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女演員李香蘭個人資料(李香蘭明星罪犯)
2023-08-10 22:25:24 1
1935年,北京。
「這位同學,假如日本人侵入北京城,你會怎樣做?」站在講臺上的學長問道。
李香蘭站起來,溫柔而堅定地回答:「我會站在北京的城牆上。」
「說得好!」同學們頓時報以熱烈的掌聲。
一時間,「站在北京的城牆上」成了學生們的抗日宣言。
諷刺的是,10年後,李香蘭卻以「通敵叛國罪」被判死刑。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審判的最後環節,李香蘭遞給了審判長一張紙,最後,她竟被判無罪釋放。還活到了94歲。
李香蘭是什麼人?她是如何從一名熱血青年成為賣國賊的?在她遞給審判長的紙條上究竟寫了什麼,竟然可以讓她脫罪,全身而退?
這事就要從她的身世說起了。
01. 在中國出生的日本人
李香蘭原名山口淑子,因為她的祖父山口博熱愛中國文學。所以,在1906年的時候,山口博全家就從日本佐賀搬到了中國東北定居。
1920年,李香蘭在瀋陽出生,由於她的父親山口文雄在撫順任職,李香蘭出生後不久,就隨父親搬到了撫順。
山口文雄任職的南滿洲鐵道公司,是一家日本企業。該公司要求所有員工都必須會說中文,還要考級,中文級別越高,工資就越高。
因為山口文雄的中文非常好,所以,他的工作就是教授員工中文。而李香蘭從小就跟著父親去上班,父親在臺上講課,他就坐在下面聽課,有時候,她還會在課堂上舉手發言。
所以,李香蘭從小就說得一口流利的漢語。
如果生活就是與家人在一起,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度過。那麼,李香蘭日後也許就會如她父親所期望的那樣,成為一名外交官。然而,事與願違。
1932年,被抗日自衛隊重創的日軍,一怒之下竟槍殺了平頂山所有村民,製造了「平頂山慘案」。而李香蘭的父親也因此事被日軍拘捕。
日軍認為,李香蘭父親與中國人交好,肯定也與抗日者有往來。後來因為證據不足,李香蘭的父親被關了幾天後,就被釋放回家了。
為了避嫌,李香蘭一家又搬回了瀋陽。
在回瀋陽的火車上,一個叫柳芭的猶太裔俄羅斯女孩,因為聽到李香蘭唱的日語歌很好聽,就主動與李香蘭交好。
當柳芭得知,李香蘭唱歌是因為她患了肺病,醫生說唱歌可以增加肺活量,對肺病的治癒有幫助時。柳芭就跟李香蘭說:「到了瀋陽,你就跟我的聲樂老師學唱歌吧,她是蘇聯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大家都叫她波多列索夫夫人。」
柳芭還熱情地邀請李香蘭與她一起,去參加波多列索夫夫人的演唱會。
也許,這就是冥冥中的天意吧。火車上的一次偶遇,李香蘭結識了柳芭,為她日後走上歌唱道路埋下了伏筆。而這條路,正是她日後成為「賣國賊」,通往死亡之路。
回到瀋陽後,李香蘭隨父親拜訪了當時的瀋陽銀行總裁李際春。李際春非常喜歡李香蘭,就把李香蘭收為義女,並給她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李香蘭。
1933年,李香蘭應邀參加波多列索夫夫人的個人演唱會。在演唱會上,李香蘭穿上和服,以一首日語歌為老師的演唱會暖場。
然而,讓李香蘭意想不到的是,當她站在臺上,用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報出自己的中文名字時,她就被坐在臺下的一個日本人盯上了。她的命運將由此改寫。
這個日本人就是當時「奉天廣播電臺」的科長,他正在到處物色,可以為日本帝國效命的中國人:一個懂日語的有表演天賦的中國人。而李香蘭正是他要找的人。
因為日本人知道,飛機大炮打不垮中國人,但文化的滲透,可以弱化中國人的抵抗情緒。所以,他們試圖通過電影和歌曲等文娛節目,美化他們對中國的侵略,讓中國人感謝他們。
02. 加入「滿映」,成為日本侵華的「糖衣炮彈」
13歲時,李香蘭在老師的演唱會上露了臉後,日本人很快就找到她的父母,說是皇軍要與中國交好。所以,奉天電臺特意製作了《滿洲國新曲》,來表達對中國的友好。只要李香蘭到電臺錄幾首歌就可以了,不用上鏡的。
李香蘭父親同意了,他說:反正不用露臉,就當做是為國效力吧。
