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電影小兵張嘎(革命年代兒童的成長曆程)
2023-07-05 13:15:57 1
□ 謝奕俐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中國語言文化學院
摘要:縱觀兒童電影的發展,兒童成長的歷程始終是亙古不變的主題與重要表現方向。兒童電影好似一面鏡子,反映著不同年代兒童的成長軌跡,而這些軌跡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小兵張嘎》是1963年由崔嵬、歐陽紅櫻聯合執導的革命歷史題材兒童電影,「十七年」兒童電影主要呈現為讚美新中國兒童幸福的生活以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的「社會主義新少年」敘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本文以電影《小兵張嘎》為例,以他成長的不同階段展開敘述,淺析革命年代兒童的成長曆程。
這部電影以張嘎為革命年代兒童的代表,為我們展現其成長的不同階段,生動形象地為我們再現那個年代戰地兒童的群像。影片緊密依託兒童本身,頗富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的範式和色彩,贏得觀眾的喜愛。電影的主人公張嘎,人如其名,是一個十分「嘎氣」的孩子,他天性頑皮淘氣,但又勇敢機智,年紀小小就與日偽軍周旋,最終幫助八路軍戰勝日寇,立下大功,成長蛻變為「革命小英雄」。本文將從張嘎成長的起點、成長的轉折、成長的蛻變三個階段展開敘述。
一、革命背景的薰陶:成長的起點
《小兵張嘎》以抗日戰爭為大背景,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革命根據地——白洋澱為故事發生的地點展開敘述。
主人公張嘎是一個13歲的小男孩。電影開篇,美麗的白洋澱映入眼帘,清波吟唱,葦白荷香,少年張嘎划槳向蘆葦蕩的遠方駛去,極具詩意的畫面留白長鏡頭,直接明了地為我們展現那個年代的風景風貌。雖然年代久遠,拍攝設備有限,黑白的畫面依舊可以讓觀眾感受到那個年代清麗自然的獨特魅力以及兒童自由自在嬉戲玩鬧的無限美好。「遊戲是孩子認識生活的重要途徑,是兒童最正當最正常的行為,喜歡遊戲是孩子的天性,遊戲是孩子們的開心果。」兒童主人公張嘎本該在這樣的環境裡無憂無慮的成長,閒來無事河裡抓魚,爬樹嬉戲,開心自由的生活。
但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無憂無慮的成長是一種奢侈。兒童的肉體和心靈往往遭受革命戰爭的創傷,現實圖景讓他們稚嫩的心靈過早地成熟起來,常常用成人才具有的自制力壓抑著兒童身上的天性。這一點在張嘎身上完美體現,影片中原本對革命一無所知的的嘎子,在奶奶幫助八路軍的行為和言語的薰陶下,建立起比普通孩子更早的革命是非觀。他每天爬樹放哨,為八路軍老鍾叔打掩護,聽其講抗戰故事,讓他初步對革命產生了朦朧嚮往。雖然他天性依舊是頑皮不馴、天真可愛、十分「嘎氣」,但實際上革命的大環境已經潛移默化改變他成長的軌跡,耳濡目染使得他覺得抗日革命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渴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拿槍殺敵,保家衛國,而這些都是和平年代的孩子所不會有的志向和目標。
因此,嘎子從小受到革命大背景的薰陶,是其成長為「革命小英雄」的開端。
二、苦難童年的驅使:成長的轉折
張嘎是戰亂年代的可憐孩子,他的父親早就被敵人打死,母親也很早病逝,他與奶奶相依為命。奶奶十分寵愛他,造就其頑皮、率直、好動的個性。在一次敵人的突襲中,嘎子親眼目睹奶奶為了保護八路軍而被日寇殺害,他敬愛的老鍾叔也被帶走。他一邊哭著喊奶奶,一邊緊緊咬著自己的手背,雙目瞪視日寇離去的方向。這個細節描寫將嘎子失去奶奶後的悲痛欲絕以及對於日寇猖狂行為的無比痛恨表現得淋漓盡致。至此,嘎子產生強烈的復仇心理,這是他正式踏上革命的第一個轉折性事件,痛苦的童年使他被迫成長為「小大人」。
