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本土電影(傳記電影中的四川人)
2023-07-09 19:09:32 1
李冰
李冰(約公元前302年~235年),號陸海,戰國時代秦國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今成都一帶)太守。期間,李冰治水,創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導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徵發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許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為著名。幾千年來,該工程為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奠定堅實的基礎。後世為紀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廟,都江堰也成為著名的風景名勝。電影《李冰》是王亞彪執導,赫海泉、王敏宜等主演的古裝電影。影片講述了李冰治水的故事。
《李冰》海報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號道人,世稱蘇仙 ,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佑(1056-1063)年間進士。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他與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七位散文家並成為「唐宋八大家」。有關蘇東坡的電影有兩部,但演繹成分太重。一部為《蘇軾三進白馬山》。另一部是《超時空之蘇東坡在定州》。
《超時空之蘇東坡在定州》海報
鄒容
鄒容(1885年—1905年),中國近代著名資產階級革命宣傳家,原名桂文,又名威丹、蔚丹、紹陶,留學日本時改名鄒容。四川巴縣人(今重慶市),出生在一個商業資本家家庭。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從日本返回上海,住入愛國學社,結識章太炎,結為莫逆之交。這時,恰逢拒俄運動發生。他兩次在張園拒俄集會上演講,籤名加入拒俄義勇隊。5月,發起組織中國學生同盟會。在此期間,《革命軍》由上海大同書局印行,署名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請章太炎作序。《蘇報》案發生後,於7月1日至巡捕房投案,被囚於租界監獄。鄒容被租界當局判監禁兩年,折磨致病。1905年4月3日死於獄中。1912年3月29日,經孫中山批准,南京臨時政府追贈為大將軍。遺著輯有《鄒容文集》。電影《革命軍中馬前卒》拍攝於1981年,由伊明導演,張閩、張育年、顧也魯主演,電影講述了鄒容的故事。
《革命軍中馬前卒》海報
朱德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階,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四川儀隴縣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國家的領袖。拍攝於1985年的電影《朱德與史沫特萊》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導演李俊,主演,劉懷正。電影《元帥的童年》拍攝於2006年,由安戰軍導演,講述的是朱德少年時的故事。
《朱德與史沫特萊》海報
劉伯承
劉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名伯昭,字伯承,小名孝生,以字行,四川省開縣(今屬重慶市)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和領導人,中國現代傑出軍事家、軍事理論家,有「川中名將」、「軍神」的稱號。電影《青年劉伯承》於1996年上映,由趙多恆導演,孫松主演,影片描寫了青年劉伯承在反袁救國鬥爭中具有傳奇色彩的戰鬥經歷,並敘述了劉伯承在吳玉章、楊暗公等進步人士的影響下,最終走上共產主義道路的故事。電影《劉伯承市長》講述的是1949年劉伯承進入南京後建設南京和發展南京的故事,影片於2011年年底上映,由陳健導演,張再新主演。
鄧小平
鄧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四川廣安縣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之一,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核心,馬克思主義者,同時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傳記電影《鄧小平》由丁蔭楠導演,盧奇主演,影片於2003年上映。電影《百色起義》於1989年上映,由陳家林導演,盧奇主演,講述鄧小平領導百色起義的故事。電影《鄧小平·1928》由上海電影集團出品,李歇浦執導,安榮生、王洛勇、秦嵐、餘文樂等主演,該片講述了1928年前後鄧小平在擔任中央秘書長期間的一段工作、生活經歷,以及他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電影《我的法蘭西歲月》由翟俊傑執導,鍾秋、夏雨、葛存壯、盧奇等主演,該片講述了1920年至1925年,青年鄧小平赴法國勤工儉學期間發生的一系列曲折跌宕的故事,影片於2004年上映。
陳毅
陳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樂至人,中國共產黨員。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新四軍老戰士,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十大元帥之一)。1980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電影《山重水複》講述陳毅在1937年的一段經歷,影片由武兆堤導演,馮淳超主演。電影《陳毅在茅山》由李輝導演,陳雪菲主演,講述陳毅1940年在茅山的鬥爭經歷,影片於2002年上映。《陳毅市長》原是中國話劇作品,由沙葉新編劇,1981年攝製成電影,導演黃佐臨、主演魏啟明,講述解放初期陳毅在上海的故事。
《陳毅市長》海報
晏陽初
