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驢讀後感
2023-08-02 23:55:58 3
篇一:黔之驢讀後感
前日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黔之驢》,講的是:一隻驢被運到黔去了,但因黔虎從未見過驢,很懼怕。因往日觀察,漸漸識驢。了解到驢的全部本領後,虎最終吃掉了驢。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做人不能虛張聲勢,外強中乾,要有真才實學,才不致被人打倒。
細讀整篇課文,發現驢在虎的眼中曾是那麼強大。是啊,一直以來,虎是把它當作神的。在這一段時間內,他已經驕傲得忘乎所以,認為自己是最強的,以至於一下子就露出了自己全部的本領。驢是那麼想要強大,但他應該清楚,雖然他是敵人眼中的龐然大物,但他完全沒有實力。
於是驢決定去欺瞞,在虎面前的一度使虎甚恐,但同時,他也蒙住了自己那雙本可以明察是非的眼睛,最終逃不過被吃掉的噩運。
其實在現實社會中,也有許多像驢這樣虛有其表,無真才實學卻到處招搖的人。許多大學教授的論文曾獲過學術界的大獎,但多年後人們得知,那所謂的高水平的論文,竟是一片片借來的。
相信他們在人們面前無限風光的時候,心裡一定不是心安理得的。那一片空虛讓他們恐懼,也許可以掩飾,但終究逃不過被人揭穿的噩運。
這些人正和驢子一樣。他們太想強大了。於是想到了「假」這個字。但「假」是永遠不能代替「真」的。反之,如果一個人是像虎那樣擁有不俗實力的,也許強大二字也會隨之而來。
「強大」不是一種追求而是一種表現。所以如果選擇了強大,又怎是一個「假」字了得?
篇二:黔之驢讀後感
今天收拾舊書時,翻開《文言文譯註》一書「黔之驢,龐然大物也,然,不勝怒,踢之,而黔驢技窮,終被老虎食之。」讀罷,我一方面為黔之驢的悲慘命運而惋惜,另一方面也為大自然優勝劣汰的法則所啟示。掩卷凝神:現在的我不就是「黔之驢」嗎?
我所面對是一批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個性越來越張揚的青年教師,他們有文化,懂專業,各方面素質都比較高,管理和指導是越來越力不從心,真的有那麼一天,我也黔驢技窮時,想必下場和黔之驢沒有什麼兩樣。於是我情不自禁的汗流浹背。黔之驢的下場使我警覺,決不能夠學黔之驢。怎樣才不會犯黔之驢的錯誤哪?那就要學習,學習,再學習。多讀書,善總結,勤反思,使自己有淵博的知識,高尚的情操,崇高的人格,堅定的信念,這些就是我們的本錢,是我們「龐然大物」的優勢,以我們的學識,我們的人格去感染,去教化,去塑造,也就會有我們的期望。
毛主席說過:「世界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這麼一想,我們是「黔之驢」,也不必害怕,這是大自然的規律呀。給他們一個舞臺吧!讓青年教師在我們搭建的舞臺上盡情的舞蹈吧,讓青年教師自己自由的發揮、自主的發展,自編,自導,自演吧!
凝視著「黔之驢」,心情久久不能夠平息:「讓老虎表演!」這就是黔之驢告訴我的。
篇三:黔之驢讀後感 臧淑霞
今天,我非常有幸地通過網絡視頻觀看了四節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優質課,受益非淺,感觸頗豐。下面結合濰城實驗中學裡李靜靜老師的《黔之驢》的課堂實錄,談談自己的看法,說來與大家共評。
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體壇自己的感受:
第一點:常言說的好:「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李老師在課堂開始那激情而又開放式的導入——利用關於動物的成語導入,活躍了課堂氣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習本文開了一個好頭!