李香蘭的父親原本希望,自己的女兒將來可以成為一名外交官,能為中日友好做點貢獻。殊不知,他的這個決定,竟間接地把李香蘭推向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年幼的李香蘭為奉天電臺錄完歌后,父親就把她送到了北京翊教女子中學讀書。在那裡,李香蘭用的是潘淑華的名字。
潘姓是隨她的另一位義父——當時的天津市長潘毓桂之姓,淑是她的原名山口淑子,華就是中華的意思。
父親把李香蘭送去北京,還給李香蘭改名為潘淑華。也許,一方面是為了遠離奉天電臺的糾纏,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實現自己對女兒的期望吧。
在學校裡,李香蘭一直隱藏著自己的身世,而且她說著一口標準的京腔。因此,大家都以為她是地道的北京人。
有一次,她跟著同學去參加抗日宣言大會,輪到她發言時,她說:「如果日軍入侵北京城,我會站在北京的城牆上。」同學們都為她的愛國愛家精神所折服。
然而,在熱烈的掌聲背後,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愛中國,但日本是她的祖國。如果雙方開戰,她唯有站在城牆上,讓雙方的炮火打向自己的心臟,這樣,她就能解脫了。
1937年,李香蘭剛畢業,就被滿洲映畫協會收為旗下藝人。李香蘭成了她的藝名,而「滿映」的幕後老闆是日本國。
原來,自李香蘭為奉天電臺錄歌后,李香蘭的一舉一動,都已經在日本人的掌握之中了。
現在,李香蘭已長大成人,並出落成靈動美麗的少女。這正是日本人所期望的:利用李香蘭美麗的外表、甜美的歌聲,以及中國人的身份,把她打造成家喻戶曉的巨星。
他們妄想著:利用明星對觀眾的影響力,去操縱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摧毀中國文化,實現他們對中國的大統一。
而李香蘭在之後的8年時間裡,以「日滿親善使者」的身份,不斷地為日本人拍攝粉飾戰爭的電影。在她主演的電影裡,無一不是「中國女孩愛上為滿蒙和平而受傷的日本勇士」。
甚至,在日本建國節上,她以中國演員與「日滿親善」使者的雙重身份,公開感謝日本的勇士,感謝勇士們身上的傷痕,使中國東北人民過上了好日子。
其實,在那些紙醉金迷的日子裡,她所知道的一切,都是日本人灌輸給她的。而她對這些信息都深信不疑。
直到那一次記者會上,她被記者質問:「你為什麼要出演《白蘭之歌》、《熱沙的誓言》這些有辱國人的電影?你還是中國人嗎?」
李香蘭馬上從椅子上站了起來,向在場的所有人深深地鞠躬,一邊聲淚俱下地不斷地說著:「對不起,對不起,我那時候年輕不懂事,我現在很後悔,也非常地內疚。」
後來,在李香蘭的《自傳》中,她說,當她誠懇地道歉時,她沒想到會場頓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但她不敢抬頭,因為,她在中國人面前抬不起頭。
記者會後,李香蘭向「滿映」提出了請辭。讓她意想不到的是,日本人竟然爽快地答應了。
原來,日本人認為,他們勝利在望,李香蘭的利用價值也已經用完了,她愛去哪就去哪。那一年是1944年。
1945年8月15日,當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來時,李香蘭興奮得一夜沒睡。在她看來,兩國不打仗了,她就不用徘徊在中日的雙重身份之間,不用再生活在謊言裡了。
然而,年僅25歲的她,還是太年輕太天真了。她還沒意識到,在她甘願成為日軍侵略中國的「糖衣炮彈」時,她已經對國人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孽。
03. 以通敵叛國罪被判死刑卻活到94歲
1945年11月份,當李香蘭看到報紙上,自己將要以「通敵叛國」的罪名被判死刑的消息時,她整個人都傻了。
就在6月份的時候,日本人還為她在大光明大戲院,安排了轟動全城的個人演唱會。而且,在日本人給她安排的歌單裡,不但沒有《白蘭之歌》等有辱國人的電影主題曲,還增加了如《夜來香》之類的新曲。
而且,她還憑《夜來香》一曲,獲得了「上海歌后」的稱譽,與周璇齊名。
然而,眼看她高樓起,眼看她樓塌了。數月前的演唱會,才讓她站上了人生巔峰,轉瞬間,她卻要成為亡魂。
在軍事法庭上,李香蘭面對審判官宣讀她曾經做過的,傷害中國人民的各種罪行時,她一直低頭不語,因為,這些都是事實。
往事如煙,坐在被告席上的李香蘭低著頭,在腦海中搜尋著自己這8年來的經歷。
