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的記憶紀錄片(銘記先輩初心傳承中哈友誼)
2023-07-08 16:39:06 1
電影《音樂家》劇照
電影《音樂家》海報
電影《音樂家》劇照
電影《音樂家》劇照(本文配圖由出品方提供)
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時,講述了一個故事:「古絲綢之路上的古城阿拉木圖有一條冼星海大道,人們傳誦著這樣一個故事。1941年偉大衛國戰爭爆發,中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輾轉來到阿拉木圖。在舉目無親、貧病交加之際,哈薩克音樂家拜卡達莫夫接納了他,為他提供了一個溫暖的家。」「在阿拉木圖,冼星海創作了《民族解放》、《神聖之戰》、《滿江紅》等著名音樂作品,並根據哈薩克民族英雄阿曼蓋爾德的事跡創作出交響詩《阿曼蓋爾德》,激勵人們為抗擊法西斯而戰,受到當地人民廣泛歡迎。」
2022年9月13日,在應託卡耶夫總統邀請對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真理報》發表題為《推動中哈關係在繼往開來中實現更大發展》的署名文章中再次提到了這個故事。
我被這個故事深深地觸動。冼星海在中國家喻戶曉,他的代表作《黃河大合唱》被譽為中華民族的史詩,但他生命的最後5年在哈薩克斯坦的經歷卻鮮為人知。
1940年5月,冼星海受中共中央派遣前往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後期製作與配樂。1941年6月因蘇德戰爭爆發導致後期製作中斷。冼星海原本打算經新疆回延安,卻因當地軍閥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斷而未果,被迫羈留阿拉木圖。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拜卡達莫夫將貧病交加的冼星海安置在他的姐姐達娜什家中。在哈薩克斯坦期間,冼星海與拜卡達莫夫合作,進行了大量音樂創作,為哈薩克斯坦音樂史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冼星海與拜卡達莫夫的友誼基於對藝術和音樂的共同追求和對各自國家與人民的無比熱愛。兩位音樂家在戰爭年代的艱苦歲月中相互幫助、彼此激勵。這種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我因工作原因與哈薩克斯坦電影界早有淵源,哈方曾多次向我表達希望與中方合作拍攝電影的意願,冼星海在哈薩克斯坦的經歷正是一個非常好的中哈電影合拍題材。於是,我們開始進行調研並數次前往阿拉木圖探訪,哈薩克斯坦國家電影集團給予了大力支持。
當時健在的卡利婭老人在阿拉木圖家中向我們深情追憶冼星海與她和母親達娜什共同生活所經歷的艱難歲月;拜卡達莫夫的女兒拜卡達莫娃對我們說:「冼星海當年化名黃訓,沒有人知道他是誰。即使我父親沒有遇見他,我相信也一定會有別人去幫助他。我們哈薩克民族有一句諺語『救人一命,家裡的羊會生雙胞胎』。」向落難的人施以援手的哈薩克民族傳統與我們中華民族「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文化傳承不謀而合。
我們在杭州拜訪了冼星海唯一的女兒冼妮娜,她與遠在阿拉木圖的卡利婭情同姐妹。冼星海前往蘇聯為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後期製作與配樂、離開延安時,冼妮娜只有8個月大。她和母親錢韻玲苦等父親的痛徹記憶伴隨了她的童年,她非常渴望能通過大銀幕與爸爸重逢。
承擔《音樂家》劇本創作統籌工作的中國知名編劇、時任電影劇本規劃策劃中心主任蘇小衛在創作研討時說,「我們欠冼星海一部電影。」明察歷史可以照見今人。冼星海的在哈經歷體現了哈薩克民族「施恩不圖報,予人不追悔」的高尚品格;希望通過電影創作,傳承中哈友誼,同時承載中華民族「知恩圖報」的文化傳統。
在中哈兩國電影主管部門的鼎力推動和支持下,《音樂家》成為2017年中哈兩國元首見證籤署《中哈電影合拍協議》的啟動項目和首部作品。
中哈兩國外交部門,中國駐哈薩克斯坦大使館、中國駐阿拉木圖總領事館和哈薩克斯坦駐華使館在影片的籌備和拍攝過程中始終給予了堅定支持和協助。
冼星海曾留下重要生命與創作軌跡的北京市、上海市、湖北省、陝西省以及西安市、延安市的宣傳部門和西安曲江影視集團、湖北長江電影集團、上海電影集團等相關電影公司共同支持了這部影片的拍攝。
中哈聯合組成的主創團隊堪稱一流。擔任導演的西爾扎提·牙合甫是中國新疆維吾爾族國家一級導演,他的電影作品曾多次在哈薩克斯坦展映並受到歡迎;扮演冼星海的胡軍是中國知名演員,來自音樂世家,為體驗和表現冼星海當年在阿拉木圖的戰時艱難生活,籌備期間即開始長時間空腹斷食;扮演冼星海夫人錢韻玲的演員袁泉,第一次聽我們向她講述劇情便感動得潸然淚下;拜卡達莫夫的扮演者、哈薩克斯坦知名演員別裡克·艾特佔諾夫親自幫助「俄語零基礎」的胡軍糾正每一句臺詞的俄語發音;擔任藝術指導的薩比特·庫爾曼別克夫是哈薩克斯坦享有聲望的電影導演,他對中方擔任影片的導演工作極為尊重和支持,他多次向我表示:「為了表現兩國偉大音樂家的患難友誼,我不掛名都可以。」拍攝過程中,薩比特多次請中方主創到家中做客,給我們留下十分難忘的記憶。
