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城市的實態分析(山西古代城市的實態分析)
2023-07-09 03:33:50 1
山西古代城市的實態分析
選自《文物季刊》1989年02期,楊純淵
古代城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標誌著整個社會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吋期,手工業與農業開始分離,商品交換得以發展,出現了階級和國家,城市也為了防禦與保護沙目「而開始興建起來。正如傅築夫先生所說:「城市是實現階級壓迫和剝削的工具之一,是剝削階級用以防禦被剝削階級的反抗,並保護剝削者自身及其剝削成果的一個有力工具。」①山西省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最早發源地之一,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在山西地區活動,開發著這塊土地。在階級社會出現之初,山西地區的城市就有發現。迄今為止,山西地區已調查發掘了不少各個歷史時代的古代城址,為我們研究與探索初期城市的基本特點提供了至為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本文就山西古代城市的最早興起及初期城邑所具有的一些特點作一粗淺釣分析,以就教於學界。由於各個歷史階段「山西"的地區概念岀入緝大,本文主要以現在「山西省」的地理範崗為基礎、及其境內發現的古城遺蹟為前提進行探討。
一
豐富的遠古文化是古代城市產生的基點。
山西地理環境複雜多樣,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分布在呂梁、太行兩大山脈之間的一個個河谷盆地,是我們先祖們生產生活的理想地區。這裡原生黃土有垂直節理,便利於穴居;且土質顆粒均勻,疏鬆易碎,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適宜於原始農耕。因此,我們的先祖很早就在晉東南討長治盆地,晉中的太原盆地、晉南K汾河谷地辛勤地耕耘。
山西地區原始社會的文化遺址十分豐富。其中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截至一九八五年底,就達272處。②具有代表性的有芮城西侯度、/河,襄汾丁村,陽高許家窯,朔縣峙峪等遺址。山西新石器時代早期供文化地點有距今七千餘年的武鄉西門鄉遺址。大約距今六千五百年進入仰韶文化時期,其中在晉南地區就發現了六十餘處該時期?S遺址,主要有臨汾高堆、垣曲下馬村、夏縣西陰村、侯馬蛭上村、襄汾新成莊、洪洞道覺村、芮城東莊村、西王村、垣曲古城東關等,在晉中地區發現的主要有祁縣梁村、汾陽峪道河、陽曲向陽村J晉東南長治地區也有發現。③距今約五千年%我國新石器時代鹿期龍山文化遺址在山西境內也十分豐富,主要冇夏縣東下馮。太谷白燕,汾陽杏花村、峪道河、段家村,文水上賢,定襄西村,渾源李峪等。說明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山西境內大部分地區,尤其是中南部的河川谷地已定居了較多的人口,出現了豐富的原始居落,這就為山西早期城邑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二
在討論山西城市興起蹌這個局部課題的同時,還不能游離中國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這個全局觀念。
