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關於談讀書的議論文集錦

2023-07-09 22:16:18 1

  書籍是人類數百年來無數聰明才智的載體,它記錄著人類記幾十年的知識教訓。隨著社會發展,社會上形形色色的書卷也日益繁多。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於談讀書的議論文,歡迎閱讀!

  【篇一:談讀書】

  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味同嚼蠟,其間的中心意思就是盲目認同別人的觀點,沒有自己的心得。

  讀書就要吸取書中的精華,經過咀嚼消化,轉化成自己的東西,變成了自己的一部分,而聽取別人的觀點,就是將別人已經消化的東西再來咀嚼,難免味同嚼蠟。

  冰心曾說過:「讀書恨與古人同。」讀書要有自己的觀點,根據自己的理解所提出的觀點才是自己真正的觀點,才會真正使人進步,領略書中的內涵要義。

  青年時期求學,從同學那裡借到一本書,幾天以後,他歸還時抱歉的對同學說:「對不起,我把你的書弄髒了。」原來,看書時,在書邊的空白處都寫上自己的心得,書上也是紅圈,橫道子,那是他認為的重點句子,同學並沒責怪他,反而為他這種好學不失自己的精神感動。讀書不僅僅是讀,而且還是想,想什麼呢?自己的感觸,把自己的感觸用適當的文字表現出來,便大大提升了自己的作文能力。

  相反,如果只讀書,而不深入,沒有觸發自己的心靈,那就沒有什麼意義了。英國有個叫亞克敦的人,嗜書如命,他的書房裡存有7萬卷書,他因沒有深入研究,什麼東西也沒留下。就像戈壁沙漠,吸收了將流河水卻不能將一泓清泉噴上來。

  讀書再多,不深入研究,不如專攻一本,讀出自己的特色,讀出自己的心得。

  【篇二:談讀書】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些名言是和讀書息息相關的。

  我們現在課程很多,自然沒有許多時間去讀課外書。但是你試撫心自問:我們每天真抽不出一點時間嗎?只要你每天抽出半個小時,你每天至少可以讀三四頁,每月可以讀一百多頁,一年就可以讀四五本書,這樣的積少成多不但可以開拓你的視野,還可以陶冶你的情操。這也說明了,你能否在課外讀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

  社會有許多人都比你忙,但許多人的學問都是在忙中做成的。美國有一位文學家、科學家和革命家弗蘭克林,幼時在印刷局裡做小工,他都是抽閒暇的時爭分奪秒的讀書。我們心中敬佩的孫中山先生,我想你沒有那位奔走革命不暇暖的老人家還忙吧?他生平無論有多忙,沒有一天不偷暇讀幾頁書。你只要看他的《建國方略》,你便知道他不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還是一位學者。不讀書而講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竄頭亂撞,終難成功。這個道理,孫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學說特別重「和」。

  人類的學問是永無止境的,你不努力跟著跑,便會落伍退後,這固不說。尤其要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就是在學問中尋找一種興趣。如果你沒有你自己的嗜好,沒有一種東西來讓你從中感到快樂,將來離開了學校,說不定你會被惡習慣引誘。如果你能在讀書中尋出一種樂趣,你將來抵抗誘惑的能力肯定會比別人強。同樣,這種興趣現在不去培養,將來你是永不會尋出的。常人都是越老越麻木,你現在已比不上三五歲的孩子們那樣好奇。你長大一歲就會對敏銳力遲鈍一分。

  興趣要在少時設法培養,一旦過了正當時節,便會萎縮。比如寫字,你在少時就喜歡寫字,你到老都會喜歡。假如你在少時代錯過機會,後天又自願去學,那是比登天還難。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也是這樣。

  知識是無止境的,有的人一輩子去讀,也只是九牛一毛,當你真正的培養成「讀書會,會讀書」的時候,你便可以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那時你的生活將會過得非常的充實,知識也會越來越廣闊。

  聽了我的一番介紹後,你們會有所感嗎?讓我們從小就做起,熱愛知識,熱愛讀書,讓我們的情操得到陶冶。

  【篇三:談讀書】

  書籍是幼年人的導師,是老年人的護士,在孤寂的時候,書籍使我們歡娛,遠離一切痛苦!

