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車文化公園(九年了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與城市)
2023-07-05 10:51:12 1
9月19日,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迎來重建開業九周年生日。從「時時刻刻」的陪伴到「如期而至」的喜悅,再到去年「熱愛」點燃「蓄勢待發」的夢想,文化廣場每年都會在周年生日許下一則為劇院承上啟下的心願。在2020年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一句「好久不見」或許最能代表劇院人渴望彼此相見的心聲。
藉此契機,文化廣場應時處變,厚積薄發,於今天上午發布《上海文化廣場劇院管理有限公司三年發展規劃》(2021-2024)、《2020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品牌價值評估報告》以及《青年文化消費調研分析報告》,在危機中覓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從而與行業同仁共同構建未來新圖景。同時,在這屬於行業與受眾的共同節日裡,文化廣場傾情策劃一系列主題藝術體驗活動、音樂劇發展論壇以及原創音樂劇《蛋殼裡的心跳》,將劇院九周年慶典與「演藝大世界——2020上海國際音樂劇節」的圓滿落幕推向高潮。
劇院三年規劃思路發表,播種文化地標新起點
作為業內唯一一家自改建開業以來堅持制定三年發展規劃的劇院,今年已是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第三個三年規劃發展期的收穫之年。截止2019年度末尾,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全年觀眾人數達422,023人,音樂劇專業劇場與滬上標誌性公共文化藝術中心的形象深入人心。
同時,文化廣場亦積極擔負國有劇院在藝術傳播與文化建設上的公益責任,在上汽集團的贊助支持下,劇院實際發售公益票量達32,105張,佔總售出票張 15%,舉辦公益活動達432場,覆蓋60,205位市民,參與人次較2018年激增2.52倍。從被動生存到主動發展,劇院主營業務在過去三年中的蓬勃與騰飛,隨之便帶動起文化廣場品牌在商業價值上的極大潛力。值此深化發展規劃之時,文化廣場委託零點有數科技集團,結合財務分析與人群抽樣調研,統計劇院資產收益、品牌強度與品牌乘數,最終完成《2020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品牌價值評估報告》,數據顯示,文化廣場的品牌價值區間從2017年的6.93-7.24千萬元增長至2.22-2.32億元,增長量逾一倍,實現了品牌美譽度與競爭力的雙向利好。
規划起始之初提出的使命與目標——努力成為國內有影響力的劇院、音樂劇產業發展風向標、市民共知的文化生態地標,在持續三年的自我鞭策與積極實踐之下,已逐漸成為劇院運營的常態,並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優渥的土壤和開闊的局面,直至今年1月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改變了短期經濟增長的慣性軌跡。如今,全球化發展進入新的角力關係,國內產業經濟面臨結構性調整,社會大格局的變革無疑將演藝產業置於嶄新起點。基於當前國內外環境與劇院發展基礎,文化廣場於年初演出中止的調整期啟動了第四個三年規劃的準備工作,經過多輪專家研討與內部調研,最終於劇院九周年落筆並發布新版三年規劃思路,提出在未來三年成為音樂劇產業發展風向標、豐富感官體驗的文化生態地標、引領大眾審美與崇尚人文追求的精神家園的三大發展目標,從而不斷接近 「文化樂土,夢想綻放,成為都市的『文化廣場』」的長期願景。
在下一個三年規劃展開一幅更理想的未來圖景的同時,一方面,劇院行業面臨的是競爭與合作、挑戰與機遇共在的複雜環境。除開新冠疫情給全球演藝產業及其上下遊鏈條帶來了巨大的阻礙,網際網路時代帶來的形式變革、娛樂資本導致的模式變革、硬體擴建引發的空間變革,加之文化產業 「內容至上」的永恆拷問,都已成為當下擺在中國傳統劇院與文藝演出行業面前的巨大課題。但另一方面,近年來,觀看文藝演出(戲劇、音樂會等)、電影、藝術展覽等極具臨場體驗與個性感知的線下文化活動在青年消費者中的號召力愈發強大,這一現象又為傳統的嚴肅藝術領域迎來新的生命力。為了能管窺當代青年群體的文化消費特徵,讓舞臺藝術更貼近青年表達,使劇院空間更包容青年態度,文化廣場基於逾26萬名註冊會員的數據基礎,聚焦個人背景、消費動因、消費偏好、以及價格敏感度等維度進行了問卷調研,最終形成《青年受眾消費調研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劇院青年會員普遍具備良好的教育背景,且擁有強烈的文化消費意願和明確的消費目的,即使經歷年初疫情突襲,青年社群對於文化消費的需求也並未消減,77%的受訪者依然堅持文化需求與物質需求同等重要的生活理念。在關注群體規律的同時,劇院雜誌《文化廣場》周年慶特刊《非常·青年》與十位身處不同領域的「非常」青年對話,他們對體驗與表達、熱愛與自由、實踐與堅守的不約而同的執著,亦將助推我們的城市空間永葆活力。