從理論上講,城市最早的萌芽因子在原始社會後期已經岀現是能夠成立的。在此,我們只能從廣義的城市概念出發探討城市的最初形態。杜瑜先生稱之為「城市雛形」O④這種「城市雛形」究竟是如何誕生**呢?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指出:「在低級野蠻社會中,各個部落常住的家是用柵欄圍起來的村落。……在中級野蠻社會中,開始出現了用土坯和石頭蓋造的群宅院,有似於一個碉堡。但到了高級野蠻社會,在人類經驗中,首次出現以環形垣壘圍繞的城市,最後則圍繞以整齊疊砌石塊的城郭。」⑤說明「城市雛形」產生於高級野蠻社會,也就是原始社會後期。恩格斯也曽明確地指出:
「用石牆、城樓、雉堞圍繞著石造或磚造房屋的城市,已經成為部落或部落聯盟的中心。」⑥部落與部落聯盟是原始社會後期的社會組織形式,這也就明確地肯定了原始社會後期已經出現了「城市雛形」。近年來,隨著河南登封王城崗、淮陽平糧臺、山東壽光邊線王等龍山文化時期古城址和相當於這一時期的內蒙古包頭阿善、涼城老虎山石圍牆的續被發現(屬於這一時期甘古城址尚有本世紀三十年代初發現於山東章丘城子崖以及河南安陽後岡的一段版築圍牆等)。我國在四千年前的豆代初期或夏代以前即已出現了城市或城堡(即「城市雛形」),一九八O年在河南淮陽縣城東南四公裡大連鄉大朱村,曾發現一座龍山文化的平根臺古城址「城址高出地面二至五米,面積約百畝」。⑦古城城牆近正方形,城內長寬均為185米。城牆的夯層清晰,可能是龍山文化中期偏晚的遺址。⑧據碳十四測定其年代當距今(4010±85年,樹輪校正為4415年。
接下來我們談談山西最早的「城市雛形」。
恩格斯指出:隨著氏族社會的解體,城市就開始出現了。史傳,我國的城市是氏族社會末期的著名部落酋長夏蘇所創建的。《呂氏春秋•君守》曰:「夏煽作城」。《.世本•作篇》曰:'緇系築城以衛君,連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則「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當均為城邑。進入階級社會後,「王公設險以守其國"⑨城市便逐漸興起。文獻中的"大夏」、"夏墟」包括今山西南部地區。則汾滾流域地區在夏代也當有城邑的岀現。考古工作者曾在汾河下遊發現了一批晚於龍山文化,而又早於河南二裡岡文化的夏商文化遺址,其中在晉南東下馮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小規模的城垣,其年代初步定為夏代(商代早期)。遺址分裡外兩圈的「壕溝」,兩溝的平面呈梯狀「回」字形,形態規整,裡溝長約130米,寬為5—6米,外溝長約150米,寬為2.8—4米,深度均在3米左右。在溝內填土中曾發現不少夯土堆積。這些都證實了氏族社會解體到階級社會產生之際,山西南部已經出現了具有防衛性質的城邑。不過,最近又有人根據地層關係和斜夯土中的出土物判斷,東下馮文化遺址的時代為商代前期。⑩
商周時期,山西是我國北方各民族活動的大舞臺。殷商時的鬼方、土方、波方、亙方等方國,西周時K捫猊、犬戎等都分布在今山西地區。周初山西的不少封國中,封地一般是取之於被徵服的各部族,姬姓諸侯的周人在新了封地中,不但人數少,力量薄弱,且處幹異族包圍之中,所以他們到封地後,首先必須建立城堡來保障自己的安全。因此,這時期山西的城市主要是帶有軍事堡壘性質他都邑。商周山西從封國主要有:微子,為殷紂王的庶兄,其封地當今潞城縣東微子鎮;耆,商代方國,《史記•周本紀》商紂時西伯敗耆國,即此,在今長治市西南;原,周文王第十六子封地,當今沁水縣南一帶;楊國,為文王庶子伯僑的封地,當今洪洞縣東南範村東古城扯:霍國,四周封叔處於此,當今霍縣西南;翌國,西周侯國,後方晉獻公所滅,以購畢萬,當今芮城縣北;虞國,西周封置,《左傳•僖公五年》:「大們虞仲,大王之昭也」。當今平的縣東;楊國,周祁封國,春秋吋滅於晉,為羊舌氏邑,今洪洞縣羊舌古城;賈國,西周封置,今襄汾縣西南;亙方國,也作宣方國,商周時方國,在垣曲縣東南;荀國,西周侯國,當今新絳縣西;翼邑,西周晉國都邑之一,又稱絳邑,當今翼城縣東南;耿國,西周侯國,當今河津縣東南;那國,西周侯國,當今臨猗縣西南等。這些商周侯國都應擁有自己輪城堡。
