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讀後感
2023-08-02 23:27:12 1
篇一:《離騷》讀後感
有日神助「我」,風神幫「我」,雷神保護「我」,各方神聖都成了「我」的左右手,那麼再加上「我」執著的追求,有什麼理想不能實現?什麼目標無法到達呢?
屈原,就是用這樣幻想境界,表現了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他對理想的追求,對愛情的渴望,對自然的鐘情,對美人的思慕……都在詩歌中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出來,但卻顯得太過虛擬化,一切都不似是真的,完全的幻想世界。
這幻想,讓我質疑。這位偉大詩人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他那浪漫的筆觸之下詮釋的真的僅是他那浪漫情懷?
如果他真的是如此執著,如此坦蕩,那為什麼又有「投河自盡」的結束篇?他,絕望了吧——想必,除了在這虛擬的幻想世界中徜徉,沐浴在他自建的浪漫世界中自我陶醉,他再無地方釋放他自己了。
可憐的人兒啊——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無人理解,無人分享自己對生活的希望,更是無法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
就這樣憋著了,沉默著。沉默是金?在屈原身上,我看到了否認,他吶喊過的,只是被壓抑了;他吶喊過的,不過被淹沒了!最終,他彷徨,他鬱悶,就這樣,他帶著絕望離開人世。
可憐的人兒,我是多麼的同情這位偉大的詩人。他詩中的「美人」,我讀懂了,似乎就是那君主,那破滅了他的夢的偉大的君主!他多麼想得到想要的,多麼想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可一切的希望都破滅了。他在心中指責,指責君主的無禮,指責他的庸碌。
可這些都有什麼用呢?可憐的人兒最終選擇了沉睡,與河共眠,在那靜靜思考的河中繼續自己的夢境……
篇二:《離騷》讀後感
很久很久以前,聽說他很著名。沒有相片,但卻名揚四海。有一天,他到了一條江邊,過了一會兒,就永遠消失在江中。後來,就有了端午。一切順其而至。歷史長河中太多的人,他真的算是不精明了。
自古昏君無數,可臣子因為昏君而自盡的,屈指可數。除了屈原,掰著指頭也可以數出來。我想屈指可數並不是為他造的,但也不乏有聯繫。
他永遠是那麼浪漫,死也死得欲仙,引起了巨大反響。人們說他是忠臣,然僅靠聽說,哪怕記載也並不一定真實。但他卻不可小看。屈原會永遠在人們心中,只要還有端午,大人們總會講屈原的故事,代代相傳,他的地位甚至如一個天神。
他的離開也許是對的,自己解脫了,留下美名傳萬世,其實很值得。若他不跳江,就沒有了端午,沒有了粽子,沒有了賽龍舟,人們生活會更無聊。現在的人過端午,大都不再想起屈原,只是習慣而已,但這個人的魅力永存。
屈原的作品我只看過《離騷》,也只是課本上的,我並不深知屈原究竟怎樣一個人。但我能確定的是他的離開留下的是美麗。美麗的神話,美麗的詩,無論何時提起,也不會有傷感。
兩千多年前,他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他;兩千多年後,他依舊不認識我,可我卻認識了他。雖然他已不在,雖然歷史有假,但我仍願相信他是個忠臣,才貌雙全。死了的人也許無悔,活著的人更不能後悔。讀《離騷》已沒有當年的豪氣,但卻能讀一個人的心。
如果上N輩子我認識你,我也會贊同你的離去,不過一死而已,總好過昏迷不醒。我會送你離開,先生遇昏君,不可預料,不佐此人也罷,留得清白在人間!
屈原,請你在天堂一定要幸福,才不枉費你一世辛苦,再冤也不叫苦,錯不用抱歉來彌補,至少能成全你的追逐。才值得你對自己殘酷,看你好模糊,若有來生,願你遇明主,走好人生路!
篇三:《離騷》讀後感
每每讀屈原《離騷》,我都有一種窒息的感覺,屈原對美政的描繪,對明君的追求,以及那種求而不得的絕望,令我感同身受地明了屈原曠世的孤獨,生生的執念。楚江邊那遺世獨立,悲愴怨憤的幽魂,勾起了我幾多的感慨!
