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票為什麼有的便宜(一張電影票為什麼能賣9塊9)
2023-07-09 08:08:57 2
在剛剛過去的7月份,國產電影票房已達54.9億元,創下內地影史單月票房最高紀錄,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2008年全年票房,同時也超過了2002年、2003 年 、2004 年 、2005年四年票房之和!
而在這輝煌成績的背後,一股力量悄然崛起,那就是電商的特價電影票———很多觀眾都驚訝地發現,電影票降價了!《小時代4》、《道士下山》、《煎餅俠》在上映的前三天,都出現了9.9元的特價票場次,尤其是長春萬達電影城,日常至少需要三十元才能看的電影,忽然降價到9.9元,而平時動輒百元一張電影票、高大上的IMAX也出現了19.9元特價看3D《捉妖記》的優惠。
一時間網絡、手機上特價電影票鋪天蓋地,這些9.9元、19.9元的電影票幾乎都是「秒殺」,長春萬達電影城的工作人員說,他們在手機App上銷售的9.9元《煎餅俠》和19.9元IMAX《捉妖記》首映電影票,基本上都在10秒左右售空。後來,秒殺特價電影票成了年輕人中堪比「雙11」的事件性購物熱潮,網絡上同時出現了不少攻略,教網友如何秒殺這些超低價電影票,甚至淘寶上還出現了多位幫觀眾秒殺特價電影票的商家……國產片在這個暑期檔大熱,和這些特價電影票密不可分。
許多觀眾會問,為什麼會有9.9元特價電影票?電影票賣9.9元是電影院和片方在賠錢賺吆喝嗎?記者為此採訪了電商、電影發行人、製片人、電影院經理、行業觀察員等多個業內人士,為大家揭開其中的奧秘。
溯源·
一張電影票的秘密
誰在為電影票定價?片方和電影院
從百元到9.9元,誰在為電影票定價呢?北京某發行公司的童經理告訴記者,電影票價都是由片方制定一個最低價格,然後電影院再根據此價格定價。一般來講,片方的最低票價會根據電影成本、上映城市等來制定,普通情況是IMAX高於巨幕,巨幕高於普通3D,普通3D高於普通2D,而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高於二線城市,二線城市高於三四線城市,以此類推。電影票的分成則是扣除稅務,電影院拿走售價的50%,片方分走35%~37%。這樣電影院可以根據自己的運營成本和片方的最低價格,給電影票定價。雖然並沒有一個真正的規範,但各城市對電影票的定價都高度統一,一線城市普通2D國產片的最低定價基本是35元,片方的售價在80元。長春屬於二線城市,普通2D電影的最低票價是25一張,電影院的售價60元。
誰在為電影票打折?商家補齊差價
電影院本身也會為自己的電影票做打折,但為了保證自身的利益,同時也受到有關規定的約束,絕對不會低於最低票價,也就是說,在長春看普通的2D電影,觀眾在電影院門口買票的時候,基本不會買到低於25元一張的電影票。但是由於電影院有各種經營模式,電影票也開始出現了各種打折方式,那麼電影院的損失就需要打折方來補齊。比如長春某電影院和商業銀行合作,推出了持商業銀行憑證購買20元2D電影票的優惠,那麼每放映一場電影,該商業銀行至少得為電影院補上至少5元的差價。而隨著網絡和App的普及,電影票的打折方式更加多種多樣,但是最低票價的損失必然都是要由打折方來彌補,電影院本身永遠都不會承擔打折的損失。
緣由·
電影票折射網絡影響力
電影票早進入網購時代
9.9元電影票之所以迅速佔領了市場,最主要是中國觀眾的群體和觀影習慣的改變。
