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獨舞《雀之靈》觀後感
2023-08-03 08:42:03 1
《雀之靈》中那隻孤傲、冷峻,始終在遠離人間的淨土讓萬人抬頭仰望的神鳥不同,邰麗華創造的是一隻清麗、溫婉,總在不經意間為人們綻放無比的絢爛,然後又在剎那將一切歸於平淡的人間之鳥。
《雀之靈》觀後感一
驚豔、美麗、純潔都不能形容她舞蹈,絢麗,絕美、靈動也不能描述出她的一分美麗。《雀之靈》這個題目是多麼的恰當呀!是呀,她是在用她的靈魂從而舞出了另一個靈魂呀!
空曠、漆黑的舞臺上,一股光束打在了她的身上,那股光潔白如皎月,襯出了舞臺的清幽,襯出了她的清亮,猶如一朵潔白的蓮,在水面上仿佛就要盛開了似地。
音樂響起,她的手動起來了,做出了一個孔雀頭的形狀,也露出了她那清麗的側面,細碎的舞步,繁複的手勢,舞出了一位森林中的精靈,舞出了一朵潔白的蓮,舞出一隻孔雀的靈魂......
慢慢的,她慢下來了,她趴在地上,手靈巧的動著,左手指尖柔韌地蠕動,一陣一陣傳遞給右手的指尖,長指甲晶瑩閃耀美妙的悸動。
忽然她站起了身,提起了裙,長裙飛了起來!瑰麗的美呀!她如同一朵不停綻放的鮮花,不同顏色的燈光打在她的身上,所有的情感在交織中凝聚,又在凝聚中膨脹,最後在膨脹中爆發!整個舞臺成了她的天地,整個舞臺仿佛變成了那遙遠的森林。
漸漸地,慢了、緩了、頓了、停了、她的身體靜止了,而我卻分明看見,她的靈魂正在與山林中孔雀戲耍。
《雀之靈》觀後感二
舞臺上下了一個屏風,在屏風後,舞蹈家楊麗萍在表演著舞蹈「雀之靈」,在燈光照耀下,她的身影映照在銀幕上。
楊麗萍在舞臺上表演的動作惟妙惟肖,真的像一隻美麗的孔雀似的。我應該怎樣來形容她的舞蹈呢?假如我是一個朗頌家,我要用最優美的詩句與最洪亮的聲音來讚嘆她;假如我是一個歌唱家,我要用婉轉、悠揚的音韻來歌唱出她那華麗的舞姿;假如我是一個作家,我要用豐富多彩的文字來描寫她舞出的那充滿靈氣的孔雀的美麗。
然而,我什麼都不是,我只能默默地坐在臺下,為她這驚人的舞蹈藝術而鼓掌。優美的音樂,柔軟的雙手,生動形象的動作與輕捷的腳步,都徹徹底底地將她那驚人的實力給出賣了,她幾乎達到了忘我的境界,仿佛自己就是孔雀。漸漸地簾幕落了下來,她表演得出神入化,背後的潺潺流水聲,一隻美麗的孔雀正在尋找著食物,時不時整理整理它那鮮豔的羽毛,使人心曠神怡,如身臨其境。她那柔軟的腰枝,輕盈的身體,細細地刻畫出了這隻高貴的孔雀。瞬時間,她的動作慢了下來,孔雀漸漸停下了腳步,又成了一個令人耐人尋味的孔雀「雕像」。
楊麗萍那生動精彩的表演,使人回味無窮,讓人永遠也無法忘記,一句話,真是一隻唯美、高貴的孔雀啊!