面對以上共性的時代氛圍,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總經理張潔認為,劇院作為載體型文化企業,應盡力發揮劇院作為產業中間環節的平臺優勢和資源優勢,共同構建行業共同的藍海。以此為指導,新版規劃將「共生」理念在文化廣場今後的運營中一以貫之,即在以演出為核心的產業鏈中,營造與觀眾、粉絲、會員的共生關係,聯結與合作夥伴、藝術家的價值共同體,最終達成多層次、豐饒的演藝生態系統。由此,新版規劃將引領劇院在未來三年穩步落實以下三項發展計劃:一是精進以資源整合與原創製作為雙輪驅動的自主經營模式,不斷夯實演藝發展基礎,加強音樂劇專業上的核心競爭力。二是完善以劇目巡演、藝術教育與人才孵化為觸角的集成運營模式,營造可持續、可傳承的內循環生態,擴大文化廣場在更廣地域、更長鏈路中的品牌影響力。三是倡導面向公眾、世界與未來的審美互動模式,探索多種媒介環境下的圈層突破點,增進劇院作為公共藝術中心的城市文化力。
劇院首部原創音樂劇啟幕,動人心聲獻禮共同的節日
九周年慶當天,上汽·上海文化廣場還以「九場活動」「藝術裝置」與「一臺好戲」為觀眾帶去層次豐富、多維多元的文化體驗,打造可親近、可閱讀、可聆聽的「城市文化會客廳」。
秉承「把門打開」的劇院運營理念,此次劇藝堂、廣場小白、ByStage匯談,三大藝術教育品牌常規活動集結煥新,推出「慶生特別版全天候開放日」——邀請音樂劇演員劉陽、丁臻瀅、導演馬達、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陶辛等,為觀眾作特別版劇院導覽;來自上海史志學會的汪志星老師在ByStage匯談中分享「文化廣場周邊老故事」;而廣場小白則以季節限定的專屬味道「桂花」為題,推出兩場匠心手作工作坊。與此同時,線下的「好物新生」市集與線上新裝重啟的「上汽上海文化廣場天貓旗艦店」也為廣場裝點出一道亮麗的生活美學風景線;此外,文化廣場攜手藝高高artgogo以劇院拆下的封條為材料打造九周年的特別裝置,成為隨時可供人閱讀的藝術載體,保留這特殊的一年中最為珍貴的獨家記憶。九場活動象徵開啟親近的「九重見」,也寓意著後疫情時代劇場與觀眾依然能夠「久重見」的美好祝願。
今晚,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的首部原創音樂劇《蛋殼裡的心跳》作為九周年特別呈現在主舞臺驚豔亮相。這部關於孵化的音樂劇作品基於「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背後的故事為藍本,片段式呈現音樂劇人在創作過程中的甜酸苦辣,探討目前華語原創音樂劇行業所面臨的種種困惑與挑戰:有女性創作者不斷擺脫年齡及身份標籤的束縛;有戲曲愛好者面對曲藝傳承與時代變遷的矛盾而默默堅守,也有創作過程中各個工種之間的不斷摩擦與互相適應……
劇本之外,作品中的音樂以及舞美設計也都與「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息息相關——所有歌曲都來自「孵化計劃」的投稿作品,迥異風格表達多元情緒;舞美方面也給予主創更多個性想像的發揮空間,半透明景片印刷著無序的樂譜片段,隱喻創作者腦中閃現的靈感,散落於樂譜間的字符則來自「孵化計劃」兩年來收到的224部投稿作品中每一個劇本的第一個字,是以劇院對所有致力原創的熱情的珍視。同時,此次也是文化廣場首次在自製劇目和主劇場演出中嘗試工作坊表演的形式,樂手演奏、演員候場和主要演區將並置觀眾目光所及之處,呈現更現實感的舞臺氛圍。
多年深耕原創華語音樂劇市場的沉澱與兩年來「孵化計劃」的充實積累,讓這部關於「孵化」的音樂劇有幸比其他的孵化作品更早地與觀眾見面;同時,開放包容的態度,讓一群熱愛原創華語音樂劇創作者們能夠在舞臺上大膽「試錯」,也成就了這部作品豐盈的生命力。臺上縱情演繹的種種,即是現實生活的寫實刻畫,這不僅是對於百老匯經典音樂劇《歌舞線上》的致敬,更是給予每一位熱愛舞臺藝術的同行者們最好的禮物。
周年慶當天,上汽·上海文化廣場還有一處特別的變化:觀眾席中的封條被一一拆除,恢復了久違的本來面貌。在這一天將座位正式「啟封」,並不代表對於防控疫情的放鬆懈怠,而是出於對觀眾與市民的充分信任——只有有為有序地成熟面對後疫情時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有目前生活方式的自由,用心中自覺的社交距離逐漸代替物理上的「隔離」狀態,讓「非常」回歸「平常」。同時,隨著最新印發的第四版《劇院等演出場所恢復開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劇院上座率開放到75%以內,我們有理由相信,藝術與生活的相遇是一場「玖」別重逢,而劇院生活終將再次完整回歸眾人視野,未來已來,將至已至。
作者:王筱麗
編輯:周敏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