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影趕檔期(受困於檔期的國產電影)
2023-08-09 01:07:28
國產電影趕檔期?作者:朱子鈺\裴思玥,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國產電影趕檔期?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國產電影趕檔期
作者:朱子鈺\裴思玥
「跨年看電影」已然成為年輕人心中頗具儀式感的選擇。據燈塔專業版數據,2021年12月31日當天,跨年檔國內電影票房總收入53580.17萬元。緊接著的元旦檔再次發力,2022年1月1日至1月3日,國內電影票房總收入92773.84萬元。「年末收官」與「開年第一槍」,兩大檔期的表現,對於提振電影行業未來一年的信心尤為重要。
實際上,熱門檔期的亮眼數據,難以撫慰大多數影城經理的忐忑不安,「剩下的普通檔期該怎麼辦?」依舊是橫亙在影院經營者面前的首要難題。「元旦檔結束之後,觀影人數迅速下滑。沒有好片,如何吸引觀眾?」山東某影城經理張水的一聲嘆息道出關鍵,國產電影熱衷在熱門檔期扎堆上映,普通檔期難出好片,幾乎是不爭的事實。
過度依賴熱門檔期無疑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熱門檔期不斷刷新中國電影票房紀錄,是眾多好電影的市場培養皿。另一方面,對國產電影「腰部」力量的逐漸衰弱難辭其咎。熱門檔期和高票房,究竟誰是因誰是果,喧鬧之下,我們不妨多一些冷思考。
熱門檔期=「天生好命」?
「選好檔期是電影票房成功的關鍵」,張水告訴記者,很長時間內這句話被業內奉為圭臬。1995年,由成龍主演的電影《紅番區》在春節上映,斬獲不俗票房成績。除了對當時正處於低迷狀態的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產生了重大衝擊,《紅番區》還讓中國內地電影人學到了一個新名詞——賀歲片。
兩年之後,馮小剛導演帶著電影《甲方乙方》主打賀歲片一炮而紅,收穫3300萬元票房。《不見不散》《沒完沒了》《英雄》等影片相繼取得票房成功,推動賀歲檔成為我國電影第一大檔期,日臻成熟。至此,國產電影製作者愈發感受到了檔期無限大的潛力,以及它散發的誘惑力和凝聚力。國慶檔、中秋檔、端午檔、暑期檔、五一檔、清明檔、春節檔、跨年檔等檔期,作為影片方首選的「黃道吉日」,屢創票房奇蹟。像2021年國慶檔上映的電影《長津湖》以57.73億元票房刷新中國影史票房的紀錄。春節檔上映的電影《你好,李煥英》和《唐人街探案3》分別拿下了54.13億元和45.23億元的票房。
認識到檔期的商業價值,並努力開發本土化熱門檔期,是當時中國電影在產業化、市場化過程中邁出的一大步。「熱門檔期的選擇基本依託於節假日。」張水介紹,其實也不難理解,節假日往往集聚了龐大的消費能量,釋放在人們消費活動的方方面面,而電影則是文化娛樂消費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方經濟學的供需理論中,巨大的需求推動了供給的增加,熱門檔期在觀影流量、市場聲量、宣發環境等方面肯定佔據天然的市場優勢。特別是疫情之下,電影片方會更加謹慎,一些電影投資巨大、製作周期長,他們不會輕易地拿出來和市場進行「賭博」。因此,選擇在「天生好命」的熱門檔期上映,不失為當下最安全的方案。
如今,電影片方對熱門檔期選擇堪稱精打細算,絕不走錯一步。《唐人街探案3》考慮到2020年特殊市場情況,等了一年才在春節檔上映。《長津湖》曾經定檔暑期檔,最終出於防疫的考慮撤檔,重新選擇國慶檔。仔細想想,頭部電影尚且需要依賴熱門檔期保障票房,誰還會青睞普通檔期呢?