  書籍乃世人累積智慧之長明之燈。天真而又無知的幼童沒見過彩虹的美麗;未曾經歷過一戰的硝煙;不明白人世間的真、善、美與惡;沒有嘗過艱辛後的甜;沒有……但他們可以以讀書來尋找蝴蝶的腳印;來了解南京大屠殺的殘忍;來確定AlbertEinstein的偉大思想;來懂得長徵的艱辛與偉大;來……書籍引導著他們幼小的心靈。

  良書即良友,今日明日,直到永遠,決不改變。書籍是精神的糧食,我們只有不斷的進食才能保證我們的身心健康,老人更是如此,了解知識,應用知識,以保證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書籍幫助著他們,照顧著他們。

  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的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的享受時刻。書籍有無窮大的魅力,吸引著我是我忘身於自己,成為書中的主人公,與他一同興奮、緊張、歡樂。書籍使我變成了一個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變成輕快而舒暢的詩,好象新生活的鐘聲在我的生活中鳴響了。並且書籍永遠不會背棄你。

  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源泉!

  【篇四:談讀書】

  讀書,似乎是一件苦差事,不然,為什麼有人頭懸梁,錐刺股呢?讀書似乎又是一件快樂的事,否則,為什麼有人可以不吃飯,不睡覺,卻不可以不讀書呢?

  有人說,讀書好,書中有黃金屋,有顏如玉,有千鍾粟,有車如簇。看,有權有勢又有錢,更有一位「顏如玉」來「紅袖添香夜讀書」。你說,讀書好不好?誠然,名利聲色確實吸引了不少沽名釣譽之徒。但除此之外,讀書一定還有別的什麼魔力,吸引著那些雖然清貧卻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莘莘學子吧?

  我愛讀書,既不是為了「黃金屋」,也不希望有「顏如玉」,只是從實踐中體會到讀書的無窮樂趣。

  首先,讀書的一大樂趣在於隨心所欲。主人是你,是你去讀書,而是書來管你。試想,一個大書架,塞滿了書,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偵探、言情、武俠……看哪一種都可以,不著急。而它們對你,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那麼多古聖先賢,在靜默地等著你,為你述說他們的思想。你可以向孫子請教兵法,跟海明威談鬥牛,還可以跟司馬遷談天下大事——總之,當家的是你。慢慢的,你會覺得,世界如此之大,生活如此之多彩,大自然如此奧妙無窮,仿佛所有的知識畫卷在你的腦海中一一展現。而你也已超然物外地掌握著歷史。久而久之,這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感覺愈演愈烈。不變為「書痴」者鮮矣。

  書趣之二,在於可以大發議論。凡著書立說者,必為一時之俊才。雖是俊才,有時也會有疏漏,而這疏漏偏偏被你看出來了,你高興不高興?
杜甫《飲中八仙歌》中有句「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句是寫李白的。但你想,如果把「臣」字寫成「爺」字,不是更好地表達他的酩酊大醉之態麼?一時間意得志滿,好像杜甫都要來拜你為「一字師」。大發議論,使你與作者有並駕之感,精神上快樂無比。

  書趣之三,當你為一個問題絞盡腦汁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時候,又或是當你對某一個問題小有心得時,打開一本書,發現已有人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充分的論述。正好搔到你的癢處,正中下懷,喜樂不禁。於是一切都已明了,一切付出的辛勞都有了回報。這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是什麼也換不去的。

  書趣之四,當你看了一本好書,被它的內容所徵服,在你與朋友交流時侃侃而談,書中的妙語一句句往外跳。朋友們瞪著欽羨的目光:「士別三日,可得刮目相看啊!」只有你知道,這是看了書的緣故。小小的虛榮心再次被滿足。讀書好不好?

