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孫蒲遠的美麗的教育有感
2023-08-02 19:48:13 3
篇一:讀孫蒲遠的美麗的教育有感
近日拜讀了孫蒲遠老師的《美麗的教育》,感受很深。
都說:班主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主任。誠如孫蒲遠老師所說:「班主任在小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學生對自己的班主任簡直到了崇拜的程度。班主任提倡的東西將會釀成這個班的班風,班主任的好惡將會成為這個班學生的是非標準,班主任的要求將會形成這個班學生的習慣,班主任常說的話將會成為這個班學生的座右銘,班主任的言談舉止對學生性格氣質的形成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孫蒲遠老師根據43年教學生涯中的一個個小事例,譜寫了一部飽含深情的教師手記,刻畫出令人動容的師生情深,展現了愛對於教育的力量。
其中在「老師的忌語有哪些?」這一章節,我學到了:
當學生給集體丟了榮譽時,說他:「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一馬勺壞一鍋湯。」「你是害群之馬!」「你是個禍害。」「這個班有你算倒黴了。」考試成績不好,回答不出提問,比如:你真笨!這樣的話會不自覺地說出來。常掛在班主任嘴邊的話應該是:「老師相信你是個好孩子」、「只要用心學,你可以學會」、「你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你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犯錯誤是難免的,有錯就改是好孩子」、「有毅力的孩子長大後有出息」、「你有這樣的想法真讓老師感到高興」、「你能主動承認錯誤我很感動」、「你能想著集體、想著別人,真值得大家學習」、「你的觀點很有創造性」 總之,班主任的話應該對學生充滿信任和尊重。
讀了這本書,讓我受到了美的教育!
篇二:讀孫蒲遠的美麗的教育有感 周妍
無意間看孫蒲遠老師寫的《美麗的教育》___獻給年輕的班主任一書。這本書不但適合年輕的班主任看,也適合所有的教師看,但與其他教育書籍不同的是,書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個栩栩如生而紛繁多樣的師生現實生活,與我們的教育實踐更為貼近,看來感觸更深。
讀完整本書,讓我感受到孫蒲遠老師的平和心態。《美麗的教育》中的美麗,它不是指花枝招展,光彩奪目。樸實無華,潤物無聲才是持久永恆的美。淡淡的,從容的,心平氣和的,就是一種美麗的心情。一個老師只有先成為擁有平和心態的人才能成為好教師,因為這樣的教師心中才能真正寫下「愛」字。孫蒲遠老師就是這樣一個脫離了浮華的愛的大師。她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從心靈深處理解和關愛兒童,面時生理機能有障礙的學生,學習特別吃力的學生,單親家庭的學生,她給了他們更多的愛,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了自己是孫老師的小天使。試想:一個急功近利,心氣浮躁的教師怎能做到這樣循循善誘,孜孜不倦呢?孫老師書中的諸多案例都是懷著一種安安靜靜的心情完成的,不氣不惱,不溫不火,就連她寫的每一個文字也都流淌著靜謐的氣息。只有心態平和的人才能寫出如此寧靜的文字。
工作中的競爭壓力,生活中的鎖事煩惱也曾讓我帶著一臉灰沉的心情走進教室。孩子天真爛漫的陽光笑臉沒有引起我的審美興趣,相反,我的目光越發顯得狹隘,看到的都是孩子們的缺點:怎麼那麼愛吵鬧?一點兒也不遵守紀律;反應真慢,連這麼簡單的題也做不了;專門欺負弱同學……一連串的糟糕塞滿了我的眼球。於是,批評孩子和埋怨別人成了我處理問題的主要方式。後果可想而知,不僅教育效果微乎其微,我的工作情緒也陷入了可怕的惡性循環。在工作中不能發現快樂,創造快樂!其實,只要稍稍改變一下自己的思維,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在工作中不要急於求成,一切都以一種自然的,平和的心境面對,那麼局面就可能完全不一樣了這樣,你才會享受到教育工作的美麗,你才會發現美麗原來是藏在平和的心態中。
