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要過早預言孩子的未來(父母無數次詛咒)
2023-07-26 12:06:58 3
前幾天,發小跟我說她非常擔憂她家孩子,然後「娓娓道來」:
「我女兒不喜歡喝牛奶、不愛吃蔬菜,這樣會不會缺少營養?營養不夠的話,可能就長不高,跟同齡人相比,她就會顯得瘦弱、容易自卑;自卑了性格就不好,肯定會影響人際交往,以後還會影響找工作、找對象......」
事實上,比起孩子的這些「問題」,發小整個人的狀態才令人擔憂。
她的這種狀態,我並不陌生。因為曾經的我,也這樣過。
我的過度擔心,正在演變成一場「詛咒」?
記得去年有段時間,我兒子突然變得謹小慎微。
原本最愛爬上爬下、竄來竄去的粗放孩子,開始恐懼攀爬、害怕出錯,對一些經常做的事情表現出信心不足。
起初我覺得這是孩子成長中正常的階段性現象,自然過渡就好了,沒太當回事。
直到發現他越來越「憂心忡忡」了——擔心攀爬架的麻繩會不結實摔到自己,臥室的門突然倒下砸到自己,有點破損的牆角哪天會露出釘子扎到自己等等。
經過一番觀察研究之後,我發現問題的根源在我身上。
那段時間,由於某些原因,我頻繁叮囑他「注意安全」「危險」之類的,還不斷跟他強調意外的風險——跑快了會摔倒、麻繩會斷、門會夾斷手指、釘子會扎出血、踩到玩具會崴腳、頭會被磕出包......
我的「無微不至」在悄無聲息的摧毀著他向外探索的好奇心。
這些看似平常的叮囑和提醒,由於頻率太高,就變成了過度擔憂。而這種擔憂對孩子的成長不但沒什麼幫助,還會加重孩子的焦慮和不安。
心理學家曾奇峰認為,適當地提醒是包含愛意的,過度的擔心等於「詛咒」。
可這種「詛咒」在生活中卻隨處可見:
「不要跑,會摔倒!」
「不要跳,會崴腳!」
「不要碰,不安全!」
「......」
但凡有孩子的地方,就會頻繁環繞著「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的叮囑聲。
於是,當我把自己遇到的育兒問題分享在某平臺後,迅速引起了共鳴:
「我的初衷是想讓孩子把事情考慮周全一些,以後能很好的生活,所以叮囑的比較多。可時間久了,又覺得是自己太緊張了,反而讓孩子失去了很多快樂。」
「我一直知道自己這個毛病,總是過度擔心、過度提醒孩子,很多時候話剛說出口就後悔了。」
事實是,我們越擔憂什麼,就越強化了什麼,接下來就越有可能會發生什麼。正如下面這位媽媽所說:
「難怪我兒子最近那麼害羞膽小,應該就是我經常叮囑他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的緣故吧!他現在去了學校什麼都不敢玩,別人玩耍,他就在一邊看。我還發現,越是提醒他,他越是會出『意外』。比如,跑步撞上水泥牆額頭起大包,走路摔跤磕下巴......我現在是既焦慮他受傷,又怕繼續叮囑他,養成膽小的性格,不知道該怎麼辦。」
現實一次又一次印證了,我們對孩子過多的擔憂,正在演變成一場「詛咒」。
捫心自問,由於過度擔憂,就讓孩子受到各種各樣的束縛,把一個獨立的、能蹦能跳的主體包裹得像襁褓裡的嬰兒一樣,真的是我們期望的嗎?
養育孩子,何至於此?
我們為什麼總是過分擔憂孩子呢?
