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優秀議論文
2023-07-09 19:39:48 2
中國文化是華夏文明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下面給大家分享中國文化的議論文,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文化優秀議論文1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甚至以為這種傳統禮儀文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著史無前例的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處理人際關係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間行為規範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老師在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門外,等候老師醒來。老師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厚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敬人是一種規範,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守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後,再請父母就寢;在夏日炎炎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就寢。黃香溫席是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坐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域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慎飛走,使者只拔下幾片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下把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太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裡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幹為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承它可以使我們的禮儀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中國文化優秀議論文2
中國,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國,一個承載著無數文明的古國;中國,一個充溢著希望的國度。五千年來,茶葉的清香在空中散發出的是中國人的情懷,粉牆黛瓦在水鄉中維持著的是中國人的傳統,毛筆在宣紙上靜靜地轉動書寫的是中國人的歷史。夏日的荷塘月色,冬日的雪映長堤,隨著七弦古琴的樂律,在中國的萬裡疆土上,永久地連接著它的過去和未來。
文房四寶
我第一次接觸到國畫是八歲,當初只是學了一些皮毛,但在那短短幾年間,我卻愛上了這些染著悠悠墨香的水墨畫,愛上了筆墨紙硯。而宣紙,它留給我的印象最深,不是多麼華美的形象,而是潔如雪,雅若梅,粗看之下,仿佛夾雜著日月的明朗,。它的味道總是微微染上墨香,從不像生硬的濃香。宣紙的氣息,是讓人心安的淡雅之味,也許,這便是中國文化之真諦吧,不張揚,但清麗。像那些用筆尖暈染,勾勒出重重意境的水墨畫一樣,像不染凡塵,輕靈灑的脫仙人一般,在墨香中移步於歷史的長河。
越劇
一截飄揚的水袖,一段鏗鏘的樂聲,幾聲充滿綿意的輕柔唱腔,從戲臺上,書本上,甚至電視上,帶給了我無窮無盡的念想。在各類戲劇中,我尤其愛越劇,那臺上女子婉轉的唱腔,時而啼血悲訴,時而略帶豪情,那長長的袖一揚,動作輕緩舒展,唱腔綿長輕盈,濃妝豔抹,金銀掛飾之下是靈動秀氣的心靈。越劇的美,還美在它的語言,如:「牡丹謝,芍藥白,海棠青,楊柳帶愁,桃花含恨」。一字一句無不帶著柔美、委婉之意。漸漸地越劇對我而言,那生動的形象不再在那電視上停留,而是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暗暗地傳播著中國經典文化的美韻。
瓷器
光潔的表面,精美的青色花紋,是我對瓷器的印象,然而,這又是多麼淺顯的觀察,它上面印的是落霞嗎?要不怎有此番雍容。它上面印的是水流嗎?要不怎有此番似柔似剛的風韻?景德鎮瓷器上,精美的蓮花給出了回答,它穿過歷史的潮流,穿過年代的輪迴,突破陳舊的灰土,在溫潤如玉的青瓶上,飛出了鳳凰,綻開了錦花,光潤的瓶身,在歷史的沉澱中,靜靜地記錄著那些金陵臺殿雄偉和霓裳羽衣飛揚的那一瞬間,記錄著屬於中國的古典之美。
絲綢
柔軟地似水,明豔地似光,綿長光滑的絲綢就像時間似的從我手中流開,針腳熙攘之間,一個個生動又抽象的物體在眼前一閃而過,閃金的線條流暢地在華美的「畫卷」上穿梭,不帶一絲生硬,燈光搖曳之下,在手間拂過的「噝噝」聲浸透著空靈的清音,在空中久久地迴響著,穿過了千年的時光,穿過了那遙遠的「絲綢之路」,穿過了那陣陣駝鈴,一直向未來飛去。
窗外,雨在不住地下,浸著清涼的水珠從黑青的瓦上滑落,隨之染上了暈黃的白牆,在青石磚上連成一片,匯聚成一條長長的水流。是的,在日月輪轉,花開花落,雲捲雲舒之間,中華在靜悄悄地雄壯起來,也在靜悄悄地點燃著每個人心中的中國魂!
中國文化優秀議論文3
近日,某義大利知名奢侈品牌創始人,在網際網路上發表了對中國筷子、中華文化的不當言論。這一舉動,引起了廣大中國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而我們想告訴他們:中國筷子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晶!
該品牌拍攝了,一個華裔女模特用中國筷子吃披薩的視頻。視頻中夾雜著中式發音,傲慢的語氣,以及各種奇怪的姿勢。這無疑是對中國文化的醜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具有它獨特的魅力!
