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道德綁架的議論文
2023-07-09 10:27:44 1
道德綁架是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一種對價值觀的扭曲,關於這類的作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有關道德綁架的議論文一
父親因救了自己的孩子沒來得及救另一個孩子,人們怒了前段時間周立波事件,讓我們認識了一個詞叫「道德綁架」,說的是一名女子被自己親生父母拋棄後被養父母撫養長大,節目中親生父母出現了,但是女孩拒絕相認。於是周立波就說女孩心胸狹隘,說她應該學會原諒,否則永遠不會幸福。節目一播出,引來了無數網友對周的譴責。在生活中我們也能夠經常看到這樣的事情,公交車上,即使你大姨媽來了很難受,也要強逼著給老人讓座,因為他就這樣站在你身邊不走。下面這個故事講得是兩個小孩一同掉進了河裡,父親選擇救了自己的孩子,而另一個孩子卻溺水死亡,
於是人們就開始譴責他。
當自己孩子和別人孩子在水裡,你救誰?這個父親的答案讓所有父母深思
在一條小河邊,一對父子在釣魚,隨後一個陌生孩子走了過來,兩個年齡相仿的孩子玩了起來,正當這個父親釣得入神,突然撲通兩聲,兩個孩子都掉進了水裡。孩子的爸爸趕緊丟掉魚竿,衝到了兩個孩子落水的位置,兩個孩子都在水裡掙扎,陌生孩子的母親也出現在河邊,但她不會遊泳,一個勁兒地喊「救救我的孩子!」不由得多想,男人跳下水,遊向了自己的孩子,當他將自己的兒子拖到岸邊,再返回去救陌生小男孩時,陌生孩子已經不見了蹤影。
當陌生小男孩被撈出時,小男孩的媽媽在一旁痛哭:「我的孩子本來只要他一伸手就能抓到,沒想到他遊去救了自己的兒子,我的孩子離岸邊近,他救完我的兒子肯定能來得及救他的兒子……」
當這個父親抱著自己獲救的兒子備受譴責時,他含著淚說了這樣一段話:「我不違背自己的心,孩子是自己的肉,放棄自己的孩子去救別人的孩子,大多數是被社會道德所綁架,一個連自己孩子都不能保護的父親,不是一個好父親。我寧願做一個好父親,也不願違背自己的意願去做違心的事情。我願意接受大家的譴責。」
時常見到公車上老大爺、老太太一上車就有意無意地讓年輕人讓座,否則就是惡言相向,甚至毆打,譴責對方不道德;火車上一家三口帶了小嬰兒,他們買的是上鋪,由於不方便就佔了下鋪年輕人的座位,當年輕人說自己市提前兩天排隊買票才得到的座位而要求他們歸還座位時,這對父母就譴責年輕人沒愛心……做好事固然要提倡,但是」道德綁架「,作為父母的我們,絕不要讓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
我也時常告訴自己的孩子,這個世上沒有人應該幫你,也沒有什麼事情理所當然。當你在街上摔倒了沒人扶、當你被扒手偷東西沒人提醒、當你走丟了沒人帶你回家、當你被同學欺負了老師沒及時阻止……請不要譴責別人,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要想著別人會幫你。總想著別人幫忙的孩子,他們容易帶著依賴的心思,這樣的孩子心智得不到成長,他們也永遠不能真正長大。當孩子知道了一切並不是理所當然的時候,他們就會變得獨立。
"Listentomyheart"(聽從自己的內心),不為別人而活,不被別人的眼光和言行所左右,活出真實的自己。這也是文章開頭那位父親的想法,而作為父母,我們要告訴孩子,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可以盡力給別人提供幫助,但是不應該被道德綁架自己的人生。
賈伯斯的這段話一度被譽為經典,這也是作為一位母親的幼兒教育專家小編,送給各位父母的: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是你的生活,你擁有絕對的自主權來決定如何生活,不要被其他人的所作所為所束縛。
在大災大難面前,我們確實有時候是自私的,只想保護好自己的家人孩子,而對於別人,對不起真的想不到那麼多。在這裡不是說讓大家不要幫助他人,強調在有能力的情況下,我們是應該幫助他人,但是問題是在沒有那麼多精力下,我們也不想犧牲自己去保全別人。就像前段時間的一個新聞,幾名大學生為了救一名溺水老人,自己卻被淹死了。明知自己不會水,下去就是送死,一命換一命的事情我們真的不提倡。所以,請時常記得告訴孩子,別人的幫助不是理所當然,我們也不應該為別人而活!
有關道德綁架的議論文二
9月4日下午1時許,武漢801路上,一位坐在老年座位上的年輕人因沒讓座,遭幾名老人暴打。據目擊乘客說,老人們就站在男青年身邊,可能是沒有站穩碰到了他,男青年罵了幾句,老人稱不讓座也就算了,何必要罵人。爭吵拉扯中,一名老人打了幾拳。
誠然,該事件中的兩個「主角」都有錯。年輕人火氣大,「漢罵」掛嘴邊實屬不該;老年人因年輕人沒讓座而拳腳相向也令人大跌眼鏡。「該不該讓座」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火,燒的可謂是愈演愈烈。
固然,讓座是一種美德,但僅僅因為沒有通過讓座來彰顯美德就對不讓座的行為進行譴責,這是對道德的誤讀和濫用,是對權力與義務的混淆,筆者認為,讓座是道德層面的自律,而非公民的義務。乘客買票乘車,即與公交方面達成了契約關係,乘車時支付了相同的票款,就擁有了相同的權利,故而乘客享有做出讓座亦或是不讓座行為的權利,僅因為乘客沒有讓座就對其進行道德「轟炸」顯然是不公平的,而通過暴力手段來索取所謂的道德權利更是不可取的。
瀋陽一女孩在公交車上為老人讓座時,因嘟囔了一句「為什麼偏是我讓座」,遭到老人家屬暴打;杭州一位小夥因沒給抱著孩子的年輕夫婦讓座,被扇了5個耳光;石家莊一70歲老人因向一女孩索座被拒後竟一屁股坐在了女孩腿上……近年來,類似這種強制讓座、暴力索座事件層出不窮,讓筆者不禁想問,是誰給了這些「弱勢群體」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肆意辱罵,甚至是襲擊他人的權利?
長久以來,我們所接受的教育一直是讓座是文明的舉動,是一個人素質與修養的體現,那麼,不讓座自然就站在了文明的對立面—不文明、不道德!正是因為這種慣性思維,使得我們在面對他人不讓座時,自然而然的將這種行為與社會冷漠、道德淪喪聯繫在一起,由此導致了部分「弱勢群體」理所應當的接受他人讓座,甚至是強制、暴力脅迫他人讓座。殊不知,買票乘車是大家共同享有的權利,讓座是將自己的權益過渡給別人,不讓座也一點兒錯沒有,套用甄嬛傳裡熹貴妃的一句話:「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
當然,「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愛幼」亦然,只有公眾自覺踐行「尊老愛幼」的道德行為、主動弘揚美好道德的社會風尚,我們這個社會才會更加和諧。同時,筆者在此呼籲大眾,遇到問題時多換位思考,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希望他人怎樣待你,你就怎樣去待人,切忌用道德綁架美德,不發自內心意願,又怎能稱得上美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