《音樂家》的劇組人員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工作現場經常同時說著漢語、英語、俄語以及哈薩克語,以至於片場有時竟有20多個翻譯同時工作。
哈方同事幾乎都知道冼星海在哈薩克斯坦創作的代表作《阿曼蓋爾德》,並能哼唱其中的經典片段。每天早上開工時,中哈劇組人員常以「冼星海」作為問候語。拍攝《音樂家》的過程中,大家都非常投入,「入戲」很深,其間經歷很多心靈的震撼和靈魂的洗禮。劇組中許多資深電影人都感慨,從影幾十年從未見過如此溫暖友善的劇組氛圍。
《音樂家》從籌備到完成歷時5年,輾轉中國、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三國拍攝,先後有兩萬餘人參與拍攝,每一個重要工種和崗位均由兩國人員共同參與、合作完成,開創了中哈兩國以及中國和中亞地區電影合拍的先河。
在《音樂家》北京首映發布會上,卡利婭老人不顧身體虛弱和病痛,堅持來華,與冼妮娜時隔20年重逢。卡利婭今年5月在阿拉木圖去世,冼妮娜託我向卡利婭的女兒轉達她的悼念:姐妹隔絕80年,重逢於銀幕前。親愛的姐姐卡利婭,我多麼地捨不得你啊!永遠愛你的妹妹妮娜!
在努爾蘇丹和阿拉木圖分別舉行的首映式上,哈薩克斯坦觀眾為劇情打動,掌聲經久不息。我站在臺上面對臺下數千名觀眾的一片淚光,此情此景,終生難忘。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音樂家》應邀在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土耳其、巴西、尼泊爾等地參加電影節和放映活動,獲得不少獎項和當地媒體與觀眾的好評;此後,《音樂家》又在哈薩克斯坦數家國家電視臺多次放映。我和西爾扎提導演以及演員胡軍還應哈薩克斯坦國家電視臺邀請錄製了視頻,向哈薩克斯坦民眾的抗疫表示聲援。該視頻在哈薩克斯坦各大社交媒體廣為轉發和傳播。2020年10月,中國駐哈薩克斯坦大使館與位於哈薩克斯坦首都努爾蘇丹的阿斯塔納電視臺聯合主辦中國電影月活動,《音樂家》作為開幕影片,播映收視率高達9%,電視臺立即決定次日重播。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2018年6月7日對《音樂家》劇組的所有人來說是個難忘和值得紀念的日子。中哈兩國元首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親切接見了《音樂家》主要演職人員並觀看電影片花。
電影是極具大眾傳播效應的藝術形式,電影人在世界各國也是社會關注度與影響力較高的人群。電影的合拍過程,從創意、創作、籌備、拍攝、製作、發行、上映的每一個環節,均能創造和建立與合作對象國和合作者之間溝通和友誼的橋梁,成為促進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的重要平臺。
電影製作是一項較為複雜的工作,電影的國際合拍涉及兩國的文化與外交,更具有挑戰性,也更需要社會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在阿拉木圖冼星海大道的紀念碑上鐫刻著這樣一段文字:「冼星海用音樂在兩國人民之間建起了一座友誼之橋,讓我們永遠銘記他的名字,願中哈友誼世代相傳」。
隨著時間的推移,哈薩克斯坦人民不僅沒有忘記冼星海為哈薩克斯坦創作的大量音樂作品和以音樂為武器激勵哈薩克斯坦人民投身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貢獻,而且因為共建「一帶一路」,中哈兩位偉大音樂家的患難之交成為兩國人民傳承友誼的一段佳話。冼星海的許多作品至今仍是哈薩克斯坦國家歌劇院和愛樂樂團等音樂團體的演出保留曲目。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有著綿長的邊境線和廣闊的合作空間。如果說中哈友誼是一棵大樹,只有代代澆灌,友誼之樹才能枝繁葉茂。
希望在《音樂家》之後,未來能有更多的中哈合拍電影問世,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外電影合作助力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和「民心相通」不斷走向深化,展現更多美美與共的文明互鑑畫卷。為此,我們願意與哈薩克斯坦以及世界電影界的同行們繼續努力、探索與實踐。(作者沈健 系電影《音樂家》總策劃、出品人)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9月16日 第 06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