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讀後感
2023-08-02 18:42:52 1
篇一:《中庸》讀後感
做生意,是為了求利,求利就很難做到不報怨。進貨求人家優惠,人家不優惠,抱怨了;賣貨求人家買,人家不買了,抱怨了……有怨,心氣就不順,心氣不順,做事也很難順遂。因此,我們要時常修心養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麼如何修身養性以無怨呢?首先我們要找到產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個字:求。因為有「求」而不得才會生怨。求天保佐不順遂,求人施助不順遂,便產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說,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說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處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別人,這樣便無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於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能正己則無怨。
在其位謀其職,則無怨。人最大的怨來自於自身所處地位和環境。人們總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則怨氣常生。常言道,人比人氣死人,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於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生平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願者,怨也。君子無願,故自在自得。
其三,失敗導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抱怨解決不了問題和困難,要解決問題和困難必須「反求諸其身」,要反省、總結失敗的原因,然後再接再勵。所以孔子說: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意思是說沒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夠大不夠近。這裡也有一個「求」字,求自己也會有怨生,怨自己太笨。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態,反省認識自己的不足,然後彌補不足再接再勵,不怨天不尤人。
篇二:中庸讀後感
我很喜歡看「平衡木」比賽,因為在如此狹窄的木板上運動員不但能穩如泰山,而且還能做出優美高難的體操動作,用人體線條勾勒出一副副動感的藝術畫面。她們的每一跳,每一次轉身,所使用的力量真可謂恰到好處。因為無論是力量偏大還是不足,都會從平衡木上掉下來。所以平衡木的魅力充分體現了「恰到好處才是真!」
讀過《中庸》一書,對於恰到好處的真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子曰「過猶不及。」就是無論是「過分」還是「不足」都是錯誤的。仔細觀察,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無論是人生軌跡還是心靈的成長曆程,無一例外地都圍繞著中庸之道在運行。
就拿香港回歸來說,中央政府並沒有強硬地要求香港必須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而是採用了「一國兩制」。這一舉措,舉世無雙,因而香港回歸順利,發展平穩。「一國兩制」符合中庸之道,充分展示了中國領導人的政治遠見和智慧。
我再舉一個反面例子,現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機」,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國的超前消費方式實在過頭;其二是美國的金融界和房地產商人的過分貪婪;其三是美國的監管力度不夠。既有過分也有不足,總之離中道太遠,所以金融危機的爆發,簡單地說就是偏離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離了中道。比如有時候擴展量偏多,難度偏大,這都會影響教學效果,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再比如跟學生溝通不夠,或者溝通方式過於簡單,這就無法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心靈。
中國古人已經給我們提供了極其深刻的「中庸」智慧,我們應充分地利用它,完善我們的工作,完善我們的生命。
篇三:中庸讀後感
中庸有三層含義,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社會情況總是在不斷地變化的,就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講,我們需要實事求是,無論做什麼事都需要根據現實狀況,實事求是的調整自己的計劃和目標。這樣講來,要保持中庸,做到不變更自己的主張和目標,似乎有點難,然而我們依然會追求中庸,因為我們需要有一個持之以恆的目標,人生有時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子路曾經問什麼是強,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至死不變,強哉矯!」孔子認為能夠做到中庸是強大的,一個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隨波逐流,堅定自己的信念,堅定自己的原則。只有自己心中有一個強大的目標,做到不偏不倚,這樣才是真正的強大。就像在戰爭中,反抗不一定是強,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潛伏》裡面說的「有一種勝利叫做撤退,有一種失敗叫做佔領」。
在中庸中講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因為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 一個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從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能過喜過憂,不能過怒過哀。七情六慾本來是人的正常反應,但不能反應過頭。無論在什麼場合,如果都將這些情緒表現到「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過分,也無不足,不管遇到了什麼狀況,都能夠保持一種淡定的態度,保持一種從容不迫的情懷,那麼就做到了中庸。做到中正平和似乎有利於自己的成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在孔子看來,中庸是很難實現的,然而,中庸為什麼很難實行和彰顯呢?孔子說:「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在現今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隨波逐流,肆意妄為,沒有原則,沒有持之以恆的目標,越來越少的人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平和。我們需要多注重提升自己的內在涵養,學習中庸思想中的優秀部分。雖然中庸很難實行,但是也不是不可實行的,「君子之道,闢如行遠必自邇,闢如登高必自卑」。要實行中庸之道,也需要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
篇四:中庸讀後感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是子思所作。《中庸》在宋代的時候被朱熹從《禮記》中抽出來,和《論語》、《孟子》、《大學》合稱為「四書」,成為儒家推崇的必讀書目,可見它們作為儒家經典的組成部分價值獨特,影響深遠。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毛澤東同志盛讚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對人類的重大貢獻。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以中庸之道處世,能調和各方面的關係。中庸講的是人之根本,強調做人的藝術和做事的方法。如何讓各種各樣的人去掉差異而只取共同,即讓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關鍵要在無我的前提下講究情景真理。例如,用極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對權威觀點的挑戰,既達到了陳述自己觀點的目的,同時又將對人的尊重推向極致,使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易於接受。孔子面對弟子的過人或不及之處,能正確的對待,並不一味發揚長處,而正是忠於「不偏不倚」。面對才華橫溢,不放棄收斂鋒芒;面對勇敢,不放棄畏懼;面對矜莊,不放棄隨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為聖人,就在於此。
中庸帶給我更多的,就是「和」。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達到最好的狀態,這就是「和」。生活中,面對過失,不過分埋怨別人,也不過分自責;面對榮譽,不過分張揚,也不過分低調;面對困難,不過分躊躇,也不過分淡定。萬事適中,達到「和諧」的境界,這樣天地萬物會各安其位,正常運行。這是一種大智慧。 我們常說對人要一視同仁,不嫌貧愛富,不勢利偏見,這就是「中」;原則不變,公道人心不變,這就是「庸」。對自己來說做事能夠不偏不倚就是「中」;保持一顆平常心就是「庸」。
以中庸之道教學,能更好地發揮老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來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過急,難免會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中不偏,庸不易。」語文教學的「中」就是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語文能力,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庸」就是以平常心對待語文,把語文學習當作生活的常態,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成為一個內心充盈的人,從而真實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 恪守語文教學的中庸之道就是堅守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點,腳踏實地地走緊密聯繫生活、注重人文素養提高和語言能力訓練的大語文之路。
構建和諧社會是當今人們的普遍祈求,而和諧社會正是中庸思想「致中和」的體現。現在人們在物質的侵蝕下,在多種價值觀的影響下,容易行為失據,離中庸漸遠,以致於常常心理失衡,痛苦絕望。所以保持平常心,把心擺正,回到中庸上來,何嘗不是消除煩惱,贏得快樂的一種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