開,把殘酷的現實一點一點剖開攤在你面前,逼著你自己反思貪婪,死亡,底線,愛情,親情。
影片中的人物造型和風格都延用了話劇的形式,仔細想想這幾個主要人物的變化以及動機,似乎又是可以理解的,每個角色都很有代表性。喋喋不休的孫校長,為了彌補錯誤保全學校不惜當著美國人的面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銅匠。精明貪婪的裴魁山,在自己喜歡的女人面前先是告白說喜歡她想娶她到後來當著眾人罵她是婊子。膽怯衝動的周鐵男,在自己喜歡的女孩面前不敢表白,卻敢於和上級頂嘴說出不公,因為一聲槍響,徹底成為了自己最討厭的人。瀟灑隨性的張一曼,她放蕩她瀟灑,但是她只是為了自己的欲望和喜好自由的活著不受他人的約束。幼稚倔強的孫佳,把一頭驢當好朋友,卻經常壞事,最後為了逢迎大家的謊言不惜嫁給銅匠。
影片在鏡頭的運用上,不難看出這是出自於話劇導演之手。在場面調度,服裝,場景設置以及鏡頭的組接上都很話劇化,完全沒有為了填充人物形象之外的螢屏信息。所有的鏡頭都放在了純素人的表演上面,其中只有寥寥無幾的空鏡頭來交代整部影片的環境。取景也非常的簡單,一間教室,一片山頭,反覆的用。交代環境用全景,談話過肩,突出用特寫,沒有大運動也沒有特效,在現在這樣一個看慣了各種炫酷鏡頭的環境下,它簡直就是電影界的一股清流,但是它能把你慢慢帶進故事裡。電影的整體結構還是很完整的,一個包袱抖完了之後又有一個新包袱出現,從笑點到淚點再到反思銜接的恰到好處。影片在音效上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除了密集的臺詞和配樂之外只有少量的環境音,例如風聲,剪刀聲,但是正是這種仿佛與世隔絕的環境,讓人更容易產生想像的空間。張一曼在太陽下哼唱著《我要你》是那麼美好,一個愛穿旗袍的女人,身材曼妙,歌聲悠揚,噠噠的高跟鞋聲「我要你在我身旁,我要看著你梳妝,這夜的風兒吹,吹得心痒痒,我的姑娘,我在他鄉望著月亮,送你美麗衣裳,看你對鏡貼花黃。」看了這麼多商業電影,如果電影本身一直把焦點放在特效,演員,場面上,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圈錢的話,那這個電影本身的價值就會自動下跌。慶幸的是《驢得水》這部電影忘記了浮於表面的這些東西,真正投入到演員的表演和故事本身,這才是電影的本意,尊重觀眾的時間,也尊重觀眾的智商。
這部電影最大的賣點或許就是它用喜劇的形式表達了很多悲劇,周星馳說:「我明明在講一個悲傷的故事,可是不知為什麼大家都在笑。」這部電影恰恰和他說的相反,它運用黑色幽默把現實揭露出來。揭露現實的臺詞也一句緊跟著一句出現,例如「我可以容忍知識分子的脾氣,但也是有限度的。」具有很濃重的話劇腔。「也許需要教育的並不是農民」利益之下,淡泊名利就自然而然成了犧牲品,魁山說:「你憑什麼拿你的道德標準來綁架我的利益啊?」足夠具有諷刺意義。周鐵男因為一次槍響,就變得越來越慫。這一次又一次的變化好像人心死亡的一次經歷,最早死的是魁山,在張一曼「睡服」銅匠的窗子下被殺死了,第二個死的,是銅匠,這個質樸的男人享受過了念念不忘的溫柔後被一句「牲口」殺死了,第三個死的是張一曼,隨著校長手裡的剪刀聲一起一落,她的自信,信仰和生命仿佛就此終結了,緊跟著是周鐵男,這個倔強,仗義,衝動的大男孩被一顆划過頭顱的子彈殺死了,最後一個死的是孫佳,單純天真的小姑娘,眼看著自己的父親下跪懇求,還是放棄了自己堅持的原則,說出了一句:「孫校長,我未婚夫的死不怪你。」
黑色幽默,大抵如此,用幽默的人生態度拉開與現實的距離,以維護飽受摧殘的人的尊嚴。
講個笑話,我哭了。
20xx年度最佳國產片《驢得水》觀後感二:
最近被《驢得水》刷了評,先是開心麻花的朋友,後是今天細細看了和菜頭的觀後感。
那我也來聊聊玩的觀前感。
開心麻花,本身是以出舞臺劇為主,我又是舞臺劇愛好者,雖然更熱衷於孟京輝導演的「悲劇」。所以從和菜頭的文章裡,我看到了這個「悲劇色彩」的角色。其實許多作品中,比如《夏洛特煩惱》之前開心麻花團隊的作品,是以喜劇對形式感來講一個悲劇;從而使角色的誇張和故事的情節形成鮮明的對比。而觀前,就能夠知道,這其實是一個「悲劇」。
《驢得水》是拍給知識分子看的,和菜頭說。其實知識分子應該是像高曉松那樣的年代吧。像孟京輝的《戀愛的犀牛》就是我這樣的偽文藝青年看的。這才是真正的悲劇三部曲之一。
至於故事情節,我還沒看,也就沒有什麼好評的,無論是裡面超越《圍城》的嘲諷也好,知識分子的流氓也好。敢直稱:「我淫蕩,但我喜歡這樣」的角色作品也好。總有一處角落讓人覺得悽涼而感動。天真的人而看起來淫蕩的表象,赤裸裸的揭露了所謂外在給人的蒙蔽與愚昧。
這也是我為什麼喜歡話劇的原因。其實舞臺劇本身就是小眾的,你說我們這種「俗人」可看不懂。一些演戲的朋友說,那是因為你沒學表演,像我們這種科班出身的人根本不喜歡劇場。當然,以上都是個例。對於我們這類小眾的人來說,自得其樂也是樂在其中。
今天,經過上海蘭心大劇院,想到2013年,我去看孟京輝導演的第三部音樂劇《初戀》,被定義為「突然」現實主義。
那麼,即表達了這些「悲劇」又表達「現實」的故事,怎樣讓我們堅強的面對生活呢。聽著這首優美的歌,也許會找到什麼。
20xx年度最佳國產片《驢得水》觀後感三:
我並不認為它具有一個好電影擁有的要素,但是這是一部很出色的話劇。當然這也是一部很出色的電影,我很喜歡這種大量旁白堆砌造成急劇的戲劇衝突,如果你喜歡看電影式的長鏡頭那還是不適合這部片子。
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悲劇,雖然是開心麻花出品的,但是不得不說雖然不能開心,至少可以保證你添堵啊。
這部電影裡面充滿了諷刺,更多的是對知識分子的嘲諷。明明是振興教育事業的,從頭到尾沒有見到一個學生,學生還從6個增長到了147個。唯一一個算是學生可能也只有銅匠,也就是呂得水老師,四個知識分子為了自己的目的無所不用其極就教出來的學生成功的釋放了自己人性中封印著的魔鬼,把教育者們逼迫的無所適從。
當然這部片子如果肯把銅匠的結局講述的更清楚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隻字不提,我覺得黑色幽默的感覺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