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往田園的真實生活(最嚮往的生活逃離城市)
2023-07-05 08:13:20 2
#頭條創作挑戰賽#
好久沒看到李子柒了,
想起前幾年,
追著看她視頻的日子。
雖然更新周期長,
但每一次的視頻,
一定是精品。
在山裡隱居,造世外桃源,
這是多少城市人的夢。
也正因為如此,
才會從李子柒開始,
田園博主層出不窮。
鄉野生活以各種形式,
呈現在網絡上,
演繹在每個人的手機裡。
田園生活,鄉野山居,
為什麼這麼令人嚮往?
或許,要真正站到山野裡,
才能夠知曉答案。
01
我們為什麼嚮往田園?
我們為什麼嚮往田園?
陶淵明的回答是: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孟浩然的回答是:
「北山白雲裡,隱者自怡悅。」
李太白說: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王摩詰還說: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這些答案,
若以當代語言一語概之,
那一定如借山而居的張二冬所言: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當代生活,太焦慮了。
睜開眼睛,就要打開手機,
查看是否有漏掉的消息未回,
然後起床、洗漱、忙碌……
似乎每件事,
都有一個截止時間,
容不得拖沓,更不允許放下。
前幾日的假期,
終於尋到了一日空閒,
迫不及待地逃離城市,
坐上回老家的客車,
回到了從小生長的山野裡。
仲秋之時,
山楂初丹,蜜桃緋紅,
草色尚綠,林葉豐茂,
偶爾清風,間斷鳥鳴,
站在半山腰,望山腳下的鄉村,
心情開闊,歡喜釋然。
那些源於塵網的喧囂與焦慮,
統統拋之腦後,
此時此刻,只有心安。
彼時,方才真正體會到,
為何自千餘年前,
再至今時今日,
人們為何總是喊著回歸山野。
山野的每一陣風,
都能帶走一頁頁心事;
山野的每一團霧,
都能撫慰一陣陣焦躁;
山野的樹、山野的草、
山野的鳥鳴與花香、
山野的翠色與空氣,
能讓人回歸到最舒服的狀態,
找到最真實的自己。
人們的喜歡,總是基於:
它能為我帶來什麼。
而我們喜歡鄉野,嚮往田園,
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的生活,
能夠給我們帶來快樂與心安,
而且它永遠在那裡,
只要你想,就能回歸。
02
我問青山何日老,青山問我幾時閒。
「我問青山何日老,
青山問我幾時閒。」
這是近來很流行的一句話,
時不時就會刷到,
人們只覺得詩句的意境好,
卻未見過有幾人深挖詩句含義。
青山何日老?
青山永遠不會老。
於是,我們便安下心來,
想著,等一等,等老了、等閒了、
等有時間了、等忙完了,
可是等來等去,
等得青山已經煩了,
於是他問:你到底何時有閒?
何時有閒呢?
想來,何時都不會閒。
所以,內耗加劇,
只能捧著手機,
羨慕著旁人的「閒」。
可是,總會有人能找到平衡,
比如那個,
逃離塵世喧囂,
借山而居的張二冬:
在終南山頂,
租下雜草叢生的宅院,
修葺裝飾,自給自足,
養了雞鴨貓狗,種了蔬菜遍地。
觀察一張蜘蛛網的編織,
辨識幾隻鳥的啼鳴,
不慌不忙地守著田園,
過著日復一日,卻常有驚喜的生活。
比如那些,
「城五鄉二」的九零後:
工作日時,在城市裡奔忙,
趕地鐵、吃便當,
忙忙碌碌,追追趕趕。
雙休之時,就驅車到郊外,
租一片地,翻地種菜,
讓汗水滴在泥土裡,
連帶著煩惱與壓力,
一同被埋在土地中,成了養分。
工作總會有無用功的時刻,
但是土地不會。
土地從來不會騙人,
只要灑下汗水,留下時間,
一定能收穫果實。
如「城五鄉二」的踐行者恬恬所說:
「我依然有生活的選擇權,
生活可以通過打理呵護,
讓它變得不一樣,
凡事都有可能。」
03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
每次提及鄉野生活,
田園牧歌,
總會有人強調:
沒那麼美好,
很累,很辛苦……
的確,山村生活,
並非易事,甚至是難事。
網絡上的田園博主,
有唯美浪漫如李子柒,
也有寫實樸素的張同學。
無論何種畫風,
無一例外的,在鏡頭背後,
都是無數的汗水,
與無數個泥土滿身的日夜。
可是,我仍嚮往山野,
原因無他,唯心安而已。
親眼見到的雜花野草,
美過精緻如畫的碧野藍空。
親手種植的蔬菜瓜果,
甜過昂貴高檔的塑封美味。
在這樣的體驗裡,
讓人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
在活著,
生龍活虎,熱氣騰騰地活著。
陶淵明將理想的人間,
命名為「桃花源」。
並不是說,那裡沒有勞累辛苦,
有如仙境般的悠閒無事。
反而,桃花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那不是仙氣繚繞的天堂,
而是煙火氤氳的人間。
我們說回歸田園,
也並非一定要尋處山林隱居,
而是覓得那樣的心境,
隨心所欲,自在心安。
想見青山便去見,
不必等青山將老,
尋一處自己的桃源,
至於秘訣,無非那一句:
「何處讓你心安,
何處就是你的桃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