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的調查顯示,2014年中國觀眾的平均年齡只有22歲左右,構成則以在校大學生、白領人群為主。而新文化記者在《2015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中發現,2014年,40%的中國觀眾通過手機App或者網絡購買電影票,預計2015年,這個數字可能超過50%,再過1~2年,中國觀眾會和美國觀眾一樣,有超過70%的人是從手機App和網絡購買電影票。長春萬達電影城的工作人員也向記者證實,目前觀影觀眾幾乎有一半都是網絡或手機購票,記者於上周五18時左右在萬達歐亞賣場店售票處看到,電子機器上取票的觀眾隊伍已經超過了櫃檯買票的觀眾。
9.9元電影票已不算新鮮
9.9元電影票其實已經不算新鮮,2012年「雙11」時,阿里巴巴就曾試水,但那時候的票量非常少,還屬於電商給普通貴客的特惠。2013年「雙11」,這種9.9元電影票數量有所增加,天貓、貓眼、百度等都有了9.9元電影票,所有網站的特價電影票都被秒殺一空,但這種電商特價票還沒有在全國形成規模,基本只在北京、上海等票房重陣城市試水。但是去年,有一部電影讓這種9.9元電影票形成真正的產業,那就是寧浩執導的《心花路放》。電影產業觀察員「八好掌柜」說:「《心花路放》在某電商平臺上做預售,並推出了少量特別場次9.9元預售團購,上映前輕鬆售出1億票房,最終首輪電影的票房超過70%來自該電商,電商的售票平臺成了《心花路放》的最大推手,而電商通過和單片合作,也賺足了分成。」
解密·
誰在為9.9元電影票補貼
長春每張9.9元2D電影票電商要補10.1元
9.9元電影票這種超低價票,承擔最大風險的就是電商本身。童經理為記者算了筆帳,他說:「由於電影院本身分成比例從未變化,比如長春一張保底售價25元的2D電影票,無論最終賣到觀眾手裡是多少錢,電影院也固定要拿走12元分成,在沒有任何約定的情況下,片方要拿走8元分成,但是一張電影票電商賣給你才9.9,那剩下的10.1元誰來補?當然是電商本身。如果3D IMAX電影,補得就更多。」9.9元電影票怎麼來的呢?首先,電商率先用最低票價把一場電影的所有票買下來,然後再自行定價,這樣可以成功繞過有關部門對最低票價的約定,那麼一部上映2D電影的電影院如果有100個座位,電商把這場定位9.9元特價場,就算全部售空,他們也要倒貼1010元。
廣告商幫忙承擔損失
電商賠錢賺吆喝嗎?記者採訪了某手機App的運營部經理李小姐,對方說:「我們平臺暑假檔出售的所有9.9元電影票,都沒有和片方的約定,都是我們自己來補。當然我們有自己的辦法,由於今年暑假檔熱片比較多,而我們平臺的贊助商也很感興趣,所以在9.9元電影票的網頁上所有的貼片廣告都要收取比較高的廣告費,足以彌補這個差價,還有盈餘。」當然李小姐承認這是比較笨,也是比較初級的做法,但是卻是風險最小的一個,可以穩賺不賠。
與片方做分攤 投資或者保底發行
像這家手機App這樣贊助商眾多,能收取高昂廣告費的電商在中國市場上還是非常少的,廣告費根本彌補不了這些特價電影票所帶來的巨額價差,絕大多數電商採取的是另外一條捷徑,那就是和片方做分攤。李小姐說:「大部分電商都是採用投資或者保底的形式參與電影,比如萬達本身就是《煎餅俠》的投資方之一,所以該片上映的時候,萬達自己的電商平臺就史無前例地推出了很多9.9元的特價電影票,這種力度是其他電商肯定不會具備的。另外一種就是保底發行,就是電商和片方約定,如果我幫你銷售電影票票房達到幾個億,那麼我就可以參與票房分成,你要知道,票房是動輒一個億的,你分1%都有100萬,你那些9.9元電影票的差價不但能夠賺回來,還能賺大錢,而片方無非就是少賺一點,但能讓片子的票賣得更好,雙贏的局面。當然這個風險更大,因為一旦你看走眼,就要血本無歸。」
背後·
9.9元電影票的行業規則
考驗選電影眼光 弄不好就玩脫