考古發現的山西地區殷商時代!的城址中,具有代表性的為垣曲縣古城鎮發現的一座相當於早商文化的古代夯土城址。經初步鑽探和試掘,城垣平面為平行四邊形,城內面積約十二萬餘平方米,四面城牆中以北牆較為完整,迄今仍保存在地上,長約330米,高3—5米,寬5—12米。其餘三面均存在於地下。其中四堵保存較好,長約395米,東牆僅存北段45米,南牆中段及東段外側則被黃河衝毀。牆基石與牆體為夯土築成,土色棕紅,細密堅硬,夯窩為圓形尖孔,排列十分緊密。城垣內部布局為:東南部有密集的灰坑和窖穴等遺蹟,文化層堆積較厚,可能是居住區。中部偏東有一組夯土您築基址,分為六塊,較大初一塊為長方形,長約-50米,寬約20米,還冇也為曲尺形,可能是宮殿區。從地層關係和墓群判斷,當屬於高代二裡岡時期。⑪根據鄒衡先生研究,鄭州二裡岡時期相當於成湯時期,稱為殷商早期文化。
西周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晉南地區,具代表性的有翼城天馬、曲沃曲村、洪洞坊堆和永凝,臨猗師家村等地。這些遺址多為灰坑和窖穴,生產工具有青銅器、石器、骨器,還有車馬坑,說明這一帶在當時應有周貴族居住,是當時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當然也應有較多城市的分布。
三
在整個文明史中,封建社會的城市發展是空前於。這與當時歷史的進程與社會經濟環境氛圍是分不開。
春秋以後,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生產力進一步提高的標誌是鐵製工懸的出現及其在生產上頌廣泛使用,農業與手工業迅速發兵,促進了商品的交換,商業日益興盛,山西條城市隨之得到了較大規模的發展。考古調查與發掘的古城遺址也以這個吋期為最豐富。可以說,山酉城市的發展是與整個中國古代文明史的發展軌跡相吻合的。
(一)城市數量不斷增加。
春秋時期,隨著列國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力量的増強,社會進入了一個諸侯割據稱雄仁時代,「爭城以戰,殺人盈城"⑫的戰爭連綿不斷,以至於新他城邑不斷湧現。晉國是當時黃河流域的一個強國,其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都取律了很大的發展,並較早地出現了郡縣的設置。這些郡縣的治所,都是地方政權也中心,是根據防禦需要有目的、有計劃買建的具冇一定規模的城邑,這就使山西地區誼城邑數量得到了很大發展。《左傳•昭公五年》記載當時晉國已有能出百輛戰車的縣四十九個。戰國時,趙上黨郡有「城市之邑十七」,⑬趙代郡有三十六縣。史載秦國在公元前289年曽一舉攻下魏城六十一座,二年後又攻下了魂都安邑。到西漢時,山西地區就已出現了七郡一百十四縣。⑭這反映了當時山西城邑的增加是相當快的。考古調吉與發掘的僅東周時期的古城址就有:曲沃曲村毛張村城址、古曲沃城、翼城南梁村城址、襄汾趙康城址、侯馬晉國遺址中的城址群,洪洞古城址、高梁古城、聞喜大馬古城、古魏城、古虞城、汾陽古城、臨猗邯城、潞子國古城、禹王城、晉陽古城、長子古城等。地方史志所載納這一時期古城就更多了。
(二)城市經濟日益繁榮。
春秋戰國以後,社會經濟的日益繁榮促進了城邑手工業釣發展。《史記•貨殖列傳》說「三河」是「天下之中」,其中「河東」主要是指今山西地區,「土地狹小,民人眾」,是當時農業經濟的發達地區。春秋時期,晉建霸業,商業經濟已經確立。到戰國時期,三晉鑄造之貨幣品類最多,流通幾遍及海內。漢代官營手工業得到發展,安邑(運城)、皮氏(河津)、平陽(臨汾)、絳(翼城)、大陵(文水縣東北)等縣設有鐵官。同時,河東郡安邑(夏縣西北)、雁門郡樓煩(朔縣)、雁門郡沃陽(左雲)設有鹽官。©在戰國時期城邑鑄幣業已很發達。魏舊都安邑(夏縣西北)、蒲坂(永濟)、垣(垣曲西南)、皮氏(河津西南)、平周(介休西)、高都(晉城);趙國的晉陽、離石、中陽、中都(平遙西甫);韓國的舊都平陽、屯留、長子、涅(武鄉西北)等城都有鑄幣業。⑯考古發掘的晉都新田遺址,位於汾河與洽河之間;已發現了六個大小不等筋城圈,這些城圈以南茁浚河岸邊,發現有分布範圍很廣的鑄銅、制陶、制骨等手工業遺址,突出地反映了當時晉國手工業的發達情形。同時,山西襄汾旭趙康古城,古魏城與禹壬城,聞書大馬古城也都出土有豐富的遺物。
