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塔寺公園關閉了嗎(陪伴北京近七十年的它)
2023-07-26 22:53:54 1
原創 逛書店的 TimeOut北京
九月底的一天,在王府井大街上,這家書店顯得格外特別,暖和的秋光披在店門口排長龍的人們身上,也照在頗為不解的圍觀者們眼前。外文書店作為王府井諸多老店中的一員,它本該安靜地矗立著,用慢悠悠的氣度來展現自己經歷過數十載的文明歲月。但就在九月底,它突然宣布即將進入為期兩年的翻新階段,全場圖書4折拍賣。這一消息炸出了不小的水花,許多讀者吃驚之餘,紛紛趕來薅羊毛。現場則堪比菜市場:不僅引發大排長龍的現象,店內各種圖書更是繚亂堆雜,到處是「廝殺」後的遺蹟。
愛書者的樂園,最後的狂歡在小紅書上,有博主「得意」地曬出戰績:扛16斤圖書滿載而歸,搶到不少絕版書;也有博主找到了不尋常的打卡路子:在外文書店拍一套唯美寫真。穿上JK,加上冷綠的膠片質感濾鏡,仿佛走進了巖井俊二的電影。之所以在這裡拍日系寫真能如此出片,要點其實在於背景裡打底的日文讀物。
原先的王府井外文書店一共分為四層,分類情況偶有變動,但整體來說,一樓主要為受眾廣大的外文原著圖書,以暢銷熱門、便捷實用為主,涵蓋有兒童畫、旅遊指南和暢銷小說。二樓主打教材,有各門語言學習用工具書,也有物理、高數、生物等專業類外文教科書影印版。三樓則是壯觀的日語原版書區,滿牆滿架日文雜誌、日文漫畫,這也是日系寫真拍攝勝地。四樓整層都被音像製品包圍,愛好音樂的顧客可以在此處購買原裝CD。一個書店賣CD和漫畫,如今看來已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但在九十年代,許多對異國文化深感好奇的青年都需要通過外文書店來窺探外面的秘密。當時我國的音樂工業和數位技術不夠發達,一些迷戀古典音樂的朋友往往會來外文書店購買唱片。時過境遷,當唱片產業早已被數位音樂衝擊得七零八碎,重遊外文書店的唱片部時,有些人還是會忍不住手,買下一套「舒伯特作品精選」,以此紀念自己被外文書店哺育的青春。
而九十年代開始流行的歐美音樂風潮,也讓中國人首次有了追星的體驗。豆瓣網友照葉就時常從500元的月工資裡,抽出150元到外文書店購買搖滾偶像Bon Jovi的原版CD,為信仰充值。從外地趕來的漫畫書狂熱粉絲,也會把旅遊和漫畫進行一個深度的結合,把「去外文書店樓上看漫畫」放進自己的北京巡遊路線。
中國時代群像的閱讀記憶這些例子,還只是時代群像故事裡的冰山一角,無數的青年在此開蒙、接受知識的洗禮,化用一句經典,那就是「外文書店之光,照亮突然醒來的人。」更嚴謹一點,應該說「外文書店之光,照亮了一批又一批突然醒來的人。」讓我們把時間撥回上世紀六十年代——那時,北京外文書店剛開門營業不久,我們的父輩在這裡留下一個又一個勤學苦讀的身影。在外文書店一樓直梯旁的收銀臺,貼著書店服務守則,被不少人調侃「國營風」的它特別指出:缺書登記三天回復。
這樣的上帝服務在別的地方都很少見,而這一條服務準則,實際上背後還隱藏著一段外文書店的光榮歷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林巧稚、錢學森、陳景潤等學者時常會光顧外文書店,有時碰上他們需要而店裡暫時缺貨,店裡的人員就會為他們把書名登記下來,等書到貨了再通知他們來買。不少學者就通過這樣的方式,了解到國外前沿的研究經驗,從中獲得學術靈感。正因如此,坐落於王府井的北京外文書店,就承擔起了中國看世界的窗口角色,豐富了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
圖源:外文書店公眾號
不單單是外文書店,整個王府井大街上的商店,在上世紀,幾乎都被賦予了相似的意義——改善國民生活質量。1957年,北京都市規劃委員會有意將王府井大街打造成為北京居民、國際友人和外來人員而服務的繁華商業區,自此這兒就成為了一張北京的新城市名片。
Tom Hutchins, Seen in China 1956
在國際視野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兩項要求下,王府井的北京市外文書店應運而生。外文書店秉承「讓外國人了解中國,讓中國人了解世界」的經營宗旨,與世界各國各地的書商和出版社建立了廣泛的業務聯繫。愛書的人終將匯合,而在上世紀,外文書店就是那個匯集了愛書者的迦南地之一。1980年,外文書店累計接待外賓12萬餘次,成為了當年的王府井一景。而對於國內的讀者來說,他們在外文書店的匯合,有時會有些特別。八十年代末的中國還改革開放初期,因為尚未加入國際版權組織,而國內青年又對知識懷有無法抑制的嚮往,於是外文書店就在二樓特闢了一處外賓止步的內部服務部,專供影印版書籍,國內的讀者往往會在這裡偷偷摸摸地攝取知識,或細嚼慢咽,或囫圇吞棗,因為求知若渴而鑿壁偷光,最終又成為了照亮別人的炬火。為了重生的「葬禮」:再見,我們的外文書店大江大河的浪潮過去,這些記錄了讀書身姿的影像也逐漸被拋入歷史的邊緣,隨歲月如梭而逐漸泛黃,而同樣身處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外文書店似乎也逃不出落寞的命運,有新讀者「陳列太舊」「數量匱乏」「折扣不多」的吐槽反覆提醒,加之王府井有整體的翻新改造要求,外文書店於是做出了閉店的決定,轉型升級以待後生。
為紀念陪伴了人們走過六十餘載的外文書店,9月27日,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的四組藝術團隊在店內就地取材,用書架、書本、紙片等材料組織成裝置藝術,把地板犁過一遍,在牆上創意塗鴉,打造出北京外文書店特別展。這個具有告別性質的展覽,「除了回應外文書店具有時代風貌的空間,也圍繞其作為中國開放思想的符號象徵展開敘事」。一位網友在見證了這場告別儀式後,心碎地寫道,「我出席了一場書店的葬禮」、「安靜空曠的書店熱鬧起來,沒想到竟是告別的煙火」。
還有網友在得知這一消息後,忍不住趕來故地重遊,夢回青春,想起童年時父親曾牽著自己的手在這裡領略世界之無限驚奇,兜兜轉轉離開之前,也為自己的孩子挑選了一本來自外文書店重建前最後的紀念——一本彩色詞典。一家三代人,全都深深淺淺地在外文書店留下了生命的痕跡。一代讀書的人老了,又會有新的一代人讀下去。讀書的姿態或許會改變,但讀書的身姿從不會消失,因為對知識與智慧的追求,正是中華民族精神中最浪漫的地方,這樣的精神讓我們哪怕浩如煙海,也敢精衛填海,哪怕危乎高哉,也敢愚公移山。與外文書店暫時告別,但那些發生在它身上的故事曾教會我們的時代精神:對世界保持好奇、對知識抱有敬意、對智慧不懈追求、對人生敢於搏擊......仍將與我們的生命長河一樣,生生不息。
,