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涇縣附近旅遊景點有哪些(推薦這兩個地方)
2023-07-05 06:21:26 1
涇縣位於安徽省南部,隸屬安徽宣城市。境內山多地少,南依黃山,西臨九華山。
涇縣以水得名,因境內青弋江古稱「涇水」,故名「涇縣」,亦有「涇川」、「涇溪」 之別稱。涇縣境內山高林密,溪澗縱橫,美景如畫,小橋、流水、人家點綴其中,素來享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的美譽。
涇縣,古為揚州城,秦屬郵郡。漢初置徑縣,此後歷代代轄區及隸屬多有變更。 新中國成立後,涇縣屬宣城地區。涇縣古民居是歷史的積累。根據數十種的宗譜記載,由北方遷來的姓氏始於漢、唐,歷代遷入者以宗族聚居形成自然村落。起初,他們以「耕讀為本」,在保存至今的古宅中,仍有「 耕讀人家」、「勤耕安讀」之類的門額。
發達起來的族群營建了祠堂、敞廳、書屋及廟宇,以便進行各種活動。在當時,不少為官的人回來修建民宅,而富商和當地經濟條件較好的平民,也都仿照官職品第建成規模不等的堂屋,從而形成涇縣古宅大體相似的建築風格。在眾多的建築中,主要有祠堂、敞廳、府第、堂屋、園軒、樓閣、書屋和廟宇等多種類型。
涇縣古民居建築群星羅棋布,不僅分布面廣,且數量眾多。這些歷史悠久、造型美觀的建築在皖南徽派建築中佔據著重要地位。
現存的古民居,以明清時代的古民居為數最多。它們吸收了外來的多種文化,主要受徽派建築影響,次之受北方殿宇和蘇、浙園林的影響,經長期融合,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其主要特點是屋宇高大寬敞,佔地面積很大。
許多古宅是幾座大屋前後相連或左右並列,前有庭院後有花園,正屋兩側還有邊屋或抱屋。古宅的進深及開間很大,三至五楹的大廳能容納數十人乃至數百人。
門牆和前廳壁上用水磨花磚飾面,黑白相間的自然紋理拼成山水鳥獸等圖案。在白石門坊上首,嵌砌矩形石額,內刻「大夫第"等鬥方大字,下部還有對稱的青石牆裙。先哲有曰:「建築是首哲理詩」,千百年來,涇縣古民居以其獨有的特色,成就了民間建築史上輝煌的詩篇。
涇縣山水毓秀,人傑地靈,素有「 漢家舊縣,江左名邦」之稱。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75年),大詩人李白遊歷涇縣後,盛讚「涇川三百裡,若耶羞見之」。不僅是李白,涇縣還留有杜牧、王安石、文天祥等名人雅士的足跡。另外,當代許多著名學者,如國學大師胡樸安,大畫家吳作人,文學家吳組緗等,都來自涇縣。
01桃花潭——李白在此別汪倫桃花潭鎮位於青 弋江源頭,涇縣西南部,距縣城約43公裡。桃花潭鎮形成於明朝初年,過去叫南陽鎮,後更名為「陳村」,後來又將這裡和桃花西岸的萬村合稱為桃花潭鎮。
桃花潭鎮不僅自然風光優美,而且文化底蘊也非常深厚。古鎮的村落沿河而建,巷陌均為石板鋪砌,路隨水轉,曲折迂迴,綿延數裡。
這裡保存著規模龐大而密集的古建築群,如唐代建築「義門」、元代建築『 韃子樓」、明代建築「中華第一祠」翟氏宗祠、 清代建築 「文昌閣」等,均別有特色。
相傳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詩仙李白應涇縣名士汪倫之邀,暢遊桃花潭,豪飲於「萬家酒店」。適逢春風桃花開,李白與汪倫詩酒唱和,流連忘返。
臨別時,李白留下千古絕唱《贈汪倫》一詩,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至今仍廣為傳頌。
查濟位於安徽涇縣城西60公裡處,緊靠太平湖,和黃山接壤,毗鄰九華山。
查濟,美麗而古老,這裡青山環抱、綠樹成蔭,3條小河穿村而過,素有「板慄村」 、「桂花鄉」 之稱。
查濟始建於隋初,興於宋元,鼎盛於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十裡查村九裡煙,三溪匯流萬戶間。祠廟亭臺塔影下,小橋流水杏花天。」這是明代時,村人所描繪的查濟村情景。當時,村莊就有了相當完整的規劃,每戶人家幾乎都有前庭後院,臨水而居,生活相當愜意。
這裡的村民,大部分都姓查。據族譜記載,查姓的老祖先原來姓姬。在唐代之前,這裡本無村莊,唐初時,當時兼任宣州、池州兩州刺史的查文熙經常往返於兩地之間,查濟是其必經之路。
他發現此處山川秀美,土地肥沃,非常喜愛,晚年卸任以後就在這裡居了。此後,查姓人家也紛紛來此安家落戶長也生息,經年累月,逐即一個 荒僻小村變成了聞名的大村落。
查濟古建成群,且保存得較為完整。村中尚存元代建築,另有明代建築50多處,清代建築130多處。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營造之精、裝飾之美,為世間罕見,令人讚不絕口。並且,這些古建築大多都還有人居住。
查濟的古民居青磚黑瓦,在布局上,『依山造屋, 傍水結村」,巧妙地運用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借景、對景等手法,形成「門外青山如屋裡,東家流水入西鄰」的格局。房屋間有街巷相通,岑河、許河、石河三水合一的查濟河蜿蜒曲折地穿村而過。於是,橋多就成為必然。河上錯落有致地建有多道拱石橋、板石橋、洞石橋,將兩岸的民居相連,加之潺潺的流水,構成極具徽州特色的「小橋、 流水、人家」。