城邑手工業."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發展。而商業質.發展又是城市繁榮的一個重要標誌。《國語•晉語》載晉平公時(公元前557—532年),叔向對弟宣子說:「夫絳之富商,韋藩木梃,以過於朝,惟其功庸少也,而能金玉其車,文錯其服,能行諸侯之賄……"。可見當時晉都商人的富裕情況。到戰國時,河東一些以經營大手工業起家的巨富也兼營商業。兼營池鹽和珠寶而成巨富旭猗頓就是典型的例子。⑰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使城邑噠性質I在政治性、軍事性的基礎上又增添了商業性,有力地推動了城邑的發展。秦漢時,楊(洪洞)、平陽(臨汾)成為當時山西商業發達城市的代表。⑱
(三)城市規模逐漸擴大
最能說明當時城市發展水平敢是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都城要邑。雖然東周秦漢時這方面文獻資料比較缺乏,但考古資料卻是豐富的。建國以來,在山西地區考古工作者發掘了十餘座春秋戰國以至秦漢時的城市遺址。現擇其主要分述如下:
聚城後更名為絳,晉國都城。位於汾河北側,與晉國晚期都城新田僅一河之隔。《史記•晉世家》獻公八年「城聚都,命曰絳,始都絳。」賈逵《集解》曰:「聚,晉邑也。"《左傳•莊公二十六年》:「夏,士勞城絳,以深其宮」。杜預曰:「今平陽,絳邑縣。」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隱公五年)認為翼與絳是一地兩名。古城址位於今襄汾縣趙康鎮,分大小二城。(見圖—)大城周長8480餘米,城外有護城河,城牆基本完好,出土遺物有東周的瓦、罐、豆等殘片。小城位於古城的北部正中,地面上少見城牆,大部分是基礎,周長2700餘米,岀土有東周與漢陶片。⑲這是春秋戰國時山西一般城邑的代表。
新田城1956年在侯馬發現的晉國都城。是當時山西大城市的代表。地下考古資料證明:侯馬晉國遺址由城址、宗廟和墓葬三部分組成,面積達三十三平方公裡。其具體位置是:今鐵路以西有牛村、平望、臺神、白店、呈王、馬莊和北郭馬一北塢古城址組成掄城址區。(見圖二)白店古城時代略早,其它同期。北塢——北郭馬城可能是晉都郊區長大夫城。城址南有鑄造銅禮器,兵器、生產工具鍥、鐐等的鑄銅作坊,鑄造貨幣作坊,製造禮器石圭的石料作坊,製造陶器的作坊和製造建築材料瓦的作坊,分工十分精細。鐵路以東主要以宗廟為中心,其周圍主要有祭祀址、祭祀殉人址、盟誓遺址等宗廟祭祀群址。浚河南岸有上馬墓群和柳泉墓群。⑳依此可以看出,當時晉都新田的城市規模較大,手工業發達。其城市平面布局也開創了戰國時期城址的格局。
魏城西周封國魏國城邑。城址在今芮城縣北五華裡,保存尚好,南北城牆在地面可見。(見圖三)古城東起柴村、鐵家莊,西至後五龍泉村,城南溝村北至永樂宮北一華裡,南至永樂宮門前。古城平面呈方形,周長4500米,東南、東北、西北三城角猶在,外有月牙狀夯土臺,城內有東周時期豆、鬲、罐、瓦等遺物,在城西柴村有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墓葬群,出土數批青銅器。
虞城西周封國虞的城邑。古城址位於今平的縣張店鎮,呈矩形,北、南二城牆保存較好,東、西二城牆破壞嚴重。城中部有東西向的隔城牆,把古城分為南北二城。南城內有大夯土建築遺蹟,文化堆積層厚,出土有西周晚期及春秋早期的陶鬲、罐等殘片°㉑
同一時期,山西較大仙城邑還有禹王城(即魏•安邑)。
