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漫談讀後感
2023-08-02 23:49:59 1
篇一:《班主任漫談》讀後感 文玉婷
可以說自己不太喜歡理論性的東西,即使別人說哪個哪個的什麼書非常有意思,寫的都是自己發生的事。但是我可以說,不是小說,不是詩歌,我呢,看不了多久就想睡覺。但是這一次不一樣,在還沒見到《班主任漫談》的時候,我就有一種強烈的願望要去讀到這本書。
也怪自己沒早點見到它,看過這本書才發現,好多裡面的方法都適合自己,都是自己現在的境遇,就連裡面的書我也想迫不及待的去看一看。比如說怎樣在下課之前讓學生在三十秒鐘安靜下來,教師可以怎樣輕鬆的掌控班級,選擇一位掌控教師發怒的同學,注意自己的儀表,怎樣培養學生的效率感等等。
魏書生先生,我佩服他,他可以將自己教學中發生的事記錄的如此詳細來供我們學習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精神。書中他不僅從教師的角度,學生的角度來分析教育教學的問題,而且還分析了社會對教育可以做到的貢獻。我想我要學的還有很多,我會將我學到的點點滴滴運用到的教學中,將理論與實踐具體聯繫起來。敬候佳音吧!
篇二:《班主任漫談》讀後感 遊國麗
我聽說魏書生這個名字,是在畢業後剛剛走上工作崗位。假期中我有幸學習了魏書生所寫的《班主任漫談》一書,就這樣第二次和魏書生「見了面」。不過,再次的相逢,更多的是敬佩。
學習魏書生,不能走捷徑,應該從他的教育思想入手,然後再借鑑一些具體方法。當然要想領會他的教育思想,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認為應該牢牢把握兩點:一個是在他身上體現的自強精神;另一個是其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換而言之,自強是魏書生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石,創新是其不竭的動力。
民主和科學是班級管理的兩條主脈,試想,以愛心護航,以活力為核,發揚民主,科學管理,這樣的班級又怎能不優秀呢?向魏書生老師所講的那樣,讓每一個學生承包一件事。大大小小的所有的事,學生能做的自己絕對不做。
仔細一想,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確實擁有老師班委一統班級的做法。還有魏老師提到的改變調皮搗蛋學生的訣竅:不搭理他。就是你別有事沒事撩他淘氣的那根腦神經:「哼!我知道你淘氣,我看你到了我這個班,你還敢不敢淘。不要以為我不在家,我發現不了,我不在家,我安排5個人盯著你,回來以後,我治得更狠」這無形之中訓練了他淘氣的那根腦神經的工作能力,提高了他淘氣的水平了。所以你直接奔這兒,他激了,「我就淘!」,你怎麼辦吧?所以我不理他這根神經,然後使勁的找他的長處。當我們表揚學生長處,優點的時候,往往他不好意思了,就覺得很對不起老師,失去抵抗力了,這時你怎麼教育他就怎麼有理了。發現並培養他的長處,不理他淘氣的腦神經,這根腦神經因為長期不用,退化了,孩子自然就好了。這一觀點讓我很受啟發。讓我們最頭疼的一件事有了辦法,一開學我就起用。
教育創新需要深度和廣度,更需要拋棄形式上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有所突破。
我想,我們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那麼就快樂地投身教育,享受為人師所帶來的大快樂。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人格,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能力。
「守護心靈的淨土」,構築自己的精神城堡,用一顆平常的心,實實在在做自己的事情,你會享受到生活帶來的快樂與幸福,這也許是我對魏書生思想的最深感悟。
篇三:班主任漫談讀後感
讀了魏書生老師的《班主任漫談》,對「幸福」的理解又深了一層。作為教師,面對越來越多的來自社會、家庭、工作等諸多方面不同程度的壓力,如何找到自己的平衡點,實現自我價值,成為一名幸福的老師,魏書生無疑稱得上典範。在這本書裡,他把他的哲學思想滲透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體現在書中每一處語言文字的背後。他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不僅使自己成為了一名幸福的老師,而且使周圍的人也感染上了幸福的氣息。最受益的是他的學生,有這樣一位既熱心又專業的導師引領他們奔向幸福的未來!
幸福的老師一定是有愛心的。愛自己,愛他人,愛事業,愛生活……「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魏老師立志獻身教育,他想的是全體學生,有一個學生沒教育好心裡也不安。他深知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天天堅持鍛鍊身體,工作幾十年沒有花過國家一分錢醫藥費。他熱愛生活。教室裡生機盎然的盆花,魚缸裡遊動的活潑的小魚,操場上飛翔的鴿群,每一個學生充滿了激情的歌唱……這一切,無不讓人感到生命的躍動!