就拿我兒子出現問題的那段時間來說,正是我自身能量不足、狀態不佳的時候。
當時,除了工作、做家務、陪孩子之外,我還要照料生病的老人,個人壓力大,身心疲憊。再加上作息不規律、缺乏運動等等,每天的能量消耗遠遠大於補給。
這種能量不足的狀態使我對自己、對生活失去了掌控感,我的內心總是充滿焦慮、沒有目標感,整個人變得憂心忡忡。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投射效應」,指的是人在認知和對他人形成印象時,以為他人也具備與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現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即推己及人的認知障礙。
所以,我們對孩子表現出來的過度擔憂,其實是因為自身缺乏安全感,並把這種焦慮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鄰居家孩子沐沐9歲了,在我看來,沐沐媽絕對是個稱職的家長。
但她跟我說,她偶爾也會過度焦慮、擔心孩子,幸好沐沐對媽媽的匱乏狀態能及時反饋:
「媽媽,你最近怎麼總是說我會遇到不好的事呢?」
也幸好沐沐媽是一位成長型的家長,出現問題能及時覺察:沐沐說得對啊,其實我不用過度提醒她「小心」「注意」之類的。
進而沐沐媽修正了自己的行為。
沐沐是幸運的,可很多孩子並不能像沐沐那般覺察到父母的狀態,並進行及時反饋。
大概率的結果是,當孩子持續感受到父母對他的不信任以及對他個人能力的否定時,他就會對自己產生能力不足的認同,然後暗示自己做不到、肯定搞砸,結果就真的做不到或者搞砸了,最後真就成了一個畏首畏尾、患得患失的人。
至此,過度擔憂就成了父母在潛意識裡對孩子的一種控制,只是很多時候父母意識不到而已。
當我們的潛意識接受一個指令的時候,所有的思想和行為都會配合這個指令,直到完成指令為止。
也就是說,一旦孩子的潛意識接受了父母的這種暗示,孩子就會持續不斷地出現「糟糕」的行為。
而這一切又源於我們自己對未知的恐懼。
20世紀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譽滿全球的夏山學校創始人尼爾聊過一個現象:
不知多少次我聽到這樣焦慮的問題:「要是我的孩子整天玩,他能學到什麼呢?他怎麼能通過考試呢?」
很少人能相信我的答案:「假如你的孩子玩夠了,他會在兩年內用功讀書,通過大學考試,而在平常情形下他也許要花上六七年的功夫。」
但我還要加一句,那就是:「假如他自己內心真想通過考試的話。」
他也許想要做個跳芭蕾舞的舞蹈家,或者無線電工程師,他也可能想去做服裝設計家或者兒童護士。
換句話說,如果父母因為自己內心的慌亂不安而打亂了孩子的正常心理秩序,使孩子無法自然而然地在生活和學習中習得經驗,那麼這個獨立的生命就會被碾軋得七零八碎,他的內心也會充滿恐懼。
朋友說孩子姥姥就是這樣,一天到晚的擔心孩子比別人反應慢、吃飯挑食、學習跟不上,無論孩子怎麼做,在姥姥看來都是有問題的,都是需要改正的。
她家孩子長期被姥姥如此關注的後果就是,孩子變得敏感又脆弱,易怒又挑剔。
後來我朋友才明白,其實是姥姥自身安全感缺失,內心存在恐懼,才會把壓力都給到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
教育學者尹建莉老師說過:凡是你相信的,都能得償所願,無論好壞。
那麼,到底該怎麼做才好?
及時覺察就好
先接上面說一下我家孩子「憂心忡忡」的後續處理:
針對當時只有五歲多的孩子,我藉助繪本《逃家小兔》的故事情節,向他傳達了我的態度——
當孩子說「我要跑走了」,我不再說「危險,不要跑!」而是學著兔媽媽那樣精妙的回應:
「如果你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為你是我的小寶貝呀!」
如此,我給到孩子最想要的回應。
哪怕一句「小心!慢點兒!」都不再隨意說出口。
不得不說,對父母而言,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最難做到的就是少管孩子這件事。當然,少管不是不管。
我學著閉嘴,選擇相信他,適時地用積極的行為去無痕引導他,使他感知到「我能,我相信。」
慢慢地,他又開始相信自己了。
就像尹建莉老師說的:
孩子不會總在同一個坑裡摔跤。孩子不傻,他在坑裡摔了一跤,自然知道再遇到這個坑要小心。就算他在同一個坑裡又摔了一跤,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到第三跤他總會記住,而且這種記憶具有遷移性,讓他知道類似的坑都需要繞過去。
這就是孩子自己的成長。
他們天生喜歡向外探索,只有父母的積極關注,才能讓他們長大後在社會適應、學習、發展等方面,邁開走向更大世界的步伐。
父母需要及時覺察——當你認為只是給孩子提個醒的時候,你要內觀自己,是不是在畫圈圈「詛咒」TA。
當然,偶有做不到的時候,也無需自責,心理學者李雪說過:
「當你發現自己又要重蹈覆轍的時候,不要指責自己,埋怨自己『怎麼這麼蠢,又掉坑了』;而應該表揚和鼓勵自己:『好棒啊,我終於覺察到這個坑了。』這就是一次跨越性的成長,非常棒的覺知。」
作者介紹
果媽,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內容編輯,家庭教育工作者。養娃路上,我們一起成長。本文首發於「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