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雪梨往事(介紹一本老書和一個新電影)
2023-07-05 11:22:10 2
這本老書的名字叫《1984》。
如果你是,或曾經是,一位文學青年,那麼你一定早已讀過《1984》這本書了吧。如果你還沒有聽說過,那就先讀讀俺的介紹吧。以後,如果再聽到別人說:「That’s so 1984…」 你就不會再是一臉茫然了:)
想起來介紹這本書,完全是因為最近俺在北京王府井書店4樓很醒目的地方看到了它的中譯本,而且還不止一個譯本!要知道,這本書在很多國家,包括臺灣和中國大陸,都曾經是一本禁書。後來,這本書被解禁,並被列為了「世界文學經典」。在澳洲,這本書和莎翁的作品一樣,是廣大中學生必讀的,它也是澳洲學生歷年高考寫作題目之一。
你一定已經猜到了,是的,《1984》並不是一本讓人愉悅的休閒書籍。即便是對我這樣「飽經風霜」的人來說,它也是讀起來非常痛苦的一本書。我常常都會覺得很迷惑,那些 16,7 歲的傻白甜們,是如何理解這本書,又是如何寫出那些一篇又一篇的深刻分析的呢?
《1984》的作者是英國作家George Orwell(喬治·歐威爾)。這本書是在1948年創作的。當時的 George Orwell 幻想了1984年的「未來世界」。這本書在1949年出版。而 George Orwell 本人則在1950年就去世了。你會非常驚訝George Orwell的想像力。他想像的這個「未來世界」 在經歷了核戰之後,地球上只剩下了三個超級大國。中日等國為首的「東亞國」,俄德為首的「歐亞國」,英美澳為首的「大洋幫」。這三個超級大國的政府以本質一樣的方式運行著。他們不再互相使用核武器,因為他們都知道那樣只會導致大家一起毀滅。與其一起毀滅,不如頻繁的小打小鬧,這樣會有很多好處。比如, 可以消耗國內過剩的財富,讓大多數人因為貧窮而忙於生計,因為忙於生計而停止思考... 再比如, 可以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讓政府的權利更加牢固…
小說的主人公生活在「大洋幫」。在「大洋幫」,人被分成了三等,這個分類非常象科幻小說《北京摺疊》裡的那三個空間的人。《北京摺疊》在2016年獲得雨果獎,而《1984》卻在1948年就有了類似的,並且更加深遠的「幻想」。
位於金字塔頂端的第一等人,其實就是擁有了超級權利的政府,政府的終極化身就是 the big brother(老大哥)。老大哥的形象出現在每一個角落,書裡的一個名言就是: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老大哥在看著你」。) 金字塔頂端的權利擁有者,並不世襲,他們相信自己是精英,人民群眾則是愚昧的,是應該被精英統治的。
第二等人則是為政府服務的各行業知識分子。對於政府來說,這類人是危險的,是需要嚴密監視的。小說的主人公 Winston Smith 就是這類人。他在「真理部」工作,因為經常要按政府的要求篡改歷史,從而逐漸對「老大哥」產生了懷疑。書裡的另一個名言就是:Who controls the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 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controls the past. (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
廣大無產階級群眾則是第三等,就像是《北京摺疊》裡第三空間裡的人們那樣,生活艱辛。對於泯泯眾生來說,「生存」遠比「自由」更重要。只要讓他們生活在貧困邊緣,然後用一些低俗娛樂來麻醉他們,就可以很好地控制他們了。
在「大洋幫」,科技的進步讓政府可以用 telescreen(電幕)來監視人民的一舉一動,連說的夢話都會被分析。政府設立了「思想警察」。「思想警察」 通過 「電幕」 不僅監視人民的行為,更重要的是監視人民的思想。任何反對或者質疑 「老大哥」 的思想,都會受到嚴厲的從肉體到精神的 「改造」。
這本小說寫的就是主人公從懷疑老大哥,到被改造的過程。具體的細節就留給讀者自己去看吧,俺就不劇透了。
60年代的時候,書中的很多故事都曾經在一些國家真實上演,但是, 到了90年代,大家都認為這本書裡的預言是不會再發生了。如今,又過了20多年,大家卻猛然發現,「我們該不會是正朝著1984大步前進吧?」
幾年前,Edward Snowden (斯諾頓)就曾經公開指責 CIA 就是個「老大哥」。當時有評論文章就說,Edward Snowden 就是現代版的 Winston Smith。也不知道斯諾頓現在到底過得怎麼樣,希望不會被 「歐亞國」 的老大哥真的當成 「禮物」 送回給 「大洋幫」 的老大哥吧。
最後來說說今年4,5月出的這個電影:The Circle。 為什麼要說這個電影呢?因為我在看這個電影時,真的忍不住會聯想到《1984》啊!
電影由Emma Watson 和 Tom Hanks主演。
這個電影描述了現代科技是如何讓我們擁有了一個毫無隱私的未來: 我們在享受高科技帶來的急速便利時,人也變成「透明」的了。我們熱衷於這種「透明」,鼓吹因為透明,我們變得更安全,更循規蹈矩,變成了「更好的自己」。而如果有隱私,人就會有自由,人就會離經叛道,甚至犯罪,變成「更壞的自己」。高科技公司「The circle」 甚至推出了 「soul searching」 (靈魂搜索) 的功能,它可以挖出任何人的任何隱私.....
看到這裡,你難道不覺得,這一切就像是一個 「電幕」 加上 「思想警察」?
這部電影的評分並不好,因為大家都覺得它虎頭蛇尾,最後並沒有給出「正確答案」。
可是,「正確答案」到底應該是什麼呢?
我們到底是更渴望「透明」,還是更渴望「自由」呢?平衡點到底在哪裡呢?
也許,你的心中已經有了自己的「正確答案」吧。
好了,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們。更多精彩內容關於生活,關於雪梨,關於快樂,關於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