《美麗的教育》使我明白了許多,教師的魅力來自人格,而人格魅力的體現在於時時處處保持平和的心態。只要不停地讀書,不斷提升精神境界,有了人的修養,才有資本做好一個教師。
篇三:讀孫蒲遠的美麗的教育有感
在班主任培訓班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聆聽優秀教師精彩生動的講說,從中受到啟發和觸動;另一方面是自己學習,閱讀書籍,從中自己慢慢體會和感悟,獲得豐富的心靈養料。這次學習我們共發了三本書,這三本書對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都有所幫助,其中我最感興趣的也是最貼近我們小學教師的就是孫蒲遠老師的《美麗的教育》。
這本書共分為8章,內容包羅萬象:涉及班級管理,學生教育,家校合作,教師發展等,有100多篇短文。仿佛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點點滴滴。看了孫老師的書,你會情不自禁的對書中調皮而又可愛的孩子露出笑臉,更對孫老師的教育方法折服。 孫老師教育學生的根本就是愛學生,理解學生。她說:老師愛學生主要是對學生誠心誠意的「關注」。你要細心發現他的閃光點,認可他的努力,鼓勵他的點點滴滴的進步,理解他的苦衷和需求,關心她的生活和學習,幫助她解決生活和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充分發揮他的特長,讓每個學生都能抬起頭來走路。而善於發現優點和利用學生的優點會使自己的工作變得輕鬆,也會逐漸體會工作的快樂。孫老師在用自己的心經營著自己的事業,因而她的學生也愛她,享受她的教育,師生心靈交融教育效果自然顯著。有人說孫蒲遠老師可以稱之為小學教育的大師。而讓人佩服的是這位大師不是一個受苦受難的形象,而是一個終身快樂的形象。這讓我不禁開始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反思。
我的教師工作已經有7年了,日出而作,日落不息,工作也是盡心盡力的,但似乎很少感受到孫蒲遠老師所說的教育也可以是美麗的,教師工作是快樂和幸福的。更多的感受是疲憊的,忙碌的,像上滿發條的鐘每天都在緊緊張張中度過。我沒想過,枯燥無味,千篇一律的工作中也能有那麼多的快樂。很多老師也在兢兢業業的工作,但感受多是發自自身的,很少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眼裡只關注學生的缺點:誰沒寫作業,誰違反了紀律,誰又扣了分……整天為了這些事而兇神惡煞,因而很多快樂我們無法體會到。教育就像農業,是需要假以時日,耐心等待的,看著學生在自己的精心培養下,逐漸茁壯成長起來,自卑者自尊,失敗者自強,落後者上進,那個過程才是最是快樂的。而有些老師太注重結果,太想完美的收穫。於是嚴苛學生,有時恨不違背規律,想要拔苗助長。學生覺得苦,老是覺得累。同樣的工作,同樣的辛勞,因為方法的不同,我們所獲得的教育效果也就不同。從這本書中我可以體會到孫老師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她微笑著面對學生,用智慧解決問題。因而她擁有快樂的工作和自信,勇敢,樂觀的學生。
在體會著孫老師的工作方式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孫老師有一顆寬容的心。因為她深愛著學生,所以她能理解學生寬容學生。在孫老師所教的一年級的班裡,上課的時候如果有學生控制不住也可以上廁所,他沒有嚴厲的訓斥。如過去的時間長了沒回來,孫老師會讓另一個學生帶著手紙去廁所,看看是不是那位同學遇到了什麼困難?這是我所沒有想到的,我總認為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下,是不能犯什麼錯誤的,如果犯了錯誤,或不按要求去做,那就是自己教育的失敗。所以我總是以一種挑剔的眼光去審視學生,總關注學生的缺點和錯誤。而把優點當作理所當然。
想一想,人都沒有完美的,何況還是一個孩子。若在我的教育下,孩子失去了天真,不再頑皮,失去了孩子所特有的天性,那麼這才真正稱之為教育的失敗。而在孫老師的心目中,孩子就是孩子,是可以犯錯誤的。是可以被原諒的。她的慈眉善目,笑容可掬,是從心靈深處對孩子的理解和關愛。她在把學生當作人來教育,而不是當作機器來培養。所以孫老師的學生從沒有見到老師時有老鼠見貓的感覺。他們都願意為在老師身邊和老師親近,與老師交談,把自己所有知道的事情與老師分享。因為他們喜歡這樣對他們寬容的老師。所以我從中體會到若真想成為學生的良師,就必須讓學生從心理去接受你。而讓學生接受你,在有些事情的處理上就要向孫老師那樣放下老師高高在上的姿態,真心對待學生,學會寬容,學會理解。
