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溪拍的電影(觀瀾福見)
2023-07-09 23:16:03 1
觀瀾·福見·開欄的話
今天,一個全新的欄目——《觀瀾·福見》與大家見面了。
我們正擁抱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滾滾向前的浪潮裡,奮鬥的力量在奔騰、美好的夢想在閃光。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我們記錄時代、見證時代,我們洞察著新時代發展、新福建建設的強勁脈搏。在喜迎黨的二十大召開之際,福建日報記者深入基層,以沉浸式採訪方式,用筆和鏡頭捕捉建設者的身影,講述他們的奮鬥故事,分享他們滿滿的幸福感、獲得感。從中,讓我們一起聆聽跨越發展的恢宏交響、社會進步的鏗鏘足音。
敬請關注。
我在安溪「修」電影
數字福建(安溪)產業園內,一名數字修復師正在修復老電影。
東南網9月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宇熙 張永定 文/圖)
從安溪縣城驅車約半小時,來到位於龍門鎮的數字福建(安溪)產業園。一棟六層高、流線型立面建築的正門上,「中國電影資料館安溪數字資源中心」白色大字躍入眼帘。
步入一樓藝術展廳,老電影《再生花》海報、館藏最早中國影片《勞工之愛情》片段、斑駁的膠片倒片臺……讓人仿佛穿梭在百年光影的時空隧道。在二樓「數字修復室」,十餘臺顯示器排成兩排,飛速交織的鍵盤聲與滑鼠聲分外響亮。
搶救百年記憶
26歲的甘格格,正和同事一起對1939年的老電影《董小宛》進行修復。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在「D、S、Q」鍵上飛速轉換,右手快速點擊滑鼠,電腦屏幕上,周璇飾演的「董小宛」臉上的斑點逐漸消失,黑白畫面逐漸清晰。
甘格格是一名數字修復師。2019年10月進入中國電影資料館工作,今年7月,她從北京來到福建安溪,參與中國電影資料館首個異地數字修復基地——安溪數字資源中心的籌備工作。
「老電影膠片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壞,造成掃描後的畫面存在閃爍、抖動、劃痕、髒點黴斑等問題,修復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聊起修復技術,甘格格打開了話匣子。修復速度取決於膠片質量,一段10分鐘的影片由1萬多幀畫面組成,若是保存較好的彩色片,一天可以修復7000幀左右,需要點擊滑鼠2萬次以上,團隊協作兩周左右可完成畫面修復。「碰到損毀嚴重的畫面,一幀就要修幾天。」甘格格說,做這一行需要靜下心,常常一坐就是一天,「感覺兩隻手都練出了肌肉」。
一旁的中國電影資料館北京電影資料庫副主任左英,比甘格格早一年多到安溪,負責籌建安溪數字資源中心。
他帶著記者來到五樓「膠轉數」機房,冷氣撲面而來,一臺銀白色的阿萊膠片掃描儀連接著電腦。「這是縣裡支持採購的國際頂級設備,完成底片修補等物理修復的電影膠片,經掃描後,數據傳輸到中央存儲處理器,進行精緻畫面和聲音修復,之後再進行調色等藝術修復,經過聲畫合成、鑑定通過後,即完成從膠片到數字的轉化。」左英介紹。
順手打開一個電影膠片盒,一股猝不及防的醋酸味,讓人瞬間捂住口鼻。
「膠片保存需要恆溫恆溼,由於年代久遠,又未能及時得以妥善保存,採用醋酸片基製成的膠片就會患上『醋酸綜合症』,如果不把它及時『隔離』,就會傳染給其他膠片。長期跟老膠片打交道,也會掉頭髮。」左英笑著說,收到這部福建電影製片廠1973年出品的向東渠建設紀錄片後,資料館正對膠片進行技術和藝術評估,以開展下一步修復工作。
肩負保存國家電影檔案使命,成立於1958年的中國電影資料館擁有北京、西安兩處膠片庫房,存有1922年以來3萬多部中國電影,拷貝素材超60萬本。然而,記載了百年光影與人類文明歷史的膠片,大多在時代變遷的洪流中無處可尋、支離破碎,留給世人一片黑暗與斑駁。
順應數位化發展趨勢,2006年,中國電影資料館啟動「電影檔案影片數位化修復工程」項目,目前已完成525部2K影片、15部4K影片修復,實現2000餘部影片數位化轉換和一般性修復。此前,一部待修復的電影,首先在西安資料庫完成物理修復,再由北京總部負責數字修復。今後,數字修復工作將逐步轉移到安溪。
為什麼是安溪?
