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

2023-07-27 03:39:33

  最近,一部由柴靜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引起了巨大反響,霧霾籠罩,連呼吸都成了奢侈。通過視頻網站、社交網絡等共同的力量,讓數千萬乃至上億人再次認識到霧霾的危害,並且形象化的對霧霾的構成做了解讀,並且通過柴靜的行為來告訴我們自己可以做些什麼。

  柴靜的《穹頂之下》是我唯一一個沒有使用快進,從頭看到尾的國產紀錄片。不誇張說,它代表了我看過的國產紀錄片最高水平,值得每一個生活在霧霾陰影下的國人觀看。柴靜在片中講述了三個問題,什麼是霧霾,造成霧霾的原因,我們該怎麼辦。

  《穹頂之下》獲得大眾支持的同時,也引發了很多爭議。多數批評來自質疑片中內容是否科學,結論是否嚴謹,提出的政策建議是否有效。儘管這些批評有它們各自的合理性,但我認為瑕不掩瑜,並不影響《穹頂之下》成為一個經典的霧霾科普片。毫無疑問,中國的環境汙染問題已經到了嚴重影響每個人生活的程度。儘管霧霾是否造成癌症發病率上升等問題還存在爭論,但以此否定《穹頂之下》,我以為屬於見木而不見森林的做法。而且柴靜在處理這些問題時也表現得比較嚴謹,我在本文最後會對這些問題簡要談談看法。這個文章重點談《穹頂之下》反映的兩個重要經濟問題。驚訝的是這些問題在討論中並沒有受到多少重視,但我認為它們是這個新聞調查的核心貢獻。

  《穹頂之下》給我感受最深的是大膽批評了中國政府在環保方面的兩個硬傷。第一,該伸手的管理的地方沒有出手,造成環境嚴重惡化,走了先汙染再治理的老路。第二,不該伸手的地方手伸太長,以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為理由鼓勵和發展了一批汙染嚴重,效率低下的企業。

  一.該伸手的地方沒有伸手

  環境汙染是典型的市場失靈案例。市場經濟中,價格是最強大的經濟調節方式。誰使用資源,誰支付應有的價格,以此避免對資源的濫用。但環境問題卻不能通過市場解決。如果沒有政府管理,汙染者不用為汙染環境買單,最終必然造成環境惡化。

  儘管中國從90年代就一直聲稱不能走其他國家先汙染再治理的老路,但最終還是沒能倖免。為什麼中國已經意識到環境汙染問題,出臺了那麼多法律法規,但最終仍然重蹈覆轍?有人甚至以此為由,提出「先汙染再治理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以此為中國政府解脫。這種觀點其實完全是無稽之談。

  當初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並沒有意識到環境汙染的問題,當時向天空中排放黑煙的煙囪甚至一度成為工業化和經濟發達的象徵。因此這些國家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路子尚屬情有可原。但在目睹發達國家在環境問題上吃過各種苦頭之後,在已經頒布了各種保護環境的法律來避免重蹈覆轍之後,中國再次踏上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就顯然屬於政府失職造成。中國並不缺環保法律,但柴靜在《穹頂之下》全方位展示了中國環保法律形同虛設,政府縱容甚至直接參與作假的情況。比如卡車作為一個重要的空氣汙染源,沒有得到控制,沒有安裝任何廢氣過濾裝置的大卡車卻被政府頒發合格證。這背後必然存在腐敗和不可告人的金錢交易。當然,同樣的腐敗問題也存在其他的發展中國家,造成多數發展中國家都有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這種情況下,與其說環境汙染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如說它是政府腐敗帶來惡果的客觀規律。

  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政府要責無旁貸地要維護一個公平有效的系統,不能依賴什麼個人和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因為缺乏一個公平有效的系統將造成劣幣驅逐良幣,誰不汙染誰先破產。因此,柴靜在片中指出「壞的制度逼你去汙染」,可謂一語中的。類似現象存在其他市場失靈,但政府卻沒有盡到責任的問題中,比如造假和交通違規等。政府該伸手管理的地方沒有盡到職責,問題就難以解決,甚至事態更加惡化。因此,《穹頂之下》帶來的思考不應該僅僅局限於政府在環境問題上的失職,還應該包括造假,食品安全等其他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市場失靈問題。

  二.不該伸手的地方卻伸了手

  柴靜在片中批評了中國的國企壟斷行業。她除了認為能源企業的壟斷造成了中國能源升級緩慢,仍然依賴汙染嚴重的煤炭外,還批評了鋼鐵等大量消耗能源卻不盈利,產能嚴重過剩的「殭屍企業」。正是這個原因,《穹頂之下》被一些人打上反國企,試圖私有化國企的標籤。究竟中國目前的能源結構是否合理,產能過剩的國企到底多大程度上造成了中國的環境汙染?這些都是非常複雜的問題,不可能期待一個科普性質的新聞調查得到結論和解決問題。但柴靜有理由提出質疑,並提供客觀的數據來支持自己觀點。持不同意見者完全可以就事論事加以反駁,而不是打上意識形態的標籤。