  書趣之五。在於藏書,鑑於大家都是中學生,沒什麼錢。這點,不談也罷。

  歷數了這麼多書的好處,那麼你是不是覺得手痒痒,想翻開一本瞧瞧呢?書有很多種,有的要正襟危坐地鑽研,有的只是一種消遣,還有一些會把人誘進死胡同裡,再也出不來的。既然我們讀書不是為了把書當作敲門磚去扣開那名利之門,那麼,我們就應該去讀好書,讀那些不光是為了消遣,更能提高我們的書。比如說《唐詩三百首》,這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又再比如《三國演義》,日本人從中學到了企業管理,用人之道,我們能學到什麼?再比如《沙翁戲劇集》從中又能領會多少道理呢?不光只看純文學作品,還應看看人物傳記之類的,看看別人是怎樣為了理想不屈不撓地奮鬥至成功的。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辨。」總之,讀書能造就一個人,也能毀掉一個人,但不讀書,肯定是百害而無一利——讓我們都來讀書,讀好書吧!

  【篇五:談讀書】

  凡古今之大學者多從書中獲取,也將本人才學著之於書。讀書者,無非兩條。多讀收,精讀書。

  杜甫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強調的即是讀書數量。古人有頭懸梁錐刺骨,有鑿壁偷光,宣揚讚賞的就是抓緊一切時間讀書的精神,韓愈告誡學生業精於勤,也是這個主張。但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慧能大師目不識丁,卻於其修行中讀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的佛學境地,漸開出「南宗禪」;嶽飛讀書很多,但他更多的是從書中讀出「國破山河在」、「遺民淚盡胡塵裡」的亡國之情,於是立大志,終成一代名將。可見書不局限於書本本身,萬物皆書,惟善讀者可用。

  古今中外各種書籍無窮無盡,諸子百家無所不包。於是便需要擇其精華而讀。

  龔自珍所謂:「讀書過萬卷,胸中無適主」,所指即是讀書之精。讀過很多書後,佛家、道家、法家、陰陽家全部都接受,容易造成思維的混亂,在各種思想的衝擊下,自己的主見反倒容易丟失,終於只能被稱為文人墨客,抬手張口子曰詩云,恰恰沒有自己的主張和見解,最終被可悲的稱為「書櫥」。讀書目的在於用書,而不只是機械的記憶和套用,這便是盡信書不如無書。從《詩經》到《四庫全書》,從《荷馬史詩》到《戰爭與和平》,無一不是當時社會精英用血汗所書的極品。從中可以深化精神,提高修養,感悟人生,尋找真理。其餘像瓊瑤、古龍等等的言情武打則不讀也罷。

  讀書並非為讀書而讀書,也並非為在人前顯示資本。只停留在此的人至少是膚淺的。讀書是基礎,而它後面還有學書和用書兩個部分。只有俱全者才是真正的學者,讀書人。

  何謂「善讀書者」?通常文人不是善讀書者。他們在乎的是風花雪月,活得狹隘。只在乎文章的格式和語言華美的讀書人也並非真人才,充其量是支寫文章比較突出的筆。真的讀書人從任何角度都能讀到整個社會。他們敢於痛社會弊端,憂國憂民,惟有如此,方顯書生本色。蘇軾文章絕倫,惜乎他的才華沒能完全發揮,最終並沒傾向幾件值得讚頌流傳的事跡;範仲淹就好一些,因為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至少他是努力過的;而文天祥、史可法是真正值得稱讚、值得敬佩的,他們讀書,而且從書中讀出了真理。這才是真正的善讀書人。

  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

  真讀書人,不只詠風花,不只誦雪月,亦憂國也,亦懷博愛也。

  【篇六:談讀書】

  書籍是人類數百年來無數聰明才智的載體,它記錄著人類記幾十年的知識教訓。隨著社會發展,社會上形形色色的書卷也日益繁多。當我面對如排山倒海般襲來的「書山書海」,不禁會想,我們為什麼讀書。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為生存,為了考學,拼命的讀書,有人甚至說書籍是生計的敲門磚,有了事業即可不要書。對於這一觀點,我不敢苟同,正如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使人善辯。」在我看來,讀書的目的並不在於為考試,而在讀書,若只為考試而讀,那變是讀死書。我認為,讀書的真正目的應是以下四點:

  第一,讀書讓人獲得知識。這是最淺顯的作用。

  我們從小到大所讀的教科書目的也大於此。它讓獲得豐富的知識,獲得淵博的學識,也讓人們得到學位和工作,這些無足輕重的「副產品」。這一層的讀書只是為了生活和學識。不可否認,知識的獲得也是十分重要,畢竟「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嗎?