篇四:讀孫蒲遠的美麗的教育有感
《美麗的教育》是 孫蒲遠老師融43年的心血與智慧於一爐的一本傑作,它譜寫著栩栩如生的兒童生活,展現著愛的力量,是一部生動形象的學生心理學和教育學,也是新的教育詩篇。
孫蒲遠 老師是愛的大師,是脫離了浮華的愛的大師。如今,孫蒲遠老師已是桃李滿天下,她的學生不乏功成名就者,然而孫蒲遠老師樸實依舊,天真依舊,美麗依舊。她總是說:「我只是一個班主任,我覺得頭頂上的陽光最燦爛,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讀了《美麗的教育》,我增長了對待學生的經驗,尤其是對待那些「一無是處」的孩子,應當讓他們接受愛的教育,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愛,感受到班級的愛。誠然,在這畢業之際,我也和孫蒲遠老師感覺一樣,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班上有一個男孩子叫劉某,他身上的缺點有很多:作業經常不寫,上副課也不遵守紀律,小隊評比時,經常因為他給小隊減紅旗數量,課間活動也經常因為他違犯校規給班級扣分,在同學眼裡他簡直就是「一無是處」,而我也似乎「疏遠」了他。
那是一個周一的中午,我在班裡上午讀,發現劉某沒來上學。在我疑惑時,一個老人氣喘籲籲的站在教室門口,招手叫我,她是劉某的姥姥。經過姥姥的講述,原來劉某偷偷拿了姥姥這個月僅有的三百元錢生活費,而且已在這短短的一個星期花了個精光。姥姥發現後沒辦法只好把他鎖在家裡來學校找我。當時我也吃了一驚,雖然他是有些壞習慣,但拿這麼多錢還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姥姥哭著又向我講述了劉某的家庭情況。在他還很小的時候父親就不幸去世了,年輕的母親在姥姥的勸說下,把他留在姥姥家又改嫁他鄉,可以說劉某從小就是跟著姥姥長大的。現在已年近七十的姥姥,還在為他每天的上學起早貪黑,忙裡忙外,而劉某見媽媽也只能是一年有數的幾次,面對這樣可愛的孩子,面對這樣不幸的遭遇,我的心中不禁生出幾絲難言的痛楚。
隨即我便和姥姥一塊回到家裡,和劉某聊了起來。當我問起他錢的事時,他哭了,哭得很傷心。他說:「同學們都不願意和我玩,因為我學習不好,他們又嫌我窮,沒有爸爸。所以—— 」「所以你就想拿姥姥的錢來請同學們玩,請同學們吃,對吧?」我接著他的話說。他點了點頭,臉上刻滿了慚愧和無耐。孩子有一顆虛榮的心,他拿這麼多錢就是想在同學們面前「闊一闊」,就是想讓同學們不小看他。我的心為之一振,心裡有一種自責也有一種衝動,我要做劉某媽媽式的老師,讓他從我這裡感受到溫暖,從集體感受到關心。
難道他就真的「一無是處」嗎?正是同學們對他這一偏頗的看法,讓他失去了信心。我必須為他重新找回自信,雖然他的閃光點必須用「顯微鏡」來千方百計地找。那周四我為他開一個班會,主題就是「我眼中的劉某」。在班會上,讓全班同學為劉某找優點,而且要記錄下來。同學們搜索了自己的大腦記憶,紛紛都說了起來,記錄下來共有十條之多。後來我說:「咱們要兩個星期為劉某找一次優點」。我這樣做一是讓劉某能繼續努力,爭取下一回找到更多優點,二是讓大家都關注他,隨時發現他的進步。長期這樣下去,劉某又回到了同學們的身邊,課上他積極回答問題,已不再是搗亂的孩子;課下他遵守紀律,為他們小隊贏得了紅旗;運動會上他堅持跑完八百米,為班爭得了榮譽。劉某找回了自信,也為我自己的教育增添了自信。
正是讀了《美麗的教育》,受到孫老師的啟迪,我才深刻的明白,只有用你的愛去撫慰學生,尤其是那些「一無是處」的學生,他們才能在天空飛得更高。所以有這樣一首歌獻給所有像孫蒲遠老師一樣的班主任們:假如孩子是鳥,你就是天空;假如孩子是魚,你就是大海;假如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
篇五:讀孫蒲遠的美麗的教育有感 齊莉娟
笛卡兒曾經說過:「 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的確如此,當我捧起著名教育專家、特級教師孫蒲遠老師寫的《美麗的教育》一書時,仿佛和藹可親的孫老師就笑容滿面地站在我面前,耐心的為我講解教學中的困惑,與我促膝長談。