自傲不是錯,自傲本無罪。可當你有高貴的出身,有驚世的才華,同時又有白蓮般的品質的話。自傲就成了別人喉中刺,眼中釘,肉中瘤了。屈原屈原出身貴族,嫻於辭令又明於治亂。本就令人眼紅,可偏偏屈原還以「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這樣高貴出身自喜,以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才華自傲,以「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的品質自得。又怎能避免陷入 「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的境地呢?於是屈原失去了楚懷王的寵信,同時失去了屈原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令楚國成為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的理想的機會。屈原的國泰民安,豪情壯志,雄才偉略,愛國熱情終於再無用武之地了,他的治國宏圖立馬變為泡影,一切抱負沉入海底。屈原從天上重重的摔入深淵,他心中充滿了憤懣與綿長的愁苦。屈原不舍,不甘,不屈。他執著地撲向他的理想,從此讓自己走上了不歸路。
執著帶給他的是更深的迫害,更透骨的孤獨,更徹底的絕望。屈原的遺世獨立註定只能是一個人的翩躚。他的才華,抱負,美德再無人在乎,君王不但視而不見,甚至厭煩不耐,朝廷中找不到一個志趣相投之人, 就連自己最貼心的女伴也勸自己明哲保身「 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 。屈原明白此時應該「及行迷之未遠」,「退將修復吾初服」,但作為一個有抱負,有理想,有責 任的君子,他無法做到獨善其身。 那麼自傲睨視的人,為了理想他上奔下尋, 他次次進言,屢表忠心,可他卻連楚懷王的面都見不了。在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望後,屈原也開始抱怨君王的不智,「 荃不察餘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但無論屈原表忠心還是表怨憤,再無法得到君王的側目了。他躑躅前行,悲愴的背影,揉碎了多少士子文人、鄉野孺婦的心啊。
屈原反省自己的遭遇而「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開始想要收斂自己的一切才華,拋棄那個耀眼的理想,「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忍辱而活,他轉而化解自己「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哪裡沒有芳草,何必執著於一處呢?但 他明白失去了那個理想,那個刻入靈魂深處的執念,便連自己也丟失了,他可以丟失生命,卻不能丟失理想。於是他縱身一跳,跳入了滾滾楚江,用自己的生命祭祀自己的理想。許多人說屈原的死是一種懦弱,其實屈原的死並無關勇敢懦弱與否的問題,而是在於生命的空無與充實的問題,這種對理想執拗地追求、壯烈的宣告、徹底的守望,正如西楚霸王項羽的烏江自刎是對自己判斷失誤最氣吞山河的擔當一樣,他舉動本身就是一種驚天撼地的勇氣,足於睨視天地萬物。
對屈原而言, 不管我們理解與否,都不重要了,他在楚江邊生生守候著自己的理想,反舔著自己的孤寂靈魂。屈原連同他的理想,因為他的執著,他的守候將與日月同輝。
篇四:離騷讀後感
很久以前就想讀讀《離騷》,但每次拿起它來看了幾句後,就挺不住了,實在靜不下心來攻這個艱深晦澀語句裡所蘊藏的楚文化堡壘。可梁啓超先生偏偏又說:「吾以為凡為中國人者,須獲有欣賞楚辭之能力,乃為不虛生此國。」而《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品,也就是說,要讀楚辭就先讀《離騷》一定沒有錯。所以,這個月以來,我放下了許多的所愛,一點點地咬它,總算將其讀完了。接下來,我還想咬著不放,梳理閱讀的感受和體會。
關於《離騷》的題意,長期以來,眾說紛紜。最被接受的說法主要有二種,一種是以史學家司馬遷為代表提出的:離別的憂愁;一種是史學家班固提出的:遭遇憂愁。這二位史學大家對「騷」字的理解是一致的,都解釋為「憂愁」。他們的區別在「離」字上,古漢語中,「離」可理解為「分開」或是「告別」,同時,它通「罹」,即「遭遇」的意思。二位大家的說法都無可挑剔,一直以來被廣泛接受。但是,同樣的東西,不同時代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如果要結合現在的時代特點,我更願意將其理解為「離別時的牢騷」。
屈原一生遠大的政治抱負和理想,終究得不到實現,反而被排擠得無處容身,最後不得不離開。《離騷》正是他對「離開」的一次情感的巨大宣洩。在形式上,跟我們現代人在單位得不到重用或是碰到其它一些自己看不順眼的事情,一氣之下走人去另謀高就時,禁不住要說幾句話來發洩積怨是一樣的。但從發洩的層次和境界來說,《離騷》是對自己追求政治理想所受到的排擠和打擊的控訴,是對昏君統治下腐朽政治的批判。堪稱千古第一牢騷,其特別之處在於:
首先:全文結構宏偉,布局嚴密;想像誇張,氣勢磅礴;所述場景雲纏霧繞,光怪陸離。不愧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起源。
其次:通過修身與隨俗、忠君與怨君、戀國與去國這三組心理矛盾的刻畫,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詩人的憂患意識、鬥爭意識和人格完善意識。
最後:在全詩的表達過程中,展示了一個愛國的、偉大的光輝形象。
痛發牢騷是「離去」時的一種心裡表現之一,在離別時還要說那麼多話,恰恰說明了內心的不舍和行動上的無奈。要是心真的死了,按我們現在的思路:走就走唄,還懶得去說呢!