  第二,讀書讓人提高修養。

  閱讀一本好書,正如同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談話,「他」的語言中無不閃爍智慧的火花,無不傳答著高尚的修養,從一本書中學到的修養,提高的品格,遠比在生活磨礪中體會的深刻,體會的徹底。正如林語堂所說的如果讀者獲得書中的「味」,他便會在談吐中把這種風味表現出來,如果他的談吐中有了風味,他在寫作中免不了會表現出風味來。著此間淺移默化的「味」,不正是在讀書中體味的素養嗎?

  第三,讀書讓人開闊視野。

  人生活的範圍有限,限制於空間與時間的連鎖中,當他只能同身邊的交談,他的認識是膚淺的,他的學識是簡陋的。但當他打開一本書,時間,空間便再不能限制於他,他可以坐在家中看到世界各地,品味古今中外,他可以體會古戰場上「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宏大,可以體會大草原上「風吹草地牛羊」的生機;可以體會黃昏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憂;可以體會「白日放歌需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歡喜。在書中人可以翱翔於智慧的天空,他的視野也不會只存在於一省,一市,一縣,一國而是整個宇宙整個空間。著也許讀書所換來的樂趣吧。

  第四,讀書讓人明白事理。

  韓愈曾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或?」我想最大的疑慮也莫過於不明事理吧,讀書裡的名人,也許剛好可以找到答案,看世界名人的作人處事,從中可以學到許多方法,對於明白事理,應是非常重要的吧。

  在書籍中品味知識的博大精神。在書籍中培養修養的文雅得體,在書籍中開拓視野看大千世界,在書籍中學做人處事的方法道理。這也許是讀書的真正目的吧。

  【篇七:談讀書】

  俗話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其實,讀書也正是一個人生存發展的必經之路。翻開散發著墨香的書籍吧,它會使你變得更加成熟、睿智。

  ——題記

  臧克家曾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交了一個益友。」而這位「益友」會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幫助你,是你受益匪淺。

  讀書使人堅強。例如我曾讀過的那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其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在患有肺炎、眼睛失明的艱苦條件下依然堅持不懈地寫作,進行鬥爭。他的這種堅強的毅力,堅韌不拔的精神時時刻刻感染著我。每當我遇到困難想要退縮時,總會想起他那緊咬著的嘴唇,抖動著的筆尖,一行行密密麻麻的字眼。於是,我咬緊牙關,堅持了下來。如果沒有他對我的鼓舞,我會堅持下來嗎?不會的。

  讀書使人勇敢。曾讀過一本名叫《狼圖騰》的書,這本書以陳陣在大草原上的活動、見聞為線索,表現出了狼群的勇敢、堅強、智慧與團結。每當想起狼那銳利的目光,在捕獵時無所畏懼地衝向獵物的情形,胸中頓生一股英勇之氣、一股豪壯之情。所以,多讀書吧,它會使你的懦弱轉化為一種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讀書使人善良。每當讀高爾基的《童年》時,我總會對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恨之入骨,同時也會為主人公阿廖沙的悲慘遭遇流下一行行同情的熱淚,每讀一次便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行行的文字如同一顆顆「催淚彈」,催人淚下,又如一瓶瓶的「洗潔精」,刷洗掉了我們內心的假惡醜,只留下了真正該屬於我們的真善美。所以,書籍又是感化一個人、淨化一個人的靈丹妙藥。

  讀書使人堅強、勇敢、善良。所以,同學們,多讀書吧,讓書籍陪伴我們成長!