孫蒲遠老師融43 年的心血與智慧於一爐,譜寫著栩栩如生而又紛繁多樣的兒童生活,展現著愛的力量,教育因愛而美麗。
愛是關注:
很多時候,很多教師都懂得應該愛孩子,可是怎樣去愛,為什麼去愛?孫老師在「 愛學生」 是什麼意思一文中說道:老師愛學生主要是對學生誠心誠意的「 關注」 。你要細心的發現他的閃光點,認可他的努力,鼓勵他點點滴滴的進步,理解他的苦衷與需求,關心他的生活與學習,幫助他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充分發揮他的特長。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這樣的語言是樸實的,這樣的愛是具體的,所以學生能夠感受到孫老師的愛,學生能夠被這樣的愛點燃希望,積極向上。
愛是尊重:
尊重是人的高層次的心理需要。從小被人尊重的人,有很強的自尊心、自信心,容易形成完善的人格。而我們不管作為教師還是家長,一味的希望孩子能聽我們成年人的話,常常忽視孩子的需要,不考慮孩子在想什麼,不體諒孩子的處境,不顧及孩子的自尊心,不了解孩子的苦惱和心理障礙,只憑著我們想像的情況去教育孩子。一旦孩子的行為出乎我們的預料,或者孩子沒有按我們的要求去做,我們就可能對孩子不滿意,甚至批評或採用其他方法來懲罰。孫蒲遠老師告訴我們「 懲罰是教育失敗的根源」 ,懲罰的結果讓學習吃力的孩子更加自卑,讓常常出現問題的孩子更加自暴自棄,讓本來就頑皮的孩子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讓這樣的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樂。那麼,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不許批評嗎?不是!沒有批評就等於放縱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是批評的時候,一定要講清其危害,實在告訴孩子這樣做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對別人、對自己、對集體有什麼不好。
愛是寬容:
寬容不同於縱容。寬容的前提是理解。教育家陶行之曾說過:要想做孩子的老師,你首先要變成孩子。如果你三十歲,你不可能要求孩子也三十歲,你也曾經有過自己的八歲或者十三歲,所以我們只有「變成孩子」,才能懂得孩子,教育孩子。也曾讀過這樣一篇短文,寺廟裡的老師父看到牆腳的小凳,猜到小和尚在天黑無聊時偷溜出去玩耍,搬走小凳蹲在牆腳,小和尚踩著師父的背翻過牆,惶恐不安,師父拍拍塵土說:「天涼,多加件衣服。」從此小和尚再也沒有翻牆出去。淘氣是孩子的特點,是正常現象,犯錯誤是難免的,你不可能限制他,你要從他的淘氣中找尋身上閃光的地方,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淘氣,這時我們的工作就會變得主動和輕鬆起來,甚至還可以從中得到很大樂趣。當然,老師對學生的寬容不是對學生無原則的遷就和讓步,他是以學生認識錯誤為前提的。對已經認識到錯誤的孩子的寬容是啟發孩子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孫蒲遠老師教給我們很多寬容的方法,給膽小而又出錯的孩子一句安慰;給知道自己錯了的孩子臺階下,用顯微鏡找淘氣包優點,給矯情的學生一個存在的空間,包容學生進步過程中的反覆……
仔細讀《美麗的教育—— 寫給年輕的班主任》一書,發現孫蒲遠老師在建設班級體方面的主要經驗有兩條:
首先,引導學生及家長特別注意欣賞和學習同學身上的優點,這幾乎成了孫老師的第一法寶。她說:「老師在班上常說什麼,常做什麼,對集體輿論起著導向作用。你常常看到同學們的長處,常常強化這些地方,同學們的情緒就會是愉快和穩重的。」人人都喜歡聽好話,沒有一個人願意整天被包圍在批評與指責中。於是,我試著觀察學生各方面的閃光點,一但發現優點,就以各種表揚的方式有書面的,口頭的;個別的,集體的等等,從而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學生對班主任有了好感,老師所說的話就更有分量了做起工作來就變得事半功倍了。正如孫老師說的:「老師對他的充分肯定,往往可以激勵他向更高的層次邁進;老師的一次賞識,也許就能引起他創造的源泉;老師的一句鼓勵,足可以喚起他抬起頭走路的自尊;老師的一句讚揚,說不定就點燃了他內心要求上進的火花。」因為這樣做,容易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能夠創設和諧寬鬆的課堂氛圍,有利於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有利於後進生的轉變。