晉陽古城它是古代山西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城扯在今太原市南郊古城營村西。其初為春秋時趙簡子家臣董安於主持建築。以後,趙簡子另一家臣尹鐸繼續加以修治,增築壁壘,聚積食糧,晉陽城成為當時一個堅固而又富裕的城市,並做了趙國初期的都城。勵史載趙襄子到晉陽「行城郭,案府庫,視倉廩」。由此我們可以推斷當時晉陽城的現模也不會小。後來,智伯聯合韓、魏進圍趙襄子,曾引水灌晉陽城。秦莊襄王二年,(公元前2偈年)派大將蒙驀攻打趙國,佔據晉陽城。秦王政元年,設太原郡,治此。漢初,高祖劉邦為防禦匈奴南侵,派韓王信坐鎮北方,改太原郡為韓國,以晉陽城為都。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為鞏固邊防,並雁門、太原郡為代國,封其子恆為代王,也都於晉陽城。㉓《讀史方輿紀要•都邑記》曰:「太原舊城,晉并州刺史劉琨築,高四丈,周二十七裡,城中有三城,一曰大明城,古晉陽城也。左氏謂董安於所築,高齊於此置大明宮,因名大明城。……晉陽宮西南有小城,西面連倉城,北面因州城,東魏靜帝三年於此置晉陽宮,隋又更名新城,又一城,東南連新城,西北面因州城,隋開皇十六年築,今名倉城,高四丈,周八裡。"綜合文獻資料,東魏北齊的別都一直是晉陽,其特殊的政治、軍事地位引來了晉陽城建設的高潮時期。高歡於興和元年(公元539年)建成「新宮」。武定三年(公元545年)又大興土木,建起宏偉壯麗的晉陽宮。除晉陽宮外,據《元和郡縣誌》載:「高齊後帝於此置大明宮,因名大明城。姚最《序行記》曰:晉陽宮西南有小城,內有殿,號為大明宮',即此也。城高四丈,周回四裡"o又據《•北史》載,高緯還建有「十二院」,其壯觀超過了當時首都鄴城的宮殿。此外,比較著名的建築還有新城與倉城,這些^5構成了當時晉陽城的主要建築群。經考古調査,晉陽古城共有三個城址。首先,今羅城村附近的羅城相傳為北漢劉致遠城。其次,在晉源鎮西北,距西南城角村1500米處,有一段殘長約220米古城牆,採集到唐代的蓮花紋瓦當和破碎的繩紋磚瓦塊。其三,位於古城營村西,相傳為大明城,前已述及,是由於北齊大明殿而得名,亦是春秋時董安於修建的古晉陽城。
長子古城是戰國時期韓國的重要城市。城址在今長子縣西。城址的東北城角、北城牆、西城牆和西南城角都比較清楚。西城牆長1840餘米,北城牆殘存300餘米。這個城址延續時間很長,直到戰國末西漢初還很繁榮。㉔
(四)城市分布日益廣泛。
秦漢以前,由於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山西大部分地區尚未得到開發,城市主要集中在晉南汾河谷地,分布很不平衡。秦漢時期,國家統一,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開發的範圍不斷擴大,再加上消除了區域間的交通阻礙,使城市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潮,大大改變了山西城市的地理布局,使城市分布日趨廣泛。在此以前,城邑很不發達灼山西北部地區,到漢時雁門郡也轄十四縣,與城邑較發達倫上黨郡同。山西地區已形成了郡治、縣城及其它大小城邑構成山二級城市網。這個城市網基本上奠定了以後直到今日山西地區城市分布的基本格局。(見圖四)
四
上面我們主要對山西初期認邑(主要指漢以前)作了縱切時間序列的探討,以下主要依據考古資料對山西初期城邑帯空間布局作一粗淺分析。