  【篇八:談讀書】

  書,是人類文化遺產的結晶,是人類智慧的倉庫。讀書,便能讀懂歷史,該明世界,於是古人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秀才不出門,卻知天下事」。

  英國學者培根曾經說過:「讀書足以冶情,足以,足以長才,怡情也,最見獨處幽居之時,其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於是,世人甚愛讀書。

  然而,我們讀書時,是別人在代替我們的思想,我們只不過在重複他的思想活動的過程而已。猶如兒童啟蒙習字時,用筆按照老師以鉛筆所寫的筆劃依樣畫葫蘆一般。我們知道,一條彈簧如久受外力壓迫,會失去彈性,我們的精神也是一樣,如常受別人的思想的壓力,也會失去自己的思想空間。所以,讀書愈多或整天沉迷讀書的人,雖然可籍書以休養出神,但他的思維能力必將漸次喪失,猶如時時常以車代步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較差。所以有時書呆子、文弱書生的行為真叫人哭笑不得。

  書是人類的精神糧食,書不可不讀。試想,如果世界上沒有了出版物,人類的精神糧食得不到傳播,那該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啊。那時的世界將會黯然神傷,人與人之間的一些聯繫線路就將中斷。一個無知、多疑和彼此流通的時代就會隨之而來。

  然而學海天涯、書海無邊,茫茫書海,如何去讀,不能不令人頭痛。世界名著固然是好,但未必都值得必讀。因為有的作品所作的時代背景與我們相差甚巨,且缺少那種時代意義,況且名著滿天飛,又何能一一細嘗。

  林語堂先生認為一個人發現他最愛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識發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間確有一些人心靈相似的,一個人必須在古今中外無數個作家中尋找到一個和他心靈相似的作家,又何其艱難,或許耗盡其一生的年華也未必能找到。本人認為讀書要選自己喜好的作品,粗讀、細讀亦無所謂,只要能擁有一份「鳥在林間自查啼」的輕快閒情便是最佳。

  其實,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讀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裡,邏輯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有所獲。

  【篇九:談讀書】

  讀書可供消遣,可供裝飾,也可供增長才幹。為消遣而讀書,常見於獨處退居之時;為裝飾而讀書,多用於高談闊論之中;為增長才幹而讀書,主要在於對事物的判斷和處理。

  讀書費時太多是怠惰,過分的藻飾裝潢是矯情,全按書本條文而段事是十足的學究氣。讀書使天然得以完善,又需靠經驗以補其不足,因為天生的才能猶如天然的樹木,要靠後來的學習來修剪整枝,而書本上的道理如不用經驗加以制約,往往是泛泛而不著邊際的。

  讀書不可專為反駁作者而爭辯,也不可輕易相信書中所言,以為當然如此,也不是為了尋找談話資料。而應當權衡輕重,認真思考。有些書淺嘗即可,另一些不妨吞咽,少數書則須咀嚼消化。這就是說,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可以大致瀏覽,少數則須通讀,讀時要全神貫注,勤奮不懈。有些書也可以請人代讀,取其所須作摘要,但這只限於題材不太重要和質量不高的作品。

  【篇十:談讀書】

  響應月色的召喚,泡一杯清茶,位於綠樹之下,書香作伴,何等愜意!

  現在的書市場,魚龍混雜,需要我們明辨是非。讀書,就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切不可因有「壞」而將「好」拒之門外。書的好處,是眾所周知的,比如:開拓視野、陶冶情操等。可同樣也有壞處,有的書不但影響學習,而且會誘使廣大青少年走上歧途,深受毒害。可見,任何事物都有雙面性,只有全面的看待,不「盲人摸象」,方可免受其害。

  看書,需要有選擇性、時間性。雖說饒雪漫的疼痛、安妮寶貝的細膩、郭敬明的華美都很動人,《沙漏》的扣人心弦,《泡沫之夏》的感人肺腑都令人神往,可畢竟,這些也都只是課外讀物,應該是在學習之餘閱讀的,不能因此而耽誤學習、荒廢學業。

  有時候,書就像生活中的甜品,沒有它,生活不成問題,有了它,生活便更加多姿多彩。

  或許,現代的生活讓我們遺忘了很多東西,而那些古典名著卻讓我們「重溫舊夢」。從《紅樓夢》裡感受到了悽美的愛情悲劇,從《水滸傳》裡明白了俠肝義膽,從《三國演義》裡體驗到爾虞我詐,從《西遊記》裡又看到了神話色彩。這些,也許沒有現代小說那麼深入人心,卻給人一種獨特的古典美。這種美,大方亦婉約,溫柔亦豪爽。

  書,就像山,沉重敦厚,令人流連往返。

  學,就像海,廣闊無垠,毫無邊際。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書,簡單,一個字:好!