應該說,發牢騷是歷史以來人們「離去」時最常見的心裡表現形態之一。因為,人總是有情感的,在內心不舍與行動無奈的夾擊下,用言語來洩憤再正常不過了。
事實上,離別時的心裡表現形態還有很多:超然若素型、悠雅浪漫型、後會無期型,等等。超然若素型的例子,如張子房,待劉邦做了大漢公司的董事長以後,不計個人得失,如一粒塵埃歸於山林。悠雅浪漫型的如徐志摩的詩: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後會無期型的例子,時下多得很,在親朋好友中發生,在合作夥伴中發生;不時地發生在公事中,不時地發生在私事裡。究其根本原因,大都是為了個人利益,一拍二散,老死不相往來。
從醫學的角度上講,發發牢騷也許有益身心健康。但除此之外,要說有多大的作用還真是說不準。想跟屈原一樣,發頓牢騷成為千古名篇,對常人而言,那是難於上太空。所以,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牢騷雖然成不了千古名篇,但要警防讓其成為流俗瘋語。
每有同事辭職,不管什麼原因,大家跑到酒店喝一頓,一為送行,二為聚話。本是件好事!可是,次數多了,不免覺得是老調重彈。大家在充分發揮想像的前提下,毫無根據地大讚特贊他處的風景。無情地打壓自己「家園」的同時,有意無意地暴出一串串酒後之言, 事後想起來都覺得好笑。 不過有一點還好,等第二天清醒過來,誰也不去當真!
篇五:《離騷》讀後感
許多人不能理解屈原,認為他是個心理脆弱,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但只知一死了之的懦夫,在他們看來好死不如賴活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可是當一個人真正絕望的時候,死也許是他最好的出路。
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在屈原看來,他的「美政」理想正慢慢地在生根發芽,只要楚國堅定不移的走這條路,那麼最終會擺脫被秦欺凌的處境從而達到富強,國泰民安。屈原在腦子裡勾勒著祖國的大好河山、壯麗前景,那時的他是多麼的壯志勃發,雄才偉略啊,他的愛國熱情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可是好景不長,「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他的才幹很快遭小人的妒忌,不久便被楚懷王疏遠,於是他的治國宏圖立馬變為泡影,一切抱負沉入海底。屈原從天上重重的摔入深淵,其心中的憤懣與愁苦可見一斑。
在這樣的處境下,屈原對混沌的政治局面毅然加以斥責,不顧遭到更嚴峻的迫害。「亦與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而轉念一想,又何必死呢。不如「及行迷之未遠」,「退將修復吾初服」。但屈原畢竟是個有政治理想的人,他無法面對混濁不堪的局勢退而獨善其身。朝廷中沒有同道之人,就連自己最貼心的女伴也勸自己明哲保身。現實中他是如此孤獨,無處申訴內心的憂愁和痛苦,無奈之下,「就重華而陳詞」。其實這仍是屈原面對蒼天,面對虛無的一次內心獨白。這種尋求安慰的申訴並得不到回應,他的心緒仍不見平靜,他仍舊一再抽泣,「沾餘襟之浪浪」。這淚是一個充滿理想抱負的男人在理想破滅之時,在失意、悲痛、被世界遺棄之時流下的淚水。「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哭過之後他卻發現自己近乎絕望的悲歌不但沒有使自己妥協,卻使自己的政治觀點更加系統化,思想更加明確,信心更加堅定。他又一次想起懷王,於是又一次「叩關」,然而司門人卻根本不給他開門,求見天帝的願望落空。對懷王的思戀和欲親近而不得的現實矛盾、心理矛盾以及思想上的追求、挫折、失望和苦惱,再一次深深的觸痛了屈原。
我們是人,不是神,即使承受力再強的人也經不住這人生一次又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屈原無法在沉默中爆發,於是只能選擇在沉沒中滅亡。
我們可以想像,在屈原滿腔愛國熱血無處揮灑、自己慘遭讒被害、眼看祖國大好河山倍受秦國蹂躪、老百姓流離破散食不果腹的情境下,他唯一能做的僅僅是眼睜睜地看著,肉體上和精神上飽受著無法救祖國於水深火熱的苦悶的雙重折磨,死對他來說已經是一種解脫了:那麼痛苦的繼續還不如結束一切痛苦。現在我們可以那麼輕巧地評論著屈原的感受好象我們也如此經受過一般,可是,真的,他所承受的苦我們又能理解多少呢?
有時我會想屈原你老老實實活著做一個平凡的人不好嗎?幹嗎想那麼多愛國不愛國的事,無故的這樣折磨自己何必呢?!可是後來又轉念一想,社會上的確是需要有這麼些我們眼裡的「傻人」,否則人們在精神上就沒有向善的、美的追求,這些人是我們膜拜的榜樣、是我們前進的方向,如果沒有這些人的存在,也就無所謂的善惡,也就無所謂的社會精神,人活在世還是需要一些心靈的震撼的。
我很佩服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堅持真理,寧死不屈,在他面前我感受到了自己從未有過的渺小,同時也留給我其現實意義的思考:如今,在物質條件比較優越的社會更需要像屈原這樣的人,我們的社會需要奉獻、需要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