在查濟,古宅的門框均採用花崗石,其進深和開間都很大,三至五楹的大廳可容納數十人乃至數百人舉行慶典活動。屋內有「」字形或「四」字形天井。窗上開孔花漏窗,通風、採光皆良好。古宅的門坊、石額、牆裙、柱礎、梁柱間的斜撐、鬥拱、額坊以及屏風、公房門上的欄板、窗欞和門楣上,均有精美的雕飾。
在查濟,素有「奇葩三雕,交相輝映」之說。三雕即為用在建築上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那一處處姿態各異的雕飾,或優雅,或雄渾,或繁複,散發出古樸的氣息,以其獨有的魅力,一下子就攫住了遊客的眼球。
屯溪位於黃山市中心,簡稱「昱」,俗稱昱城,是黃山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旅遊以及資訊中心。
在歷史上,屯溪是由新安江、橫江、率水三江匯流之地的一個水埠碼頭發展起來的。而「屯溪」一名,相傳起源於三國。當時,為了討伐黃山地區的少數民族「山越」,威武中郎將賀齊曾屯兵於溪上,屯溪因此而得名。而關於屯溪的名稱由來還有另一種說法,即源於水名,「屯」字據《廣雅》解釋為「聚也」,諸溪聚合,謂之屯溪。
屯溪歷史悠久,商業發達,風景優美,充滿了悠悠的古韻。位於屯溪區中心地段的屯溪老街,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享有「流動的清明上河圖」之美譽。老街的形成和發展,與宋徽宗移都臨安有著緊密的聯繫。
當時,外出的徽商模擬宋城的建築風格在家鄉建造商鋪,因此,老街又被稱作「宋城」。元末明初時,一位 名叫程雄宗的微商在老街興建了47所店鋪。清末,茶商崛起,茶號林立,街道地不斷延伸,逐漸形成老街的規模。民國初年,屯溪老街已有「滬杭大商埠會」。
屯溪老街全長1200多米,寬4.8-7米,是一條極具明清處築風格的步行街,以徽州古民居建築風格而聞名。整條街道蜿蜒伸展,首尾不能相望,街深難測,為中國古代街衢的典型走向。古色古香的建築所構成的整個街巷呈魚骨架形分布,西部狹窄、東部較寬,宛若一條體型巨大的魚臥於新安江江畔。
街道兩旁的建築體量不大,白粉牆、小青瓦、鱗次櫛比的馬頭牆,還有磚木結構的鋪面,精巧玲瓏的樓閣、鏤刻精美的花紋圖案等,給人以古樸典雅之感。街面建築通常為前店後坊、前店後倉、前店後住的格局,呈現出江南城鎮的古老風姿。
老街店屋多為單開門,一般是兩層,少數達到三層,且都為磚木結構。店面的門楣上布滿徽派木雕,樓上臨街的木欄和裙板安置著各種花窗。店內有天井採光,天井四周房頂的雨雪水皆落於天井之中,寓含「四水歸堂」的斂財之意。如今,這條老街又被稱作「天然的攝影棚」,許多電影拍攝都來此取景。
三河鎮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地處合肥、六安巢湖三個地市交界處,也是肥西、舒城、廬江三縣交界處。
千年古鎮三河號稱「皖中首鎮」,地處巢湖之濱,乃典型的水鄉古鎮。《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日:「三河鎮在安徽合肥縣南八十裡,外環兩岸,中峙三洲,三水貫其間,故日三河」。據傳,這裡原為巢湖中的高洲,春秋時稱鵲岸,晉以前稱鵲尾,晉後稱鵲諸鎮,南北朝後期稱三漢河,明清稱三河鎮。
歷史上,三河乃商賈雲集之地,享有「皖中商品走廊」之美譽,其繁榮興旺可見一斑。又由於其獨特的地理條件,自古以來便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春秋時期,吳國伐楚,大將伍子胥曾在三河擊敗過楚軍,即著名的「鵲岸之戰」。1858年, 太平軍將領陳玉成、李秀成在三河一戰擊敗清軍,取得近代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留下古城牆、古炮臺等眾多的歷史遺蹟。
三河鎮內河環水繞,五裡長街,鎮外河網縱橫,圩堤交錯,具有「外環兩岸,中峙三州」的獨特地貌。
水是三河的靈魂,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貫穿其間,甚是柔情。由於三河鎮水系發達,自然就少不了橋,一座座古橋形態各異,橋連著水,水繫著橋,別有韻味。
這裡以水鄉古鎮為特色,再加之豐富的人文景觀,形成了江淮地區所獨有的「八古」 景觀,即古村、古河、古橋、古圩、古街、古民居、古茶樓和古戰場。
古街從古碼頭起,沿著小南河,向南綿亙約兩公裡,路面全部採用青色的大塊條石所鋪砌,首尾相連,線條方正明晰。街寬約3米,兩側店房鱗次櫛比,多數為明清時期建築。古民居飛簷翹角,雕梁畫棟,透溢著濃鬱的古風神韻。
如此種種,佐證和詮釋著三河的古老,亦給過往的遊客增添了訪古探幽的雅興與情趣。
三河鎮文化底蘊濃鬱,各種精彩紛呈的文藝表演也是古鎮遊的一大景點鑑賞。作為安徽省地方劇種——廬劇的發源地,三河鎮素來享有「廬劇之鄉」的美譽。廬劇第一劇目《小辭店》就取材於三河鎮二龍街上發生的故事。在雙休日或節假日時,這裡會有廬劇的專場演出,不妨前來感受下廬劇的魅力。
關注我!了解更多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