幸福的老師一定是有思想的。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到現在,魏書生的教育教學思想不僅沒有隨著時間的逝去而褪色,反而越來越彰顯出無限的魅力。魏書生對教育教學規律的探索與實踐基於他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教育問題深刻的思考和幾十年如一日的扎紮實實的課堂教學。這樣的思想,這樣的認識,再過若干年,依舊能夠煥發出生命的光彩。
幸福的老師一定能找準自己的位置,從而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最大人生價值。魏書生在《少互鬥》一節中說:節省互鬥的時間,儘可能化對手為助手。互鬥使雙方成為失敗者。獨木橋兩人相遇,不如先讓他人先走,否則會失去幾倍於那段搶先過去的時間。為了自己的時間,不互鬥。他在《多搶挑重擔,少推卸責任》一節中說,當選擇100斤的擔子而不選擇200斤的時候,工作挑輕的,力氣是省了,增長力氣的機會也放過了。我們應該儲備能力,增強能力。而增強能力的有效途徑便是搶挑重擔,少推卸責任。即使不是為了明天,僅僅是為了使我們今天活得有價值,活得少一點懊悔,多一分自豪。正是這樣的思考,魏書生活得充實而坦然。魏書生說,人生苦短,人好不容易才獲得一次在地球上生活七八十年的機會,人生值得高興的事情又這麼多,如果不學會笑對人生,那將是永遠無法挽回的損失!魏書生對生活深刻的思考使他無論處於任何處境都從不抱怨環境。遭受批判時他每天晚上依舊打太極拳,工作再繁忙他依然安排得有條不紊,面對自暴自棄的學生他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對前途充滿信心……他從改變自己開始改變環境。他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對客觀環境的清醒看待,使得他何時都能找準自己的定位,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反覆讀魏書生的書,你會感到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做的是實實在在的事,講的是實實在在的理。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我很慚愧,沒有及早認識魏書生同志,我要是年輕一半,我一定拜他為師,向他學習。許多讀過魏書生寫的書的年輕的班主任說,憑著我們對書的粗淺領悟,讀魏書生老師的書至少可以少走五年彎路。
因為父親是教師的緣故,從初中開始,我開始接觸魏老師寫的書,真正靜下心來讀他的著作,是近幾年的事情。魏書生著作的語言淺顯易懂,如同和你在談心,然而內涵卻百讀不厭。以我對《班主任漫談》這本書浮淺的認識,尚不夠這本書所傳達的思想的百分之一,何況魏書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更不敢說領略一二了。但我會更用心,更靜心地去閱讀他的著作,學習他的思想,努力鑽研教育教學規律,以語文課堂教學為主渠道,樹立牢固的大語文教育觀,像他那樣盡力使自己透明純淨,不斷擴大心中那一片淨土,為成為一名幸福的老師而努力!
篇四:《班主任漫談》讀後感
正是夏日,烈日當頭,對 於老師和學生們最大的犒勞——暑假,如期而至。
作為一名20餘年的教育工作者,當班主任的時光也已佔了這二十多年中的一大半,對於怎麼做一位優秀的班主任,也開始有了一些自己的見解。
「做什麼樣的班主任?」
「培養什麼樣的學生?」
這是我讀的這本《班主任漫談》,在簡介部分提出的問題。也正是我一直在思考著的問題。
本書從多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做一個好的班主任,情感濃厚,風格樸實,大量生動感人的事例讓人身臨其境,故事性、啟發性和隨機性兼備,實為教育叢書之佳作。深刻的思考引人入勝,而我也從中獲益不少,在我獲得的眾多感觸中,最深的一點便是來自這本書的第二章:「培養什麼樣的學生」中,關於「痛而後快」的這一節了。
痛快痛快,痛而後快!
沒有痛,怎來的快?沒經歷過痛苦怎會見快樂?不是有首歌唱得好嗎: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
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小孩,無論是教育者還是被教育者,無論是男人或女人,一生之中,其所經歷的痛苦必定是多的。就像是一年四季,黑夜佔據了一半,雨天又佔據了白日中的一部分,除開令人厭惡的雨天,還有灰濛濛的陰天、狂亂的下雪天,晴天究竟是少數。而若一年之中全是晴天,卻又會讓人疲憊不已,精神崩潰。幸虧有了這黑夜,人類才有氣力在白日裡打拼;幸虧有了那雨天,人們才會珍惜那晴天的來之不易。痛而後快,有痛才有快。
幸福與快樂感總是相伴相生的,這也是我從這本書之中所獲得的共感,也是我和本書作者魏老師共同想對學生闡述的人生道理。
說到人生道理,我又禁不住想多囉嗦幾句。教育之義,老師之責,從古至今,除了傳授技藝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應該是對文化的傳播和對美德道義的授予。技藝知識終究是死的,只有那文化、美德才是貫徹中國兩千多年歷史長河中真正活著的東西,而我們偉大的教育工作者,正起到了這麼一種文化樞紐的作用。對此我也深感榮幸。
回到「痛而後快」這個話題上,我們的學生們尚年幼,多半學生只會享受那「快樂」,卻並不會享受其中只「痛」,痛的過程的確是苦的、難的,因此我們教師工作之難,亦源於此,難矣!