第二點:整堂課圍繞學生,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老師的引導、點撥適時到位,挖掘教材、駕馭課堂得心應手,處理問題靈活多變,目標達成好。
第三點:強化基礎知識的學習,注重了文學常識的把握;又培養學生動嘴、動手、動腦的能力。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和學生自我識記的多種方式,加強學生對作者這類文學常識的識記和把握,很好的夯實了學生的基礎,為自主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石。
讓學生講述「黔之驢」的故事,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又鍛鍊了學生求異思維和口語表達的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運用現代的多媒體,便捷、生動的展示一些圖片,收到良好的效果。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這節課本人覺得似乎缺少了誦讀的聲音,語文的課堂,是否應該多一些朗讀的美妙聲音,讓朗朗的讀書聲充斥課堂的每一個角落讀中品,讀中悟,讀中求知,在朗讀中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從中得以進步。
篇四:黔之驢讀後感
《黔之驢》這篇文章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它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則。三戒包括《臨江之糜》、《黔之驢》和《永某氏之鼠》。柳宗元認為這三則寓言都可以讓人引以為戒,故稱「三戒」。學完這篇課文,我立刻想為文中的那隻驢打抱不平。我想這不是驢的錯。《三戒》序中還有一句話讓我更加氣憤:「出技以怒強」,意思是那楚自己的一點點本領來激怒比他強的對象。對此事件,我不能再袖手旁觀,一定要為那只可憐的驢講講公道。下面,讓我來一一道明我的觀點。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一開始就是那個好事的人的錯。如果不是他把驢運來並放到山下,沒準驢在以前的地方還能多活四五年呢!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驢難道不能叫嗎?人時不時還要高歌一曲呢,為何驢就不可鳴呢?這也不是驢的錯。
「稍近益狎,蕩倚衝冒,驢不勝怒,蹄之。」這更不是驢的錯了!老虎那樣對待驢,碰撞、靠近、衝擊、冒犯,驢當然會生氣了。有句話不是說嘛,「兔子急了還會咬人呢」,何況是比兔子大好幾百倍的驢呢?人家驢沒招你老虎沒惹你老虎,人家只想安安靜靜地過日子。而你老虎卻非招驢,驢踢老虎一下應該不算過分吧?可讓人氣憤的是「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驢只是踢老虎一下,老虎便把驢吃掉了!這未免太誇張了。所以,綜合以下條件與事實,我認為,此事件的發生,主謀是那個多事的人,從犯是那隻老虎。而驢呢?僅僅是一個可憐的受害者。它沒有錯!
再來看看那些教科書上是怎麼寫的吧!「這則寓言表現了老虎的機智勇敢和驢子的外強中乾。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要被貌似強大的東西所嚇倒,只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定能獲得勝利。」「文章寫虎,把虎的智勇凸現出來了。而寫驢,雖是『龐然大物』,但只會『鳴'』踢『,』技止此耳『。總共不過二十餘字,卻把黔驢的愚蠢與無能勾畫出來了。」「愚蠢」「無能」全是形容驢的,而「機智」「勇猛」卻是形容老虎的。這公平嗎?所以,當每次的考試題寫到這裡時,我總不忍心下筆,因為我不想把那樣難聽的字眼和一隻可憐的驢聯繫在一起。雖然我知道,蠢驢形象已經貫徹深入到每個人的心中,但是我還是想儘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來為驢打抱不平。唉……這真不是驢的錯啊!
篇五:黔之驢讀後感
最近學習了柳宗元的三戒,尤其對其中的《黔之驢》感觸頗深。
在《黔之驢》中,描述了一隻驢,被好事者用船運來放在了山下,虎看見了,覺得很強大,以為天神呢,於是從遠處觀望,一天,驢子叫了起來,虎很害怕,以為要吃自己呢,後來仔細觀察,覺得沒什麼能耐,於是就在驢子身邊轉悠開了,一天,虎惹了驢,驢子憤怒了就用蹄子踢虎,虎一看,也就這點本領了,於是就撲過去把驢給吃了。
看了後,覺得那驢子真是可憐啊!也難怪,在食物鏈中,驢子是食草動物,而老虎是食肉動物,為了大自然的均衡,驢子當然要做出犧牲了,況且驢子也吃了不少草嘛。
但驢子是否能夠避免殺機呢,那是肯定能的。它怎樣擺脫呢,我想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採取消極一點的策略,三十六計,走為上,逃得遠遠的,逃到一個沒有老虎,當然也不要有狼等兇殘的傢伙的地方,看來要找到這樣一方淨土確實有點難啊,不過努力找吧,可憐的驢子,不然會被老虎吃掉的;二是採取積極應戰的策略,哼,老虎啊,你不是想吃我嗎,為了不讓你吃,我要苦練武功,每天做它二千個「蹄之」的動作,把肌肉練的結結實實的,你一來,還沒等靠近我呢,我就把你踢的血肉模糊。
驢子啊,你這個外強中乾、虛有其表的傢伙,你被老虎吃掉了,我也傷心啊。因為由你的下場,我想到了我的將來,自然界裡的弱肉強食在高度文明的人類社會是一樣有所體現的,不是有一位偉人曾經說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嘛!
在現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環境中,我該怎麼辦呢?是繼續做黔之驢,等著老虎把我吃掉嗎;還是消極的逃避社會,去找陶淵明的世外桃園呢;還是頭懸梁,錐刺骨,苦練武功,準備將來有所作為呢?
我可不願做什麼黔之驢,想一想,將來一點能耐都沒有,幹啥啥不行,經常遭別人的白眼,多難受啊。那麼我逃,遠離這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可是陶老先生的世外桃園這麼多年了,也沒人能找到,看來逃是沒法逃了。現在只有下定決心,抓住分分秒秒的時間,多學點東西,準備將來有所作為了。
蒲松齡先生不是曾經寫過一副對聯嗎,「有志者,事競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相信自己,經過努力,我們一定不是「黔之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