其次,要培養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習慣,努力形成明辨是非知錯就改的班風。孫老師在講到有關批評學生的話題時說:「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不批評嗎?不是!沒有批評就等於放縱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是批評的時候,一定要講清其要害,是在告訴孩子這樣做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對別人、對自己、對集體有什麼不好。」孩子在犯錯誤中長大的,但這並不等於錯誤無所謂。能否認清是非對錯,是能否成長進步的關鍵。很多時候,我們一看到學生違規就氣不打一處來,批評了再說。其實這是很不明智的做法,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每次違規的背後肯定有一個理由,而班主任在下結論之前應該了解這個「理由」。老師可以將自己對某件事情的感受說給學生聽,用以感化學生。
當然,擁有好的教學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教師們常常讓自己的學生學會好的學習方法,同樣道理,教師也應該有自己的一套切實有效的教學方式:對學生使用恰當的方法反而會得到良好的效果,美其名曰:只可智取,不可硬拼。
書中孫老師還提出讓孩子在「 爭吵打鬥」 中學習。我們的常遇到這類事情,幾個孩子剛才還一塊玩得好好的,可一會兒就吵鬧甚至打鬥起來。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孩子之間的爭吵打鬥是他們在自己的「 小社會群體」 中學習與人交往、學習如何做人的一種重要方式。 因為學齡前兒童的思維發展水平還處於「 自我中心」 階段,這時孩子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也不能認同和接納他人的意見。實際上,孩子的爭吵打鬥的特點是吵完打完就沒事了,很快又會高興地在一塊玩耍起來。那麼,家長對於孩子之間爭吵打鬥採取何種態度來解決他們的矛盾就顯得十分重要。如果孩子之間發生了爭吵打鬥,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如果吵打得不可開交,只要不出現危險或傷害,家長就不要單純去阻止,而要先讓孩子平心靜氣地安定下來,再讓他們各自講出自己的理由,引導自己的孩子設身處地去理解對方的理由,最終達成相互諒解。
讀完《美麗的教育——寫給年輕的班主任》一書,我受益匪淺。這是一本通俗易懂,卻又包含深刻教育內涵的班主任教科書,正如孫老師在後記中寫的「學生的進步是我最大的幸福。當我看到膽子小的孩子變得開朗了,攻擊性強的孩子變得文質彬彬了,不愛學習的孩子知道主動寫作業了,情感淡漠的孩子變熱情了……都會從內心產生由衷的喜悅。」老師愛學生,學生感到幸福,老師也會感到幸福;同樣,老師也得到了學生最真摯的愛。這就是所有班主任的幸福,這樣的教育也是最為美麗的教育。
孫老師的教育經驗是教育界的法寶,是值得我們做老師特別是班主任學習的。它指導我們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提高個人的教育素養;教會班主任如何建立教師的威信,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教會老師如何「 愛學生」 ,如何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愛;如何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善於表揚學生、尊重學生……
孫老師的教育心德,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