8年前,她在北京剛高中畢業,就被「滿映」的人邀請去錄歌。天真的她以為就像13歲那年,為奉天電臺錄歌那樣,心想:不就唱幾首歌嘛,還可以促進中日友好,所以她就爽快地答應了。
誰曾想到,她剛到片場,就被幾個人摁著,強行給她化了妝,強迫她拍了一部電影。當她以為事情到此為止時,命運卻又給了她當頭一棒。
原來,「滿映」在哄騙李香蘭拍第一部電影的同時,也找到了她在奉天的父母,也不知他們用的是什麼手段,反正,她父親在「滿映」的合同上簽了字。17歲的李香蘭從此成為了「滿映」的正式員工。
她還想起自己18歲那一年,第一次到日本時的情形。那時候,在她的認知裡,她的祖國是一個偉大的、強大的、包容的國家。然而,現實告訴她: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她沒想到,自己才剛到日本,就在海關驗護照時,她竟然被海關的人臭罵了一頓:「身為一等國的國民,你竟然穿著三等國的服裝,你不覺得羞恥嗎?」
想到這裡,李香蘭緩緩地抬起了頭,她看著法官,艱難地說:「我不是中國人,我是日本人。」
此言一出,旁聽席上的民眾一下子就炸開了:「騙子!全中國的人都知道,你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你就是賣國賊!……」
李香蘭顫抖著雙手,遞給了法官一張紙條,法官一看,立即宣布退庭,李香蘭被押回虹口收容所等候宣判。
1946年2月份,李香蘭是日本人的身份得以證實,她被判立即遣返日本。
既然她不是中國人,那就不能以「通敵叛國」之名給她定罪。但在道義上和情感上,李香蘭一輩子都邁不過這道坎。
所以,回到日本後,她時刻關注著中日兩國的動態。
都說「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一直期望著女兒能成為一名外交官,為中日友好做些貢獻的李香蘭父親,最終還是達成了心願。
1958年,李香蘭嫁與日本外交官大鷹弘後,成為外交官夫人,從此退出演藝界。
1972年9月29日,當李香蘭在電視上,看到中日恢復邦交的新聞報導時,她激動得失聲痛哭。她那顆蟄伏已久,「要為中日友好做些貢獻」的心開始萌動。
1974年,李香蘭成為參議院議員。她開始從政,也從此踏上了「贖罪」的徵途。
作為「亞洲女性基金」副理事長,她希望日本領導人向戰爭受害者、向當年的「慰安婦」道歉並賠償。
即使到了85歲高齡,她依然不放棄勸誡日本的高官們,不要參拜那些因侵略他國而喪生的戰犯,因為,會深深傷害中國人的心。
2014年9月7日,李香蘭因病去世,享年94歲。時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對於李香蘭在戰後為中日友好做出的貢獻,表示了肯定。
相信,能得到生養自己的母國的一句肯定,才是李香蘭得以安息的最好的悼言。
寫在最後
在李香蘭的《努力撫慰受傷的心靈》這本書中,她寫到自己第一次到日本,就被海關官員責罵的事時,她說:「我的祖國鄙視生我養我的母國,這使我感到非常悲哀,從那時候起,我就不喜歡日本了。」
但是,她沒得選。
日本人斥責她:「你是日本人嗎?」她感到很無奈。
中國人批判她:「你是中國人嗎?」她感到無比的愧疚。
有外國記者問她:「中國和日本,你更愛哪一個?」她說:「日本是我的故土,中國是我的家鄉。」因此,她把餘生,都奉獻給了促進兩國友好的事業上。
李香蘭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也是悲苦的一生:年輕時受人操控,餘生都在贖罪。
有人問:「為什麼中國人不恨李香蘭?」
因為她知錯能改。
「人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不是嗎?一個勇於改過,並力勸他人改過的人,是值得我們尊重的人。
文末,邀你一起聆聽張學友的《李香蘭》:像花雖未紅,如冰雖不凍……回頭也是夢,仍似被動……
作者:碧蘭
審稿:菱湖君子
校對/找圖:袋鼠
編輯:未央
原創不易,請勿抄襲!如果您也有故事想講述,可以私信小編留言。
版權歸《往昔筆談》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圖片源自網絡,侵權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