  書,複雜,千言萬語也道不明。

同类文章
儀人之表飾人之心議論文

儀人之表飾人之心議論文

  裡爾格曾道:「現實與美好之間,總存在著一種古老的敵意」正如時代的快步之行與儀式緩步之舉,是拋棄傳統的儀式跟隨時代的腳步?或是止步聆聽儀式悠揚的聲音?  於我而言,我便傾於後者。儀式,古往今來是一件隆重而莊嚴的行為,古代帝王登基之莊重,彰顯了萬民、萬臣於皇帝之服從與皇帝至上之不可僭越。現代
要學會放棄的議論文

要學會放棄的議論文

  【篇一:學會放棄】  人生如水,人生難免跌宕起伏。人一旦經歷許多磨難之後,就會選擇放棄。放棄,新的開始。  磨難居於生活中,猶如空氣對於動植物,水對於魚,無處不在。面對這些磨難與挫折,也許我們會堅持到底、持之以恆,也許我們會放棄。  我們放棄了,並不代表我們向生活、自然,向我們自己認輸。
網絡的危害議論文

網絡的危害議論文

  當今的社會已經邁入了一個高科技、多信息交流的時代,網絡也已經是不可缺少的了。有些人利用網絡去學習,有些人利用網絡去娛樂,最可惡的是,有些人利用網絡發布一些有害於社會、國家經濟、家庭以及人的生命的不良信息。  例如:在前幾年發生過一起網絡偷盜事件,就是幾名電腦高手利用網絡,向銀行的電腦防護
仰望天空作文議論文

仰望天空作文議論文

  朋友,你注意天空嗎?你了解天空嗎?面對天空,你有過自己的思索嗎?下面為大家分享仰望天空作文,歡迎閱讀!  仰望天空作文1  蘭州,是我的家鄉。我從小在這裡長大,既體會過它的烈日當頭,也見過它的大雪飄飄。  聽爸爸說,以前的蘭州,空氣品質一度是全國最差的。原因就是西固化工廠排出的氣體不知為
清明節議論文怎麼寫

清明節議論文怎麼寫

  清明節就是我國傳統節日,也就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下面小編整理的清明節議論文,歡迎來參考!  清明節議論文(1):  冬天過去了,萬物復甦,這時,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從我記事開始,此時每年清明節的這一天,母親就讓我換上軍色的春裝,帶著紙錢,領著我上墳去。  我們家去世的人都埋在扁擔山,
自信的議論文初中

自信的議論文初中

  成就事業就要有自信,有了自信才能產生勇氣,下面小編整理的自信的議論文初中,歡迎來參考!  自信的議論文(1):  「自信就是成功的基石。」人說道。「自信能助人成功。」盧勤老師講道。「我不明白有自信會不會贏,但我明白沒有自信就必須會輸!」  小學時,我的成績頂呱呱,總就是名列前茅,深受老師
清明節見聞500字議論文

清明節見聞500字議論文

  導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關於清明節見聞的議論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清明節見聞(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今天天公作美,陽光明媚,我們早早
清明節燒紙錢的議論文

清明節燒紙錢的議論文

  在傳統的清明祭掃活動中,有很多不綠色環保的行為,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清明節燒紙錢的議論文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篇一:清明節燒紙錢的議論文  春雨霏霏,歲歲清明,今又清明。據媒體報導,清明節即將到來,很多地方以讀家書、寫家書等方式文
有關清明節議論文

有關清明節議論文

  導語:清明時節特有的雨絲欲斷還續,從遙遠的天邊無聲飄落在荒諒的山野。我的心也隨著這纏綿不斷雨絲,在微風中飄來飄去,永無定所之處。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清明節議論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有關清明節議論文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一個清明節到了,天空應時下起了雨。雨
關於清明節的議論文

關於清明節的議論文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那關於清明節也有許多的議論和看法,下面是小編整理了關於清明節的議論文,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篇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腸。冥錢飛起白蝴蝶,人聲啼哭似杜鳥。  又是清明時節,又是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