基於無知而建立起來的偏見是多麼的愚蠢。
筷子,是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產物。筷子,是中國獨特的進食工具。秦漢時期稱為「箸」與「住」同音,人們怕行船擱淺,變改「箸」為「快兒」,希望船行的快,一帆風順,以圖個吉利。漢代筷子又稱為「挾提」,意為挾住再提起之意,這就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筷子的實用功能。再後來,由於筷子製作的材料多是竹子,因此在「快」字頭上加上「竹」字頭。這就成了今天的「筷」字了。
筷子,是中華民族智慧的代表。筷子多七寸六分長,代表著人有「七情六慾」,是不同於一般動物的情感動物。因此,吃飯時也時時提醒人們要節制不當欲望。筷子圓的一頭象徵天,方的一頭象徵地,表示著「天圓地方」,這是中國人對世界基本原則的理解。此外,手持筷子時,拇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間,是為「天地人」三才之象徵,這是中國人對世界的關係的樸素理解。筷子成雙出現,與太極陰陽理念相符,代表著萬事萬物都有兩個對立面組成。一雙雙筷子凝結了多少先祖的智慧,也是對後人的教育。是具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筷子,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映射。在小時候,長輩用筷子餵我們吃飯,那是啟迪;小時候,長輩教我們使用筷子時說「我們是中國人,必須會用筷子」時,那是傳承;在外拼搏回家,一桌家常飯,挾起的是長輩對晚輩的關愛;身在異國,每逢節日對先祖的祭拜,那是對國家,家人的思念;「多個人多雙筷子」。一雙雙筷子挾起的是溫暖人心的人間煙火。是逢年過節,吃團圓飯的中國心。一雙筷子,蘊含了「啟迪、傳承、明禮、關愛、思念、睦鄰,團結……」。承載的是中華源遠流長的文華。
一雙筷子承載了多少中華文化。筷子代表的,不僅僅是吃飯的工具。外國人總是用自己狹隘的眼光去臆想他們認為的事,極其的自傲無知。不妨挾起一雙木筷,從胃開始,讀懂中華!
面對西方,西化、分化的圖謀,我們應該時刻謹記「我們是中國人」,有著「自信力」,而不是「他信力」。應有我們華夏炎黃子孫該有的魄力,時刻懷揣一顆中國心!
一雙筷子,承載著中華千年文明。有滋有味,有中國味。
中國文化優秀議論文4
從只存在在古蹟中的夏朝,到如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華文明已經跨國了五千年的歷史。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的一員,與其他三國不同,中華文明從未磨滅。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國的悠久歷史中,她一直是鑲嵌子啊神州大地上最璀璨的一顆明珠。她見證了這片土地上的興衰榮辱,哺育中華民族成長與傳承。
橫亙在北方大地的長城,是中華文化的象徵之一。這段幾個朝代都加修建的萬裡長城猶如一條巨龍,守護著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無數人登上長城極目遠眺,無限激情直抒胸臆,寫下數不清的壯麗詩篇歌頌它為中華文化天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長城凝結了無數人的心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
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僅體現在建築上,更體現在藝術上。京劇,便是最好的佐證。曲藝是中國特有的文化,而京劇又是曲藝中的登峰造極。每一天每一天,都有千萬人對此讚嘆不已。他們欣賞著戲曲文化的精髓:那千變萬化的臉譜,那意韻深長的唱腔,那攝人心魄的語句,那舉手投足的動作,那婉轉曲折的劇情,那令人折服的表演……京劇,不愧為中華文化的瑰寶,顯示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底蘊與茁壯生命力。
中華文化不但博大精深,而且源遠流長。不管是五千年前的古代,還是五千年後的現代,她都始終如一,恆久流傳。一個很好的例子便是美麗鄉村。鄉村是中國重要的一部分,美麗鄉村,既是生態文明建設,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當鄉村變得賞心悅目,從烏煙瘴氣、簡陋破落變得田園詩意,嶄新華麗,人們的生活條件得到改善,自然會開始追求精神生活,思想道德素質得到提升。不管是生態文明還是精神文明,都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美麗鄉村建設,無疑巨大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也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傳承。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在未來還將繼續被弘揚。中華文化生生不息,在將來,我會創造更多元的中華文化,取長補短,包容開放,讓中華文化更加優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將來,我們還將繼續努力,建設更好的中華文化!