而,當我們的學生,在一次歷程之中,能從痛苦裡發掘出快樂的那一刻,我想我們教師之責亦已盡哉!足矣!
所以我說:痛而後快的過程,亦是成長的過程。
在今後漫長的教育道路中,我想我還會繼續對「痛而後快」意義的挖掘,繼續兢兢業業的做一名偉大而渺小的教育工作者、文化傳播者、道德傳授者,偉大在於教師團體之偉大,渺小在於我個人只乃渺渺滄海一粟之渺小。
可無論這教育工作偉大或渺小,我都享受著作為一名普普通通人民教師的每一秒鐘,痛且快樂著!
痛快痛快,痛而後快,這便是這本《班主任漫談》帶給我的最最深刻的感受了。
篇五:班主任漫談讀後感 何睿
上個禮拜,為了優秀班主任的面試,臨時抱佛腳,我瀏覽了幾本優秀班主任的名著,如魏書生的《班主任漫談》、丁如許的《中學班會課》、任小艾的《我的班主任工作》等。他們的書充滿了智慧,給人啟迪、叫人深思,值得一讀。不過,今天我還是想把魏書生的《班主任漫談》介紹給大家,希望有空去看一看,我相信你們一定會有所收穫的。
說實話,這本書的第一篇《適應環境,改變自我》就讓我久久不能忘懷。書中寫到:「剛到校,領導便分配我做班主任並教兩個班的語文課。學生呢?也不盡如人意,初二·六班還不錯,初二·八班可就難了。56位同學全是男生,是從各個班淘汰出來的學習後進生。他們愛玩,怕上課,有幾位同學填學生登記表,連父母的名字都寫不對。問他,他卻埋怨:」都怪我爸的名字太難寫!「
面對這樣的環境,我埋怨過,灰心過,也等待過,想等待環境好了,自己再好好教,自己再搞改革。
埋怨、灰心、等待的結果,是學生越來越難教,自己的脾氣也變得更糟糕,一事當前,不是千方百計想辦法戰勝困難,而是先指責埋怨一番。用黃金般寶貴的光陰,換來一大堆無用的指責埋怨,這真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情。
想等辦學條件標準化了再改革;想等教師地位提高了,自己再安心教學;想等社會上厭學之風改變了之後,自己再認真教書;想等所有的人都努力工作之後,自己再努力。這樣坐等空想的結果,不僅自己沒有改變的希望,還可能因為自身的弱點使外界更不如意。
我體會到,比較有效、比較實際的做法,還是先從改變自己做起。用七分力量去埋怨、指責環境,可能一絲一毫也不見效果,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助長別人的愚昧和自己的野蠻。但只要省下七分力氣中的一分,用來改變自己,就能使自己發生變化。
埋怨環境不好,常常是我們自己不好;埋怨別人太狹隘,常常是我們自己不豁達;埋怨天氣太惡劣,常常是我們抵抗力太弱;埋怨學生難教育,常常是我們自己方法少。
人不能要求環境適應自己,只能讓自己適應環境。只有先適應環境,才能改變環境。
從這樣的認識出發,我面對現實,千方百計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不長時間,我任班主任的班級,班風有了明顯的變化,那個全是男同學組成的班級的學生們也和我成了朋友,他們也幫著我搞教學改革,幫我設計公開課,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出人意料地高。
可見,人總要面對一個不盡如人意的環境,總要從改變自己做起,才能適應環境,進而使環境朝著如人意的方向改變一絲,改變一毫。 」
看完這一篇文章之後,我真的感到很慚愧。我們平時總是喜歡埋怨學生的生源很差,給我們帶了很多麻煩,很多煩惱,同時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我們總是感嘆學生很難教,很難管理,總是認為這個學生無藥可救,那個學生一塌糊塗。唉聲嘆氣的聲音總是彼此起伏。
看完這一篇文章之後,我增強了信心。魏老師用他最樸實的語言讓我懂得了:既然我們無力改變環境,那麼我們就改變自己吧。面對現實,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想方設法讓學生喜歡自己,喜歡自己的集體。只要他們每天有那麼一點點的進步,我們就要感到心滿意足。對學生的要求不要太高,這樣我們的心才會安寧;循序漸進,我們最終一定會獲得勝利。
離新的學期雖然還有一段時間,不過大家肯定都要重新接收新的班級,擔任新班級的班主任,所以今天我把這一篇文章推薦給大家,就希望大家在今後的班主任工作崗位上能夠順順利利、開開心心地開展工作,獲得更大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