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坐鎮電影想不火都難(演員張譯談電影萬裡歸途)
2023-07-05 03:39:06
還記得這些新聞畫面嗎?
2011年利比亞撤僑,飛機降落在北京,一位同胞趴在地上,親吻祖國的大地。
2015年葉門撤僑,海軍女戰士牽著小姑娘的手,準備登上軍艦,小姑娘的笑臉洋溢幸福。
在港口,在機場,在多國使領館的門口,揮舞的五星紅旗和亮麗的橫幅濃縮千言萬語,溼潤的雙眸透露無盡感激。
過去十年,我國組織實施緊急撤離海外公民行動10餘次。烏克蘭危機發生後,短短數日就開闢了一條條「生命通道」,將5200多名同胞安全撤離。
炮火硝煙中的一組組數據、一幅幅畫面、一個個真實事件,到底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細節?
正在熱映的電影《萬裡歸途》告訴我們,中國外交人員如何為海外同胞打通回家的路。
壹
一個人的肩膀,
扛起一百多位同胞的生命
戰爭太殘酷了!
幾枚炸彈下來,村子沒有了,半座城市成了廢墟。電影《萬裡歸途》中,努比亞共和國發生暴亂。局勢動蕩、硝煙瀰漫、危機四伏,撤僑,刻不容緩。外交部領事保護中心一等秘書宗大偉、隨員成朗受命前往努比亞。按照原計劃,兩人不用出機場,當天往返。誰知,臨時發生變數……
演員張譯在《萬裡歸途》中飾演宗大偉。「我看過有關撤僑的新聞,海外同胞們激動地手持護照、揮舞國旗、高唱國歌。我很激動,我在為祖國越來越強大而自豪的同時,感到好奇,在這一切背後,外交人員作出了哪些努力,遇到了哪些困難?」
帶著這份好奇,張譯走近了宗大偉。「讀完劇本,我的腦海中首先閃現出宗大偉逆行的背影。在戰火紛飛的異國他鄉,他的妻子即將臨產,他有足夠理由也有機會回國,但他選擇了逆行。」
認真研讀劇本,查找真實資料,張譯一路追隨宗大偉的背影。影片中,人聲鼎沸的機場,宗大偉的身邊擠滿憂心忡忡的同胞;烈日下的荒漠,宗大偉和一百多位同胞艱難跋涉……
「我看到他在戰火中奔跑,不放棄任何一位同胞。我看見他在角落蹲下,因為恐懼、猶豫,他身心俱疲,甚至哭泣。但他一次次擦乾眼淚,站起來繼續奔跑。」張譯說,自己演繹宗大偉的過程就是追趕他的過程,「我用電影這個手段繞了近路,跑到這位最美逆行者的正面。我看到了一顆赤誠的心。」
沒有救援、沒有通訊、沒有物資,宗大偉和成朗赤手空拳卻一往無前,深入交戰區、穿過荒漠,帶著滯留在努比亞邊境的一百多位同胞,他們走出了一條回家的路。
一個人的肩膀,如何扛起一百多位同胞的生命?
宗大偉到底憑藉什麼,完成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首先靠身邊的他們。宗大偉身邊,有好友兼戰友章寧的精神鼓舞,有年輕勇敢有衝勁兒的同袍成朗,有大使館的同事,有在國內待產的妻子,有同胞們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的巨大合力。」
張譯說,拍攝中的好幾個瞬間,讓他回憶起自己從軍的歲月。那時候,即便穿著便裝,張譯也會隨時把軍官證揣在上衣口袋裡,「如同使命加身」。在他看來,宗大偉也是如此,外交官的身份就是無論如何都要把同胞帶回家的職責和使命,一個都不能放棄。
「最重要的是,『我們』背後有強大的祖國。外交官在別國的土地上,沒有武裝的權利,雖遠必救、再難必援,靠的是祖國的實力。」
在張譯看來,宗大偉是千千萬萬最美逆行者的縮影,他的身上既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也有凡人英雄的精神特質。「演他,確實太難了,像是爬過一個山坡。好在有導演、編劇、演員和各個部門的幫助。完成得怎麼樣,請觀眾批評。於我而言,最大的收穫是受到精神的洗禮,我也想成為他那樣的人。」
貳
「實際情況遠比想像中更艱難、更複雜」
《萬裡歸途》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為創作劇本,導演、編劇饒曉志等主創人員盡全力搜集資料。真正了解之後,他們發現,「實際情況遠比想像中更艱難、更複雜」。在執行任務之前,甚至有外交官擬一封遺書放在床頭櫃裡。
對於創作這部電影,實際情況也比想像中更艱難、更複雜。
拍攝歷時100天,輾轉多地取景。在所有人精益求精的追求下,有了影片中聲勢浩大的「萊普提斯機場」、夜幕下的「塞普拉塔城」、遼闊的「瑟塔湖」、崎嶇不平的「米斯古礦山」、被戰爭蹂躪的「沙瓦集市」……
張譯回憶,片尾宗大偉與穆夫塔的一場「輪盤遊戲」,最終呈現不過十幾分鐘,拍攝卻用了十幾天。「觀眾在封閉的電影院裡觀看影片,一兩個小時裡,注意力高度集中,一點瑕疵都會影響觀感。這場戲的取景地在兩個山谷之間,為了追求角度一致的光線,我們每天的有效拍攝時間只有不到40分鐘。」
「對我而言,《萬裡歸途》的每一場戲都是重頭戲。」
故事裡的宗大偉,曾經在海外經歷過地震、戰爭、瘟疫和政變。他要完成國家使命,他要面對妻子的牽掛、好友的託付,與同事協作,與叛軍首領周旋,獲得邊境官的認同,還要戰勝艱苦的自然環境。
極致的處境,極致的考驗。這是對人物堅韌和堅守的彰顯,也是對演員功力和功夫的考驗。
「我其實是臨時接到出演邀請的,沒有考慮的時間,更沒有準備時間。所以進組才發現,實際情況遠比想像中更艱難、更複雜。先不說我沒有宗大偉這麼豐富的人生經歷,僅僅是阿拉伯語臺詞這個第一道門檻,幾乎就是我不可逾越的鴻溝……」阿語是宗大偉的專業,也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缺一不可。演員不僅要背下來,還要講得像。
從零開始,怎麼辦?只能下笨功夫。「我是中國人」「我們是中國人」,這兩句阿語,張譯至今可以脫口而出。
從影片發布預告、花絮,到正式上映,觀眾對張譯的演繹充滿期待。
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也是實打實的鞭策。
「我很幸運,趕上了這些好作品。從《金剛川》到《懸崖之上》再到《萬裡歸途》,我們在拍攝中吃點苦,算不上什麼。最重要的是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從他們身上汲取到了營養。我也很幸運,在一個非常好的創作氛圍下,與一群可愛的電影人合作。大家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完成一部好作品。」
張譯說:「時代給電影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觀眾給了電影人極大的信任和厚愛」。但願他們的作品,也能不負時代、不負觀眾。(任姍姍)
來源: 人民日報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