觀眾在網絡或者手機上買到一張9.9元電影票,看起來非常簡單,但實際上這背後有著電商的巨大改變。僅在一兩年前,電商對於特價電影票還是屬於「海選」階段,某售票網站宣傳人員郭小姐說:「《心花路放》之前,大家都是亂做,基本上電商和電商在競爭,都希望通過9.9元電影票吸粉,讓更多網友在自己的平臺上購票。但是《心花路放》通過和片方的保底發行,不但大量吸粉打敗了大家,還賺了好大一筆錢!所以從那以後各大電商都招聘了一大批電影專業人員,幫他們選擇為哪部片做9.9元電影票。」
郭小姐表示,他們在一部電影上映之前,得像院線經理一樣判斷這部電影大概能賣到幾個億,才敢和片方籤保底發行,「比如有一個青春片,當時我們判斷它的票房應該有3~4億,但是片方要求票房達到4億多才能夠分成,風險太大就沒合作。最終這部電影票房果然沒過4億。」另外,「八好掌柜」也舉了一個看走眼的例子,說:「某電商和姜文的《一步之遙》做9.9元電影票預售,兩個小時賣出了6000張票,電影上映前該片通過預售票房已達到3億元,但是該片最終票房不佳,沒能達到保底線的電商只為電影做了嫁衣,自己沒分到錢,玩脫了。」
上海電影節靠買一送N盈利
另外,還有一種類似9.9元電影票的電商與電影的行業規則,是專門用於電影節的。記者從發行人員王先生處獲悉,上海電影節和電商的玩法,已經超越了9.9元電影票。王先生說:「上海電影節展映的片子特別多,經常都有獨家放映的,所以每年票房特別火,不但熱片買不到票,連一些乏人問津的小片子也買不到票,其實不是票房火,是電影節本身和電商玩了一個線上線下的遊戲。」據王先生說,上海電影節展映的電影票都是給各電影院自己負責的,電商就和電影院本身達成協議,以較低的票價對熱門影片包場,把所有票都預先買下來,但電影院又會要求電商再負擔幾部根本沒人看的文藝片的包場,王先生說:「比如《星球大戰》特別火,如果電商想包場,那麼你每包一場《星球大戰》,就要附贈兩場文藝片的包場。這樣電商可以在文藝片方面打出9.9元低價,在熱門影片方面打出高票價,既承擔了電影院的損失,也能讓自己賺錢。今年上海電影節,電影院和電商都賺得很厲害。」
影響·
9.9元電影票能帶來的……
電影院進入貧富分化時代
9.9元電影票的確拉動了電影票房,讓不少沒有觀影經驗的人被低票價吸引走進電影院,並形成了觀影習慣。但是這種電影票也是「看人下菜碟」的。在長春,新文化記者就發現,9.9元電影票基本上只有萬達電影院、長影電影院等幾個老牌電影院可用,一些小型的、新興的電影院是不能使用的。一家坐落在火車站附近的小型電影院市場部經理就向記者說:「9.9元電影票簡直要把我們玩死了。其實平時我們和大電影院競爭,主要就是靠低價,但是再低也不能低到9.9元啊!但是那些電商根本不會和我們這種小電影院合作,找上門人家都不理的,這麼下去,電影院會貧富分化得越來越嚴重吧。」但是電商也很無奈,李小姐說:「票房很差的小電影院我們也不敢合作啊,畢竟你的損失都是我們在承擔的,特價場我們要先包場的,萬一銷售情況不好,我們就成了倒貼錢幫虧損電影院賺錢的人了。」
電商會逐漸佔領售票渠道
針對9.9元電影票,目前無論行業內部還是有關部門,都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很多人都擔心這種票價是否會擾亂市場。但是實際上,大部分擔心的人都是小型電影院方面的,他們擔心電商逐漸佔領傳統的售票渠道,不過片商都很樂觀,《心花路放》的製片人王易冰說:「低票價不過是促銷手段,本來也不是常態,通過特價票培養觀眾的觀影習慣,其實比短期賺錢更重要,未來我們還會與電商繼續合作。」而大型電影院也比較樂觀,長影電影院的負責人就說:「在線售票快速、便利,還有選座的優勢,確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也為我們節約了人力成本,我們本身沒什麼損失,何樂而不為呢?」無論電影院、電商還是片方,都一致認為,在短期內,這種9.9元電影票還會是非常有力的促銷手段,還會繼續進行下去。新文化記者 殷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