  無論如何,中國存在嚴重產能過剩確實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而政府重點保護的國企行業也確實充當了重要角色。劉海影博士在《中國巨債》一書中對中國的過剩產能有詳細的數據分析和論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照閱讀。這些產能過剩的行業的的確確包括了汙染嚴重的鋼鐵,煤炭等政府壟斷行業。政府對這些行業的補助和保護,毫無疑問是對環境汙染的補助,加劇了中國的環境問題。因此柴靜提出的觀點並非捕風捉影,為黑國企而黑。

  而且環保部門自己的官員在《穹頂之下》裡也吐槽了監督這些國企在的難度。首先,國企領導自身就是政府官員,甚至比環保部門領導的級別還高,怎麼去監督?其次,國企在環保方面的數據不公開,無法對這些企業造成的環境問題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如果國企真的不願意在環境問題上背黑鍋,就應該公開這些數據,通過嚴謹的研究還自己清白。最後,對於大型國企,創造就業和社會穩定也成了最後的政治擋箭牌。不少領導聲稱,提高環保標準,企業關門造成大量工人失業,引發社會動蕩怎麼辦,誰負責?從一定程度上講,這些企業成了「太大而不能倒」的企業,不僅在環境汙染問題上,在獲得金融資源和其他資源方面也一樣存在類似的不合理逆向補助的問題。

  因此,柴靜在《穹頂之下》提到的國企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儘管程度如何需要數據進行量化分析。而缺乏類似量化分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數據的不公開和不透明。《穹頂之下》能否成為一個開啟此類研究的契機?我們拭目以待。

  一些批評者把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直接對立起來,認為中國目前是發展中國家,不應該採用西方的環境標準;如果強調保護環境,就會降低中國經濟增長,削弱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這些觀點聽似有理,但存在很強誤導。首先,中國採用的環保標準已經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現狀,低於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標準。其次,汙染環境獲得的成本優勢根本不能稱之為「國際競爭力」,屬於飲鴆止渴,殺雞取卵的行為,不可能長期持續。不客氣地說,這種通過汙染自己環境來壓低產品價格的做法,從本質上講是犧牲自己的環境來補貼國外消費者的愚蠢行為。

  作為科普性質的新聞調查,《穹頂之下》最大的貢獻和成功,是對大眾環保意識的喚醒。市場在環境問題上的失靈不僅表現在汙染人不用買單,而公眾也往往不重視自己權利受到的傷害。中國的環境汙染問題不僅存在空氣中,水汙染和土壤汙染比空氣汙染甚至有過而不不及。為什麼單單霧霾問題得到這麼多人重視?原因很簡單,霧霾比其他汙染更直觀,直接受影響的人數更多,而且直接影響到了最有話語權的城市人群。在過去幾十年中,儘管大眾的環境權利一再被汙染企業侵犯,多數人基本都採取了事不關己的態度。希望《穹頂之下》帶來一場環保意識的變革,推動大眾主動參與和督促政府做好環境工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大家都意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改善環境才可能不再成為一句空話。

  此外,《穹頂之下》還成功在下面幾個方面。

  第一,選題好,瞄準了一個關係的民生的重大問題。我1999年到美國求學後,每次回國除了為國內日新月異的發展和親朋好友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而高興,一個最明顯的感受就是空氣品質的惡化。一次到北京開會,前一天晚上有朋友專門打電話提醒我北京的PM2.5又爆表了,讓我去前買個防毒口罩備用。電話結束後,我坐在桌子前沉默了很久,哭笑不得。

  第二,《穹頂之下》內容相對客觀,資料翔實,問題深入。柴靜的採訪非常專業,敢於理性地挑戰被採訪者的觀點,以此獲得最有價值的信息。最可貴的是在影片製作上充分考慮了觀眾的承受能力,通過直觀形象的形式進行科普。和多數說教式國產紀錄片不同,柴靜在《穹頂之下》裡通過數據,通過不斷提出問題而引發觀眾思考。儘管有人指責該片不夠嚴謹,但作為科普片,我認為柴靜已經做得非常出色。她採訪了普通民眾,醫療和環境專業人員以及政府官員,從多個角度展現了霧霾問題。就客觀性和真實性而言,比崔永元的轉基因調查高出無數個數量級。比如她並沒有一口咬定霧霾是造成中國癌症發病率上升的原因,而是通過醫生之口用猜測的語氣提出這個問題。她更沒有把女兒的病歸咎到霧霾,而是作為自己更加關心健康和環境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人認為這種表達方式存在誤導性,這個完全屬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作為一個具有批判性思維的觀眾,不應該被這種表達方式誤導。

  此外有人甚至以柴靜的私生活為由,或者臆測她收了國外敵對勢力的資金,真正意圖是破壞和私有化國企這些陰謀論的角度反對《穹頂之下》。這些情緒化的反對根本不值得浪費時間反駁。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