晏陽初,1890年10月出生,四川巴中人,中國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晏陽初早期開展平民教育運動時,認為中國的大患是民眾的貧、愚、弱、私"四大病",主張通過辦平民學校對民眾首先是農民,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養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以造就"新民",並主張在農村實現政治、教育、經濟、自衛、衛生和禮俗"六大整體建設",從而達到強國救國的目的。著有《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等。電影《晏陽初》於2010年上映,由劉繼忠導演,薄冰主演。
趙一曼
趙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稱李姐。四川省宜賓縣白花鎮人。中國共產黨黨員,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於黃埔軍校六期。趙一曼1935年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在與日寇的鬥爭中於1936年8月被捕就義。趙一曼留有詩篇《濱江述懷》,其故裡宜賓有"趙一曼紀念館"。電影《趙一曼》拍攝於1950年,由沙蒙導演,石聯星主演,影片講述趙一曼在東北抗聯的故事。電影《我的母親趙一曼》由孫鐵執導,張晗主演,影片於2005年上映。
《趙一曼》海報
江竹筠
江竹筠(1920-1949) 女,漢族,四川省自貢市人,中共黨員。同志們出於敬愛,都親切地稱她「江姐」。江姐在1947年第二條戰線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鬥爭中,受中共重慶地下市委的指派,負責組織大中學校的學生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英勇鬥爭。在丈夫彭詠梧的直接領導下,江姐還擔任了中共重慶市委地下刊物《挺進報》的聯絡和組織發行工作。1948年6月14日,由於叛徒的出賣,江姐不幸被捕,被關押在重慶渣滓洞監獄,1949年11月14日,在重慶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國民黨特務殺害於渣滓洞監獄,年僅29歲。歌劇電影《江姐》拍攝於1978年,由黃祖模導演,楊維忠主演。京劇電影《江姐》由張元導演,2002年上映。電影《我最好的朋友江姐》於2012年上映,由寧敬武導演,丁柳元主演,影片以江竹筠的生前摯友何理立老人的回憶為視點,還原了江姐的原型江竹筠從年少懵懂到產生革命信仰、經歷愛情、建立家庭的人生歷程。
歌劇電影《江姐》海報
張露萍
張露萍(1921-1945),出生於四川省崇慶縣。張露萍到達延安,進入陝北公學繼續學業,隨後被保送進入抗日軍政大學,並於193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一年後,張露萍受中央社會部委派到重慶,進入中共中央南方局軍事組,歸葉劍英直接領導。進入南方局不久後,張露萍就接到了組織安排的任務:聯絡已經打入軍統機關內部的張蔚林、馮傳慶。期間,張露萍等人多次出色地完成了南方局交代的各種任務。1940年張露萍身份暴露被捕,戴笠對張露萍用盡酷刑,1945年7月14日,年僅24歲的張露萍被國民黨特務殺害。電影《巾幗英烈》上映於1985年,由李傑峰導演,傅莉麗主演,影片根據張露萍烈士的真實事跡改編。
《巾幗英烈》碟套封面
張思德
張思德(1915年4月19日-1944年9月5日),四川儀隴人,1933年12月參加紅軍,不久加入共青團。193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經擔任過中央警備團警備班長和毛澤東的衛士。在一次反六路圍攻的戰鬥中,他右腿先後兩次負傷仍強忍劇痛,衝入敵陣,繳獲了敵人兩挺機槍。在長徵途中,他曾兩度經過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歷盡千辛萬苦。1944年9月5日,他帶領戰士們在陝北安塞縣執行燒炭任務時,即將挖成的窯洞突然塌方,他奮力把戰友推出洞去,自己卻被埋在窯洞,犧牲時年僅29歲。張思德的形象成了為人民服務的代名詞、裡程碑。電影《張思德》是由尹力執導,吳軍、唐國強主演影片,影片刻畫了張思德這個革命隊伍中的普通一兵的不平凡的革命歷程,以及一代偉人毛澤東和這個平凡士兵之間的深厚感情,影片於2004年上映。
《張思德》海報
黃繼光
黃繼光(1931年1月8日—1952年10月20日),原名黃際廣,革命烈士,四川中江縣人。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級戰鬥英雄。1952年10月20日凌晨在朝鮮上甘嶺地區597.9高地陣亡,被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追記特等功,並授予「特級英雄」稱號;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勳章。表現黃繼光英雄事跡的電影《火紅的山脊》是由朝鮮拍攝的,電影於1986年在中國上映,影片由金吉浩主演,朝鮮演員金明奎飾演黃繼光。
朝鮮電影《火紅的山脊》海報
邱少雲
邱少雲(1926--1952),出生於重慶市銅梁縣少雲鎮(原四川銅梁縣)玉屏村邱家溝。革命烈士。他9歲喪父、11歲喪母、13歲被國民黨軍隊抓去當兵。1949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為第15軍第29師第87團第9連戰士。1951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1952年10月12日因美軍燃燒彈發落在邱少雲潛伏點附近,火勢蔓延全身,為避免暴露,放棄自救壯烈犧牲,時年26歲。1953年8月30日被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53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 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勳章。電影《邱少雲》於2010年上映,導演張光勝,主演王陽。
《邱少雲》海報
賴寧
賴寧(1973年10月20日-1988年3月13日),原名賴麟,中國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人。1988年3月13日,石棉縣海子山突然發生山林火災,為了撲滅山火,挽救山村,他主動加入了撲火隊伍,在烈火中奮戰四五個小時後遇難。賴寧遇難後,先後被授予「英雄少年」、「全國十佳少先隊員」、「革命烈士」等稱號。反映賴寧事跡的電影《未完成的日記》於1991年上映,導演黃軍,主演張寧。
《未完成的日記》片頭
文/孫海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