(一)「城」與「郭」——城址類型分析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在我國古代,城的營建規模是有等級為。因此,考古發掘號城址類型也豐富多彩。比如周代建城儂原則就是根據宗法分封政體建立的近似城邦國家制度,其城市規模是有差別的。《考工記》規定王城「方九裡」,就是從《匠人》所說的「九分其國,以為九分,九卿治之"而得來的。既然王城方九裡,則諸侯城',規模應是:公為城方七裡,侯伯城方五裡,子男城方三裡。這在先秦文獻中屢有反映。《逸周書•作雒》云:「大縣城方王城三分之一」,說明「大縣"規模為方三裡。又據《左傳•隱公元年》所載祭仲說的「先王之制」來推算,鄭國都城應為方五裡。鄭是伯爵,可見侯伯之城為方五裡。至於卿大夫的釆邑一「都」之規模,又分「大都、中都、小都」㉕根據山西考古發掘的古城遺址看,事實並不完全如此。比如1960年對山西襄汾趙康附近的古城址調查中,發現了一座古城址,由大、小兩個城組成,大城平面近長方形,周長約8480米(見圖一)。結合文獻記載,初步認為這座古城有可能就是晉國的「聚」,「故絳都」。㉖按《史記•晉世家》獻公八年:「乃使盡殺諸公子而城聚,都之,命曰絳,始都絳」。則「聚」為諸侯城的規模,最大也只能方七裡,而「聚"城則遠遠地超過了。再就是聞喜的「大馬古城」,周長3920米,被認為是東周時期晉國的清遠城。㉗《左傳•僖公三十一年》「秋,晉蒐於清原,作五軍以御狄」。說明清遠城至多不過是春秋諸侯國中的一個與軍事防禦有關的小城,而其城的規模甚至超過了諸侯國的城市規模了。這只能說是當時統治階級的一種理想的等級制度,反映在城邑上就是對各級城邑規模控制極嚴,即城之規模必須與其封國或釆地規模相適應。但事實卻並非如此,當時各諸侯國都在拚命地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超越了周天子所允許的權力範圍「「僭越,,行為屢屢發生,當然這也反映在城邑約建設上了。
除了城邑規模類型外,還有因城邑位置不同而形成的城郭類型。「城"在龍山文化時期就已岀現。至於「郭",甲骨文中的象形字是兩個亭子的形象,也有的是四個亭子的形象。先秦文獻對於「郭」的記載更是不勝枚舉。《管子•度地篇》曰:「內為之城,城外為之廓。」《釋名》:「城,盛也,盛國都也;郭,廓也,廓落在城外也"。《說文》「城,以盛民也。」《吳越春秋》:「穌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孟子•公孫丑篇》:「三裡之城,七裡之郭。」比照山西的古城址資料,還是能說明一定問題的。
禹王城位於夏縣西北十五裡禹王村附近。由大、中、小三個城址組成,其中大,點。另一種是前已述及的侯馬晉都新田遺址,它由牛村、平望、臺神、白店、呈王、馬莊和北郭馬一北塢古城組成5城址區,(見圖二),除白店古城時代略早外,其它同期。它們之間也應具有城郭關係。
(二)城址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古代作邑築城,i般都是利用當時的地形地物,幾乎都選擇了依山傍水的地界。正如d修子•乘馬篇》所說:「凡立國,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山西的古城址所
址,背負屮條山,啣踏黃河(城址南距黃河十餘裡),企一帶泉水也很多,流水縱橫,龍泉水流經古城西南部,城之西還冇賈公泉、地皇泉等。搬遷後二永樂宮新址就位於古城南部中央,這也不是偶然聚城也是
圖五禹王城示意圖(1/6J000)小二城是同時建造的。(見圖五)大城周圍約15.5平方公重,平面近似梯形,北窄南寬,一般高出地面1—4米,西城牆在高崗上,顯得特別巍峨,最高處有8米。大城內的文化堆積,一般厚二米左右。小城位於大城的中央,平面呈矩形,城的東南部在禹王臺附近成一缺角。周長約3公裡。城牆保存完好。城的北部有「金鑾殿」。大城與小城的關係是:大城時代最早,相當於戰國;小城使用時間最長,它可能與大城是同時建造%,為大城的一部分,很可能是宮城。我們可以說:小城在內,可以稱之為城,即魏安邑的宮城,由魏王居住,大城在外,可以稱之為郭,即魏安邑的外廓城。
從本文已提及的晉之「聚」城釣布局,也可看出城與郭的關係。
總之,就山西現有的考古發掘與調査的城址看,主要可歸納為二種類型:一種是禹王城與聚城,特點是由基本同時代的大、小負山帶河,東去汾河五公裡,西距九原山四公裡,地理位置極佳。 .
