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讀後感
2023-08-03 09:50:58
篇一:陶行知教育思想讀後感
我時常思考著這麼一個問題:怎樣才能算一名好教師呢?好教師的本質是什麼?當我讀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名篇》時,我得到了啟發,也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愛滿天下」。 「比教學藝術更為重要的是教師的人格魅力。教師的人格魅力的靈魂是一個」愛「字。
愛就是一種教育,誰有愛心,誰就把握了教育的真諦」 ,是啊,教育無痕,教育有愛,「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教育事業的寫照,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奉獻給了孩子,把學校當成了自己的家,把每一個孩子都當作是自己的孩子,把全部的愛都傾注於每一個孩子身上。而在我們的教育中,幾乎每個老師都能清楚,都能意識到教育要有「愛」,但真正做起來又是何等的困難呢!
在大多數老師的腦海裡對「愛的教育」這個概念可能沒有進行全面的詮釋,致使我們的生活中,難以把握好如何執行「愛的教育」。正因為我們缺乏愛的教育,才使我們的生活裡少了一些愛,特別是面對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父母單方面對子女的過份溺愛,老師面對優差生的時候所體現出來的不平衡的愛,讓「愛」的天平出現失重。孩子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對生活的愛,變得越來越缺失、越來越淡泊,這是我們的教育需要反思的,也是做為一名教師需要思考的。
愛,教育的本質;愛,教師道德修養的本質。實施愛的教育,保護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能為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礎,為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修養奠定基礎,為形成和諧的人文社會奠定基礎。作為我們新一代的教育服務者,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把陶行知老先生「愛滿天下」的教育思想發揚光大。
篇二:陶行知教育思想讀後感
這個寒假裡,我走進了陶行知這位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在《陶行知教育思想》裡體會他的教育思想、分享了更多他的教學故事。
陶行知以「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的赤子之忱,懷著「 教育為公」「 甘當駱駝」 的精神,與勞苦大眾休戚與共,為人民教育事業,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民主鬥爭事業鞠躬盡瘁,奮鬥終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勇於實踐,善於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創造性地開展教育工作,百折不撓「 為中國教育尋覓曙光」 ,在教育理論及實踐經驗方面,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理論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 生活教育」 理論。其要點是:「 生活即教育」 ,「 社會即學校」 ,「 教學做合一」
在實際教學中,要堅持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教育原則,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獲取知識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是成長的主體。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因此處於主導地應,理應發揮主導作用。但這種主導作用必須以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前提,否則教師的主導作用也不能發揮。陶行知提出的「 教學生學」 ,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一對矛盾,在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作用下得到統一,正確地反映了教與學的關係。在當前情況下,教師要特別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改變「 拿學生來湊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 的做法,而應該主動地去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改進教學方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如果教師只管「 教」 ,是不可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去研讀、去思考、去學習。
篇三:陶行知教育思想讀後感
從教二十多年,主要精力就放在學科教學上,前面幾年主要是學科知識佔據了關注的絕大部分,後面幾年對教學方法思考的較多。對教育學理論,除了布魯姆的目標教學,魏書生的班級管理,真正認真讀過的書還不多。今年寒假,單位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本《陶行知教育思想學習材料》,於是便認真讀了陶行知先生的幾篇教育論文:一、傳統教育與生活教育有什麼區別? 二、創造的兒童教育 三、讀書與用書 四、活的教育 五、教學做合一 六、教育的新生 七、生活即教育。在讀每一篇論文的過程中也寫了一些自己的感想,讀完之後,回過頭來在梳理一下,又有新的認知,下面從兩個方面將以說明: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綜述:
1、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觀點。其根源在於生活教育與生俱來,是一種與人共始終的教育。在這樣一個觀念之下,教育成為一種終生教育,成為一種大眾教育,成為一種民主的、科學的教育。而在這種觀念之下,教育會更有生命力,更有效。
2、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貫徹方法。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在生活裡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別人的影響說是教。所以是怎麼做便怎麼學,怎麼學便怎麼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
3、勞力上勞心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具體操作。陶行知先生的勞力上勞心是與孟子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徹底決裂,他明確指出心力都不老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是教人吃人的教育,而勞心上勞力,從其量也就是把工具當做了玩具而已,而勞力上勞心是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對我們當今教育的啟發:
1、只有生活的教育才是面向全體的教育;生活是生命生生不息的活動,只要有生活就有教育,「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
2、只有生活的教育才是尊重個體差異的教育;生活是有差異的,工人有工人的生活,農民有農民的生活,打工者有打工者的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教育才是他們需要的教育。
3、只有生活的教育才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只有立足於學生的生活,在學生的生活上進行教育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4、只有生活的教育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教育;教育是為了生活,生活在不斷發展,只有立足於生活的教育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教育,才能是生活具有創造性。
篇四:陶行知教育思想讀後感 狄昕穎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陶行知老先生的經典名言,在學生時代已熟知 ,如今,近一個世紀過去了,再回首老人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仍然具有前瞻性,在新課程理念實行的今天,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理論,無不閃爍著創造的光芒。