冰火兩重天的困境
「好電影扎堆出現在熱門檔期,平日可選擇的電影太少了。」90後觀眾萬欣感受明顯。熱門檔期裡大片「神仙打架」,內卷嚴重。留下普通檔期踽踽獨行,難有熱門影片上映。由電影家協會、燈塔研究院、燈塔專業版聯合發布的「後疫情時代」電影檔期策略研究報告顯示,在重點檔期上映的影片,從數量、評分到票房等各方面,都和非重點檔期影片拉開較大差距。
全年票房同樣呈現出向重點檔期集中的趨勢,競爭十分殘酷。根據國家電影局發布的數據,2021年我國電影總票房達472.58億元,其中國產電影票房為399.27億元。從數據上看,《長津湖》《你好,李煥英》《唐人街探案3》三部電影合計拿下約157億元票房,佔據了全年票房的三分之一。並且,在2021年五一檔,《你的婚禮》《秘密訪客》《懸崖之上》等13部電影共同擠佔假期市場,幾乎沒有類型和題材重合。類型雜、局面混亂,電影研究者稱之為「史上最擠」的五一檔,折射出片方對檔期市場的過度依賴與盲從。
資源集中在熱門檔期,打得頭破血流,冰火兩重天困境之下,不利於電影市場發展。
「首先這是一種不健康的行業現象,熱門檔期一過,票房直接斷崖式下跌。假設好的影片只會在熱門檔期出現,觀眾在普通檔期沒有選擇空間。局面一旦固定,觀眾也只會在熱門檔期,選擇最熱門的一到兩部觀看。」張水認為,需求端消費行為的變化,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供給端的培養,普通檔期日漸冷清,觀眾便會形成「拋棄它」的選擇習慣,轉而投向其他文化娛樂消費。
這絕非危言聳聽。2021全年,全國影院一共產生了11.67億的觀影人次,與2019年的17.4億觀影人次相比,全國影院少賣了約5.7億張電影票,觀眾數量肉眼可見地在流失。不僅如此,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於冬在接受採訪時毫不迴避地指出觀眾流失現象嚴重,「2021年的平均觀影年齡達到29歲,2019年的平均觀影年齡是21.7歲,說明年輕觀眾在流失。」他說。而當下風靡的社交遊戲劇本殺、密室逃脫,以及短視頻平臺如日中天的「三分鐘剪輯看大片」等視頻,皆是分流年輕觀眾注意力的競爭對手。
執著於熱門檔期的風景獨好,國產電影就像困在牢籠的鳥兒,不見方外的天地。如何在更多的日常吸引影迷重回影院,已成當務之急。
怎樣在對的時間遇見好的作品
透過檔期之爭的表象,電影困境的解決之道,還在於創作源頭問題,這個時代需要好電影,不僅僅是高票房電影。「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是好的作品,不拘泥於冷熱檔期,都能有一席之地。如此看來,「選好檔期是電影票房成功的關鍵」這句名言,遠遠不夠準確。
一項研究和調查結果表明,觀眾對電影的核心訴求主要來自於影片本體,而不是檔期。萬欣也告訴記者,自己選擇要不要去電影院看電影,最大的動因還是「有沒有好口碑的電影」。
電影《揚名立萬》就是在冷門檔期跑出的一匹黑馬。一部中小成本喜劇懸疑片,由韓寒監製,劉循子墨執導,尹正、鄧家佳、喻恩泰等演員出演,沒有大場面及特效,主場景只是上海某影視基地的一座洋房,一半以上劇情靠人物對話推進……採用創新的劇情形式,將傳統的「暴風雪山莊」模式推理故事演繹得風生水起。《揚名立萬》選擇在11月11日上映,完全避開熱門檔期,但它憑藉優質口碑破圈,斬獲了9億元票房的傲人成績。
另一方面,打破檔期依賴,關鍵還在於活用檔期,貼近觀眾情感訴求,挖掘普通檔期中的流量密碼,影片方可掌握更多主動權。說到底,檔期只是一種營銷手段。倘若是成熟的商業操作模式,一部電影在策劃階段就應明確銷售終端時電影的內容特質與目標群體,影片的類型、規模、劇本、演員、後期製作等一系列生產流程和工作要素都應緊緊圍繞這兩個核心操作,從而發掘適合釋放觀眾情緒的特殊日期、檔期。
幸運的是,2021年電影市場的實踐,為國產電影市場傳來不少積極信號。最典型的莫過於5月20日上映的電影《我要我們在一起》。影片方通過針對性的宣發,別有用心地將影片上映時間定為13點14分,營造了愛情片甜甜的社交儀式感,在市場形成了差異化優勢,取得首日接近1億元、最終3.26億元的票房成績。《我要我們在一起》的票房表現,也讓「520」首次作為一個獨立檔期進入行業視野。
不管是「520」這樣的新檔期,還是冷門檔期中的口碑力作,張水都十分支持,「多一些這樣的氛圍,觀影人數才會增多,也會吸引更多社交群體看電影。」他認為,普通檔期肯定不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廢棄資源,觀眾仍有大量觀影意願有待釋放。重點是片方要找到電影本體與觀眾之間的情感聯結,制定合適的宣發策略,讓好電影在對的時間與觀眾相遇,未來市場才能有更多想像空間。(朱子鈺\裴思玥)
來源: 大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