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外交風雲觀後感匯總
2023-08-09 16:16:38 1
【第一篇】
曾經讀過《周恩來傳》,現在回味起當初對這本傳記的印象,只有一個詞能概括:人生寶鑑。縱觀周恩來的成長發展歷程,冥冥之中似乎註定他就是為中華之崛起而存在的那個人。
周恩來是一個用現代先進思想武裝起來的偉大的共產黨員,但他首先是一個「中國」的共產黨員。記得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新聞記者問周恩來:「作為一個中國共產黨人,他首先是一個中國人?還是首先是一個共產黨人?」周恩來回答:「我首先是一個中國人。」儒家己立立人的精神立身、道家圓融的智慧處世、墨家的勤苦和為群體事業獻身的精神、縱橫家審時度勢的機敏才智、以及法家的嚴謹與務實,似乎都可以在周恩來身上找到一些影子。
作為多謀善斷的政治家,周恩來的政治品格主要體現在完善革命秩序、實施革命戰略上,他帶來的更多的是周密、可靠、信賴、穩定和協調。例如周恩來常常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和求實的工作作風,對「文革」期間某些極端的做法進行局部修善和抵制,因此,視「立功」與「立德」為一體的中國人,也就白然地把周恩來塑造在人格境界的顛峰上。
作為舉世公認的外交家,周恩來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廣博的學識,睿智的頭腦以及無可挑剔的風度和人格魅力。對待外交工作,周恩來堅守原則、策略靈活,被譽為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外交家之一。
從《周恩來外交風雲》這部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真實的感受到周恩來作為外交家的超凡膽魄和光輝形象: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周恩來拉開了新中國走向世界的序幕,面對西方國家的反對、弱小國家的疑惑,他以自己超凡的人格魅力,博得了國際社會的理解和信任。1955年的萬隆會議,周恩來以世界和平為重,以寬大胸懷,求大同,存小異。在出訪緬甸時,周恩來與百姓同歌舞。在斯裡蘭卡的集會上,周恩來冒雨站在主席臺上謝絕打傘......
在閱讀了《周恩來傳》和觀看了《周恩來外交風雲》之後,我愈發深刻的感受到對於周恩來總理的豐功偉績、優秀品格,歌之不盡,書之無窮。中國文化講究的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周恩來都做到了。立德:他一生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道貫先賢,有口皆碑;立功:他一生出生入死,機智勇敢,為黨為人民建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功勳;立言:兩卷《周恩來選集》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周恩來的一生,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謹此紀念偉人,明德修身。
【第二篇】
周恩來,作為我國近現代最偉大的人物之一,其生平主要成就體現在戰時建國偉業與新中國之後的外交風雲。時隔三十餘載,這些成就之所以仍為人津津樂道,一方面是因為這些成就影響深遠,另一方面也因為總理的個人魅力與革命精神。借觀看《周恩來外交風雲》之機,談一下我的觀後感觸。
一、目的很明確
無論是萬隆會議還是日內瓦會議,無論是和蘇聯還是和美國,周總理外交的目的都十分明確——維護新中國的國際地位,以確保寶貴的革命果實不付之東流。而之所以將此作為目的,原因也很明顯。新中國在初期如此脆弱,國內是個爛攤子,經濟困難、技術落後、臺灣問題,民主法治更是一紙空文。而國際上是一個更爛的攤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出於本國利益自然而然的對新生的中國種種壓制且不承認。而社會主義陣營內,中蘇關係也十分微妙,更何況「老大哥」蘇聯本身就暗存危機。而且,退守臺灣的那個中華民國,在大部分國際事務中仍然代表中國。新中國如一個新生的嬰兒,需要多方面的呵護,外交自然是其中必不可少又最為艱難的一種。而身為總理兼外交部長的周恩來以革命精神中那種強烈的愛國精神與不屈的鬥爭精神擔此重任。
二、作風很強硬