一、走進學生心靈尊重學生的選擇
教育是植根於愛,教師有了愛,才會積極地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才會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充滿信心,才會追求卓越和創新的精神,才會用智慧和心血去培育好學生。新課標的實施,使廣大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突出以生為本,已逐漸被廣大教師所認同,無論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還是在教學方法的採用上,都充分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生活即教育」是 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以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創設情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寓教於樂,情景創設」,大膽鼓勵,積極引導,最大限度的喚醒學生的參與意識,促使學生投入到教學中來,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覺、主動、積極地進行學習。並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和生活密切相連。
二、營造快樂課堂氛為,創建和諧師生關係
新課程把教學定位為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是對教學關係的正本清源。陶行知先生說得好:「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自信地想,大膽地說,教師可以到學生中間,充當他們的一員。教師與學生交流、溝通、合作、互動的現象明顯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正在凸現,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給他們一片自由的天空。教師不應是一個只懂得教學知識,更應該是一個具備現代觀念和教育素養,知道如何進行課程建設以及如何運用教學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專業人員。
三、享受教學快樂改變教學評價
新課標要求我們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知識技能,更要關心學生的學習態度、情緒表現與合作精神。「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是陶老夫子對教師和家長的良言忠告。在教學中,我們能做到多用鼓勵,區別對待,經常對學生說「你真棒!」、「你真行!」、「請再接再厲」、「有進步,加油」、「相信你一定能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進步,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作為教師,我們的一個微笑,一記掌聲和一句鼓勵,都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無窮樂趣。
陶行知先生說過:「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讓我們的每一位教師都能夠走進學生的心靈,讓我們的課堂都能夠追求一份詩意,讓我們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學習的快樂!讓我們高舉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的精神旗幟,「熱愛,奉獻,實踐」,讓我們在名師的道路上越走越寬,收穫越來越多!
篇五:陶行知教育思想讀後感 王朝穎
這本書是我們家孫老師推薦的,當時他特嚴肅地說:「作為一名語文老師,不要還像中學生一樣看什麼郭敬明、韓寒,或者將《讀者》《青年文摘》等消遣雜誌作為案頭書,而要多看一些有關教育教學的書,因為它們才是」打底子「的書。」於是,懷著補過的心情開始了對這本書的閱讀。通過閱讀我覺得這本書裡說的一些教育思想,真的就是今天我們苦苦追求的,也是現在所倡導的新理念,真可謂是殊途同歸。
陶先生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識分為親知,聞知,說知。親知是一切知識之根本,聞知與說知必須安根於親知才能發生效力。陶先生的這一教學理念早已為我們大家所熟悉。可是,仔細想想,我們有沒有真的做到這一點呢?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是親知得到的嗎?聯想到我們的語文教學,恐怕沒有,現在學生所學的知識,幾乎全是聞知,甚至以聞知概括一切知識,親知幾乎是被拒之門外的。大多數學生只會背詞語、背句子、背課文,而一旦要讓自己去說、去寫、去實際運用時卻不知所措,不能將所背的東西很好的為自己所用。課堂教學仿佛是只為教學而教學,與學生生活沒有任何聯繫。我想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力求貼近學生生活,儘量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語言情境,讓他們能體驗到在做中學,學中做,力求運用各種手段,為學生運用語言搭建各種實踐的平臺。這一觀點好像和現在提倡的情境教育又有異曲同工之妙。
「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幹,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應是在勞力上勞心。」這句話也是我比較喜歡的。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兵,那不想當名師的教師不是好教師,但我們又害怕成功道路上的種種挫折,害怕最終的結果是失敗,所以總是退縮。作為一名老師,你想成為名師嗎?要想成為名師,不能光是靠想,一定要付之於行動,也就是要「做」。如果你只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的備課、教課,教育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沒有絲毫的創新和變化,那只能是一個教書匠,這是蠻幹;而倘若你心裡有著很多想法,但是不敢去嘗試,這又是空想。只有當我們將獨立的思想付諸實踐時,在做每件事時都用心去做,動腦去做,我們離成功就會越來越近。
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陶先生也是每天四問,以此自省。
第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以健康為第一本錢,沒有好的身體,一切都是空談。所以,我們也要向他學習,工作之餘,鍛鍊身體,擁有一個好的身體,既是自己的福氣、家人的福氣,更是自己事業上能夠更上一層樓的保障。
第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作為一名老師,我的業務水平有沒有提高?個人認為教學水平的提高必須經過「實踐加上反思」這一過程,而實踐能力和反思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理論水平的豐富。
第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不管是教學上的還是班級管理上的這一問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讓學校,讓家長,讓社會放心。教學上有沒有什麼新的想法?今天的課上得怎麼樣,有沒有什麼改進的地方?今天我對孩子們是心平氣和的還是大發雷霆的?整頓課堂紀律上有沒有什麼新的方法?寫字課怎樣讓孩子們不浪費等等方面,都值得問一問。
第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學生從老師身上所學到的「道」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老師是否身正。當然,老師也是凡人,也有缺點。但也正因為這一職業特殊性,使得老師必須有超越他人的道德水平。
以上只是這本書中極小的一部分,可謂是九牛一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好好地研讀。作為一名年青老師,如果能將陶先生教育理念的一二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引導學生認真思考,使學生的素質得以全面發展,使其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算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