另外,古城形制也要受地理環境的影響。有的坐落在河畔岸邊,有伯沿河流走向築垣,有的則因河流舊障礙改變城垣的方位等等。為此,初期城邑都沒有象考工記營國制度中描繪有那樣方方正正的,更沒有筆直仃城垣。至於「方九裡,旁二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但方形城制,只不過是「近似」成「不規則」估長方形、矩形、梯形罷了。不僅如此,初期城邑城門之設置,街道之分布也都是為了適應當葉生產、生活集需要以及出入方便或軍事上詭需要而隨意設建的,基本未受什麼模式的約束。比如在侯馬晉國遺址發掘的城址群中,各個古城址的形制也不盡相同。(見圖二)臺神古城為寺形,呈王古城為勺形,平望古城為慶形,只有白店、牛村古城大休呈矩形,其定向也因地理環境限制而各不祖同。再如洪洞古城遺址,因洞河西
兩個城套在一起組成,具有明顯的城郭特 流注入汾水,古城就利用地理條件,在澗河南不到三百米處大致呈東西向長方形築城。㉘
(三)城市平面布局'W簡單化。
《周禮•考工記•匠人》曰:「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這是古籍中關於西周城市規劃的最早記載。李亞農箭《中國奴隸制與封建制》和郭寶鈞的《中國青銅器時代》都談到了春秋戰國城市布局的輪廓:列國都會的中央,首先築起豪華的宮殿,宮殿區的中心為宮庭「朝」,這是統治者討權力中心所在。宮殿周圍是國家機關的官署和有釆邑的卿大夫們的住宅,住宅區外面為手工業區和商業區。商業區也就是所謂的「市",一般設在宮殿、官署後面。宮庭左面為宗廟,右面為社稷。朱玲玲在《中國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箜特點》一文中,,規納為「整齊劃一性,縱貫全城的中軸線,以宮殿為主體的結構,宮殿建築的高臺化」等四個特點。㉙春秋戰國城市布局較完備他有洛陽東周王城,臨淄齊故城,易縣燕下都故城,新鄭鄭韓故城等。這些城址的發掘資料表明:其城市布局、建築區、手工業作坊區、城門、道路、墓葬區都是相當完備的。相比之下,山西發現的十餘座東周城址的平面布局則顯得單調多了。這一方面因時代久遠,破壞嚴重;另一方面就這些城址的政治、經濟、軍事地位與上述城市相比,則略遜一籌。比如春秋時曾作過晉都的聚城,與齊臨淄城遺址相比則小得多。前者周長8480餘米,後者為十6000餘米。兩者在城市布局方面也相差懸殊。聚城只發現有一條明顯的路跡,中部與南部有漢代建築址及墓葬,城牆的東南角與西南角上,各有一大堆漢代瓦礫,應是有關城防的兩座建築遺蹟。還有兩座城門遺蹟。自東南城角向西全長約105米的區域內,有兩個不規則的夯土臺向南突出1.5米以上,兩臺之間耕地下面全是夯土,由此可知兩臺原是一座倚城而築的大臺。此外,還有護城河遺蹟。另外,在大城北部的正中間,倚其北牆建成的還有座小城,其東南角有座「娘娘臺」,西南角是「金'殿臺」,㉚整個大小城址的遺存也就是這些。(圖一)臨淄故城也包括大城與小城二部分。小城在大城西南,在小城北部偏西有一片建築群遺址,這是以俗稱「桓公臺」罠夯土臺為主而組成其東北還有一座叫「金鑾殿"於方形臺基,也是宮殿建築遺址。還分布有兩處手工冶跌作坊和兩處墓地。大城的西部有集中的工商業區,叫做市。齊臨淄故.城還發現有兩處排水系統和七條早期的主要交通幹道和一座城門遺蹟。城市整個布局是比較嚴謹的。相形之下,聞喜!'i:大馬古城、古魏城、禹王城等城址的平面布局則顯得比較簡單。
(四)城市的防禦性與階級關係。城邑本身所具冇電防禦性及其設置的防禦措施,這是初期城邑蚊一個共性。城郭本身就是一種防衛措施。此外,城郭之外的壕溝,它也是一種防禦設施,這在龍山文化及.商代遺址中是較為普遍的。現有山西的古城址中,基本上都有比較完整的城牆及護城河遺蹟,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除了城牆與壕溝等防禦措施外,古城址本身的形制與當時的歷史條件與階級關係也有著密切的聯繫。先秦及商代諸城,有的有宮有牆,有的有宮無牆,除說明階級業已分化外,也反映階級對立程度不是很大。但東周諸城中,凡是有城基本都有郭,有宮基本有垣。對宮城採取加固城門厚度,加高宮殿臺基的高度,擴展垣嵌寬度,將宮城自成一體,與郭城分割開來等措施。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不同,為適應階級關係需要,列國城邑規劃也就採取了不同的形制。在山西考古發掘的城址中,由大、小二城相套、二城或數城並列的情況比較多。前者如聚城遺址、禹王城遺址,後者如侯馬晉國都城遺址都是最好的說明。
因此,城市的防禦性決定了初期城邑的形制,其歸根結底是由階級關係與歷史條件制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