對於他去尋找革命部隊為奶奶復仇和營救老鍾叔的片段,影片進行濃墨重彩的描寫。嘎子把行囊舉在頭頂渡河,深怕其被弄溼;嘎子的鞋都走得破爛,腳趾頭都露出來,仍不停歇,繼續努力前行;嘎子誤認羅金寶為漢奸,將其捉弄等等。他獨自上路,困難重重,心中那一股「犟」氣,使他永不放棄,生動地詮釋了他對於革命的嚮往,這與開始的耳濡目染相比,更是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彰顯轉折性事件對其內心的衝擊之大,充分展現出革命年代兒童所獨有的成長經歷。
此外,嘎子選擇加入八路軍為奶奶復仇,不僅僅是他個體層面的選擇,而是可以上升到以他為代表的革命時代兒童,所作出的具有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的政治選擇。影片中張嘎在找到部隊後激動地抽泣,究其原因:其一,他將部隊看作自己的家,他終於不是孤單一人;其二,自己終於可以成為八路軍的一員,報仇雪恨,保家衛國。這可以看作他成長過程中的第二個重要性轉折事件,雖表現形式上有所誇張化和模式化,但充分展現那個年代的兒童進一步成長為「革命小英雄」的陽剛之氣與壯美之感,表現其內心對於革命的無限嚮往與追求已不再是朦朧之感,而是有了具體的選擇和實施方式。
三、真實抗爭的鑄就:成長的蛻變
「新獨立的民族或『民族國家』的典型特徵便是帶著鬥爭、解放和犧牲主題(主旋律)的民族認同的『英雄』想像。」建國初期的兒童作家們大多經歷過戰爭的崢嶸歲月,他們通過回憶、想像、虛構等方式,將中國革命史上一幕幕充滿英雄主義色彩和艱苦奮鬥精神的生動文本演繹在電影裡。《小兵張嘎》也不例外,在主人公張嘎成長的過程中,終將其塑造成「革命小英雄」,實現成長的蛻變。
影片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將張嘎在真實革命戰場上的英勇表現得栩栩如生。第一次是張嘎赤手空拳追逃跑的日偽軍,他毫不懼怕敵人的真槍實彈,緊追不捨,與敵人扭打在一起,表現其超常的英勇,最終他戰勝敵人,繳獲一把手槍,並向區隊長「嘎裡嘎氣」地展示自己的戰果,表現其還保留著孩童的天真可愛,摸了屁股才發現自己受傷後又哭泣起來,則表現出孩童所獨有的稚氣。這是他第一次真正投入革命之中,還保留孩童的天性,實現了成長的初步蛻變。
張嘎的終極成長蛻變在影片的末尾,他被敵軍俘虜,關在炮臺裡。他表現出普通小孩所沒有的沉著冷靜,機智勇敢。他趁亂打暈敵軍,將煤油燈裡的油澆在自己的衣服上面,從內部點燃炮樓,濃煙滾滾,但他憑藉著頑強意志,與八路軍裡應外合,助其取得最終的勝利。這一次他終極蛻變,成長為名副其實的「革命小英雄」。
小結
主人公張嘎的成長曆程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兒童,雖然我們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但他自強不息與艱苦奮鬥的精神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少年新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新時代的少年們應當繼續發揚張嘎頑強拼搏,銳意進取的精神,發揮自己所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盡一份綿薄之力,只有這樣我們的祖國才會一直屹立在世界的強國之林。
參考文獻:
1. [英)安東尼·史雷斯著,葉江譯,民族主義——理論,燕識花態,歷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4。
2. 陳世聯等著,文化與兒重社會化[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63。
本文作者謝奕俐系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中國語言文化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19級本科生,指導教師:邵君立。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