對於在安溪設立首個異地數字修復基地、除西安外第二個異地備份庫,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認為這是「命運的安排」。
2019年6月的一天下午,在廈門出差的孫向輝應朋友之邀,到安溪縣龍門鎮走一走。首次到訪安溪,她頗感意外:「不但看到了綠水青山,還看到了隱藏在群山與鄉村之間的現代化數據中心。」當年,她帶領資料館調研團隊走訪了貴州、杭州、張家口、西安等地,為設立異地數字備份庫選址。這次意外之行,讓安溪進入了孫館長的視線。
「隱藏在群山與鄉村之間的現代化數據中心」,位於數字福建(安溪)產業園內,是「數字福建」規劃建設的兩大數據中心之一,擁有2萬個國際最高T4等級標準機櫃規模,已投產4600個機櫃。該產業園一期建設2000畝,於2010年4月開始籌建,2015年5月正式開園運營。
數字經濟發展浪潮下,大數據中心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資源有限的山區縣,搶灘布局「數字福建」建設後,該走什麼路子?憑什麼吸引高大上項目?望著「躺」在機櫃裡的數據,安溪縣委縣政府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數據「活」起來,真正產生價值?如何後發先至,一步搶佔高端?
中國電影資料館這一國家級電影大數據項目,成為安溪縣最合適的「意中人」。「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縣裡逐漸明確:要借力『新基建』東風,發揮數據中心優勢,聚焦大數據細分市場領域,引進龍頭項目,發展特色更鮮明、結構更合理、鏈群更完整、競爭力更強勁的現代化數字經濟產業。」安溪縣委書記吳毓舟告訴記者。
2020年,經過積極爭取,安溪在全國各地強勁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2021年12月15日,中國電影資料館安溪數字資源中心項目正式落戶數字福建(安溪)產業園,總投資約5億元。根據規劃,項目將建成中國電影資料館數字備份庫、國家影像修復基地、融媒體製作基地、藝術影院等主體功能。目前,各項工作正有序推進中。
「既在想像中,又超出了想像。」孫向輝說,原本只打算設立數據備份庫,如今升級為功能更加豐富的數字資源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3.0版邁出了數位化轉型的關鍵一步,雙方合作有了無限空間。
不只是修復
今年恰逢現存最早的中國影片《勞工之愛情》誕辰百年,從黑白默片到「有聲有色」,這部僅22分鐘的喜劇電影,在北京、西安、安溪三地齊心協力下,資料館修復團隊花費將近一年時間才修復完成。今年6月27日,其4K修復版在義大利博洛尼亞探佚電影節首映。
「一百年來,《勞工之愛情》承載的藝術和歷史雙重價值鮮活生動,我們選擇它開發中國電影資料館首個數字藏品,是在珍貴的老電影資料基礎上,利用技術手段進行的一次創新文化表達。這種全新的呈現方式,對老電影來說是傳承,也是新生。」孫向輝說。
「依託數據中心,搭建數字產品交易平臺,開展數字電影版權交易、老電影數字藏品開發,福建可以在電影大數據創新應用方面作出更多嘗試。」左英關注的,不只是修復。
「電影修復實際上是電影製作的逆流程,相當於把拍一部新電影的程序反過來,調色、特效、聲音、合成一步都不能少。」在左英看來,修復團隊及人才的培養,不僅為了搶救老電影,更是為影視行業積蓄力量。
行走在園區,文藝範漸濃。外觀如稜鏡般的藝術影院計劃春節前竣工,這是中國電影資料館首個京外藝術影院,將與影迷聖地——北京小西天影院共享獨家影片資源,並開展電影首映儀式等系列活動;中影星光小鎮已完成項目選址,擬建設數字虛擬攝影棚。
「與金雞百花電影節聯動,圍繞電影大數據,拍攝、修復、存儲、製作、發行等影視產業鏈條將逐步完善。」談及未來,產業園管委會主任許奇樹充滿期待。
園區外,同樣有一股新鮮血液注入這片千年茶都的土地。「茶文化是電影劇本創作的『富礦』。」孫向輝說,這兩年,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生院每年都組織學生前來安溪採風,學生們紮根基層、貼近現實,從中汲取歷史文化養分,誕生了不少「亮眼」的劇本。
去年,「新安溪人」左英把太太也從北京接來安溪生活。「就像是咖啡與茶。」他這樣形容在安溪的工作與生活狀態,趕項目時每天兩三杯咖啡,閒暇時有鐵觀音的清香為伴,「幸福指數不亞於發達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