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塵書事——論讀書
2023-07-05 06:01:45 1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是宋代文學家朱熹的詩句,大抵是說,渠水之所以那麼清澈,是因為它的源頭是流動的書。也就是說,博學的人之所以知識豐厚,是因為他讀過許多書。
古往今來,凡塵書事自然不勝枚舉。
就從古人讀書入仕說起吧。
西漢匡衡,「父世農夫,至衡好學」,與我們學過的方仲永類似。青少年時期的匡衡每天要到大戶人家那裡「打工」,來補貼家用,有時也到有藏書的人家裡傭作卻不要報酬,只要能把書借給他看就好。「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這就是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兩千年來盛傳不衰。正因他孜孜以讀,因而成為一代經學大師,入仕後官至丞相,位極人臣。
這個故事我們從小聽到大,雖只有四字「鑿壁偷光」,可我認為更難得的是他這份愛讀書的精神,是他能夠堅持補充「源頭活水」的毅力,正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在古代,讀書大概是入仕脫貧的唯一途徑了。
書簡會朽,但讀書的精神卻是亙古不朽的。
魯迅,我想中國人沒有不知道他的,但無論他流芳百代還是萬年,都是與他的少年苦讀離不開的。魯迅先生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因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了,然後買了幾本書和一串辣椒。每當晚上寒冷、夜讀難耐時,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直接嚼,直到辣的額頭冒汗。他就靠這樣驅走寒冷,只是為了多讀點書。就是這樣不知熬過了多少個「辛辣」的夜晚,先生才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豐碑。
所以說,任何的「流芳千古」都不是唾手可得,不過今天我想說的是,任何的「風流人物」都離不開書籍的滋潤,你的「渠水」是否充盈,全靠你自己的努力,而「源頭活水」的「源頭」便是書籍。
「書到用時方恨少」,趁著年輕,趁著明亮的燈光和舒適的房間,多讀點書吧,我們永遠都不可能體會「偷光」和「吞辣」的苦讀,可書是不變的,書帶來的益處也是如清泉那般股股不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