《雀之靈》觀後感三
湖北武漢,1989年的邰麗華只是一個走在城市街頭的清秀的小女孩,也是流連在陳舊教室中讀書的一個聰明的中學生,普通到沒有人會特別注意她。只有當她用美麗的手語向你傳達信息時,你才會知道這是一個聾啞姑娘。然而,就是這個普通的聾啞姑娘,此時稚嫩而又堅強的靈魂深處,正纏繞著一種逐漸升騰的希望和憧憬。
她喜愛舞蹈,15歲的她已經有近10年的業餘舞蹈經歷。舞蹈,對於她來說,是兒時的嬉戲,是精神的寄託,是感受這個世界的特定方式,更是重新定位人生的砝碼。就在明天,她將要第一次正式接受專業的舞蹈訓練。武漢市歌舞團一位姓趙的女老師在看到她是個可造之才的同時,又覺得無法有效地進行交流勢必成為訓練過程中最大的阻礙。因此,只答應先試驗一段時間看看這個女孩的領悟能力再說。但邰麗華知道,在自己未來的人生中,在自己喜愛的舞蹈藝術中,只要前面有路,不管路上有多少荊棘和險灘,她都要堅強地踏過去。
武漢歌舞團的排練廳裡,鏡子、把杆兒、木地板,當然還有不需要音樂的邰麗華。趙老師考驗這個新學生的第一個舞就是《雀之靈》。毫無疑問,對於沒有專業基礎的邰麗華來說,這幾乎是一個天塹。擦腿不到位,提腿不準確,手位不協調——在趙老師看來,她的關於舞蹈的一切似乎都不能令人滿意,儘管邰麗華額頭上已是汗涔涔的了。最後,趙老師乾脆就把柔弱的小姑娘一個人扔在了排練室,自己拂袖而去。
空蕩蕩的排練室、微微的喘息聲、巨大的鏡子裡嬌小玲瓏的身影。或許她並沒有想到這是老師對她的另一種考驗,但不管怎樣,一切困難在她眼裡都是正常的,外面世界再大的驚濤駭浪在她心中都只是一汪靜水,無法阻止她繼續舞蹈。
此後的半個月,她將自己變成了一隻旋轉的陀螺,24小時中除了吃飯和睡覺,其他時間都是在舞蹈。開始的時候她只能原地轉幾個圈,半個月以後就轉到二三百圈。她只用半個月的時間就讓趙老師對她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
音樂是舞蹈的天然催化劑,正是靠著音樂的刺激,舞蹈家們才能將自己所有對音樂的感受表現為軀體的流動。一曲《雀之靈》有多少節拍,她沒有仔細計算過,但是我算過,七百個左右,對於處在無聲世界裡的邰麗華來說,要想讓舞蹈和這七百多個節拍完全合上,惟一的方法就是記憶、重複、再記憶、再重複。重複到最後的時候,她的心裡已經有了一支永遠隨時為她響起的樂隊。
湖北宜昌。直到5歲,邰麗華才知道自己的世界與真實的世界隔著一堵無聲的高牆。其他同齡人可以用「聽聲辨人」做遊戲,而她只能用淚水化解這種無助與尷尬;別人可以升入正常的小學,而她則只能在聾啞學校就讀,將自己深鎖在一片孤寂的世界裡。她的一生如果因此而沉淪,我們自然就失去了一個美麗而溫暖的故事。於是,她給我敲來一串字符:是一次律動課拯救了我。
聾啞學校的律動課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振顫感受到節奏的變化。當老師將響鼓在木地板上咚咚地敲響,一種自然的有節奏的振動剎那間傳遍邰麗華的全身,她將整個身體匍匐在地板上,深深地投入到那充滿幸福的律動之中。她激動,她興奮,眸子閃亮,小臉通紅,她感覺到這個世界如此美麗,她向老師表示:我——喜——歡。
從此,邰麗華愛上了舞蹈,她盡情地投入到了一個新奇而充滿感召力的世界。她用自己的心去伴奏,她對世界充滿了感恩,她覺得自己已經註定一生都要用身體的舞蹈和心中的音樂去膜拜生命。
舞蹈讓邰麗華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她想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和他們一樣地體驗這個世界的豐富多彩。由於宜昌的聾啞學校沒有中學,她決定到武漢去繼續上學。父母的憐愛和心疼沒有擋住她前行的步伐,13歲的她隻身到武漢上學,學習和正常人一樣搭公車、買東西、和正常人交流。她真切地感到自己在一點一滴地成長,當她第一次從武漢返回宜昌,遠遠地看到家門時,她知道,自己不但已經成為一個大人,而且成為了一個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