與現代中國的「擱置爭議式」乃至弱勢的外交方針不同,周總理的外交我理解為一種強硬外交。當然,這並不是說當時的外交是一味以武相逼。如果說那句「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的,不是來吵架的。」是一種剛硬,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則是一種柔和。但總的來說,強硬的成份是周恩來外交的主味。這也不難理解,新中國需要的是一道銅牆鐵壁,而非羅絲幔帳。這種強硬也不是狐假虎威,抗美援朝與對越自衛反擊戰作為強硬政策和延伸體現,同時也是一份宣告,「如果必要,中國不惜舉國一戰。」同時,兩彈一星也代表著中國科技軍事實力正闊步跟上,但當時之所以能採取一系列的強硬外交手段,最重要的是周總理那種敢於反抗,敢於打倒一切的革命精神。
三、主義很堅定
周總理對他所信奉的共產主義的堅定確實令人敬佩,相比於我們現在許多「一切向錢看」的領導來說,實在是天壤之別。周總理在那次因一句「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的,不是來吵架的。」而著名的演講中,還有一句「我們共產黨人從不諱言我們相信共產主義和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是好的。」他對共產主義的理解與信奉於此可見一般,而這份堅定不移的主義——馬克思主義,與他本人崇高理想——救國救民相結合,便發出無窮無盡的光和熱,成為他在外交工作上不竭的動力。
四、品格很崇高
即使拋開一切政治家、外交家、革命家的光環不談,周恩來個人的品格就值得我們學習、瞻仰。他少年時即豪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與現代中國的「庸才教育」大相逕庭。他既能在外交場合義正辭嚴地據理力爭,也能在「慶功會」上半開玩笑地說:「隨你們怎麼慶祝,別把地板弄塌了。」他曾說:「對自己應該自勉自勵,應該嚴一點,對人家應該寬一點。」他誠然做到了。「沒有一分錢的存款,沒有一個子女。」這是對他高度犧牲精神的中肯評價。
他那優雅的姿態被永恆地定格在有著油畫質感的照片之中,從黃埔軍校揮斥方遒,到西花廳對案伏首,儘管黑髮已白,俊容不在,但他的革命精神未變,恩來永在,總理永在。
【第三篇】
晚上我觀看了《周恩來外交風雲》的紀錄片,我的心情既激動又興奮,我正為自己能生在這樣一個和平年代而慶幸和自豪。
作為有著百年屈辱的外交史和艱苦的革命史而獨立的東方大國的總理,周恩來不與西方的國際關係理論認同,而提出了一套有自己特點的外交思想和外交策略。
他反對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的革命立場,即使在中美關係緩和以後他仍然高舉聯合國際上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特別是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的旗幟。羅納德說周恩來堅持不與任何一個超級大國建立牢固的聯合,既表明了中國的正義立場又是一種戰略方針,他使中國得到更大的戰略選擇餘地,改變了不平等的國際政治結構。周恩來的和平共處、求同存異思想不僅知道中國,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頂住了霸權主義的壓力,而且逐漸被國際社會接受為外交準則。在周恩來的思想裡,中國堅持和平外交政策,相信以和平競賽的方法勝過帝國主義是完全可能的。周恩來以和平共處、求同存異作為國際關係準則,目的是團結一切力量,反對新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周恩來和平共處、求同存異思想指導下的中國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是對國際關係理論和實踐的偉大貢獻。在周恩來的思想裡,始終注意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資產階級沙文主義的區別與各種狹隘的民族主義進行鬥爭。
在影片中,也展示了周恩來的獨特的外交風格和魅力。首先,周恩來在外交活動中體現了文明古國政治家的君子氣質,如友好、正直、謙遜、耐心、優雅、體諒他人和講求信用等給各國政治家、外交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恩來的風格還體現了他在革命生涯中鍛鍊出來的非凡的政治家素質,如敏銳、冷靜、堅韌、驚人的記憶力和高超的談判藝術,我為之欽佩不已。
中國今天的成就是來之不易的,我們與我們的領國建立了非常友好的外交關係,這都是幾代外交家不懈努力的結果。看過影片後我們更應當珍惜革命前輩用鮮血好生命給我們換來的和平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