中國文化優秀議論文5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一個沒有中斷並延續至今的文化。其中落後腐朽的文化因不符合發展的需要而被拋棄,那些有利於社會發展需要的、先進的、優秀的文化則被人們傳承下來。
記得在春秋戰國時期,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主張,強調「克己復禮,為政以德。」在漢代,儒家思想雖然被後世加以改造,但其核心思想「仁」「義」「禮」「智」「信」仍被傳承了下來,儒家「五常」也開始成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
後來,在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周總理為了安定人心,穩定社會動蕩的局面,提出「政治道德、思想道德、為政官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及「五德」精神,其本質上就相當於是在儒家「五常」的基礎上發揚,並融入時代要求與時代特色,也就被人們欣然認可和接受。
而當今用「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這十八個字概括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起點也依然是儒家「五常」。
由此觀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深深紮根在了每一個中華人民的心中,並體現出深遠持久的特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每一個中華人民所熟知,被每一個中華人民所認可,在潛移默化中支配著人們的認識活動、行為處事的方式和思想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人和社會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例如我們所熟知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孝。每一個作為子女的中國人都會對自己的親人以及撫育過自己的長輩尊敬,讓中國這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中的老年人不被冷落、不被拋棄。以及團結互助這一傳統美德,也在我們的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就像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中華名族團結一致,互幫互助」,才使得這個有五十六個名族組成的國家安定的、統一的朝著社會主義建設的最終目標邁進。足以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之大,影響之深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維繫名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同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一個名族邁步前進的不可缺少的元素。
作為一個合格的中華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應該自覺地做文化傳播的使者,也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奉獻出一己之力,並爭取在傳播文化的基礎上做到創新與發展。
中國文化優秀議論文6
中華文化,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東方文化美德幾千年長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與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復興,才有完整意義上的民族偉大復興。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靈魂,也是民族的價值觀,更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傳統社會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從親緣關係開始,靠的是世世代代傳承下來。幼兒從小就感受到親情的薰陶。
中華傳統美德,是世代相傳並不斷調整和更新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風俗習慣;她既有強烈的歷史遺傳性,又有鮮活的現實變異性;她作為文化的基因,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流淌;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每個中國人和自己的後代。
一個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對民族傳統的繼承,又要不斷適應時代的需要,使歷史與現實相聯,使民族精神真正體現傳統精神和時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揚」、「重在培育」,但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過程中尤其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係。繼承是前提,創新才是根本,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恆動力。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僅有歷史的傳承是遠遠不夠的。惟有創新,才能發展;惟有創新,才能不朽。歷史沒有止步,創新就不應該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會終結。中華民族精神是與時俱進的精神,是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統一,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它始終是發展的、前進的。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每一個重要歷史關頭,都會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無論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還是建設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精神的延續與升華,是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的時代創造。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人們拋棄了幾乎所有的舊東西,但是,有一樣東西始終不能拋棄,那就是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與中國人民對黨對國的赤誠忠心,這些將更有利於時代的進步與發展。
我們雖然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有著許多的燦爛文化,但是我們現在還屬於一個發展中的國家,離歐美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們不能只為以前的那些成就而沾沾自喜,陶醉於其中,我們的祖國還是要繼續發展的,我們要沿著先人的足跡,汲取他們成功的經驗,繼續努力,把我國的文化歷史發揚光大,使我們這顆東方明珠更加燦爛輝煌!
中國文化優秀議論文7
難忘那些品讀詩詞的日子:一個人,站在小區弧形的拱橋上,賞著這一方寧靜,借著月光,凝望著平靜如鏡的潭面,不禁想起詩人劉禹錫的「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遂即跌入了詩詞的幻想。
詩詞是中國文化的紐帶,貫穿古今。
做客李白,迷迷糊糊間悟到了他那「一人飲酒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對飲酒的狂愛。我知道:那是一種無伴也歡歡喜喜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那是一種不醉不歸的熱情豪邁;那還是一種屬於放蕩不羈的遊子的仗劍天涯;那更是一種一瓢葫蘆、一把長劍的一曲長歌一劍天涯,在酩酊大醉裡仍書寫著千古絕唱,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情懷?那醉酒的青蓮劍仙仿佛又是那樣接近,我仿佛又被他「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萬丈豪情所撼動。
問道杜子美,從「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細細揣摩,終於品出了那家破人亡的悽涼,生於這個安史之亂、戰火紛飛的時代,子美,這個苦命的「詩聖」,作的詩可謂論不盡的哀愁、道不盡的憂傷。八月,秋風怒嘯,捲起了他屋上層層茅草,悲慘的是,仍有「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的酸楚。就是如此可憐的子美,也有「白日放歌須縱酒」的酣暢淋漓,不愧為唐的著名詩人。縱觀杜子美,他的一生,不正好映證了李清照的「悽悽慘慘戚戚」嗎?
卻看蘇軾,他絕不僅僅是開創了北宋文壇的豪放派,更是胸懷大志,當他40多歲之時,仍能寫出「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這是何等的狂,詞人仍欲像漢代羽林軍一般「錦帽貂裘」,一展英姿,一展宏圖。蘇軾的豪放、視野廣闊,氣象恢弘豪放,不拘格律又恣意汪洋,處處都透露著他的一種英豪之氣。
中國,這個名副其實的詩歌王國,孕育了千百年的中華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我們應取之精華,去其槽粕。詩詞這條中國文化的血脈源遠流長,詩詞如紐帶,把中國歷史文化結合在一起。古往今來,詩詞總能承前啟後,開創又一方天地。詩詞作為一條紐帶,真是必不可少又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